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精品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
一、創設情境教學,請會折疊衣服的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接著1、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杯、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2 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后,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 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折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通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杯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后,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么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折后折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三、想辦法做出以各軸對稱圖形、并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
這是本節課達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較為正確系統的認識之后,意在操作活動中鞏固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這次操作活動手段是多樣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動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通過有序、有層次的操作更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征以認識,充分概念之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于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為自然的串聯在參觀的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2
一、小學數學教學的新理念
新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學要按照素質教育教學的要求,以學生為本,創新教學形式,從其本質來講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遵循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識基礎,依據教材內容,在學生認可的、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內,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通過師生互動交流發現問題,并在質疑問題中進行思考,最終實現學生有所獲得,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以便讓學生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學有所得。為此,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要遵循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識水平,面向全體學生改進教學方法方式,以便讓全體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二、新時代良好教學氛圍的構建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小學生正襟危坐,“師動生不動”。時至今日,學生有其自身的個性特點、活潑好動,思維活躍,接受新生事物快,愛好探究,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情緒的波動和認真學習時間短暫,對于此種情形的出現,筆者覺得要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學生的這些特點,與學生進行情感、情緒上的互動,及時發現學生的思維動向,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高質。筆者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這節課時,筆者用多媒體投影一個多邊形,然后逐漸用黑色把多邊形的“大部分”擋住,這時只露出一個有三個角的三角形,然后讓學生根據剩余部分說明三角形的定義。于是,學生的好奇心來了,開始先是竊竊私語,隨后開始大聲討論:用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這句話是否正確呢?筆者隨后利用多媒體隨意地用三個線段組成圖形,但不見得是三角形。于是,多媒體顯示出:看一個圖形是否是三角形,要把握了兩個要素:首先,是三條線段;其次,要看能否圍成封閉圖形,筆者重復了這句話。然后,告訴學生三角形有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型之分。隨后,在多媒體的大屏幕上分別予以顯示有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型。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參與其中,而且氣氛活躍,能夠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對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特征的認識,從而使課堂成為新時代的優質高效課堂。
三、數學課堂的學法指導
新時代的素質教育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并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性,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建構知識,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激情和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時,由于學生對數格子缺乏適當的方法,所以大多數學生對數格子存在誤區,數不清楚,致使學生不能準確計算的數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鑒于這種問題的出現,筆者不失時機地啟發,同時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學習方法的點撥、指導:同學們,請你們想一下能否把我們學過的圖形和現在的三角形一并結合起來考慮,也就是說,將三角形細化成多個原先學過的圖形,然后用已知的圖形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呢?筆者的提示,學生好像猛然明白了什么,情緒一下就被調動起來,學生之間開始了互動交流和相互切磋。不一會,學生就發現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是由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組成的,也有的學生提出而且還可以把三角形從中畫一條線就可以分成兩部分,分別是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梯形。如果把這兩部分再旋轉180°的話,是不是就會成為平行四邊形呢。經過如此三番的提示、引導和學生的努力探究,這樣的教學不但使學生很快發現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公式,同時也讓學生在復習舊知識的過程中激發創新思維。
四、新時代數學課堂的引導探究
新時代的小學數學課堂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構建和諧互動課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從而實現課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邊互動,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以便學生掌握知識。在教學《可能性》這節課時,筆者從學生感興趣的摸球游戲作為課堂導入的開始:在一個紙袋內裝有一紅二白3個乒乓球,先后讓5名學生分別從中隨意的取出一個球,并且連續摸3次。隨后,教師在黑板上進行了分析:學生摸球結果無外乎3種可能,一是全是紅球,二是兩白一紅,三是全是白球。學生認可了筆者的分析,隨后筆者又提出問題:你認為上述哪3種情況出現的幾率最大?為什么?這樣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欲望和激情,此時,同學們互動交流的氛圍起來了,學生積極交流的課堂氣氛活躍,并在交流中逐步進行探究,最終讓學生在交流創新中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以上教學氛圍的創建,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快樂。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3
一個班上總有幾個讓老師特別操心的“孩子”,我的班上也是如此。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對于這種現象我沒有過多的在意,對于他們的嚴重違紀行為我也只是說幾句,總感覺自己沒有經驗,不知道如何處理恰當,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有時候把我氣急了也就是小小的懲罰他們幾下就算罷了,還怕處理重了影響學生情緒。對于非正式群體就更沒辦法了,感覺他們基本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無拘無束似乎已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而我只是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批評他們幾句,教育幾句,希望他們從此改正,但效果卻是因人而異,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個詞語:因材施教。(反思:制定嚴格的課堂規章,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共同執行?赏ㄟ^召開班會,對學生進行事件和情感教育,以增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融洽關系。)
小學教學,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更多的是照顧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一年級的孩子,具體的形象思維占據主體,因此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多準備實物,也就是教育學上所講的實物直觀和模像直觀。多用這些實物去刺激他們的大腦,擴展他們的思維,用具體的實物去幫助孩子們思維的延伸,這有助于他們抽象思維的開發與培養,為今后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俗話說,手腦并用,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們走向社會,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只有手上動的多,見的多,腦袋里才裝的多,到時可供提取的才會多。教學上的多動手做,多動腦思考,這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孩子們的想象思維,為其創造插上翅膀。(反思:多收集教學掛圖,教學模具,多制作教具,有機會可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同制作教學器具,讓學生更好的觀察、思考,更好的掌握知識。)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4
一、小學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復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使反應的而非反思的。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使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事錯誤的。
二、智慧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智慧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事“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專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的教學走向理智型的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開展,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反思。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區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她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她不僅能“做”,還應當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等方面去開展。簡單地說,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了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蘇俄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中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閱歷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受通常不一樣。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方式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不叫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使很難按照我們的意愿去完成教學。比如平時我們在上課的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的很清楚明白了,但反饋后卻發現很多學生還是糊里糊涂的。說明了我們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問題,學生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
1、自我經驗。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驗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嘗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等經理對于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啟迪。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歷還不夠給自己提供更多有價值、可用反思的素材,那么我們可以重新以學生的身份參與一些探索性的活動,并有意識的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為作出反思。
2、學生的角度。
教學行為的本質在于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為了促進學生學得好。在新課標中,有些習題,如最優化方案,讓學生去選擇租車、買票等方案,當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精巧奇妙的接法時,學生表面上聽懂了,但當他們自己解題時卻茫然失措。所以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時一致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3、與同事交流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松氛圍,便于開展有意義的討論。交流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共同設計教學活動、互相聽課、做課后分析等。
4、專業學習
多學習相關的數學教育教學資料,能幫助我們對許多實踐中感到疑惑的現象作出解釋?梢蚤_闊我們教學反思的思路,使我們的教學和反思不再局限在經驗的小天地里,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為有那些與特定的教學情境有關,那些更帶有普片的意義,從而對這些行為有較為可觀的評價,能夠使我們更加理性的從事教學反思后東并對反思得到的結論更加有信心。
教師的職業需要專業化,教師的專業發展最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徑使教學反思。沒有反思,專業能力就很難有實質性的提高,而教學反思對象和機會就在每一個教師的身邊。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5
1.運用已有經驗,理解抽象概念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一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還相對較弱,他們的年齡、經驗決定他們獲得絕大部分數學知識是在對生活中具體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基礎上逐步抽象出來,從而形成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進行數學抽象,在抽象過程中理解知識。周長這個概念是個抽象的概念,學生第一次接觸。如果教師直截了當地讓學生解釋這個概念,他們會感到無從談起也很難表述清楚。但是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物體,他們對物體的周長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結合這些特點,我設計了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通過學生指一指,說一說理解周長概念的過程,。事實證明:教學中有效運用直觀性原則,尋找直觀操作與抽象思維之間的連接點并通過遷移原則,有效疏導學生思維障礙,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組織小組合作,自主探索新知
新的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爆F代教育學也認為:數學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形成積極的.情感與態度。因此在教學長,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時,我就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間。教學中學生通過測量、計算,找到不同的計算方法。此時,學習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學生手里,每個學生,每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方式,主動地,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再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自主推薦,展開辯論等多種形式,找到最好的計算方法,從而歸納出長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通過本節課的實踐,我發現學生的思路是活躍的,有時可以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放手讓他們去研究去探索,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研究數學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3.精心設計練習,激發探索興趣
練習設計的開放性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索興趣,讓練習內容開放,具有選擇性;讓練習時空開放,具有廣闊性。讓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激發起學生探索興趣。在練習時,我只設計了幾道題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自主的選擇研究的課題,既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有利于分層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6
一位數除多位數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學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位數除整百、整十數除法口算方法和一般的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法則,學會了有余數除法驗算方法,也學會了一位數除多位數商中間有0的除法,懂得了在求商過程中,如果哪一位不夠商1要用0占位的處理方法和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道理。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作了知識上的鋪墊。本節課內容又是學習兩位數除多位數、三位數除多位數商末尾有0的除法基礎。
教材為了便于學生掌握,有層次地呈現“商末尾有0的除法”知識結構,為學生的學習新知作了精心的設計。首先安排三道口算除法,引導學生復習商末尾有0的除法,然后安排兩個例題:例11教學沒有余數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例12教學有余數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練一練除了安排單一的練習外,還特別注意安排商中間有0、末尾有0、中間末尾都有0等不同情況的綜合練習。
根據以上分析以及課標要求,我擬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估算意識和養成認真驗算的習慣;
3、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比較辨別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商末尾是0的處理方法!皩⒄n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北@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將教學思路擬訂為“探底鋪墊——自主探究——鞏固內化——拓展延伸”,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探底鋪墊這一環節通過準備題讓學生口述80除以4的思考過程,觀察幾道口算除法商的共同特點:商末尾都有0引入新課。從學生知識角度和思維趨勢進行探底,了解學生的起點,把握教學起點,找準新舊知識遷移點與生長點,便于學生知識遷移。此處我在學生回答完了結果后,沒有及時讓學生找出商的共同點:商末尾都有0,這里應該就復習舊知點明新課課題。
二、自主探究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計算方法上沒有新內容,只是末尾0的處理,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我安排獨立探究、交流驗證、歸納概括三個層次進行:教學例11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探究。在試算中學生有可能會出現幾種情況。組織學生進行驗證。得到正確商后,針對難點展開討論:(1)哪一步可以省略?(2)個位上的0可以不寫嗎?使學生明確個位上的0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得0,添0起到補位的作用。試一試讓學生試算后討論“除到百位上的數正好除盡后面0怎么辦”引導學生將例11與試一試比較討論概括得出:一個數除多位數,當被除數前面的數除盡,末尾有0時,有幾個0商末尾就補上幾個0。此處在具體實施時,我沒有問學生商末尾的0可以不寫嗎?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對比驗證得出商的末尾寫0起到占位的作用。
例2的教學仍按上述三個層次進行學習探究,在關鍵處設問:除到十位正好除盡,個位上不是0,但比除數小,怎么辦?通過討論得出,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個位上寫0,被除數十位上的數就是余數,然后引導學生比較兩道例題說說商末尾有0的幾種情況,在第二組試一試中邊計算、邊議論、邊小結、邊鞏固,歸納出計算方法,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由于我在前面沒有讓深入讓學生說商末尾有0的情況,所以在總結的時候學生就說不到點子上。
三、鞏固內化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為了讓不同層次學生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鞏固商末尾有0的練習,通過反饋使學生掌握重點內容;
2、綜合練習主要防止思維定勢與惰性思維,練習3是一位數除多位數商中間有0、商中間末尾都有0、商中間末尾都有0且有余數的對比練習,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知識體系,發展學生思維的機智性與靈活性;
3、提高練習讓學生試編式題,既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這樣安排練習有密度、有坡度,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于時間關系,提高練習沒來得及處理,顯得課堂結構不夠完整。
四、拓展延伸這一環節引導學
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對在獲取新知中體現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策略進行反思,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整節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以落實與發展。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7
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理解 “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這四個詞描述兩個數的`大小。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需要進行一些鋪墊,所以上課之前我先讓學生比較一下小朋友和老師之間的多少關系,但是這里我沒有進行挖掘,而直接進入新課。如果我這里板書一下 “多” “少” ,然后再讓學生進行小棒之間的比較,學生也許就能更好的掌握。還有最后擺花片這個環節,我發現有的孩子沒能很好理解我的意思,我想我要數學語言進行錘煉而且還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讓孩子們喜歡數學。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8
小學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教學乘法分配律之后,發現學生的正確率很低,特別是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極容易混淆。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在教學中應該注意這些問題: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結構特點,也要同時注重其內涵。
教學中通過解決買水果濟青高速公路全長約多少千米?這一問題,結合具體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2=1102+902這一結果。這時我們往往比較注意了等式兩邊的外形結構特點,即兩數的和乘一個數=兩個積的和。缺乏從乘法意義角度的理解。所以這里我們不僅要從解題思路的角度理解兩個算式是相等的,還要從乘法的意義的`角度理解,即左邊表示200個2,右邊也表示200個2,所以(110+90)2=1102+902
2、注意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
乘法結合律的特征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練習中可以提問:每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區別?符合什么運算定律的特征?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嗎?為什么要這樣算?
3、讓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經歷解題策略多樣性的過程,優化算法,加深學生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計算12588;10189你能用幾種方法?
12588 ①豎式計算; 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 ⑥(100+20+5)88等等。
10189 ①豎式計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對不同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什么時候用乘法結合律簡便,什么時候用乘法分配律簡便?明確利用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進行間算的條件是不一樣的。乘法分配律適用于連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針對有兩種運算的算式。力爭達到用簡便算法進行計算成為學生的一種自主行為,并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選擇適當的算法的目的。
4、多練,針對典型題目多次進行練習。
練習時注意練習量和練習時間的安排。剛開始可以天天練,過段時間以后可以過1-2天練習一次,再到1周練習一次。典型題型可選擇(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對于比較特殊的題目可間斷性練習,對優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9
一學期來,本人熱愛本職工作,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為了下一學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學期的教學經驗及教訓。
在教學中,讓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及其運算性質、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的前提,又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基礎。數學概念是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以及它們的本質屬性在人的思維中的反映,它是小學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深深感到學生在運算中發生錯誤,解題能力差,不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某些數學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組織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才能起到優化教學過程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 創設求知情境,導人新課
從教育心理學中知道,“需要”是產生動力的源泉!芭d趣”是內在的動機,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離開了這種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動進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說不上積極思維,這樣就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去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創設求知情境,讓學生產生探求數學知識
的強烈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數學知識轉化到主動地去獵取知識,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為教學新概念創造良好的氣氛。
二、 從具體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從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因此,我們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必須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并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觀察比較,或讓學生動手操作,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語言來逐步抽象、概括出數學概念。
例如,在教學體積概念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一個鉛筆盒和一塊黑板擦,問學生誰大?緊接著,又讓學生觀察兩個棱長分別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塊,問學生哪個大?通過這樣比較,學生初步獲得了物體有大小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去發現概 念的本質屬性.拿出一個梭長是4厘米的正方體空紙盒,先將梭長是2厘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學生便清楚地看到這方木塊只占據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間,然后把一個梭長為4厘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正好占滿紙盒的整個空間,學生又從這一具體事例中獲得了物體占空間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就能較自然地導出:物體所占有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這一概念。
三、精心設計練習,鞏固、深化概念
課堂練習是教學上的反饋活動,是學生對教師輸 出信息的反映信號。學生通過練習,不僅可以起到鞏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
且通過練習可以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設計好練習題并及時評講、糾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綜上所述,我們在概念教學中。如果能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及教學規律,合理采用各種教學手段與方法來進行教學,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可以使學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強。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后繼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0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于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而且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里,環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里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鑒于此,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用鉛筆擺一擺,讓學生在白紙上去畫不同位置的兩條直線,然后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去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最后通過找、擺等環節,在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的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感受數學的意義。
1、在課的開始階段,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在一個很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接著,又出現了一條直線,那么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會怎樣?請同學們睜開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線的位置畫出來。這樣,以空間想象為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無限大的平面內出現兩條直線,并要求學生把想象出的兩條直線畫下來,直接進入純數學研究的氛圍,創設這樣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和吸引學生,并有利于學生展開研究,特別是為較深層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悟知識。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我緊接著追問了一句:為什么要加上“互相”兩個字?問題一拋出,我就后悔了,因為孩子們剛剛才對“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馬上讓他們去說“為什么”,可想而知,學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說幾句。后來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作為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去感悟,如光用口頭解釋,只會事倍功半。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現的時機上還應再考慮、再斟酌。我校周老師建議,這個問題其實在讓學生說了兩條平行直線的關系以后,再拋出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3、準備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紙上畫了一組平行線, 讓學生觀察是否平行,然后左右對折白紙,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是否還平行,由于太倉促,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看出并理解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再去想象一下,效果會更好。
4、時間把握不夠好,后面還有一個環節,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順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夠好。
四、對“魚”與“漁”的思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經常掛在嘴邊,在自己的課堂上往往是教著教著,忘了“授漁”的事兒,一門心思撲到“授魚”上去了。聽了兩節區名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給了我深刻地啟示。執教老師的精彩設計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給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識和方法并行,在簡單中挖掘“不簡單”。教師不僅僅是在“授魚”,傳授知識,更是在“授漁”,教給方法。執教老師從“零件”和“關系”兩個方面研究平面圖形的方法。課一始,老師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們在認識一個圖形的時候,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看這個圖形含有多少個零件?(板書: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間有哪些關系?(板書:關系)然后通過學生小組活動交流,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圖形的方法。這正是老師設計的精彩之處。教給了學生這個方法后,對后面的學習認識梯形、三角形、圓,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打下了基礎。
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學生每一個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學生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尋找驗證的方法。這些任務都是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自己動手合作完成的。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動,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也會更加印象深刻。
我們經常強調學生的經驗,實際上我們小學數學就是經驗的數學,每堂課都給學生這樣的訓練,對他將來的發展是有益的,同時我們老師也得到了解放,“教是為了不教”自然也就會得到實現。在聽課過程中也產生了這樣的思考和困惑。在我們數學課堂上什么樣的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提出來也供大家討論。
五、如何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边@說明,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后的發展將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學期新接了兩個四年級的新班,發現很多孩子都缺乏認真的品質,更缺乏認真檢查的習慣,做完作業就交,好像只要寫完了就萬事大吉了?山簧蟻淼淖鳂I總是這錯那錯,而改錯又要跑幾趟,老師指一個改一個,同樣的錯誤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們錯誤的原因,平時注意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努力,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首先要認真、正確地審題。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在審題時,把重點的字、詞點出來,要明確題目讓我們做什么;一道題到底有幾個要求,每個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課外作業》上有一道練習題,是讓學生先估算,再準確計算,很多孩子都想當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學習畫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有一道作業題的要求是給下面的平行四邊形畫出兩條不同的高,由于學生不認真審題,不是..
只畫了一條高,就是畫的兩條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借此機會,我又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審題。只有在典型題例面前,才更有說服力。
其次是要教會學生檢查題目的方法。很多學生所謂檢查就是把題目從頭到尾看一遍,其實是走馬觀花,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同的題型檢查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填空題、選擇題檢查時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剛才做的一樣;計算題要用驗算的方法檢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運算檢驗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數的值代入方程檢驗;應用題必須先弄清題。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著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系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占幾分之幾,聯系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說說各用什么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并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后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對于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其實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主創造出分數,自己先談談對分數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時點撥,歸納總結。還有在學生進行匯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取而代之。在時間的安排上過于平均、松散,以致后面的拓展練習未能進行。其次,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
這是一節與生活(體育)密切相關的實用性強的數學實踐活動課。在本課的教學處理上,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用簡單情境降低學習難度。
針對數學課堂抽象問題與實際問題之間存在的差異,在課本上也沒有直接就研究實際比賽中的起跑線的問題,而是采用的'一個比較簡單的生活情景進行學習。針對起跑線的不同正是由于比賽中的彎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采用的這樣的一個僅僅只是簡單兩個人跑半圓開始,來簡化問題的難度。
2、將解決問題的策略有效地用于課堂教學。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將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貫穿始終,既注重了數學知識的教學,又注重了數學學習方法的教學。學生不但豐富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學到了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步驟和策略。
3、層層深入的教學設計。
我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層層深入,循序漸進。而在第三部分的最后卻給了學生們緊張情緒的一個釋放機會,在研究完400米跑道的起跑線問題后,教師提出了200米跑道的起跑線如何確定的問題,學生在初接到這道題時都感嘆于簡單,其實在真正完成時才發現,無論是什么樣的跑道,都首先要分析具體跑道的形狀,有幾個彎道,再來解決起跑線的問題。學生們從這道題中更深一步地感受到起跑線的確定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跑道形狀才能來確定。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3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并能完成相應的圖表,能讀懂統計圖表并能根據數據提出和回答一些簡單的問,能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通過聽本節課給了我很大的感觸,讓我看到了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著這份學習的快樂。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
這堂課的設計都是從孩子們最感興趣和親身經歷的事情來統計,主要是對學生選修課情況的調查統計、對學生近視眼情況的調查統計、對學生喜歡的游樂項目情況的調查統計,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堂課學生的思維也非常的活躍,想出了許多不同的.統計方法,每個學生都在輕松愉快地學習。整堂課,課堂氣氛都很活躍,幾乎每位學生都在跟著老師一起思考和做題目,這樣體現了教師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教程中。在教學中對為什么進行統計的意識讓學生充分理解,達成了對統計圖目標的理解,學生也獲得了統計方面知識的完整性,使得學生把知識應用于生活中的意識。也就是說要想進行統計的教學,不僅要理解課本的設計意圖,還要跳出課本,把相關的知識進行一個整體的把握,尋找最適合學生的突破口,這樣,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聽完本節課也給了我以后教學方面的很多思考:
1、應多努力營造一個生動、主動、和諧的學習環境,引導他們培養創新意識
2、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讓數學密切聯系生活,讓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
3、小組討論,合作解決問題,讓學生共同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和集體的力量,也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自主性。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4
數學每一章都需要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對于某些章節,可以采用下面方法來使學生學的生動,靈活。
一、找準知識切入點創設問題情境。
設計的問題情境,貼進學生的生活實際,情境中的問題是開放的且能向學生提出智力戰。
二、努力營造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
《教學建議》中指出:“加、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的教學重點則在于學生自己發現速算的算理,掌握速算的方法,獲得自主學習成功的體驗。與此同時,我并非淺嘗輒止,而是緊緊抓住學生思維的有利契機,順水推周,放手讓學生自編速算題目,結合學生編題中出現的'“345+99”讓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與減法速算進行比較,從而發現加法速算要“多加幾要減幾”的道理,并層層深入,拾級而上,從整體的高度領悟加、減法速算的方法。又吻合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即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為這節課劃上了圓滿的句號。由此可想,這樣的教學,不但貼近學生的思維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學生學的輕松、學的主動、學有創造、學有發展。
三、練習設計注意拓展學生的思維。
注意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上,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自己發現加、減法速算的算理,掌握速算方法的同時在練習設計中不斷進行題目變式,通過不同方法的比較,使學生體會到要認真審題,要根據具體題目的特點靈活地進行計算。學生自覺地將知識運用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同時,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得到培養。不言而喻,設計這樣的練習,練習量雖少,但其效果遠勝于機械重復練習的幾十題,因為學生的思維一直伴隨著習題的深入而展開,況且數學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總之,整節課的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在不斷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中,自己發現知識規律,不僅學會加、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的方法,而且數學思維得到較好地拓展。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5
“好學生要能把教科書由厚讀到薄,在參加考試之前,所有的厚書變成了自己的一本薄書!边@是一位老師在復習課時候經常要講的一句話。以前,或許,我還沒有怎么深刻的體會。現在,我感悟到,這應該是一句經典之語。一位好學生,一位會學習的學生,他一定是一個能把書讀薄,然后又能把薄書變厚的人。作為老師,在復習階段,我覺得就應該指導學生如何把書變薄,然后又讓學生能把薄書變厚。因此,復習有別于新課和練習課,要避免冷飯重炒。復習課的基本任務是抓住雙基串成線,溝通聯系連成片,溫故知新補缺漏,融合貫通更熟練。
復習課的特點之一是“理”,對所有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使之“豎成線”、“橫成片”達到提綱挈領的`目的。我想,這就是一個把書讀薄的過程。特點二是“通”,融合貫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同時,彌補缺漏得到提高。這是一個把書讀厚的過程。
在復習小數的認識與加減復習課的時候,我就是抓住這兩點來對學生進行復習的。開始,我讓學生對本單元內容進行梳理,讓學生明白這單元學習了哪些知識,也就“理”。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的知識的融匯貫通,在復習讀寫小數的時候,我喜歡用同一個題目翻來覆去的講,最重要的是讓明白這是一個相反的過程,讀法相對來說要比寫法難,如果寫法會了,學生明白這是一個相反的過程,那讀法也就降低難度了。
覺得本堂課不夠的地方是過于面面俱到,太平鋪直敘,我覺得課堂中如果有點創新,這是我要努力的。還有有時說話提問缺乏嚴謹性,缺乏對問題答案的預設能力。平時一定要多向同事請教,多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1-10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06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1-15
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12-14
小學課堂數學教學反思04-21
【精】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6-15
小學數學《約分》教學反思06-15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04-21
CY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4-28
小學數學《方程》教學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