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23日、24日,同濟、華東師大等6所高校自主招生測試密集舉行。記者發現,6所高校中,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語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數學和英語兩科,這一“學科歧視”現象引起關注。
而之前舉行的清華、上海交大等五校聯考,由于一天之內考5門科目,加上考題很難,也弄得怨聲載道。這真是考試科目少也難,考試科目多也難。在筆者看來,產生這些紛爭的根源在于自主招生程序的嚴重錯位。
現行的自主招生程序是,在高考之前,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校舉行自主招生測試,給予達到要求的學生自主招生資格;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必須再參加高考,在高考錄取中,如果把相應高校填報在第一志愿,將獲得事先承諾的降分錄取優惠。
這樣的程序,必然有以下結果。其一,自主招生變為“搶生源”,把優秀學生盡早“圈定”。其二,自主招生測試不可避免地與高考科目重復,高校特色無法展現。高校本有怎樣考查、考查哪些科目的自主權,但如果高校不進行學科考,而只進行面試,會被質疑不公平;如果進行學科考,也就難免讓具有某一學科較強實力的學生,指責學校不考這一學科是“學科歧視”。這樣各方博弈結果,就會變自主招生測試為重復高考。
要讓高校的自主招生擺脫靠政策“搶生源”、歧視學科等等紛爭,必須重新設置程序。根據我國當前的教育環境,有必要將高校的自主招生移到高考之后,將高考作為各自主招生高校的“筆試”,自主招生高?勺灾魈岢鰧ι暾埍拘?忌母呖汲煽円,然后再對符合申請條件的學生進行綜合考查、自主錄取。在自主招生階段,每個學生可申請多所學校,也可同時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這一程序調整,不但保障基本公平,而且可以在學校綜合考查中更充分地體現高校特色,不必再重復高考科目測試,還能擴大考生的選擇權。
筆者曾多次建議采取這一新的自主招生程序,對于這一建議,反對意見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將高考作為自主招生筆試,還談何自主招生,又怎么為“偏才”、“怪才”提供上大學的途徑?試問,自主招生就一定是高校自己舉行考試嗎?美國高校就普遍承認SAT考試成績,將其作為申請入學的要求之一。至于“偏才”和“怪才”,恐怕早在中考中就被淘汰了,北大去年實施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中,中學就根本推薦不出什么“偏才”、“怪才”。
二是高等教育資源可能被閑置,高校的錄取周期大大拉長、錄取成本提高。確實,為了讓錄取滿額,高?赡苓M行多次錄取,因此錄取成本會提高。但是,相對于高校沒有競爭壓力,學生被錄取進一所自己不滿意的學校、專業,每年有50多萬考生放棄錄取選擇復讀來說,這種成本付出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