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熱門】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人體的觀察器官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運用各種器官進行觀察
會描述觀察所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學準備
1、老師演示實驗材料:
。 一只布袋,內裝:蘋果、橙子、獼猴桃、香蕉、西紅柿;一張紙幣、放大鏡。
。 三杯液體:白醋、純凈水、糖水;吸管。
。 顯微鏡。
2、學生分組實驗材料:一只放大鏡、一張紙幣。
三、教學過程
1、今天這節科學課我們首先來做一個小游戲《找不同》。(多媒體出示圖片)請大家找出左右兩邊白色部分中的不同之處。
2、你們可真棒。找出了這么多的不同之處。那么你們是怎樣找出這些不同之處的呢?(板書:眼——看)
3、啊,我們的眼睛可真棒呀!它能解決這么多的問題。如果我們不用眼看還能不能解決問題呢?(教學預設:學生會自由的說出用手摸、鼻聞、舌嘗等)
4、老師這里有一個布袋子里面裝了幾樣東西,不許看,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這里面裝的是什么呢?(教學預設:生答摸、聞、嘗)同學們對于不知道的東西我們能不能隨便的摸、聞、嘗?不僅不能隨便的摸、嘗就是聞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用正確的方法,扇聞。
5、老師今天帶來的東西是無毒無害的,大家可以放心的摸、聞、嘗,下面我們就請一名同學到前面來試一試。你準備先用什麼方法(板書:手——摸)?袋子里有幾個東西?我們再請上來一位同學,也采用摸的方法好嗎?請你們把摸到的東西的名字寫在黑板上好嗎?(教學預設:根據學生給出答案的正確與否適時加入聞的方法。)
6、老師這里還有三杯無色透明的液體,不許摸,你用什么方法能找出它們都是什么呢?找出兩名學生進行辨認。(板書:鼻——聞 舌——嘗)
7、我們在認識或辨別物體的時候,就只會用到眼、鼻、舌、手嗎?(耳——聽)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游戲方法:一名同學到前面來背對其他同學,請三名同學站在不同方位喊出這名同學的名字,讓背對的同學說出三名同學的方位和名字。)
小結:剛才我們用了眼看、鼻聞、舌嘗、手摸、耳聽等方法來辨別了一些物體。像這樣運用我們的感覺器官去收集各種信息就是觀察。(出示課件)今天我們所學的就是觀察。(板書:觀察 一名學生讀概念)
8、觀察時要注意觀察的順序就是先看、再聞、接著是嘗,最后是摸、聽。
9、昨天我就按著觀察的要求調動了所有感官,可還是沒能解決問題,請你們幫幫我好嗎?聽說人民幣的紙幣上有微縮的“人民幣”和“RMB”字樣,可我用我們的肉眼怎么也沒看到,誰能幫我想一個能看到微縮字的好辦法呢?(教學預設:生答用放大鏡)
10、師講解放大鏡的使用方法。學生實踐。
11、放大鏡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東西,如果我們想看清用放大鏡也看不清的東西又該借助什么工具呢?就是顯微鏡。洋蔥大家都不陌生吧,想知道它的'表皮在顯微鏡下什么樣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出示圖片)這三幅也是顯微鏡下的照片,你們能猜出它們都是什么嗎?
12、你們瞧,綜合運用我們感覺器官和一些觀察工具,我們的觀察就更準確、更有效了!其實許多科學家的偉大發明就是在觀察的基礎上才產生的,比如我們所熟悉的魯班,下面我們就來閱讀魯班的故事。(課件出示故事)
13、魯班為什么能發明鋸呢?正是由于他的細致觀察,再加上他的積極思考,所以他發明了櫓板,發明了鋸子,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
本課總結:同學們充分運用我們的感官、合理的借助工具去觀察我們身邊的事物你一定會有許多的新發現。就讓我們一起來觀察吧!
板書設計 眼——看
耳——聽
觀察 手——摸 借助工具
鼻——聞
舌——嘗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2
一個民族的興旺離不開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深知上好科學課和開展好科學活動,是非常重要的?茖W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因此科學教學必須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行設計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結論規律,自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怎樣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以下談談本人的一些反思和體會。
1、依據學生的好奇心,要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好奇是孩子明顯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周圍任何事物都充滿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應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給予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提問題,有意識的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要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從中獲得知識,對自然界的有些現象,學生經過親身探究才能產生認識,才能提出新解釋,新假設,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舉措。
親身探究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能得到培養,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通過親身探究,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批評性思維以及創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養。
3、在探究活動中,建立合作的師生關系。
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學課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課堂上獨立的思考、想象、選擇,做出決定。課堂上應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進行一系列的創新活動。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是情感的交流。當我們在互動過程中,達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處”時,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主人,才能敢想、敢說、勇于創新。
4、創造條件,正確引導和訓練學生創新能力。
每一位科學課的老師都應有這個認識:科學課的學習內容已不僅僅是教科書,而是學生生活周圍廣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因此科學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教育資源,將學生的探究活動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對學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生會各種不同的探究方法。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與困難,這時,教師應進行適時的引導,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遇難而退。同時,教師還可將有關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發現,以達到培養認識事物的目的。
總之,教師在上科學課時要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動性,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培養人才的搖籃。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3
在科學課程改革全面鋪開的今天,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沖突,預設與生成必然不會完全協調,許多紛繁復雜的新問題必然會接踵而至,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在專業領域快速地成長起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以下是小學科學課的一些教學反思:
一、科學教師要認真抓好備課環節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門課都必須得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備課對于科學課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科學課這一門課程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僅憑一本課本、一支粉筆就上好一堂課,因此抓好備課環節是上好一堂科學課的重要前提,我認為科學課的備課應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
1、從全局入手,讀通整冊教材。
要上好科學實驗課,首先就得通讀整冊科學教材,對整冊教材所需材料進行整體性的研究,列出清單,有步驟、分階段地進行材料準備,才能在準備具體的某一課時得心應手。而如果一課課臨時去準備材料,就難免會發生措手不及的情況,影響科學課的教學。就一冊教材來說,每一冊教學參考書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單,上面列出了本學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開學初就應該去認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數,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單元的教學內容。
科學教師要想比較輕松的上好科學課,除了通讀整冊教材之外,還要更加細心的去鉆研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因為教師只有熟悉了本單元的教材之后,教師才能在準備實驗材料的時候,事先知道本單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頻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順便一次性準備好,哪些材料實驗儀器室里已經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購買,哪些材料學生能夠自己準備?這樣提前心中有數,教師在準備材料時才能得心應手,輕松自如,從而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教師提前動手做實驗。
科學課中的每項實驗,在讓學生動手實驗之前,教師應該提前做一做。這樣就能明白這個實驗哪些地方學生容易出錯,哪些現象不夠明顯,哪一項器材要換,哪一種方法需要改進。教師課前做好實驗,才能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才能預防各種失敗和事故,防止教學中的失誤。再者,科學課堂不像語文對一首詩歌或一篇課文的理解,每個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會出現什么危險,而科學課中有些試驗卻不同,如果科學老師不認真備課,不事先做一做課堂上要求學生做的試驗,就不能發現實驗過程中的危險,就沒法給學生講解試驗注意事項,如果課堂上試驗出現了危險又沒法及時有效的處理,那麻煩就大了。因此,上科學課要求科學老師更加認真、嚴肅地備課。
二、精心組織課堂教學
1、設計好導課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課精彩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學課的教學效率,就必須想辦法從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到教學中來,這就要求老師們要想盡辦法設計好精彩的導課環節,導課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種方法也不是萬能的。
2、科學教師要掌握好實驗課教學的各個環節。
小學科學課中的實驗教學,無論是操作實驗,還是觀察實驗,雖然沒有科學家所做的科學實驗那樣復雜和規范,其目的也正是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去探索、認識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質和規律,從而能動地改造自然。這就是一種科學能力,一種科學素養,但是現在我們的科學教學由于為了應付考試,老師們往往只注重教給學生實驗的方法,滿足于學生看到實驗現象為目的,忽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至于為什么這樣做?還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學生作為實驗主體,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所以科學實驗課教學,如果我們都嚴格的遵照“提出問題——猜測結論——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這五個環節進行教學,我想課堂教學效果一定會有明顯提高的。
3、科學實驗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習慣。
科學課上學生除了自己要積極發言以外,不僅要學會傾聽老師說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于傾聽別的同學的發言,也許在別人的發言中,只有善于傾聽的學生才能從比人那里獲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識。
、、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
不管是上觀察課還是動手操作實驗課,都要培養學生愛動腦筋愛思考的習慣,俗話說“雙手越用越巧,大腦越用越靈!敝挥羞@樣學生學的知識才扎實,對所學的知識才能真正的理解,才不至于囫圇吞棗,課堂效率也才會高。
③、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養成。
我們的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現在的很多課堂的小組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熱熱鬧鬧的討論,實際上卻不知道是不是在討論課堂問題,所以我們在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教學時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確,有記錄員、材料員、組長、監督員、匯報員、操作員等,安排得井然有序,這樣教學效率才會得到提高。
、、注重對學生課外實驗習慣的養成。
科學課有些實驗是不可能在課堂上短短的40分鐘內能完成的,種鳳仙花、養蠶等等,這些實驗需要的時間都很長,不可能在課堂上完成,所以只能布置給學生課外完成,于是就會出現一些學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課外實驗的檢查與指導,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實驗的習慣。
總之,我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總結發揚教學的成功經驗,改正彌補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只有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經常寫好教學反思,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4
《聽聽聲音》這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聲音單元的第一課,主要目的在于要引領學生傾聽周圍的聲音,用語言描述聲音和感受聲音的變化,意在為后續的探究活動做好鋪墊。同時我將教材的內容做了個整合,在這節課中,我做得比較好的有幾個方面:
一、優化教學資源,有效整合教材
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教材觀,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同是一節課,不同的教法,學生獲得的情感體驗是大不一樣的,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課程的開發、整合能力。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需要教師在理解教材意圖的基礎上實施創造性的教學。在《聽聽聲音》一課的教學中,我融入了《聲音的變化》的內容,以激起學生探究聲音如何產生的欲望,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有效情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開課將課題“聽聽聲音”改成傾聽聲音,并在整節課中貫穿各個環節,逐步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科學態度和習慣。
首先我創設了有效的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樂于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自己的`觀察所得,達到我的教學目標。這節課中,我用音樂引入,將學生帶入課堂,學生情不自禁地哼唱歌曲初步感知了聲音,再通過傾聽周圍的聲音和物體發出的聲音,回憶和播放平時聽到的聲音幾個活動,引領學生用心傾聽各種聲音,體驗聲音的多樣性,感受不同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從而思考并提出更多關于聲音的問題,激發探究的興趣。
三、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游戲有效地激發學生感受聲音的變化。兩次游戲讓學生感受聲音的方向和遠近的變化,讓學生自己思考聲音還有哪些變化,學生從游戲和自己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到聲音的變化,最后用專業的工具音叉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強弱,將學生的認知上升到科學的認識。
拓展環節,用音樂首尾呼應,利用水揚琴樂器的演奏,讓學生體驗到聲音發聲的奇妙,有效地實現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聲音的探究欲。
從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究并能有所發現,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的不足:由于教學經驗的不足,在課堂組織上還不夠緊湊和老練,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有意識的鍛煉和培養提高。在聽辨音叉時,由于條件的限制,我只準備了我用的音叉,如果再上一次這課的話,我想多為學生準備好音叉,讓他們親自體驗音叉的振動和變化,這樣更加直觀。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5
本課教學設計力求體現孩子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滿足孩子發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創設條件讓他們能直接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在親歷活動中,區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引導學生認識材料之間的關系、分析物品的材料組成,這節課中,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原有知識。
2、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
科學探究不能走過場,只有保證學生充分探究的時間,才能讓他們真正認識到事物的特征,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如果把“研究自己身邊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由兩種以上的材料構成的”的活動時間再放手些,讓學生在本節課中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究,這樣也許會讓學生更有收獲。
2、沒有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
在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意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卻忽略了生生之間的交流。在給常見的材料進行分類、匯報時,如果加強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評價,完善給常見的材料進行分類,并且讓學生及時參與評價,及時進行自我反思,這樣學生就能學會更加細致、準確的進行觀察。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6
《認識空氣》是三年級科學第五單元的起始課,通過觀察和實驗,幫助學生認識空氣的存在和基本物理性質,首先,從組織學生找空氣開始,幫助學生認識到空氣的存在,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空氣與水的相同點,并通過與水的對比,認識空氣的一些基本性質。在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聯系生活實際緊密,并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舉一反三,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對空氣的認識逐漸加深。在教師引導下,注重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學觀念。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積極、主動的參與探究活動,這樣有利于激發三年級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使學生樂學、好學、善學,將他們對科學的好奇轉化為自覺的`探究活動。
雖然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由于自己對科學學科的教學工作時間尚短,在教學中還是有許多不理想之處。學生初學科學課,教師在教學中給予一定的“扶”是必要的,可是,不易多“扶”。在這點上,我還需努力,適當的“扶”,逐漸達到放手,多給學生鍛煉的機會,讓學生多做,多思,是科學課的學科特點,在不斷的學習中更突出,更明晰。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反饋,注重評價,對學生在實驗觀察中的新發現沒有及時給予鼓勵,
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探索、改進。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7
運動的安全是現代教育中值得重視的一個話題。其實有很多骨骼與肌肉損傷是可以避免的,可學生由于缺乏相關的認識與經驗并不明白。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幫助他們將點滴的認識綜合起來,指導他們掌握科學的方法加強運動的安全。
保持骨骼與肌肉的健康對兒童的身體至關重要,對于學習任務繁重,很少鍛煉的學生們來說,還遠遠沒有認識到骨骼肌肉保健的長遠意義。因此,如何使科學內容的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便成了教師設計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學正是從小處著眼,從身邊科學入手,讓學生關注自己,關注健康, 《骨骼、肌肉的保健》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的運動鍛煉不同部位的'肌肉和關節,我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做廣播操、集體舞來體驗,這樣不僅使他們認識到了運動要多樣化,而且使他們懂得了廣播操是一項很好的運動,為使自己的骨骼、肌肉健康,每天做好課間操很有必要。
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運動中應注意的安全問題,我精心挖掘生活題材,設計了案例,讓他們準確地學會了如何在運動中保護自己的安全及如何急救的方法。這樣使學生經歷了從生活問題到科學問題的過程,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8
1.有效的科學教學取決于學習材料、科學設備、視聽媒體以及教學技術的可以獲得與組織安排。有效的學習環境不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題目和學習活動所需的專用設備,而且要求有范圍廣泛的基礎科學材料。所以在教學中運用教具能調動學生的手、眼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從而獲得直接的感性知識,建立鮮明的表象,然后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討論,師生的總結,學生的科學知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進而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在課堂上運用了書中的彩圖;人體骨骼模型;人體肌肉的教學掛圖;人體肌肉的相關電教資料片;手臂活動模型等教學手段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說一說、議一議同時使學生明確骨骼、肌肉和運動的關系,重點放在摸一摸和活動體驗上,讓學生了解自己身體常運動部位的肌肉。在課堂上讓學生做一些廣播體操的動作,也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動作,如,彎曲手臂、提起腳跟、握緊拳頭,讓學生認識到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了人體的各種運動。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腰腹、臂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然后指引學生制作紙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動模型,使學生認識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而實現的,顯得更直觀、更生動。從而使學生形成一個肌肉和骨骼運動關系的整體認識,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9
在這幾年的科學教學中逐漸沉淀下來了一些自己的教學方法。我覺得教師應“引導學生去思考、創新,培養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弊灾鲗W習能力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科學精神。它要求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具有敢于質疑、標新立異的品質,不拘泥于書本,不迷信教師,對所學知識善于獨立思考,樂于生疑提問,提出解答問題的不同方法。我們怎樣才能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談一些體會。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取決于教學氛圍和師生關系的和諧程度。營造一個生動、活潑、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證。
2、科學課上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提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種朝向、注視、接近、探索心理和行為動機,它是人類行為的最強烈動機之一。好奇是孩子明顯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周圍任何事物都充滿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應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給予理解,并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提問題,有意識的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要想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必須注意其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培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而成為創新的動力。
3、解決科學課上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要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
怎樣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呢?我們覺得科學小組的合作學習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即:一是小組人數要合理,一般以4—6人為宜;二是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動手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以有利于學生間的進步。
合作意識等因素方面,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要實現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就需要將班級的學生按照學習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及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成員都有具體的分工,但角色應該經常輪換,讓小組成員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以此來增強合作意識和責任感,并逐步形成一個有戰斗力的群體。這樣組內成員各負其責:組織、記錄、操作、觀察、提問、解疑、匯報……老師負責觀察指導,這樣一節課井然有序完成了任務,又得到了知識。
以上方法具體怎樣應用?以《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為例,課前我搜集了塑鋼窗的邊角余料(薄材料),供學生觀察使用,課前讓學生準備好同樣材質同樣大小的紙若干張(做紙橫梁),還有學具袋里的小鐵圈(當重物),書若干(當橫梁的支柱),還有透明膠布、剪刀。一切準備完畢。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我準備的做塑鋼窗的邊角余料(薄材料),學生看到有L、U、M……各種形狀的塑鋼,注意看材質都是很薄的,提出問題,為什么把薄材制成各種形狀?學生回答:使材料能更結實抗彎曲的能力強,從而引入新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為了證實形狀可以改變抗彎曲能力,我們必須要經過試驗證明,于是引出實驗,這時需要小組合作,共同研究,得出結論。
提出思考題:
1、折成各種形狀的紙橫梁比平板紙橫梁抗彎曲能力大多少?
2、為什么改變形狀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彎曲能力?因為實驗前已經做好準備,于是實驗有條不紊的進行,學生把紙橫梁折成不同的形狀,測試紙橫梁的抗彎曲能力,(就是看承載小鐵圈的數量)遇到問題共同討論,解決不了就請教,老師負責查指導答疑,這樣課堂氣氛活躍,討論熱烈一切問題迎刃而解。經過實驗,小組合作得出結論:紙橫梁經過變形后抗彎曲的能力增強了,從而得知薄材經過變形抗彎曲的能力就會增加。
總之,學習方式應以主動探索為主,同時要充分重視學生之間經驗的共享與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生的合作體驗可以使學生增強合作意識,主動進行合作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等現代社會所需的素質。課堂主動參與,師生間及學生間的合作學習關系、學生間的差異、學生體驗成功的心情都能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小組合作學習為成員創設了一個能在活動中積極交流的機會,對于成員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在交往中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培養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極大作用的。小組合作學習,通過教師引導、學習、討論、師生共同探究等形式的學習實踐活動,還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協作能力和思考表達等綜合素質的提高。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0
《研究透鏡》一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教材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1.知道光線從一種透明物體進入另一種透明物體時,傳播的方向會在交界面上發生彎折。2.能通過研究,概括出凸透鏡和凹透鏡鏡片的不同特點和不同作用。3.通過制作簡易望遠鏡,能提出更多與自己研究的有關透鏡的問題。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課研究主題。復習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遇到不透明的物體會反射回來等知識,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體會發生什么現象呢?孩子可能會猜到會穿透過去,哪光的行進路線會改變嗎?從而引入今天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從形狀到放大、聚光再到成像的性質。在研究聚光性質時,我使用了“光束進行盒”,讓學生的研究有依據。最后,在研究完放大和聚焦的性質后,我提問透鏡為什么會產生這些神奇的現象的呢。這是為了和前面呼應,總領全課,也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光行進過程中穿過透明物體后會改變行進路線。
整節課顯得意興盎然,學生十分感興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節課沒有好的開頭,必然使學生感到平淡無奇,興趣索然。而學生一旦對開頭發生興趣后,就會覺得其樂無窮。因此,我認為一節課有個好的'、利于激起學生興趣的,同時又有一定深度的、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開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本節課的開頭設計了:1、復習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怎樣行進的。(直線傳播)讓學生在頭腦中重新有這個印象;2、復習光行進過程中射到一個不透明的物體上時會發生什么現象。3、提出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體上呢,引起學生思考。4、思考后讓學生觀察放入水中的物體,引出折射的概念。5、通過適時提問引入本課的學習活動。這里的教學設計很顯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后又提出新問題,讓學生帶著興趣思考更深一層次的和本次教學活動相關的內容。在思考后通過演示,再次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一直到整個課堂教學中。這里通過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層層深入,把學生很自然的帶進了一個從未知引進新知中。這也是在幾次教學設計變動過程中,我始終使用這樣的開頭的想法。通過實際的教學活動,驗證了這樣的引入方法是實際可行的,效果也是較好的。
而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尋求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過程。通過幾年來不同的方法改進,不同的上法,我深切感受到“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材料本身發生興趣!北菊n中關于凸透鏡和凹透鏡是否聚光的特點,雖然比較容易發現,但其原因是光線的行進路線改變了,卻比較抽象、單調,這樣往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設法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單調的材料生動化,不斷激發興趣。所以,在教學新授部分經過幾次改變后,我選擇了“光束進行盒”來解決這個問題。
總之,要上好科學課,教師就要依據科學,努力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在學生的思維和知識之間架設橋梁,讓學生發現科學課是一門有趣的學科,感到學習是一種需要而不是負擔,并在愉悅中獲取知識。同時,教師也要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提升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能力。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1
通過這學年的教學與觀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部分學生甚至不知道“科學”是什么概念,這種情況完全是我們教師自身的原因,要想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研究、認識自然科學,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的興趣。興趣是一個人認識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獲得知識的直接動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一、優化教材中的實驗,學玩結合
科學課中的實驗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實驗是我們教師上好一堂科學課的寶貴財富,關鍵是教師如何去深化和優化。學玩結合的實驗帶有一種游戲的性質,要做好這篇文章,就需要教師對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在小學科學課的教材中,有趣味性的實驗很多,通過實驗,孩子始終處于主動學習、思索的狀態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結合在一起,延長了孩子的有意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內容上。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被有效地調動起來,使孩子從關心玩的過程發展到關注玩的結果中,從直接興趣向間接興趣過渡,最終完成樂趣向智趣的轉化。
二、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表揚和批評
吃多了甜的,換換酸的口味,也許你會覺得酸也不錯。以前的科學教學老是覺得批評太多,表揚太少。而現在又覺得科學課堂上的表揚似乎太多了,在課堂上經常會聽到“你真棒!”“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這些夸獎的'詞有些沖昏了孩子的頭腦。要想培養孩子的興趣,既要有正面的表揚,又要有合理的批評。如果單采用過多的褒揚,孩子會感覺是“虛情假意”,就會對孩子經歷失敗后的重新奮起造成不必要的阻力?梢圆捎谩澳氵需要努力!”“你的認識還不夠!”等評價用語。
三、用名人故事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名人的故事激發興趣。其實在人類的科學發展史上涌現出了許多偉大的科學家,象哥白尼、牛頓、伽利略、愛因斯坦等,在他們身上有很多可以激勵孩子學習興趣的故事。這些可是一筆可觀的人文資源。對激勵孩子學科學,愛科學,激發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作用。
四、合理的運用現代教育手段
運用現代電教手段,調動孩子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進行活潑的課堂教學,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興趣就象人的生命,假如孩子們對科學課感興趣了,才會沉迷于其中,付之于其中,我們在對孩子們實施素質教育,進行新課改探索時要注意挖掘每個孩子的個性,時刻注重培養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2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科學課的第一個單元,也是引領學生走進小學科學學習大門的單元 ,成功開展與否可以說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對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也至關重要。
《植物》單元共有七課,分別是《我看到了什么》、《校園的大樹》、《大樹和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葉》、《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植物有哪些相同特點》。本單元的教學安排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與結構性。首先對校園的所有植物有一定的認識,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后區別大樹和小草,小結出了陸生植物的共性,初步認識草本與木本植物;接著了解植物共有的葉的結構,仔細觀察葉的生長變化,總結出植物的相同特點。七篇課文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以學生的認知發展為線索,層層推進,環環相扣。
萬事難于始,但好的開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從教材的編排意圖來說,這是一系列非常典型的觀察活動課,是學生與科學課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樹和草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應該說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但這些觀察對象是學生常見卻又容易忽略,熟悉卻又陌生的。學生平時看到過的,只是對它們的一些零星感覺,這些還不是觀察。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三年級的學生還不可能從事獨立、完整的科學觀察活動,必須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在學生親身經歷的觀察記錄活動中,教師只是充當促進者、引領者的`角色,但其角色扮演的成功與否將直接或間接影響教學效果。
因而在本單元教學中,我首先教給同學們如何用自己的感官觀察,眼看,手摸,鼻聞,要做到有順序、有目的、有發現、有思考、有記錄的觀察,然后各小組匯報自己的觀察結果,學會用維恩圖來總結出植物的共同特點。這樣就發展了學生們探究的興趣,實事求是追求結果的科學態度。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3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新思想、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新標準不但要求學生能提出問題,更要展開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看學生是不是主動的,是不是親自探究得到的,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否面向全體學生。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激發出了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在課堂上時我設計了一個“解暗箱”的活動,事先,我在一個盒子中放進了沙子、小石塊、圖釘、海綿等物品,并將盒子用紙包起來。問學生:“你們知道這些盒子里裝的是什么東西嗎?”學生都搖頭說不知道,這時,我抓住契機對學生說:“科學家從來沒有到過地球內部,他們卻了解到地球內部的情況,你們想不想當一回小科學家,采用各種方法推測一下這個暗箱里裝的是什么?但有一個要求不可拆開暗箱!贝藭r,教室里沸騰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已經被我鼓舞起來了,然后我又讓學生說說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推測盒子里的東西,同學們爭先恐后的發言,有的說掂輕重,有的說聽聲音、有的說聞味道,都非常有科學道理,望著學生們熱情的小臉,我一聲令下:“實驗開始!”孩子們有的摸、有的搖、有的聽、有的聞、還有的用水澆,甚至還有的用針在暗箱上扎小孔……。探究的`熱情十分高漲,整個課堂個性飛揚。我覺得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是科學課的最大教育價值,作為教師必須呵護學生對科學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樂于參與,積極參與,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從中體會到什么是科學。
其次本課教學我將宏觀的地球濃縮進教室;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眼前;把誰都沒法看清的地球內部構造剖開讓學生觀察、研究;把千萬年前的地形、地貌再現,把復雜的地殼運動,變得集中、具體和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至于本課的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在解暗箱時所用的方法過于單一,這和老師的準備工作也有很大關系,如果我給每組學生都準備好水盆以及磁鐵等,也許他們的方法會更多樣一些;在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時,我也需要明確每個人的分工,免得他們沒有主心骨,在課堂上顯得有些散。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4
教材分析
。ㄒ唬┍尘昂湍繕
在前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從本課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本課將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并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杠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鉗夾斷鐵絲、用螺絲刀擰螺釘、用鑷子夾東西,等等。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驗的積累,學生們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課的'教學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杠桿類工具。
杠桿這類簡單機械可按省力情況分成三類: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省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費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通過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我們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杠桿是省力還是不省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并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性,發展利用數據來說明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的科學認知能力有限,對于一些科學術語及在生活中的聯系掌握比較少。另外,學生對于科學實驗的操作比較少。組織教學上學生整體素質較差。
教學目標
1.明確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省力;反之杠桿費力。如果兩個距離相等,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2.在杠桿尺的探究活動中,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3、激發對生活中杠桿應用現象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杠桿尺的探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教學難點:深刻理解省力和費力杠桿的科學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5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這節課的探究目標是綠豆芽在生長時需要哪些條件?教材安排了陽光和水兩個實驗。但我覺得水這個實驗沒有再做的價值,因為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沒有水分綠豆苗不能活。而陽光這個實驗我覺得是有實驗探究價值的,因為學生對前面種子發芽需不需要陽光的實驗,很多同學是認為需要陽光,而實驗結果卻是種子發芽可以不要陽光。那發芽以后的生長過程是否需要陽光呢?學生肯定很疑惑。我想這時提出這個探究實驗應該正是時機。所以我很詳細地指導了這個實驗,包括實驗計劃的制定,實驗具體該怎么做以及課后怎么觀察和記錄等。綠豆芽生長是否需要陽光這個對比實驗做起來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我布臵學生利用雙休日回家做這個實驗。引導學生要仔細觀察比較它們莖的粗細,顏色,高度,葉子的大小、顏色等。
但是在交流實驗結果時,很多學生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但有個別同學卻發現:綠豆芽的生長不需要陽光。于是,我進一步追問學生,你們是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這時,一個學生站了起來,拿出兩盆已經長得比較高的綠豆芽,理直氣壯地說:“這兩盆綠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陽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沒有陽光的,他們長得差不多,所以我覺得綠豆芽生長不需要陽光!痹捯魟偮,班里有幾個同學也紛紛舉手贊同他的觀點。我接過這位同學手中的兩盆綠豆芽,一看,果然長得都很茁壯,幾乎沒有什么區別。因為以前在教學中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所以我就追問他:“你說這兩盆綠豆芽一盆是放在陽光下的,一盆沒有放在陽光下,那具體分別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訴我,一盆放在屋外場上,一盆放在屋里陰涼的墻角里。聽了他的回答后,我讓其他學生思考,他的變量有沒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錯了。有同學馬上站起來說了:其實,他的兩盆綠豆苗都有陽光照射到的。只不過屋外的陽光強,屋內陽光弱而已。聽了這位同學的分析,原來還一臉不服的學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頭低下了頭,還輕聲說道:想錯了。于是,我順勢引導,同學們在實驗時一定要嚴格控制好變量,不能得到陽光就是一點也照不到陽光,所以做實驗時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個不透明的東西。好多學生都以為室內的光不是陽光,這可能是學生的意識偏差吧。當然也不否認設計實驗計劃時指導得還不夠到位,(雖然我做了強調,但總有個別學生做錯)學生對于如何讓對比組的'綠豆芽得不到陽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在讓學生動手做實驗之前,對于如何實驗一定要指導到位,最好老師能做個示范。
綠豆芽生長的需求實驗,由于以前失敗過,所以現在上這課時,我在課前也做了充分準備,自己親自實驗,選了幾盆綠豆苗長勢狀況對比非常明顯的。學生通過觀察,一下就比較出澆水、見光的綠豆芽粗壯、蔥綠。見光、不澆水的綠豆芽出苗的棵數不全,而且莖短、細,葉小、枯。澆水、不見光的綠豆苗雖然長的也較高,但整體顏色呈白色,葉小而淡綠。三盆對比強烈的綠豆苗為實驗結論的最終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證。由此更深切地體會到,實驗教學中,教師的前期準備工作對于實驗的成功,對于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是多么的重要。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2-19
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反思11-20
小學科學課的教學反思01-10
小學科學課教學的反思11-04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07-11
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反思07-08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范文10-14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反思01-08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薦】01-22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精】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