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從現代課程理念來看,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主動發展的過程。因此評價一堂課,最重要的是要看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自始至終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他們學習的情緒是不是達到了興奮點,是不是獲得了主動發展;谶@樣的觀點,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試著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方面做了一點嘗試。
1、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樂于參與
《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边@就要求數學教學從內容到方法要更貼近兒童,盡可能順應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要不斷地觸發他們的興趣點,從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過程。課一開始,我就通過事先設計好的一個事例,讓學生能從生活中的事例,感知東西要分門別類的放好了,這樣才不會出錯,其目的也是為了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正所謂“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計算機向學生呈現了一幅動物運動會的畫面,這幅畫面既富有現實生活的氣息,又充滿了童話的色彩,一下子就緊接著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仔細觀察,操場上有哪些小動物?他們參加了哪兩項活動?”從而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統計問題上來,接著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幫小動物們“發運動服”、“訂午餐”等一連串的問題,產生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統計的意識。
2、引導學生經歷統計過程
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教學目標僅僅局限在掌握簡單的分類統計方法上,而是著眼于讓學生感受統計問題的產生,體驗統計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首先,通過學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問題,引發統計的需要,這種需要很自然地轉化為學生經歷統計過程的內在動力。
其次,我又試著在教學的安排上做了一點嘗試。
1、授課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師與學生共動。
具體細節:在填統計表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報數我在電腦前操作。我的想法是: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更具體更直接的看到圖表的制作過程,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下將知識內化。但也有讓學生獨自完成的學習活動,如:學生自己動手完課本第95頁上的“想想做做”的第2題。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
同時又安排了活動和實踐作業部分,讓學生動腦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用今天學習的知識進行統計的`?我考慮到學生可能一下子發現不了,我就作一些小小的提示:“全班的小朋友,你想怎么分類呢?”,接著課件出示“中國象棋”和“積木”幫助他們開動腦筋,他們的想法會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勵,并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在課下實施。我的用意是讓他們懂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合作學習,探索新知”,我如果這樣設計或許會更好些:先讓學生自己試著把看到的小動物“數一數記下來”,當學生用以前學的一個統計表來統計自己提出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幾只,跳高、賽跑的動物各有幾只時,他們遇到了一個麻煩,那就是由于分類不清,讓人很難一下子看明白到底一共有幾只小動物(看圖數是13只,看統計表算是26只)。這時,學生便對掌握更好的統計方法產生了期待。當學生面臨這個新問題時,他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思維異;钴S,都紛紛投入到尋找新的統計方法的探究過程中,我想這時的參與將會是更深層次的參與。
運用以前的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學生的“記錄”顯然不夠科學,別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為有了這種“挫折”,才激起了他們主動尋科學的統計方法的積極性。接著,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獨立思考到小組討論、班級交流的過程。最后,把分類統計的方法告訴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更能體現學生始終是在自主探究,對分類統計這一方法的認識不斷加深,從而充分的經歷了統計的過程。
再如:由于某些原因,沒能充分的讓孩子說說通過觀看這兩個統計表你知道的什么,尤其是“對于同一件事物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標準”上分析得不夠透徹。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寫數讀數》這一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2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習了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為今后學習100以內數的計算打下基礎,更能為學習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做好準備。
教學時,我先復習數的組成,緊接著又復習了口算和20以內的寫法,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看課件用鉛筆擺數,先說說它的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應擺在計數器的哪個數位上?4根呢?孩子們帶著這樣的疑問在計數器上撥珠表示24,邊撥珠邊敘述:2個十在十位上撥2顆珠,4個一在個位上撥4顆珠。我讓學生通過感受具體的事物(小棒)到半具體半抽象的事物(計數器)到抽象的數這個過程,來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寫。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對比,加深了他們對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教學讀法和寫法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經驗,在體驗中學習,在操作中學習,逐步學會自己掌握學習規律,并從中歸納知識.沒有了死記硬背,而且學生的學習會更有興趣.教學時我注意由易到難,逐步引導學生擺小棒、撥珠、讀數,由直觀到抽象,增強學生數感。在例5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己直接看圖寫數。體會當個位上一個也沒有時,應用“0”占位。加深了對數位意義的理解,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給學生“動”起來的機會,通過以“動”促思,以“說”促思,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他們進行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方法,動手、動腦去讀數,寫數,從直觀到抽象,逐步感知十進制記數方法,加強對計數單位“個、十、百”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發展,自主構建知識的良好學習態度和習慣。在講解讀數寫數和練習題的設計上都特別突出學生容易讀錯,寫錯的地方,從而加深如何讀數、寫數的理解。
當然在這節課上,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教學環節之間需要進一步聯系密切,過度要自然,并且每一個知識點要充分練習,使學生深刻理解數位的順序。另外,由于一年級年齡較小,注意力好分散,在課堂上的紀律不好,也影響了教學效果,在這方面以后要注意改善。還有在合作學習中合作效果不理想,學生參與程度不好,這都是在以后的教學中應注意研究改善的地方。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時間過得真快,半個學期很快就過去了,這學期一開學就對學生嚴格要求,不論是做作業還是練習,都要求學生工工整整的寫,所以除極個別同學書寫不工整外,90%以上的同學都工整。而且每單元都考兩次試,所以,學生對每個單元知識掌握的都很牢固,并且在期中考試之前,對以前知識進行了綜合復習,并考了好幾次試,使學生對期中以前知識掌握的較好。期中數學成績二年一班平均分90.55分,優秀率87%,及格率100%。二年二班平均分84.79,優秀率68%,及格率94%,只有兩名同學不及格。
反思這次期中考試,學生的審題能力還有待加強和提高,二年級的孩子識字量有了大大的提高,但是理解能力尚有待提高?荚囈巡辉僮x題,但還有一部分學生需要適當點播。今后教學中要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做題速度較快,但檢查不夠仔細,二年一班個別同學膠卷早,史有些同學沒檢查就交卷了,導致一班沒有滿分的。
今后采取的措施:
1、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要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細心做題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全面細致地分析題意。
2、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平時加強計算訓練。
3、練習做到有針對性,有層次性。
4、加強個別輔導,對學困生不放棄。
5、多數同學容易出錯的題,應多舉幾個例子,讓學生真的掌握。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更加努力,希望在下半學期,通過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能史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好。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6的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經歷從“任意分”到“平均分”的過程,了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通過本課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二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小棒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融為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2、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這節課的教學,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展示給大家10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問有幾種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兩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應怎樣分?用小棒來代替蘋果分一分吧!學生們很愿意動手來分,這樣做,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在操作的基礎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節課顯得過于平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的這方面的能力培養,多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數松果》的教學目標是: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5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
2、會應用5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計算,并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本課是學生學習乘法口訣的'第一課時,雖然有些學生已經會背乘法口訣,但還沒有真正地理解乘法口訣的含義。
因此,教學時,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編制5的乘法口訣的方法及探索5的乘法口訣的規律上。學生掌握了編制乘法口訣的方法,為后面學習其他乘法口訣打下扎實的基礎。
本節課力求讓學生學得輕松,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在備課時預設學生第一次編制口訣有困難,準備師先講解示范編前三句口訣,再多用些時間進行探索和交流,而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有部分同學已會背口訣,編制時脫口而出。因此,編口訣的時間縮短,把學習重點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訣的規律上,使學生在真正理解口訣含義的基礎上加以記憶應用。
總之,本節課從童話故事入手,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果良好。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我執教了《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自我感覺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
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導入新課,其次是放手讓學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歸納總結。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生動活波、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并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二、注重語言表達。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說。凡是通過思考能說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1、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于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后來學生在談聽故事之后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紹“我是角”,這部分內容,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為第一個高潮,講完故事之后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2、對學生備的不夠。
比如:在做角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老師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學生就只是說,我發現我做的角象鴨子的嘴,象海鷗在飛┈就就是不說大小。后來我引導說:從大小上看,學生們這才能夠說出來。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本課在在學習了加減混合、乘除混合以及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擴展,引入了帶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理解和掌握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了解運算的運算順序,才能為后面更艱深的混合運算的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對混合運算順序已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知道在有小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我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進行教學,復習鞏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讓學生觀察比較與以前學習的有什么不同,學生明確是含有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也初步體會到了要先算小括號面的。我讓學生獨立進行嘗試計算,并出示學生的不同的計算過程,再進行討論交流,學生自主歸納出結論,也品嘗到了獲取知識的樂趣。
在做第49頁做一做第2題時,我讓學生比較每組的2道算式有什么異同,通過比較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小括號對改變運算順序的作用,進而鞏固了新知。
從學生做的作業情況來看,計算準確率不是太高,還得必須重視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培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本課的學習是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本課針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重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普遍缺乏認識這一現象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質量單位的概念,感知1克、1千克的實際質量并掌握它們之間的進率。
1、貼近生活,激趣引入。
由于質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光靠觀察得到,所以教學中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引出新知,使學生感到親切,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質量單位的欲望。
2、在動手操作中,形成質量概念。
在教學中,通過掂一掂的動手活動引導學生具體感受1克和1千克大約有多重。
在克的認識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通過“稱、掂、找、說”四個層次,讓學生認知克是用來稱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單位,通過用天平稱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反復掂一掂、拎一拎,在實踐活動中讓自己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通過說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愛數學的興趣。
這一節還存在的問題是,對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的同學來說,還沒有完全學懂,還要個別進行輔導。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長度單位》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內容,也是在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盡管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經驗和基礎,但由于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針對二年級的小朋友的認知能力來說,難了點。
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1厘米和1米、用厘米測量線段和較短的物體的學習中并不感到困難,但是在將物體從直觀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讓其選擇合適的單位時,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確的對長度單位進行選擇,這于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系。長度單位的選擇需要孩子在親身經歷中有所經驗積累。針對小朋友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安排了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更自然、更主動地進行交流合作,互幫互助,共同發展提高。
注重學生個體參與的過程性與實效性,讓學生全程參與,全員參與,有效參與,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發展,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例如:認識長度單位"厘米"時,讓每個學生用手比一比,動手測一測,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說一說,用腦想一想,估一估,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的始終。如先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手指的長度、牙齒、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
然后應用厘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采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數的方法,通過讓他們對比,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觀念時,由于長度較大,個體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如:兩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學具擺出1米,再進行觀察比較,認識"米"與"厘米"的關系;測量時,一人測量,另一人記錄。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后,我讓他們用直尺選擇身邊喜歡的事物進行測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開始量書本、練習本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有的量刀子等,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而這些活動對于建立學生正確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數感,有著重要意義。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小熊開店”是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中的一課。
該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薄⒔Y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求商,體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簡便性,以及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體會乘法與除法運算意義的聯系與區別,會應用乘法或除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新課標要求不光要重視老師的教更要重視學生的學,要讓學生根據情境來提出問題,并嘗試經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以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在本課教學設計中,充分利用了情境圖,分別提出用加、減、乘、除解決的數學問題,特別強調用乘法和除法解決的問題,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能深刻的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并能初步感受數學中乘法與除法的互逆性的關系。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重了在解決關鍵性問題“20元能買幾輛玩具坦克?”時,讓學生進行嘗試解答,對于學生正確的`算法進行肯定,同時我也注意了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方式來思考,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設計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積極參與,活動的設計既對學生的智慧提出了要求,又能讓學生經過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符合新課標對學生的主動探索、有效合作與充分交流的學習要求。
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在根據“小熊開店”主題圖找數學信息,提數學問題這一環節中,學生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較多,且類型重復,教師沒有及時引導,影響課堂教學效率。
2.在構建“用乘法口訣求商”這一數學模型的過程中,未能有效引導,讓學生自主發現,而且建模過程過于匆忙。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解決問題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數學教學中多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不僅要讓學生多解決問題,多掌握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靈活多變的解題思路,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
學生的數學素質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從教學本身來看,解決問題的核心就是要引起學生去思考,為學生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獨立提出探索性或求證性的問題情境,尋找在不同的條件下的各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在這個意義上,解決問題最終的目的是通過問題解決的過程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從而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一、創設情境,獲取信息
創設問題情境要以學生為本,能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教師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條件和機會,這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讀統計圖表”一課時,可將書中的主題圖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課前讓學生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并將收集的數據以簡潔的方式記錄下來。上課時以統計圖的形式出示同學們收集的數據,引導學生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發現什么數學信息?由于是全員參與,數據又是學生自己收集的真實數據,所以學生情緒高漲,思維的參與度極強。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周圍,只要用心就會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在應用題教學中常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不同的訓練。其實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很多,關鍵是學生能否感受到,并找到相應的知識點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教師要啟發學生進行換位思考,擺脫習慣方法的干擾;引導學生跳出原來的解題模式。
三、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獲得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與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應盡量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空,使學生有較多的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做到“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示范”。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過河”(混合運算三)時,可讓學生根據知道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如學生一共有多少人?男生需要幾條船?女生需要幾條船?男、女生至少需要幾條船?在這些問題中,前面的三個問題都是已學的一步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確定“男、女生至少需要幾條船?”為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這樣設計學生不但明確了學習目的,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
四、重視變式練習
練習在培養解答應用題能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練習要合理地組織,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特別是適當安排一些變式練習,對于克服簡單的機械重復,提高解題效率,培養靈活的解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變式練習,很多學生能夠排除應用題中非本質特征的干擾,正確地分析題里的數量關系和選擇運算方法,求得正確的答案。應用題的變式練習從低年級起就要做一些安排。例如,乘法應用題,第一個已知條件不僅有需做被乘數的,還要有需做乘數的。復合應用題,有些相鄰的兩個已知條件可以進行計算的,也要有些不可以進行計算的,使學生能在真正理解題里的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正確地選配已知數進行計算。
五、聯系實際,增強應用意識
用數學是學數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如何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打量世界、認識世界,主動去發現問題,并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問題解決意識的提高與發展。提高學生問題解決意識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
把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如根據日常購物、學校的操場、花同、教室等相關信息編成適合學生學習的應用題,進行講解或練習。這樣的應用題,來源于學生身邊,充滿著生活情趣,學生用自己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興趣。
如在教學“買文具”時,教師在進行鞏固如在教學“買文具”時,教師在進行鞏固練習時,創設了“模擬購物”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習“買賣東西”。學生在模擬購物活動中識別商品,會看標價,會拿錢找錢,并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加深了對人民幣的認識,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總之,解決問題教學只有遵循兒童的思維特點和思維規律,并結合問題本身的特點,在教學中做到多實踐、多聯系實際、多形式轉化、多靈活運用、多層次要求,才能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促進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學生才能體驗成功,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13:42:40認識時間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習過,本單元的內容是建立在第一冊已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教學5分5分地數,1分1分地數,一年級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結合實際。課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家里的鐘表,再畫出自己喜歡的鐘面。從觀察到畫,學生對鐘面上有多少個數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認識。再利用課前畫好的鐘面,學生比較輕松地了解到分針指著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學會了5分5分的數。讀、寫鐘面的時刻,采取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么認這個鐘面的。時與分的關系難在1時=60分的推導,采取讓學生自己動手撥小鬧鐘,認真觀察分針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圈又回到12,時針有什么變化?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在相同的時間里,分針轉了一圈,時針走了1大格。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鐘走一圈是60分。讓學生自己發現1時=60分,即加深了學生的認識,突破了重點,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練習中發現有學生把5時55分認成6時55分,經過個別輔導,補救過來了?蔀槭裁磿霈F這種現象?回憶上課情形,認為經過上學期學習孩子們認識了時針,同時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過于強調的是有關分針指到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的內容。學生也受老師教學的負面影響,造成這種錯誤認識。因此在下一節練習課時,先讓學生觀察時針的位置分為幾時多一些、幾時半、幾時多得多這三種情況,加深對時針的正確認識;接著學習5分5分的數。學完后把時針表示幾時與分針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鐘表上的這一時刻。
這節課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分析原因:
一、沒有對舊知及時的復習,沒有對舊的.重點知識強化。
二、對于“分”這塊應該強調一一對應關系,如:2對應10,忽視這塊知識。
三、把學生看的太高,講每一節課前,對學生實際接受情況。
四、不要把課設計的太滿,讓學生消化不了。
認識時間同步習題
一、填空
1.鐘面上有( )大格,( )小格。
2.時針走1大格是( )時;分針走1大格是( )分;分針走1小格是( )分。
3.分針從12走一圈回到12是( )分,也就是( )。
4.分針從2走到6,走了( )分;時針從2走到6,走了( )時。
5.新聞聯播晚上( )時整開始,要播放30分,( )時( )分結束。
考查目的:了解鐘面上的基本知識,知道時針和分針位置變化的關系,以及二者反映出的時間上的變化。認讀時間,并結合鐘面進行簡單的推算。
答案:1.12, 60 2.1, 5, 1 3.60, 1時 4.20,4 5.7,7時30分。
解析:第1題注意指導學生區分大格和小格。
第2題注意時針、分針的對比,區分走一大格表示的時間的不同。
第3題分針繞鐘面一圈是1時,也就是60分。
第4題正確區分時針和分針走4格所表示的時間。
第5題需指導學生掌握,過30分針要走6大格,推算出分針的位置,進而讀出時間。對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可用鐘面學具撥一撥。
二、選擇
1.一堂課的時間是( )。
A.40小時 B.4分鐘 C.40分鐘
2.現在是6時30分,過一刻后是( )。
A.7時 B.6時45分 C.6時15分
3.時針只在5和6之間,分針指著5,這時的時間是( )。
A.5:25 B.6:25 C.5:30
考查目的:認識時間單位,能將合理的時間單位與學生的日常學習聯系起來。進一步鞏固時間的認讀和書寫。認識“一刻”的含義,并會簡單的推算。能根據時針、分針位置的描述,說出具體時間。
答案:1、C 2、A 3、B 4、B 5、A。
解析:第1題主要是區分時和分,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可指導學生使用排除法解題。
第2題讀鐘面上的時間,先看時針過了幾就是幾時多,再看分鐘走過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合起來就是幾時幾分。講解時可利用鐘面撥一撥,關鍵是讓學生找準時針在鐘面上走過了哪個數。
第3題注意4:05的書寫,提醒分鐘數不到10,在分鐘數的前面要加0。
第4題知道“一刻”表示15分,“過一刻”就是在30分的基礎上再加15分。
第5題脫離了鐘面,僅根據對指針位置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具體時間,較抽象。對有困難的學生可利用鐘面輔助理解。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數學課程規范》指出:同學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實際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同學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同學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兩個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出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同學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發明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同學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同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同學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同學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同學學數學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為同學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保守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同學的操作與思維,同學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沛地給同學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同學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同學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同學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同學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小朋友們自身體驗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同學體驗的自由空間
同學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假如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同學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同學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同學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著又分小組稱了稱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針,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局面”得到了再現。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同學體驗的空間。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29頁例3用除法解決問題,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通過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教學難點是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動腦筋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兩個問題的內在聯系,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我覺得在這幾個方面做得比較理想:
1、對教材的充分理解與把握。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編者的意圖,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師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選擇教材,利用教材,從教材出發卻又不局限于教材。對教材有游刃有余的運用能力,程度地發揮教材的教學作用。
。1)力求進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知識也就活了,學生也更愿意學了。通過回憶“同學們玩游戲”的情景,讓學生看主題圖,在圖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決的問題。這是同學們生活中經常發生的,是符合現實生活的。“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也就變成了他們希望解決的問題?梢娐撓祵嶋H能夠激起他們學習的愿望,并且使學生發現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還能夠有效地使數學課堂延伸。
。2)力求體現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方式。在實際時,我是這樣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觀察“同學們玩游戲”的情景,使學生發現問題;第二步,讓學生從中找出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第三步,讓學生用除法獨立解決“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這兩個問題;第四步,回顧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比較兩題之間的關系,發現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而使大家能夠多留心身邊的數學信息和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
(3)根據學生的能力增加了發展題。發展題是有一定難度的,又來了3人,如何平均分為3組。進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思維能力。
2、學方式方法的優化。
。1)注重學生的說。在課堂中,呈現了不同的說的方式,個別說、小組討論說、跟著同學一起說,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通過說展現思維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說的過程中理解“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掌握解決方法。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審視能力。
。2)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如在例題教學“兩道題之間有什么關系?”這個問題,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而在做一做這題中,我讓學生直接回答。小組討論的形式給了學生更寬裕的時間,有利于學生組織更好的語言,并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而獨立思考的形式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更具優勢。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思想。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在教學分桃子這節課中,利用遠程資源創設以下幾個情境。
1.問題情境,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和教科書所提供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綜觀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創設了多個數學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為媒介,縮短了小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的形象思維與抽象認識之間的距離。如從開始的扮演猴子媽媽為兩個猴子分8個桃子,拓展為如何為2 個猴子分6朵小紅花,再拓展為如何將6朵小紅花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以及創設了嘗試平分12個小朋友的數學游戲,使全班學生的情趣盎然,也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讓學生在研究、發現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2、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思維能力。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讓學生親自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逐步體會什么是同樣多、一樣多、平均分。同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既重視學生的平均分的結果,但更重視引導學生去探索平均分的不同分法,以使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在本節課中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數學學習活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探索交流,讓學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在教學中,我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生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讓學生與同伴交流,傾聽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傾聽學生的表達,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引導,啟發學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義,為學生努力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
總之,我在課堂中,不僅注重知識的感受過程,還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學生的傾聽能力還需要不斷培養。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1-10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06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1-15
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12-14
數學小學二年級教學反思02-13
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04-18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優秀06-09
小學數學《方程》教學反思04-08
小學數學教學個人反思04-04
最新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