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三年級數學《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倍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數學《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
《倍的認識》是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中的知識。這部分內容是學生開始接觸“倍”的概念,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義。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具體的活動,創設生活情境,從而引出“倍”,把新舊知識的聯系更加緊密。因為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本節課的設計和教學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讓學生能動手參與、直觀體驗,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相關知識。為此,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ㄒ唬┏晒χ
1、游戲導入,連接新舊知識。
在本節課的開始,通過拍手接力,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也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幾個幾和倍),從而直觀的讓學生初步認識“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為新知的轉化做好鋪墊。且拍手接力容易操作,費時少,為后續的新知學習和練習留出更多時間。
2、情景教學,提高參與興趣。
結合教材中小兔子吃胡蘿卜的情境,借助直觀操作——胡蘿卜貼片和利用電子白板的移動功能,指名學生移動蘿卜,擺出白蘿卜的數量是紅蘿卜的5倍。這樣讓學生加深對新識的理解。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與同桌討論交流的。過程既加強了合作交流的能力,又加深了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最后讓學生上臺演示,學生學習熱情更高了。
3、利用好動手操作活動。
當學生在理解倍的'意義有困難時,動手操作是比較好的學習活動!白鲆蛔觥钡2題,通過操作學具,讓學生在腦海里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可以用乘法計算的結論。
4、在“變化”中進一步認識“倍”。
本課的“變化”分為兩類,一是標準不變,被比較的量變化;二是被比較的量不變,標準變化。
5、拓展延伸,留出思考余地。
。ǘ┎蛔阒
為避免情景太多的混亂感,最后的拓展還是回到小兔子吃胡蘿卜的情景中,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一個數中有幾個幾”是“倍”的概念,還要讓學生能反過來思考“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這樣也為后一節課的教學做了鋪墊
認識“倍”概念的過程,就是一個幫助學生逐漸抽象,最后領悟本質的過程。而要抽象,就必須進行比較,沒有比較就無法找到共同的部分。因此可以說比較是抽象的前提,抽象是比較的目的。而學生的比較應該在操作活動中進行,學生正是在動手操作中不斷對比與抽象中掌握概念“倍”。但這節課讓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還不夠多。
小學三年級數學《倍的認識》教學反思2
《倍的認識》是《7的乘法口訣》中第4課時的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認識“倍”的概念的過程;
2、初步體會“倍”的意義,會計算簡單的求倍數的問題;
3、在用已有生活經驗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間的聯系。
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對“倍”有了初步的認識,總結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創設情景,培養興趣
興趣是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有效地構建愉悅的教學環境,學生才能把學習新知識的壓力變為探求新知識的.動力。這節課我通過“1頭小象和2頭大象”、“小兔子拔蘿卜”兩幅情景圖,讓學生初步體會“倍”的意義。這樣,把枯燥死板的數學知識放在學生比較喜歡的情境中,避免了干干巴巴的講述,然后,我又和同學們進行了擊掌游戲,以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更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2、動手操作,加強理解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動手操作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生動具體的形象思維,使學生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所以,在練習中我安排了讓學生擺花片的題目,通過他們動手操作,進一步加深了對“倍”這個概念的理解。
小學三年級數學《倍的認識》教學反思3
《倍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第一部分我重視學生的感知,通過圈圈畫畫,讓學生在學習了相差關系的基礎上進入對倍數關系的學習。第二部分的處理上是通過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因此,我在設計時重視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充分建立直觀形象。通過比較黃花朵數與藍花朵數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
學生能從圖中看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但為什么用除法計算還是難以理解的。在這里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這樣的幾份”來幫助學生探索算法。然后又發展到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幾,是因為這樣的表述能更鮮明地表達相比較的兩個數與“倍”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練習鞏固中,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通過練習,鞏固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解決。
小學三年級數學《倍的認識》教學反思4
《倍的認識》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和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將通過對已學習的有關乘法的知識進行遷移獲得“倍”的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在本節課的設計和教學中體現了以下“五個注重”,讓學生對“倍”的認識倍加深刻。
一、注重知識遷移,找準認知起點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在學生掌握簡單的乘法知識后進行演化學習的,它是依據乘法知識中“份”的概念擴展來的。簡單地講就是“幾個幾就是幾倍”,是乘法意義的進一步發展。課前,充分利用學生“鼓掌”歡迎聽課教師,然后教師拍2下,要求學生拍2個2下;老師拍3下,要求學生拍2個3下……通過簡單的拍掌游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將新舊知識(幾個幾和倍)聯系起來,從而直觀的讓學生初步認識“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為新知的轉化做好鋪墊。
二、注重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在探究新知教學中,教師充分創造機會,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比一比等學習活動,讓學生的眼、腦、口、手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倍”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做中學”,這樣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了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了“倍”的概念,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注重拓展教材,幫助理解知識
倍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個反復、持續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和擴展教材資源,通過創設連續的情境,讓學生在有趣的“變化”中進一步認識倍,感受在比較倍數關系時標準的重要性,要明確誰比誰,再找出倍數關系。在例1教學后,設計動畫情境,改變白蘿卜和胡蘿卜的根數,如,小兔又拔了2根白蘿卜,先讓學生比較白蘿卜和胡蘿卜的根數;小兔又拔了1根胡蘿卜,再讓學生比較紅蘿卜和胡蘿卜的根數;然后讓學生通過想一想、議一議、畫一畫改變3根胡蘿卜或10根白蘿卜的根數,使白蘿卜是胡蘿卜整數倍;最后,引導學生認識“誰是誰的1倍”。又如,學生完成鞏固練習“做一做”第1題后,引導學生比較藍色圓片和黃色圓片的數量。再如,學生完成“做一做”第2題后,進行拓展:如果第二行擺12根小棒,要使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要擺幾根?”這是對“倍”的逆運用,是“倍”到“份”的.回歸,從而讓學生加深了對“倍”的認識和理解。
四、注重聯系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創設的拍掌游戲、課中探究紅蘿卜、白蘿卜分別與胡蘿卜的倍數關系、課尾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倍”以及有關“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長”的威力等,都讓學生充分體會了“數學離不開生活”,讓學生“倍”感親切。
五、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數學素養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和靈魂。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未來發展服務,讓學生在腦海里留下數學意識,長期下去,學生將終身受用。在這節課中,教師注重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圖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看到擺、畫,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在探究新知時的拓展,改變比較量(白蘿卜的根數)或改變標準量(胡蘿卜的根數),在鞏固練習時的拓展都滲透了“變與不變”數學思想,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中緊扣“倍”的本質,在變化的倍數關系中探尋不變的“幾個幾就是幾倍”的本質內涵,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熏陶。同時,教師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如:課尾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用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比一比等學習方法研究了倍的有關知識,并把舊知(幾個幾)轉化成新知(倍),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而且懂得了數學學習的方法。
【小學三年級數學《倍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1-26
小學數學倍的認識教學反思9篇11-26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1-06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2篇11-11
小學數學三年級《倍的認識》說課稿12-15
小學數學《0的認識》教學反思12-0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認識厘米》02-13
小學數學《認識分數》教學反思03-13
小學數學《認識路線》教學反思05-22
《認識角》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