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那個星期天》是史鐵生的長篇小說《x筆記》第四章《童年之門》中的一部分。課文寫了一個小男孩在一個星期天里等待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一開始他既興奮又滿懷期待后來因為母親一拖再拖而焦急萬分,最后因母親沒有兌現而失望、委屈乃至“絕望”。課文通過大量的細節描寫,細膩而生動地表現了小男孩的心理變化過程。
在導入階段,我從《盼》這一課入手,回顧這一課的主要內容,在學生發言之后引出:這是一個小女孩的盼望,也有一個男孩,那是他平生第一次盼望,具體是怎樣的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個星期天》。
接下來,從課題中的“星期天”入手,詢問同學們星期天會做什么,學生發言很積極。緊接著我詢問,課文中的男孩盼望星期天去做什么——去動物園玩。進而,我們認識作者史鐵生,走進文本之中。
首先,我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在事情三要素的.幫助下,加上引導學生能夠發言說出主要內容。緊接著了解文章的寫作順序,借助表格,按時間順序梳理文中“我”和母親的具體行為以及“我”不同的心情。
知道文章各個段落寫什么內容之后,學生能夠較準確地找到相應段落尋找答案,提取關鍵句,摘錄關鍵詞。對于“我”心情的變化也有同學能夠較準確地說去。
但對于語文要素“體會文章是怎樣表達情感的”,我在引導學生具體學習“我”的心情變化時自己講的仍舊過多,反而學生沒有很多機會和時間思考文章是如何表達情感的,之后我對此的總結也不到位。為了聯系生活實際我在講到“我”和母親的形象時,有意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和家長們的情況,給了他們發言或者說“吐槽”的機會,同時也委婉地告訴他們如果有委屈可以及時溝通,也簡單交流了遇到負面情緒會怎么排解。
對于最后的環節我繞得稍微遠了點,下一次可設計將作者“史鐵生”的介紹放到最后展示,以此加深學生們的印象,同時激發學生們深入了解作家作品的興趣。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那個星期天》以一段銘刻心頭的記憶緬懷逝去的母親,詮釋母愛的至純至真。主人公好像是“我”,其實是母親。只不過,母親是借助“我”走進了讀者心里而已。為了生計,母親不停地忙碌,最后還認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當要求”驚惶連聲地對“我”說“對不起”……
一、教學效果
辯證思考,理解主旨!稗q證理解文中母親的形象,加深對責任與愛的理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對于母親的形象,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會有爭議。有思想交鋒、思維碰撞的課堂是有活力的課堂,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呢?
在教學過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要根據教材內容思考。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也是漫無目的的,思維碰撞并非信口開河,回答要從文本中找依據。
2.解讀文本要結合作家風格、時代背景!赌莻星期天》選自史鐵生的《x筆記》,而x筆記是史鐵生帶有個人自傳體色彩的小說。這篇文章中母親的形象也自然帶有作家母親本人的影子。
3.學生自身有解讀文本的能力。在品讀文章語句,體驗“我”在那個星期天的情感變化后,學生能理解母親在那個星期天的行為給我的心靈帶來深重的傷害。在讀到母親沒有帶“我”出去的原因是從早忙碌到晚,忙著做家務時,開始有學生表示對母親的行為理解。關注到母親最后發現“我”在無聲的哭泣時,她的一系列描寫中,學生又讀出了母親發自內心的對“我”的愛。
4.學生現實有需要,F實生活中,孩子很難換位思考,體諒父母的辛勞。在學習這篇課文后,學生把課堂上學習的道理遷移到生活中,得到成長。
二、成功之處
表現人物心理運用多種描寫方法的教學。
1.借助行動描寫表現心理!拔遗艹鋈ィ驹诮珠T口”寫的是“我”的急切;“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看著云彩走”表現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
2.通過景物描寫映襯心理!爸車.光線漸漸暗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顯然,這不僅僅是為了交待一天的結束,主要是表現自己的希望眼看就要破滅的絕望。
3.通過人物語言傳達心理。文中“您說了去!”“走吧,您不是說買菜回來就走嗎?”“怎么還不走呀?走吧”等等,儼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軌跡圖。
4.運用細節描寫凸顯心理。“我蹲在土地上用樹枝撥弄著一個蟻穴……我蹲在草叢里翻看一本畫報,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這無疑是在表現一種無聊、孤獨。
三、不足之處
最后一個環節: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會對媽媽說些什么?留給學生的時間不夠充裕,學生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四、改進措施
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去表達,表達的過程正是學生對文本主題理解,對文中人物的思想產生共鳴的時刻,讓學生盡情去說。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本文作者朱自清是現代著名作家。毛澤東主席曾贊揚過朱自清的骨氣,說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本人對朱自清先生也很敬佩。因此,我很認真地備了這節課。我讓學生朗讀,并試著背誦。
本課文質兼美,是學習語言的典范。我教學本課以讀為主線,以讀激情:時間匆匆而逝的無奈之情,沒有把握好時間的惋惜之情、自責之情;以讀感悟,“你在…… 的時候,……從 …… 過去 ”,練習說話,創新運用,以表達學生讀文后的獨特感受;并盡量展示課外的有關時間方面的`資料,延伸拓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人生的匆匆,及時抓緊努力,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進行這一課的教學,我認為做得較好的是:
1、 整體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調,在讀中使讀者與作者、文本對話。
2、 和學生一起欣賞、品味了文章的語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現美。
3、 使閱讀中領悟到的語言表現形成遷移到了寫作。 不足之處:朗讀指導和語言的感悟還不是很到位。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我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閱讀課文。第五單元的5篇課文是以“科學精神”為主題編排的。在前四篇課文學習的基礎上,同學們對科學精神和四篇課文的寫法已經有了必須的理解。作為這篇獨立閱讀課文我主要就是繼續引導學生自主理解科學精神的含義,比較理解本篇課文的寫法。這是教學本篇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完本篇課文后,我感受如下:
一、教學重點、難點處理基本落實。
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懷特森先生的做法?首先我認為關鍵在于學生閱讀。只有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才能理解課文資料。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進行了預習,課上透過默讀、分段讀等方式引導學生多讀課文。這樣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學生對課文的資料就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二、抓情感變化體會“”
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么老師——我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峰回路轉深感“佩服”。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資料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能夠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潛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
三、適當拓展延伸,培養科學精神。
本節課的`拓展部分主要分為兩步。首先學過課文在學生都對科學精神有必須了解的基礎上,回憶課內關于不迷信權威的事例。學生說出了諸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以及“兩小兒辯日”等,對課外的知之不多,于是我又給學生補充兩“嗅蘋果”和“蜜蜂不是翅膀震動發生”兩個實例,并讓之讀后交流體會,進一步明確了對待權威和書本的正確態度。
四、教學遺憾
1、朗讀方式過于單一。本課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我意圖是引導學生自讀、自主、自悟,努力想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理解課文資料,所以整節課閱讀方式的選取我大多采用默讀,這樣課堂顯得有點“安靜”,對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這一學習目標不能有效達成,因為無法測量。
2、在體會作者情感變化時,引導不夠深入,進而導致學生淺嘗輒止。課后反思,在作者“氣憤:算哪門子老師?”時,我完全能夠讓學生帶著感情多讀幾遍,或分主角、或個別讀,加強“氣憤”的情感體驗,進而與后文“”產生強烈沖突,真正到達欲揚先抑的作用?晌覂H僅讓學生停留于理解便一改而過。
3、教學組織還是不夠嚴謹,教學語言也不精煉、激勵性還不足,等等。這的確都是我在今后教學中需要進一步努力和完善的。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匆匆》一課是比較經典的文章,值得我們每個人細細去品味。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優美的語句中感受時間的流逝從而收到感動! 1、回顧整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品讀比較到位,從閱讀品句中感悟寓意。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去體驗感受作者多時間流逝的無奈,并說出自己對時間的理解。
2、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聯系課文利用學生生活實際繪制一幅時間流逝圖,使學生更直觀的看到自己每天時間的流逝,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驅動學生靈動的心,并讓學生自己說一說當什么時候時間從哪里溜走,從而達到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
1、在教學設計中用于閱讀的時間過長,這樣顯得后面學生根據實際去說的時間就顯得更緊湊了,有的學生甚至還沒說夠就下課了,針對這方面下次設計時要注意可以把讀和說相結合的更緊密一些,品讀的同時就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效果應該會更好。
2、注重品,而忽略了讀。這么優美的散文,沒有好好朗讀真是十分可惜。
改進措施:
1、應該結合學生的課前預習來進行學習,自然進行過,這樣學習起來會比較有效果,也落實了預習的檢查,二者兼得。
2、注意時間把握要得當,要把朗讀與品悟相結合。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篇)11-25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篇11-25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下冊雷雨教學反思08-06
部編版小學語文說課稿04-07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9篇11-25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錦9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