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職業規劃與就業擇業心理剖析
無情的時光老人像一陣寒風,走得無聲又匆匆,你有為自己做過職業規劃嗎?該為自己做一個職業規劃了。相信很多人都是毫無頭緒、內心崩潰的狀態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職業規劃與就業擇業心理剖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職業規劃與就業擇業心理剖析
一、職業規劃因人而異
當年輕人進入社會初期,對職業的選擇有很大的成份是受周圍的環境以及所學專業影響的。由于他缺乏左右周圍環境的能力,所以在此期間,員工工作的選擇不能算是職業規劃的一部分。因為,職業生涯規劃應該是由員工自己決定。這段時間應該是為職業規劃的設計探索階段,即發現自身特質的階段。職業規劃在這段時間內,還沒有真正開始,也沒有辦法開始。因為在職業生涯規劃中起決定作用的員工自身的愛好和特長,此時還不能確定或者自身根本不知曉。
在員工發現了自己的愛好以及特長后,職業生涯規劃才算真正開始。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充分體現員工自我優勢,因為這些優勢使之具有一定的競爭性,或極強的競爭力,否則,職業生涯規劃就失去了意義。
職業規劃是需要實踐檢驗和不斷完善的,因為人的認識是最復雜和多變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過不斷地實踐確認,同時通過逐漸地調整,使得職業生涯規劃更加清晰、明確。而人的多變性,也會導致人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發生變化,F在社會上,因對職業生涯認識的不足,大部分人甚至工作了二十幾年或更長時間的人,仍停留在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期階段,即還沒有真正進入職業生涯的設計階段。
二、職業愛好和自身特質最重要
職業生涯規劃是員工職業設計與實現的過程,是員工職業發展與實現的過程、步驟和目標,它突出表現著員工個體的特點。一方面,職業生涯規劃的設計是由員工個人起決定性作用,它是不以周圍環境及社會狀況為轉移的。員工的最終職業成就是由其自身素質決定的,而非其所學的專業。另一方面,企業是一個利益體,它是以自己的利益需求為前提的,而非員工的個人需要,企業不可能放棄自身利益一味追求員工的利益。盡管如此,企業在員工職業生涯規劃中仍然可以處于主動位。
如何使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施過程為企業服務,就要從根本上認識員工的職業生涯的內在實質以及關鍵要素,由此在企業中找出符合員工職業生涯關鍵要素需求的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使企業發展需求與員工職業生涯實施過程相吻合,從而達到相互,相互幫助,共同發展的目標。 如果你在職業規劃上有困惑,若水心理咨詢中心,能幫助你找到自己施展才能的天地。
三、明天您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從哪里來,而是要到哪里去。三年前的選擇造就了今天的你,未來的你取決于你今天的選擇。在選擇的十字路口,常常難以取舍,你是否經常為以下的問題而感到困惑:
1、不清楚自己適合做什么
2、不明確職業發展方向
3、不確定是否跳槽
4、職業發展遇到瓶頸
5、性格、興趣與職業不合,想要職業轉型
6、工作缺乏動力——缺乏對工作的熱情,沒有成就感,不知道原因何在,怎樣解決
7、得不到企業認可——個人的工作風格與企業文化不相符,感覺被埋沒
8、人際關系難以處理——人際關系成為工作發展的障礙,為此想找到問題的突破口
9、職業壓力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10、職場遇到重大挫折
職業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的一個分支,有別于人力資源管理的員工發展計劃及獵頭公司的能力規劃,職業心理咨詢更關注的是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了解自己的性格與興趣,發掘自身潛力,規劃屬于自己的職業道路。
四、擇業的誤區
一是期望值過高。有些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對就業形勢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了解不夠,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一廂情愿地謀求高薪高酬職位,由于目標不切合實際,在擇業過程中屢屢碰壁,結果導致心灰意冷,甚至喪失自信心。
二是角色錯位。 一些大學生過慣了校園生活,對父母和學校的依賴性很強,一旦獨立面對社會,面對社會角色的客觀要求,面對復雜的社會關系,常常產生逃避心理和抵觸情緒,因此,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是急功近利心理。 一些大學畢業生一心只想留在大城市掙錢多、待遇好的單位,或者到合資企業、外企或沿海發達地區,為了功利不惜拋棄自己的專業和興趣,但心理上難免會感到困惑。況且,越是大城市、大機關或沿海發達地區,人才就越密集,競爭也越激烈,離開自己的專業優勢去競爭,使大學畢業生容易遭受挫折。
四是 “ 鐵飯碗 ” 情結。 一些大學生受傳統觀念影響,固守著一次擇業定終身的思維模式,希望一次擇業就能搶占到生活的制高點,一勞永逸。其實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多次擇業的機會,那種 “ 從一而終 ” 的傳統擇業觀念違背了社會發展潮流,應該摒棄。
五是同伴攀比心理。 一些大學生在擇業時不是從自身實際出發,而是與同學攀比,特別是看到與自己成績、能力差不多的同學找到令人羨慕的工作、獲得可觀的收入時,覺得自己找不到理想職業,很沒面子。為了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將自己擇業的目標設計過高,其結果是高不成、低不就,陷入苦惱之中。
五、如何走出擇業心理誤區
首先,要知己知彼。 擇業是一種雙向選擇,因此必須正確地估價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明確自己在擇業中可接受的范圍,同時要全面準確地了解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和競爭對手的實力。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去選擇職業,就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其次,目標要適中。 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一定要實事求是地確定擇業目標,切不可好高騖遠。近幾年大學生擇業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向往發達地區、沿海地區和大城市,那些地方因人才集中而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一些欠發達地區、內陸地區的中小城市或廣大農村更需要大學生,大學生在那里往往更受重視,更有用武之地。就我國目前狀況,只要大學生肯降低擇業標準,愿意到艱苦的地方去,就業市場還是十分廣闊的。
第三,應有必要的形象設計。 處于擇業階段的大學生,都希望能給用人單位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這些印象是靠畢業生給用人單位提供的各種信息和自己的實際表現形成的。在不違背事實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形象設計和對信息的精心組織,突出自己的特長與優勢,給用人單位留下鮮明深刻的良好印象。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與人接觸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如果第一印象搞糟了,以后即使花上幾倍的努力都難以挽回。因此,對自己進行適當的包裝、修飾,是印象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另外,在求職過程中免不了言語溝通,掌握溝通技巧也是擇業不可缺少的準備。總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一古訓對大學生擇業同樣適用。
第四,揚長避短策略。 揚長避短是任何競爭性活動都必須遵循的原則和必須采用的策略。任何人都有長短優劣,問題在于如何盡最大可能發揮出自己的長處與優勢,避免短處與劣勢。有長處沒有得到發揮或有短處沒有得到避免都會對擇業有影響。因此,在擇業過程中有必要對自己的長短優劣做一番分析,使自己的長處得以充分展現,并根據自己的長處和優勢選擇職業。
第五,樹立自主創業的觀念。 傳統就業觀念是從社會提供的各種職業中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職業。但作為一個現代大學生,不僅要有多次擇業的心理準備,而且要樹立自主創業的觀念,即職業不僅是可以選擇的,而且是可以創造的。大學生已具備相應的知識,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根據市場需要和社會需求創造新的職業。
擇業過程是對大學生各種心理品質與整體素質的綜合檢驗,學校、家長和社會有義務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幫助他們客觀認識社會,全面認識自己,積極調適心態,走出誤區。
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
1.社會方面
從學校方面來說,高校的招生規模和專業設置應該順應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不應一味盲目擴招,導致部分專業畢業生無業可就。從政府方面來說,政府應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引導,鼓勵大學生到中小城市就業、自主創業,努力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與擇業機會,完善就業市場和人事制度,建立真正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從企業方面來說,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大學畢業生的切身利益。在為其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的同時,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選拔聘用制度。為每一個有才華、有能力的畢業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使畢業生能真正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2.學校方面
(1)根據市場需求,科學設置專業。
高校應把握就業市場動態,緊緊圍繞社會需求培養學生,優化專業設置,努力提高辦學質量。鍛煉招生和就業問題上的超前意識,深入調研、實時追蹤就業市場的動態變化情況,有針對性地開設具有潛在競爭力的專業。為未來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行業培養專業性人才。
(2)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校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也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就業、創業競賽等,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競爭力,為畢業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創造條件的同時使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優缺點,從而能夠合理定位自己的工作目標。
(3)開展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工作。
學校應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整個大學教育,采取分年級的就業指導體系,針對不同年級設置相應課程內容。比如:一年級以“目標教育”為牽引,重點開展就業形勢及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二、三年級重點開展以培養職業化精神與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拓展訓練方面的指導,四年級側重政策與擇業方面的指導,同時應構建就業指導課群,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4)高度重視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注意培養學生樂觀自信、堅忍不拔的心理品質,尤其要關注畢業生群體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問題。針對畢業季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展開專題教育,定期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咨詢。另外,要加強心理咨詢隊伍建設,培養專業化人才,定期為心理咨詢教師提供多樣化的培訓,不斷提高心理工作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3.家庭方面
家庭不僅是大學生的休息場所,也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目標和價值觀的主要引導地。家長在大學生的就業擇業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孩子本人的意愿和愛好,鼓勵孩子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當孩子在就業過程中受挫,陷入抑郁、煩惱情緒的時候,家長要及時了解情況,采取措施安撫孩子情緒,幫助孩子重獲信心。
4.學生個人方面
(1)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的核心是堅持立足于社會的擇業取向,大學畢業生要正確認識個人價值和社會需求的關系,把個人的理想和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利益緊密結合,以國家需要、社會需要和人民需要為重。深入基層,到人民群眾最需的崗位上工作。先就業后擇業,在就業過程中不斷充實、豐富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力爭在實踐中磨煉自己的意志,全面提升自身素質。
(2)合理規劃職業發展,全面提升個人素質。
大學生一入學就應該培養自己的規劃意識。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和興趣愛好,制定分階段生涯發展目標。在每個階段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必須注重自己實踐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培養。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步提高個人素質,為步入職場奠定基礎。
(3)培養抗壓能力,學會自我心理調適。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要積極地面對困難和挫折,敢于面對失敗,認真總結失敗的原因,及時調整目標,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此外,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心理問題時,要不斷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勵,可以通過如跑步、健身、游泳等方式進行適當的宣泄,必要時也可以向心理專家求助。
在當今社會中,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會引發心理問題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而這種現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本人存在的問題和它帶來如今的嚴峻就業形勢。為了減輕就業壓力,緩解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我們應該在實踐中深入分析原因,不斷總結經驗,采取有效的解決方案,為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職業規劃與就業擇業心理剖析】相關文章:
職業規劃、就業擇業心理剖析08-04
職業規劃:先就業再擇業?08-22
就業與擇業08-02
淺談就業與擇業08-07
無職業規劃,“先就業后擇業”成空談07-30
職業規劃:先就業后擇業并不明智08-08
職業規劃:先就業后擇業并不明智07-15
從就業到擇業的華麗轉型08-02
擇業才能體現就業質量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