職業生涯教育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根本宗旨,集中體現“以學生的生存與發展為本”的思想,側重激發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理想和職業志向,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職業生活發展的要求,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樹立積極的職業意識與職業態度,認識自我發展的潛能和條件,尋求自身的職業發展方向,逐步形成職業生涯設計與人生規劃能力,為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作好準備、打好基礎。為使職業生涯教育推動素質教育的開展,要求教師搭建和諧的育人平臺,開發學生的職業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組織多樣性的德育活動,促使學生產生職業向往。
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我校始終把德育放在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加強德育工作力度,拓寬德育工作途徑,拓展學校教育活動空間和活動內容,形成了德育目標層次化、德育內容特色化、德育途徑多樣化、德育手段現代化的全開放的德育工作新格局。使學生在形成道德行為、養成道德習慣的同時,提高職業認識,形成行業觀念。
主題班、隊會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我校對班、隊會的形式和內容做了深入研究,形成“活”、“新”、“實”的特色。通過主題班、隊會了解各種行業的特點,為學生形成初步的職業意識奠定基礎。積極開展以職業教育為主題、以德育教育為主導,促使學生產生職業向往的活動,如:假日小隊、主題教育、學生干部競選、手拉手等活動的深入開展,從學校擴展到了社會,隊員們以主人翁的身份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設定的各種各樣的場景中,親身體驗各種職業,在“做”、“探究”、“服務”的活動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學會分析、學會選擇,形成正確職業的向往。在加強道德素質教育過程中,我們還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的公益活動,如警校、軍校、街校共建活動,參加社區組織的公益勞動,幫助孤寡老人、奉獻愛心的捐款捐物活動,為大型會議獻詞等活動,這樣的德育活動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起到學科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利用創造性的學科教學,促進學生形成職業意識。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兒童編織幸福的童年”是我們實驗小學的辦學宗旨,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校教師更新了教育理念,強化課堂教學“主渠道”觀念,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在各學科中進行職業滲透,堅持以生為本,創造適合學生的教學。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我們以課程改革為契機,轉變教師角色,創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改革教法、學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以科研帶動教改,努力構建多元化的學科教學模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諧發展。
如教師教學《頤和園》一課,在理解課文、學習頤和園景色時,為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教師打破常規的順藤摸瓜式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做導游把頤和園介紹給游客的環節,這一過程中,學生為了能清晰介紹各景點的特點,要查閱很多資料,從中體驗到導游這個看似簡單的職業的辛苦。明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艱辛,并立志學好本領,在潛意識中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學習。這種學科滲透職業生涯教育的方式,是在潛移默化過程中進行的,幫助學生形成職業意識,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為構建學生終身學習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開展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職業興趣。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親歷,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自然的了解,對社會的了解與參與,密切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有效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之中,在考察、調查、實驗、探究、勞動等一系列活動中提高職業認識,培養職業興趣。
根據職業生涯這一特殊的教育領域,我們組織學生進行不同的主題活動。如開展的“職業體驗”主題系列活動,在這個主題系列實踐活動中,分為兩個層面進行:第一層為家庭體驗。即隨同父母到父母所在單位上班一天,體驗父母的職業。第二層為社會體驗。在教師指導下,走出教室,進入社會,直接進行社會調查,開展力所能及的體驗性學習,獲取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學生通過調查知道身邊的人所從事的職業及國內還有哪些職業,使學生從身邊的人開始了解,發現社會上的職業五花八門,而且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職業特點,認識職業的意義,懂得職業無貴賤,奉獻無大小,每一種職業都是不可缺少的,每一種職業都是對社會有益的。同時體驗每種工作的辛苦與艱辛,使學生真正體驗到父母為家庭生活創造的一切多么不容易,從而珍惜所擁有的生活。我校組織的大型社會調查活動有:參觀五谷寶釀酒有限公司、參觀吉禾有限公司、訪問環保局長及環衛工人等,而且我校和植物油廠、建筑公司、貝克藥業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業取得聯系,作為我校學生的實踐活動基地,我們還和育才小區管委會取得聯系,把小區內的綠地變成我們的環保基地,讓學生們親自參加那里的種植、管理、保護,為社區的環境保護盡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些走進社會、走進自然的活動,為學生搭建了真正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學生職業興趣的平臺。
四、廣開教育資源,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推進素質教育一定要注意到學校、社會與家庭教育的和諧,特別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協調一致,同步發展,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孩子每天生活的空間無外乎學校、家庭和社會,學校是教育學生的主陣地,然而就小學而言,孩子每天在校時間只有6小時,其余的時間都是在家庭和社會中度過,所以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教育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開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對家長進行職業生涯培訓是十分必要的,我校每學期要組織召開兩期家長學校培訓班,曾經培訓的主題有《重視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怎樣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家長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等等,我們還制定了家長學校工作章程、家長學校教學計劃,通過培訓真正提高家長的素質,使家長做合格的第一任教師成為可能。
課題研究工作中,為使家長在孩子幼小的時期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和生活的本領,使孩子從小養成不依賴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樹立職業意識,我們開展了“職業體驗”系列活動:一是請家長在家教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并督促其做到堅持經常,給孩子創造體驗生活的機會。二是請家長帶孩子到所在單位,和父母上班一天,給孩子提供體驗各行業職業特點的條件。三是請家長帶孩子到社會,即公共場所或私企或商場進行社會調查,有條件的可以指導孩子親自參與社會實踐,為學生培養職業能力奠定基礎。這些無聲的活教材,增強了學生對各行業特點的了解,體驗到社會分工不同和各項工作的艱辛,從中認識到要想將來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現在必須樹立理想,并為理想努力學習。
為了使家長能真正了解并支持我們的工作,我們邀請家長參加運動會、慶“七一”晚會、個人才藝展示會文娛活動等。這種互助既展示家長特長,又讓孩子了解父母的能力,同時讓家長了解我們的工作,拉近學校與家庭的距離,發展教師與家長、學生的友誼,用實際感染著每一位家長。實驗中我們深切感受到:開發家庭、社會、教育資源,利于提高學生職業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