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

        時間:2024-06-11 12:47:41 小學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合集)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合集)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1

          眾數是小學階段學生認識的第三個統計量,看似很簡單的知識,其實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并靈活運用還是不容易的。由于第一年接觸新課標教材,而這部分內容在過去的教材中又是沒有出現過的,于是反復閱讀課本、教學用書,領會教材,盡管如此,仍然上了一節失敗的課。

          原因一:教師有限的知識限制了課堂。盡管教師在備課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但對于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這些描述數據集中趨勢的三個統計量的理解僅僅限于平均數表示總體水平,中位數表示中等水平,眾數表示多數水平,對三者的聯系、區別及它們的優勢與不足的認識和理解都比較膚淺。因此當學生在完成練習題選擇誰去參加比賽時各持己見,在學生爭論不休時教師顯得無力,難以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只是簡單的把自己的觀點說給學生,使學生不信服老師的觀點。出現這個問題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在處理主題圖時比較草率,在學生還沒有完全感悟到用平均數、中位數作為依據不合理時,過早地引入眾數這一概念,使學生的理解停留在了表層上。當時在課堂上如果能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選隊員參加比賽的看法,從而發現單靠平均數、中位數來描述數據的特征有時是不合適的,再引入眾數,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三個統計量的特征及不足,同時形成了一個完善的知識結構,在練習中也不會出現上述問題了。

          原因二:教師理解、把握教材、運用教材的能力比較弱。從對主題圖的處理到課后的'練習都證實了這一點。課后我才意識到因為是第一課時,練習中針對同一具體問題不管教材中提出了怎樣的要求,在課堂上都應讓學生分別求出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多問幾個用這個數據表示合不合適,為什么?通過層層追問引導,讓學生更好地比較三個統計量在描述數據集中趨勢的不同角度,理解它們的聯系與區別,才能根據需要靈活進行選擇。只有這樣,學生在練習中也就可以準確地選擇統計量來表示數據了。

          歸根結底,除了教師要加強數學知識的學習外,更主要的是對教材中提供的材料,仔細品讀、研究,因為它里面蘊含著豐富的內容,挖掘教材簡單中的非凡,盡可能多地從不同角度解讀,才能使每一個材料在課堂教學發揮最大的效益,讓我們的教與學更生動、更有價值。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2

          一學期來,本人熱愛本職工作,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為了下一學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學期的教學經驗及教訓。

          在教學中,讓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及其運算性質、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的前提,又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A。數學概念是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以及它們的本質屬性在人的思維中的反映,它是小學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深深感到學生在運算中發生錯誤,解題能力差,不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某些數學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組織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才能起到優化教學過程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創設求知情境,導人新課

          從教育心理學中知道,“需要”是產生動力的源泉。“興趣”是內在的動機,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離開了這種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動進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說不上積極思維,這樣就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去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創設求知情境,讓學生產生探求數學知識的強烈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數學知識轉化到主動地去獵取知識,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為教學新概念創造良好的氣氛。

          二、從具體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從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因此,我們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必須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并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觀察比較,或讓學生動手操作,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語言來逐步抽象、概括出數學概念。例如,在教學體積概念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一個鉛筆盒和一塊黑板擦,問學生誰大?緊接著,又讓學生觀察兩個棱長分別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塊,問學生哪個大?通過這樣比較,學生初步獲得了物體有大小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去發現概念的本質屬性.拿出一個梭長是4厘米的正方體空紙盒,先將梭長是2厘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學生便清楚地看到這方木塊只占據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間,然后把一個梭長為4厘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正好占滿紙盒的整個空間,學生又從這一具體事例中獲得了物體占空間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就能較自然地導出:物體所占有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這一概念。

          三、精心設計練習,鞏固、深化概念

          課堂練習是教學上的反饋活動,是學生對教師輸出信息的反映信號。學生通過練習,不僅可以起到鞏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過練習可以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設計好練習題并及時評講、糾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綜上所述,我們在概念教學中。如果能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及教學規律,合理采用各種教學手段與方法來進行教學,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可以使學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強。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后繼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3

          仿照吳正憲老師的教學設計,用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入。稱得六筐石頭的重量分別為328、396、354、375、309、367千克,要求學生估算大象的質量。出現如下幾種情況:1、精算(很多),2、先精算出準確值再四舍五入,3、300+400+350+400+300+400=2150,4、300+400+400+400+300+400=2200,5、330+400+350+380+310+370=(比較多)。無一人用乘法估算,老師的再三啟發:有沒有比較簡單的估法,老師想看到一種簡單的估算方法!過了很長時間,才有一個學生想到了400乘6等于2400。我如獲至寶,馬上請他抄在了黑板上,然而全班學生都認為這樣估算是錯的!原因是沒有一個重量是400千克,都比400小,差距太大。

          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吳正憲老師的課堂不是有這么多用乘法估算的嗎?400×6(大估),300×6(小估),350×6(中估)。我們普通老師的課堂上怎么一個也沒有?好不容易啟發出一個大估,全班同學都認為是錯的!我們的課堂咋了?我們的學生咋了?是教師的引導出了問題?

          靜心思考,應該是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估算的價值,學生把估算的.準確性放在第一位的。而估算的價值在于方便、快捷,我告訴學生我們為什么要學習估算,我們是為了簡便而估!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后,才接受了400×6這種估法?磥硪肱囵B學生的估算意識,必須要讓學生明白估算的目的和價值。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4

          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是學生在現實的數學活動中的理解和發展,而不是單純地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學生的體驗是很重要的。

          《住新房》這節課,我依據新教材的特點,以“活動”貫穿始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先引入出“住新房”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圖中的信息,理解并提出問題:這幢樓一共可以住多少戶人家?怎樣列式呢?學生獨立列式,并交流列式的理由。學生列出了這樣的算式:14×12。怎樣計算“14×12”呢?

          匯報算法時,我讓學生把各種算法板書在黑板上,孩子們很容易就說出了筆算的過程,我又進行引導14×12就是在求14個12或者12個14,把12分成10和2,先求2個14是28,再求10個14是140,最后把28和140相加得168。豎式中的28是14×2的積,14表示的是140,是14×10的積,168是28+140的和。在教學中我注重滲透了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把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留給了學生,注重孩子對算理的理解,最后評價學生的想法,強化了豎式計算的`過程。這樣,學生自己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的方法的過程很精彩。

          在小組探究活動中,學生常常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誰想評價一下這位同學的想法?你認為哪種方法更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試一試。學生正是帶著這些問題,在活動中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共同尋找、探究、體驗,掌握數學的知識、思想與方法,充分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樂趣。

          只有充分體驗到某種算法與其它算法相比之下的優越性,學生才有可能將其應用到今后的學習中。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多讓學生自主學習,使他們在主動學習中獲得知識。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5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情境中通過嘗試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計算,發展估算意識以及實際應用的能力,體會計算多樣化。教學時我以“發新書”這一生活情境引入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體會計算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的過程,通過操作、思索、交流,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教學設計由簡入深,從易到難,逐漸滲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滲透估算的方法。計算教學比較枯燥,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充分利用課本的“發新書”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首先,放手讓學生提出有關問題。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問題有些為已學知識,需要教師酌情引導,以免偏離主題。

          其次,在探討算法時,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計算方法,并給學生交流、展示的空間。算法的.多樣化增加了學生思維的活動量,給學生提供了創新的機會。實際上課時,學生確實也提到很多算法。我在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同時,引導學生優化計算方法,增強優化算法的意識。同時在課堂中采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誰來當小老師幫同學們解答問題”、“試試看,你能行”,“回答得真行,請繼續說吧?”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勇于標新立異,大膽創新。營造和諧快樂課堂教學氛圍,會讓我們的孩子學習起來其樂融融。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6

          教材分析

          《積的變化規律》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課例以一組乘法算式為載體,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運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在乘法運算中探索積的變化規律。通過這個過程的探索,學生將會經歷研究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四個層次的學習過程。學生將會用到觀察、計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手段,并最終發現規律,歸納與驗證規律,從而有效的培養學生探索與推理的能力,讓學生體會事物間是密切相關的,受到辯證思想的啟蒙教育。

          學情分析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運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利用乘法運算,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學生通過對算式的觀察,自主的去探索規律、驗證規律,并使用規律。本課在愉快的環境中進行去學習,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不斷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初步獲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方法和經驗。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活動的參與,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發現并運用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積的變化規律的探究策略。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二、探究活動,發現規律。

          1、引導學生觀察以上這組算式的特點,想一想、說一說你的發現

          《觀特點》

         。1) 引導學生觀察因數的變化特點和積的變化特點。

         。ㄎ覀兛v向看,這組算式什么沒變?什么變了?那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和積是怎么變的?有沒有規律呢?)

         。2)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

          (3) 全班交流,課件引導

          師給三個算式標上序號,如果把①式作為標準,②式與①式比,因數和積各是怎樣變化的'?

          《找規律》

          通過觀察比較,你能說說你發現的規律了嗎?

          師:積的變化是隨著因數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積的變化規律。(板書課題)

          《寫算式》

          運用以上規律與①式對比,你能接著往下寫兩道算式驗證一下嗎?試試看,一定行!200×8=1600 8×40=320 (要口算,你們是怎么想的)

          2、同學們再看一組題,它又藏著什么秘密呢?

          20×4=

          10×4=

          5×4=

         。1) 引導用同樣的學法觀察第二組算式,說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學法:觀特點、找規律、寫算式)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

         。2)運用以上規律,你能根據15×12=180直接答出下面兩題的得數嗎

          15×12=180 15×6= 15×3=

         。▽懲旰蠛屯澜涣髂闶窃趺锤鶕幝蓪懴碌脭档,算一算對嗎)

          3、整體概括變化規律

          讓學生回憶,再讀一讀這兩個規律,數學講究簡潔美,能說得再簡單些嗎?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

         。ㄔu析: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概括,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對積的變化規律進行整理,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相應的問題,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1、第一關:小試牛刀

          完成教科書第58頁的做一做。

          2、第二關:再展雄風

          完成教科書練習九的第五題

          3、第三關:隨機應變

          完成教科書練習九的第1、4題

          第一題誰來讀題,能利用剛才學的規律來解決嗎?方法多樣,說說方法

          第四題,如果用兩種方法,讓學生說說方法,哪種簡便。

          4、第四關:終極對決

          完成教科書練習九第二題,(如果沒有用我們學的規律,可出示百寶箱)

          四、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7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二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二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我自認為本課比較簡單,就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數的法則進行計算,可這兩天布置作業時,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卻大不如以前,大部分的學生都有錯題,改得我的頭都快暈了。問題的原因在哪,我十分疑惑。

          還記得第一次月考后,我班的試卷批完后,我仔細分析了他們的考試情況,20分的計算題,全班25人中21人丟分,我十分生氣,認為他們做題不認真,于是我從那天起,每天留6道計算題,目的是提高他們做題的準確率,端正他們做題的態度。一段時間下來,他們做題的準確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認為初見成效。可學期剛剛過半,問題又出現了,他們做題還是不認真,我又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我自認為我的課上學生的興趣已經被激發了出來,可是到了課外沒有很好的監督,尤其是家庭作業缺少了家長的有效配合檢查,學生家庭作業質量是和不做的效果差不多,這樣的教學效果能出來嗎?

          這兩天我開始了對學生實施做錯題目進行懲罰的措施,在這樣的`懲罰措施之下作業的正確率還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也看出了學生的那不愿的情緒。這使我的內心始終感到不自在,但我還沒有找到更加兩全其美的有效方法,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摸索,讓學生們能夠考出一個非常好的成績。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8

          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比的基本性質》是在學生理解掌握了比的意義,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的基礎上組織教學的。這一內容也為化簡比打下基礎,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比的基本性質部分,因此,在比和比例這章中承上啟下的作用。

          2、本節核心內容價值和功能:比這部分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數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科學,它源于生活最終還要回歸生活,用來指導生活,所以這章把這部分內容交給學生就是要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生活性。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

          學情分析

          1、由于這個班是我從五年級就開始帶的,所以我對學生學習基礎很了解,學生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基礎比較扎實,而該部分內容和分數的基本性質聯系比較緊密。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人教版小學數學知識的教授具有“螺旋上升”的特點,即每學年都會學習一些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又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前一基礎上的深化和加深,越來越復雜,越來越抽象的。五年級時候本班學生在分數的基本性質這部分內容上,有比較好的基礎和理論準備,所以我認為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候沒問題的,可以輕松掌握。

          3.學生認知障礙點:學生的最大障礙應該在于應用比的基本性質進行的'比的化簡和求比值,兩者容易混淆,在此要給學生認真詳細分析兩者的不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讓學生經歷發現、總結比的基本性質的過程,在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質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使學生在小組探究中掌握運用比的基本性質把一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的方法,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比的基本性質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從“特殊”到“一般”的規律,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合理運用歸納思想、整體思想,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滲透探索問題的思想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本節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發興趣,從發現中尋找快樂;

          2、培養學生做事、待人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比的基本性質,比利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難點:比值和化簡比的區別。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9

          [說明]:

          質數與合數的教學一般都是通過找一些數的因數,然后要求學生進行分類,建立質數與合數的概念。無論是老教材,還是現行的人教版新教材,教材上都將分類作為認識質數、合數概念的入門檻,教學前,由于受教材及自身定勢思維的影響,也想到了分類的方法,但學生會不會出現教師預期的想法,我心中沒有一點底。不過,過去教學中學生出現的分類方法始終不能和教師保持一致,最后往往會導致學生分類與教師講解出現兩張皮的現象,為了幫學生理解概念,最后只好教師又重新布置分類標準,學生再次分類,這樣一來二去,寶貴的教學時間也浪費了不少。

          雖然課前我已經準備好了自己的教學思路,但至于分類如何處理,還在猶豫不決,期待課堂上能隨機應變。

          [片斷]:

          師生合作整理出1——20每個數的因數,并標出每個數因數的個數。

          師:看到這些數的因數,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奇數只有2個因數。

          生:9呢?不是有三個因數嗎?

          生:每個數因數的個數都不相同。

          生:應該是有些數的因數個數不相同的。

          生:偶數都有好幾個因數。

          生:2是偶數,可它只有兩個因數。

          生:奇數的因數個數少于偶數的因數個數。

          生:有些奇數的因數個數少于偶數個數。4有3個因數,15還有4個因數呢!

          師:如果根據因數的個數將這些數分類,你會怎么分?

          生:有一個因數分一類,有兩個因數分一類,三個因數分一類,四個因數分一類……

          生:有幾個因數就分幾類。

          師:如果是許多自然數,你準備分成多少類?

          生:不知道。

          ……

          師:其實在數學上有這樣一種分類方法,將只有兩個因數的分成一類,請你們看一看哪些數只有兩個因數?

          生:2、3、5、7、11、13、17、19都是只有兩個因數。

          師:這些數的兩個因數有什么特點?

          生:一個最大的,另一個是最小的。

          生:一個是1,另一個是它本身。

          師:數學上把這種只有兩個因數的自然數叫著質數。

          師:質數的兩個因數有什么特點呢?

          生:除了1就是它本身。

          教師引導學生用完整的數學語言表達質數的概念,理解概念。

          生:不止兩個因數的又叫什么數呢?

          師:數學上把含有兩個以上因數的數叫合數。合數最少有幾個因數呢?

          生:最少有三個。

          師:合數的因數有什么特點?

          生: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其它的因數。

          生:1呢?它只有一個因數?

          師:問得好,它是質數嗎?合數呢?

          生:不能,質數有兩個因數,合數最少也要有三個因數。

          師:1到底是屬于哪一類?

          生:1既不能算是質數,也不能算作合數。

          ……

          [反思]:

          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我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改變了原有的教學思路,摒棄了讓學生自主分類的方法,直接把分類的方法呈現給學生,當時課堂上作這一考慮是源于學生的無緒回答。我認為對于按因數的.個數分類,能按質數與合數分類標準的進行分類的學生應該很少,除非提前預習了課文的內容,不然,大部分學生都會按因數的個數進行一一分類,如果順著學生的思路下去,這樣的分類將毫無意義,最終都會因達不到教師的教學目的,教師又得重起爐灶,將質數與合數的分類標準傳授給學生,這樣不僅會浪費寶貴的時間,另一方面又會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沒有老師講得好,最后還得聽老師的,不如我一開始就等待。

          另外,在教學中我發現單純的讓學生理解質數與合數的概念,并不是件困難的事情,我相信不少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閱讀課本理解概念,對自然數進行正確地判斷。既然學生自學都可以完成,那這節課的重點就不能僅停留在讓學生分類上,分類這一問題本身就有不同的標準,如果將課堂上大量的教學時間用不定期探討不確定的分類標準,意義并不大,還不如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從而加深對概念內涵的認識。本著這一點考慮,當學生的認識出現偏差時,我直接拋出了分類的標準,放手讓學生觀察質數的兩個因數的特點,通過找質數加深理解?赡苁菍W生的學習興趣太濃,當學生充分認識質數概念以后,并不滿足而是接二連三的提出一些問題,隨著這些問題的提出,合數與1的認識也就水到渠成了。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10

          教材分析

          8加幾和7加幾的題共13道,分別在例題、“試一試”和“想想做做”第1~4題里陸續教學。

          (1) 例題先擺小棒再計算,把9加幾的“湊10”策略遷移過來。由于兩個加數分別是8和7,比較接近,有些學生會把8“湊10”,也有學生會把7“湊10”。在交流中出現兩種“湊10”的方法,既教學了8加幾,也教學了7加幾,而且提升了“湊10”的水平。教材突出“怎樣想的”,讓學生先在算式下的方框里填數,整理計算思路,然后交流。要讓學生看清楚,8和2湊成10,應把7拆成“2”和5;7和3湊成10,應把8拆成5和“3”。

         。2)“試一試”里有兩個教學內容,一是鞏固“湊10”法,體會“湊10”的技巧是靈活、多樣的。二是引導學生從9+7=16得出7+9=16。

          從相關的算式推理也是一種計算策略,它的特點是利用已知得出未知。教材安排有三點理由: 第一,推理過程簡單,速度快,學生喜歡。第二,9加幾是進位加法第一段教學內容,學生已經掌握,是可利用的資源。第三,按9+7與7+9這樣的關系,36道進位加法可以編成20組,其中16組各2道,還有4組各1道,編組便于學生記憶和掌握。

          在10以內加法“一圖兩式”中,學生已有“交換加號前后兩個數的位置,得數相同”的感性經驗。那時,兩道算式是并列關系,都是根據圖意寫的,F在要把兩道算式變成因果關系,才能組織起推理過程。這是教學中要注意的一點!跋胂胱鲎觥钡4題是為學生體會因果聯系,進行演繹推理而設計的。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加法時,掌握得比較好。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8、7加幾的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探究、思考的意識和習慣。通過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使學生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里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初步培養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8、7加幾的計算方法的過程。

          教學難點: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11

          簡便計算是小學計算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簡便計算應該是靈活、正確、合理地運用各種性質、定律等,使復雜的計算變得簡單,從而大幅度地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墒请S著簡算類型的不斷增多,學生開始對一些類型混淆了,隨著簡算方法的多樣化,簡算的準確性也大打折扣。于是,我開始困惑、開始思考、我開始發現:簡算不僅要求學生能明確運算順序,正確計算,而且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覺,能夠進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夠進行簡便運算的特征,并合理地進行簡便運算,所以有必要進行一次系統的整理與復習,幫助學生理清當中的奧秘。

          本節課主要的教學流程是:

          一、從常規的口算入手,讓學生通過口算初步理解口算的一些技巧,

          二、通過學生對本單元知識進行整理,并進行匯報,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喚起回憶;

          三、利用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例,讓個別學生進行匯報,并特別提醒同學注意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錯誤發生;

          四、通過題組的對比,讓學生找出哪些能簡算,哪些不能簡算,進一步理解簡算的要求和特點,然后基本練習、綜合練習的應用進行反饋,達到練習的目的。

          本節課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是:

          1、能讓學生自己整理本單元的知識點,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系統的整理,培養了學生概括和歸納的能力;

          2、從學生的錯例入手,讓學生從身邊的典型問題入手,再讓學生自己分析、改正,同學之間及時提醒等方式,減少錯誤率的發生;

          3、通過課堂上多讓學生說一說、評一評等方式,培養了學生分析說理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學得更加有自信。

          4、提倡算法的多樣化,如:88125,學生做出了兩種答案:

         、、88125=80125+8125=10000+1000=11000;

         、、88125=11(8125)=111000=11000。我請學生分別介紹了他們的想法,他們說:第①種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讓他們分別同125相乘;第②種則將88分成811,然后利用乘法交換率和結合率,先把8與125相乘,最后再乘11。

          首先肯定答案都是正確的;兩種解法的區別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種解法是用加法進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第②種解法用乘法進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方法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處,希望同學能有側重點地選擇算法。最后強調:簡便運算的思路會有很多,只要把握湊整這個解題關鍵,正確、合理地使用運算定律,就是正確的。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學會了單純的簡便運算,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初步理解了學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書本上的知識必須運用到實際當中去的道理。

          本節課仍有不足之處:

          1、本節課對于把一個數拆成兩個數的形式可以是相加、相減、相乘、相除等形式,可是在這節課中出現得不是很明顯,對于學生概括知識點不是很全面;

          2、學生在計算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小問題,在后面教學中要更加注意;

          3、對于中下生的輔導,兼顧得也不是很周到,如:算理的分析、書寫的理解、式題的特征等,可以通過老師的點撥、同學的幫助等形式進一步讓學生不掉隊。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12

          教材分析

          學生們在已經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然而這些在生活中積累的方位知識僅僅停留在經驗的層面上,這一部分知識是起點和基礎。由于這一部分知識比較貼近生活,學生比較感興趣,樂于探究。

          學情分析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辨別方向上有一定的難度,要根據俄學生的實際,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這部分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東、西、南、北)來辨認其余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運用生活經驗幫助思考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

          教學難點:正確辨別方向。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導入新知

          1、師:你們還記得生活中怎樣辨認方向嗎?

          師:真不錯!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這么多在生活中辨認方向的知識。 有的同學提到了指南針,指南針是一種利用磁針制成的指示方向的儀器,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F在請同學們拿出指南針,用指南針來辨認一下我們這個教室里東、南、西、北面各是什么果園?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是這樣來確認方向的。在平面圖上我們又是如何確認方向的?

          2、引出課題:

          師:聽說同學們這么聰明,花仙子也想和我們交朋友,你們愿意嗎?(多媒體課件演示)今天我們就跟隨花仙子一起去方向王國游覽,認識一些新的方向。(板書課題)

          二、設疑,探究新知

          1、復習平面圖上的東、南、西、北(多媒體課件演示)師:我們來到了方向王國的學校,以學校為參照物,也就是以學校為中心,在平面圖上誰先來介紹一下學校的東、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2、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3、小結:師生一起歸納并記憶四個方位

          師:在平面圖上判斷方位時人們習慣上先看東和西,再看南與北,所以就有了東北、東南、西北和西南的習慣說法。比如:東和北之間的方向稱作東北方……東北方和西南方是相對的兩個方向,東南方和西北方是相對的兩個方向。我們已經認識了8個方向,你會用一個詞來表示平面圖上的8個方向嗎?

          4、認識指南針上的8個方向

          師:請你根據指南針給定的北方把其余的7個方向填出來,比一比看誰做得又快又準確!

          師:隨能告訴大家,你是怎樣根據一個給定的方向來確定其它方向的?

          生邊說,師邊點擊課件。

          5、在平面圖上變換參照物辨認方向

          師:剛才我們是以學校為中心來辨認方向時,體育場在學校的東南面,如果以體育場為參照物,也就是以體育場為中心,學校又在體育場的什么方向呢?

          三、游戲,實踐運用

          1、愛心行動

          師:同學們當有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該怎么做呢?現在有幾個小伙伴在參加完運動會之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們愿意幫幫他們嗎?你們真是有愛心的好孩子。ǔ鍪菊n件)

          2、吃水果

          師:小動物們為了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情,請同學們去果園里吃水果,但有一個條件,每人要提出一個問題才能吃到水果,誰先提問題?以草莓園為中心誰來說說草莓園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各是什么果園?以你們自己的果園為中心,你們果園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面各是什么果園?把你們的指南針放在桌子的中心用它來幫助你們,小組內議一議。

          3、 游戲:“走跳棋”我們再來做一個跳棋游戲,(課件演示,教師說明游戲規則)同桌兩人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四、總結、布置作業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13

          1、在自主活動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喜歡數學

          有人說“思維的火花在于指間”,通過動手做,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激發。實踐證明,讓他們投入到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去,動起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提供給學生許多不同的學具,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學具制作平行四邊形,讓每個學生都有觀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機會,提供給學生一個廣泛的、自由的活動空間。通過在釘子板上圍一圍,方格紙上畫一畫,吸管擺一擺探索發現“對邊相等”這一特征。通過用直尺在白紙上畫一畫,發現 “對邊平行”這一特征。用圖形擺一擺,發現平行四邊形和其它圖形的關系。當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在探索中初步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特征。這些發現,對于小學生來說則是他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在獨立操作、獨立觀察、測量、思考以及相互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的“新發現”,這就是他們的創造。教學到這里,我又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去驗證,對 “全新發現”作出積極的評價。通過說一說,讓學生不僅深刻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征,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而且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研究的欲望,通過大膽嘗試、探索,感受數學的樂趣,激起學習的熱情。

          2、在探索發現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擁有自信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數學家弗賴登塔爾也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再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本節課的教學,我力圖通過適當的引導,啟發學生自己去主動探索和發現知識,在此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知識的自信心。教學為著這個目標去努力,也實現了這個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探索和發現獲得的,而不是我教給他們的。我先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來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征,為學生創設了繼續探索的空間。我鼓勵每一個孩子根據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學習。仔細地觀察,自由地表述,培養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14

          巧妙設計,激起學生猜想及探究欲望。

          以往教學圓的周長公式推導時,學生們往往是依據教師的指令完成測量圓周長與直徑的任務,并按教材要求計算它們的比值?蔀槭裁匆獪y量它們的長度并計算其比值呢?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是盲目的,操作是被動的。在學習借鑒了北師大相關教材后,發現用與圓直徑等長的正方形導入很有新意。今天的教學改用問題情境導入,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教學效果十分理想。分析其優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問題情境激發認知沖突。“這個比賽公平嗎?”一下子就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快速將問題聚焦于正方形與圓周長的比較上。這樣的情境創設高質且高效。

         。2)讓學生插上的猜想的翅膀。在比較兩個圖形周長大小時,學生很快又將其深化為正方形周長與邊長比值與圓形周長與直徑比值大小的比較。因為,正方形的周長是邊長的4倍。而此圖中,正方形的邊長就是圓的直徑,那么圓的周長又會是直徑的多少倍呢?孩子們結合圖形合理猜想——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左右。當追問為什么時,他們答到“我們以前曾經學過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里正方形的一個角相當于三角形的兩條邊,而圓形的那一段曲線近似于三角形的第三條邊,所以我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應該比4倍小,估計在3倍左右!碑斎唬谛M馀噙^優的學生則自豪地叫嚷出3.14倍。這種情況無法回避,也無需回避。因為,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已主動想探求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

         。3)驗證培養嚴謹科學態度。實踐結果是否和大家猜想或培優中學習到的.結果一致呢,這必須經過驗證。這時的動手操作,學生是懷著一顆好奇的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測量及計算之中,與以前的聽令行事是完全不同的。當有的小組同學發現測量計算結果與3.14有出入時,還舉手質疑,看來這樣的驗證活動是有效的,真實的。學生在驗證過程中,也培養起事實求是的嚴謹科學態度。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15

          在此節課的教學設計方面,我以動物王國的小動物召開國慶聯歡會為主題,以了解各種小動物扮演的角色入手,調動了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以故事的形式貫穿了所有的例題與練習題,讓同學們認識了加號和加法算式、了解了當需要解決“合起來”的問題時,需要運用加法。其中還設計了讓小朋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利用鉛筆來表示合起來的過程以及小兔子拔蘿卜的游戲,提高的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課堂組織方面,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培育一個小小的蘑菇園,比比哪個小組的小園丁種植的蘑菇最多,以小朋友競爭的心理提高了其聽課效率和回答問題的熱情。

          課程的組織相對完整,但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1、課程的導入部分太長,在設計時過多了關注了“怎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問題,卻忽略了數學的本質,教學語言冗長,沒有意識到數學的教學語言應該是簡潔的。

          2、在課堂中,我說的太多,沒有給學生足夠的展示空間,應該讓學生多說,將觀察到的東西用語言描述出來。因為總是擔心一年級的孩子沒有能力完整的說出圖畫的含義,所以導致一手包辦的心理很膨脹,自然就說的'很多了,讓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鍛煉,忽視了應該從小鍛煉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

          3、課堂知識的容量不夠,練習力度不夠。講了新知識點后當堂的鞏固練習很重要,我在課堂中設置的練習不夠多,沒有讓學生得到足夠的練習。

          4、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需要課間休息的加入,而我因為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攝入完全忽視了這個問題。連續的講授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疲勞,以致有可能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

          5、應注重教學中細節的設置,比如次節課中加號是初次學習,應該要教授學生加號的寫法,不能因為自認為簡單就忽視這一個細節的環節。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將注意力放在研究數學的本質上,不能將注意力放錯地方。要著重培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問題的能力,放手讓孩子多說,聽、說、寫全方位結合起來學習,以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以講練結合的方式,并以游戲介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中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優秀06-09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07-11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09-26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優秀)05-1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精選]06-07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熱門】06-07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優秀教學案例反思07-11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優秀15篇)06-07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15篇】07-04

        中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優秀02-07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