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精選佛法哲理禪語
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佛法世間法無有雜亂,亦無差別。精選佛法哲理禪語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精選佛法哲理禪語(一)
1、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于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
2、眾生行為的差別,構成了這個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質的兩個方面。
3、要想擺脫人生的痛苦,首先對世界要正確地透視,樹立人生的正見。
4、人們對物質現象的認識,主要通過兩種渠道:一是通過顏色來認識,一是通過形象來認識。
5、“但是虛妄諸法集起”。這是佛法對心的一種特有的認識。
6、佛陀說,,“但是虛妄,諸法集起”,心是虛妄的。
7、虛妄,指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從佛法的智慧來透視,都屬于虛妄,因為是妄想構成的。所以,世界是妄想的產物。
8、佛法所說的妄想,跟平常人們所理解的妄想不太一樣。
9、佛法認為,凡是不能夠認識真實的、通達真實的想法,跟真理不相符合的想法,都稱為妄想。
10、這個世界是妄想的世界,因為眾生的妄想千差萬別,所以才造出千差萬別的世界。
11、生命的可塑性很強,它完全靠我們去塑造,不是固定不變。
12、一個人學習了佛法之后,會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揚棄錯誤的想法,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樣,生命自然得到凈化。
13、如果不學佛法,在錯誤的觀念指導下,干種種壞事,生命就會越來越墮落。
14、生命是“諸法集起”,是緣起的,是因緣所生的,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它是無始無終的相似相續,所以“畢竟無主,無我我所”,沒有一個主宰。
15、如果一個人能夠很好地生活,那他就會給他的心境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他就會活在一個很平靜的心態中。
16、如果一天到晚攀緣、妄想、執著,想通過念幾句阿彌陀佛使心態得到平靜,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在做夢!
17、想擁有一種良好的心境,就得修行。
18、心態并不是這樣,心態不是孤立的,心態不能離開條件,不能離開經驗。離開了經驗,思維將是一片空白。
19、心態的無常變化,說明這不是常一不變的,所以說無主、無我、無我所。
20、佛法用緣起的智慧去觀照宇宙人生,發現了既沒有什么神在主宰著宇宙,也沒有什么靈魂在主宰著有情的生命,所以佛教講“畢竟無主、無我、無我所”。
精選佛法哲理禪語(二)
1、佛法,既不是有神論,也不是無神論,更不贊同唯物論者和唯心論者的主張。
2、佛陀說每一部經典都有一個當機者。有的經典以舍利弗為當機者,有的經典以須菩提為當機者。
3、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4、佛法把世界分為兩類: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
5、心想異故,造業亦異。
6、世界的差別根源是什么?誰決定世界的差別呢?在佛法看來,它既不是神決定的,也不是別的東西決定的,更不是偶然的,它是取決于眾生的心念差別。
7、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8、世界的一切差別,都是由于心念的差別。
9、平常有這樣一句話:人心如面。每個人的面孔長得不一樣,是因為每一個人心中的想法不一樣。
10、因為心有種種差別,所以顯現出來的世界才有種種差別。
11、學佛跟不學佛的差別在哪里呢?因為心念不一樣,想法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對佛法感興趣,有的人對佛法不感興趣。
12、世界的差別,是根源于人類心念的差別。
13、有情的行為,佛教把它區分為三種:善的行為、惡的'行為、無記的行為。
14、生命是無盡延續的,除了今生今世,還有前生、前生、更前生……
15、生命中有許多經驗是無始以來的積累,而這些經驗又會影響著未來的生命,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業力。
16、業力,是直接推動生命延續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續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7、佛法中所說的業力,簡單地說,有善業、惡業兩種類型;還有定業和不定業、共業和不共業、引業和滿業。
18、佛法中所說的業力,簡單地說,有善業、惡業兩種類型;還有定業和不定業、共業和不共業、引業和滿業。
19、因為眾生從無始以來,不斷地造業,業力也就沒完沒了地推動著有情去招感生死果報。所以,只要有業力,就有生死。
20、佛教認為:心的存在不是獨立的,不是單一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心與物是相互依賴地存在。
精選佛法哲理禪語(三)
1、從學佛到成佛的這一過程,在佛教里有時稱為五乘,有時叫三士道。
2、我們學習佛法,也要通過某個法門的修學,才能從學佛的開始,最終達到成佛的目的;才能從生死的此岸,最終達到涅槃的彼岸。
3、五乘是指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4、一個人想來世繼續做人或升天,有人天乘的法門;一個人要想解脫煩惱,成為阿羅漢,有聲聞乘法門;一個人要想成佛,普度一切眾生,不忍心自己一個人脫離苦海,那么就是菩薩乘的發心。
5、三乘的修行雖然趨向不同的結果,但它卻是成佛的不同階段。
6、對于三士道或五乘,平常人往往不能正確認識,總把三者脫離開來,修人天乘的人只知道修人天乘。
7、三士道就象一棟三層樓一樣,下士道是第一層樓,中士道是第二層樓,上士道是第三層樓。
8、學佛,先要做好人天的.德行,學會做好一個人,從修五戒十善做起,然后才有資格修中士道,乃至上士道。
9、假如沒有人天乘、聲聞乘的基礎,大乘的修行也就成了空中樓閣。
10、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五戒十善的修行,所以打起坐來,心總是靜不下來,這是由于缺乏正當的合理的生活,從而造成修行的困難。
11、修凈土宗的,未必都是大乘,甚至可以說多數是小乘。
12、一個人是大乘抑是小乘,評判標準是什么?是發心。
13、你發的是菩提心,還是出離心呢?假若你發的是出離心,這是小乘的發心;假若你發菩提心,那才是大乘的發心,才能稱得上大乘行者。
14、禪宗是大乘法門,禪宗是中國佛教發展的最高峰,禪宗是隋唐八大宗派頂上的一顆明珠,是至高無上的,在修行上非常特殊。
15、禪宗雖然很殊勝,但修禪宗的人未必都是大乘。
16、有些人修禪宗,只注重個人的生死,不管眾生的死活。這種發心,顯然屬于小乘的發心。
17、區別大乘和小乘的關鍵在發心上,不管你修什么法門,首先要看你的發心。
18、發菩提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屬于大乘。發出離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屬于聲聞乘。
19、學習佛法,發心非常重要。現在學習佛法的人,很多人發的是出離心。
20、在佛法的學修上,雖然學的是大乘,但在發心上,基本上都偏于小乘。學的是大乘,而發心卻是小乘,這是學習和發心上的脫節。
【佛法哲理禪語】相關文章:
佛法經典禪語07-01
感悟佛法經典禪語07-01
感悟人生佛法禪語句子大全07-05
經典禪語哲理句子07-02
佛家哲理禪語精髓201606-05
禪語中的人生哲理故事07-15
佛法說說精彩句子08-25
看破佛法的傷感句子12-28
31句經典禪語修身禪語八則07-07
佛法名言名句摘抄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