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21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21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學習知識不是一個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
一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應是: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并構建他們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整堂課以“大賣場”為背景,用生活中的情景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運用,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從“飲食與健康”話題引入教學,讓學生不僅了解了一些健康生活小常識,又激起學生很高的學習欲望。從琳瑯滿目的大賣場中選擇自己想了解的商品信息,進而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學得自然、輕松。有探究的樂趣、有成功的體驗;有學習的機會,有展示的舞臺。讓學生了解本單元即將學習的內容,激發自主探究的欲望。
當今社會,科技迅猛發展,知識劇增,學校的學習,只能選取最基本的知識教給學生,其它更多的知識包括源源不斷的新知識,只能靠學生自己今后進一步或終生學習。有關專家認為:21世紀的教育,要培養學生四種本領:即學會求知,學會實踐、創造,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從小培養起探究精神,義不容辭。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2
教材分析
《摸球游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內容。
二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這樣的詞語描述這些現象。在此基礎上本節課通過摸球游戲讓學生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能用“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詞語進行描述,為今后學習等可能性以及用數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礎。
在本節課上,教材安排了“想一想”、“摸一摸”、“填一填”的環節,讓學生經歷實驗驗證猜測的全過程。通過“猜測---試驗---分析實驗數據---推測”,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
教材安排了“試一試”,意圖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同時讓學生明白隨機觀念不是一次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一次兩次的試驗就能形成的,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諸如以上那個的錯誤觀點,需要教師適時引導。
根據以上分析,我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主要把重點放在讓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探索的過程讓學生發現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同時學會如何通過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進而進行合理大膽推測的。
學情分析
二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這樣的詞語描述這些現象。在此基礎上本節課通過摸球游戲讓學生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能用“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詞語進行描述,單從知識本身來講沒有多大難度,但一定要讓學生在摸球游戲的過程中自己去感受到可能性的大小,為今后學習等可能性以及用數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能對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進行描述。
3、結合具體情境,能對某些事件進行推理,知道其可能性的大小。
二、方法與過程
以摸球游戲為情境,通過“猜測---試驗---分析實驗數據---推測”,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體會數學學習與現實的聯系,進一步培養學生求實態度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生通過試驗操作、分析推理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難點:利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3
《購物》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探索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在具體的情景中,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計算對孩子來說是干巴巴的,既單調又枯燥。我想怎樣創設“購物”這一情境,把學生熟悉并十分感興趣的“購物”這一生活情境引入課堂。首先,我以談話的形式導入:同學們,新學期開始了,圖書館需要添置一些物品,淘氣作為圖書助理員想邀請我們三(6)班的同學一起去,但是有一個小小要求,需要做對他出的口算題,在這兒很自然的對舊知進行了復習,同時也為新課奠定了基礎。
教學時,我通過和淘氣一起購置柜子,桌子和椅子引入,讓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由學生自己理解所給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學生提出的4把椅子多少錢的時候,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交流,去合作,去展示,學生出現了多種算法:
(1)12+12+12+12=48,
。2)畫圖
。3)口算
。4)通過列豎式進行計算12X4=48。根據學生的4種解答,我先鼓勵學生的做法,讓學生體會哪種算法既簡單又不會出現錯誤,由學生交流后最后得出列豎式,并結合教具來理解豎式計算的算法,讓學生了解算理,從而學會了本節的新知。
看了孩子們能自己提出問題又能自己解決問題,我心里不知有多高興,真的孩子的能力是無法估計的。我真是笑在臉上,喜在心里呀!因為,這節課不僅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會了計算,體會了算法多樣化,達到了本節課預定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了如何進行小組交流;如何傾聽、借鑒、反思,達到算法的優化;如何進行相互評價;如何學習數學等等。同時,也讓我明白了:課堂中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能進行更有效的學習。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4
《萬以內數的減法》是新課程數學第五冊第二單元里的三位數退位減法的一節課。在這堂課中,深刻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引導”。在新課開始,利用課本上的情景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時,讓學生自主探究三位數減三位數連續退位減法的算理和算法,鼓勵算法多樣化及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1、在教學情境的設置上增加趣味性,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創設了三年級的學生到云南旅游,從昆明出發,到大理,還要到麗江這條旅游線路,讓他們感覺到數學的緊密聯系,教學隨時隨地伴隨在身邊,這樣就讓需要解決的問題變得生動了活潑了,易于學生接受,也符全學生的思維特點,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有探索的欲望,和情緒高昂的學習需求,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
2、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加、減法的計算教學,使已掌握的知識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和影響,使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成為學習新知的誘發劑,這是學習數學時經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單元教學中:將兩位數、減法的筆算知識,進行遷移學習三位數加、減法的筆算知識;將學生了解的加減的互逆關系,進行遷移學習加減法的驗算知識等。在教學時,可采用嘗試、討論等方式學習新的內容,充分發揮知識的遷移效力,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重視學生的算法多樣化和算法優化。小學數學提倡算法多樣化,目的是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地構建方法。比如在教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時,既要表揚使用口算方法的學生,也要表揚在腦中想豎式的學生,目的就是鼓勵學生展開思路,在交流、比較的基礎上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算法進行思維提升,讓知識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學習方法成為學生后續學習的扎實基礎,并適時地引導學生對算法進行優化。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5
學生對測量在大腦里不知是怎樣做的,因此先了解長度單位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和分米。在教學中我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的活動。如,量數學課本的短邊有多長,量橡皮差有多長,量一條線段有多長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1厘米和1毫米的實際長度,同時用手勢分別表示1厘米和1米以及1分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在大腦中感知長度概念,再引導學生推算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接著用厚度不足1厘米的身份證,讓學生進行測量,結果發現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并讓學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約是一張銀行卡的厚度。學生在直尺上認識了1毫米后,可以測量不是整厘米的較短的物體。接下來我安排了10厘米長的硬紙條給學生先估計,再測量,從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認識了“1分米”之后,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現身邊“1毫米”、“1分米”長的物體。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讓他們分小組討論,推選代表發言,答案多種多樣,有的說身份證的厚度,硬幣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約是1毫米,還有個小朋友說出了10張紙的厚度大約也是1毫米,把學生帶入思考問題當中。
這節課,我充分發揮學生動手操作的學習地位,引導學生估一估再測量,并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測量紙條、針線以及線段和身邊的實物,如圓珠筆、鉛筆、筆盒、粉筆、課桌等長度。使學生在大腦中建立1分米、1毫米、1米、1厘米的長度概念。為今后打下扎實的基礎。當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其次是不會用直尺來測量,第三是測量的方法不靈活。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6
計算教學是很枯燥的教學內容,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如何讓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富于活力呢?我認真鉆研了教材和教參,采用了以下方法來學習本單元內容:
1、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在探索筆算乘法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估算,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接著,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計算,學生積極地投入到交流討論當中,不少同學的口算能力很強,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結果,在交流中學生充分的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在此基礎之上,我又引導學生試著用豎式解決這一問題,有了口算的基礎,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得出了筆算乘法的方法。從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到相互交流探索筆算方法,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的得出過程,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這一過程是學生自己的成果,而不是老師強加給他們的,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接受。
2、給學生一個跳躍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中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并有效的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去。
在學生學會簡單的乘法后我讓學生自己試著算稍難的算式,讓學生試著自主學習,思考計算方法,利用新知的遷移來完成學習。
每一堂課都有成功和不足之處。雖然每節課中我為學生搭建了自由展示、自主合作的平臺,但對一些學生的關注時間和空間不夠,例如,平時一些發言少的、內向的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多位數乘法的教學讓我對計算教學有了新的認識,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揚長避短,爭取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7
以往加減法的驗算,是放在加法和減法的計算中分別學習的,現在采用加減法驗算集中編排,加法和減法的集中驗算方法集中出現,以利于學生通過加減法的互逆關系理解和掌握加減法的驗算方法,體現方法的多樣化。本節課,我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使學生掌握加法的驗算方法,經歷與他人交流的過程,能正確驗算。
2、引導學生感受加法驗算方法的多樣化,啟發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
3、能結合具體情況提出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有如下的感受。
、、計算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根據《課標》中提出的要求,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將應用問題與計算有機結合。課始,我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認真看主題圖,講了一件什么事?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購買運動服和運動鞋的情境中學習。并在課后練習中也安排了解決實際問題的題。不僅理解算理與掌握方法,而且鞏固提高學生分析理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②、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有益于他們的一生,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要從小抓起,循序漸進。完整的表述題意,F在的教材和一些練習的片子中,很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題,都是圖與文字配合出現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整的表述題意,有利于學生分析理解,而且堅持下來,能形成方法與習慣。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8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時由于部分學生應能應用已有知識計算出結果,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進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擺小棒來理解。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探討出新知。因為動手操作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于促進興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所以,通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正是適應這一認知特點,學生只有在一些實際操作中才能逐步體會、理解“形”和“數”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
2、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理解算理
在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時,我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豎式并結合操作思考以下問題:
。1)從哪一位開始算起
(2)2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
(3)豎式中的第二個4、6分別表示什么等問題,通過觀察、思考,應用已有知識(有余數除法的筆算方法)的遷移擺小棒的過程,很容易理解第二個4、6分別是怎么得來的,表示什么。
3.缺乏新舊知識點的對比
本次教學是以有余數除法筆算方法為基礎的,但兩個知識點之間又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以前學的有余數的除法是直接應用表內除法計算的,商都是一位數,而現在所學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則商是兩位數,不能直接應用表內除法進行計算,而要從十位開始算起。由于沒有讓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對比,導致很多學生在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除法時,和以前的知識產生混淆。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9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版小學數學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衣服”,通過這一情境活動的逐步深入,訓練學生有序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1、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的交流。學生在完成這個活動的時候,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沒有困難,只有極個別的學生有一些困難,在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時候也解決了此問題。
2、運用方法,引申練習。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進行小組的交流和全班反饋,重點讓學生說從配餐的知識遷移到走路有一些困難,但在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時候也解決了此問題,特別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前展示自己是怎么走路的時候都是都非常有順序的。
總之,這節課我先從學生身邊的情景出發,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數學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教學中,我注意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緊密聯系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給學生創設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操作等方式進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發現數學、感悟數學和體驗數學,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積極的參與研究與學習,教師注意走進學生,和學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學生有疑問的時候,幫助學生排除障礙。
3、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的思維明晰化、條理化。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小樹有多少棵》是三年級數學上冊的第一課,是關于“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乘法”。
教學中,我采用了“梯度導入式”,主要是考慮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本班學生學習能力相差較大,優者優,劣者劣,是很明顯的差別。像3×20這種題目的得數,他們不用考慮,就可以直接說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學生會不清楚,這是本班學生的學情。
課上,從導入開始,我有意識地利用生活情境復習之前的乘法口訣表(從購整捆的鉛筆導入),為本節新課“小樹有多少棵”作了鋪墊。當從主題圖中獲取數學信息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時,孩子們興致盎然。
教育心理學對“遷移” 做了如下定義:“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 知識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體現出的一種素質和能力,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曉茵等相對接受能力較不好的學生也能根據復習的內容順勢遷移到本課學習中。這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每捆20棵樹,3捆就要把3個20相加……”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樹合起來的總數……”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只要是合理的說法,盡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給予肯定。當提出4捆小樹、5捆小樹時,孩子們也就明白該怎么樣做更好了。
要求學習的目標是學生形成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和方法,這是遷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須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練習中,有出現“3×230×2300×2”這類題目,再讓學生計算完觀察,然后發現問題。大部分學生只會說“積每一次多一個0”這樣的話,對于乘數和積之間的關系表達不那么順暢,但是在交流中發現孩子還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當乘數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時,積也跟著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在作業中,發現孩子們的寫字情況并不好,也許是新學期剛開始,有待今后改正。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1、注重知識前后之間的內在聯系,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三位數減三位數的計算方法,掌握一定的計算技能,而且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好地落實了過程性目標。
2、本課時教學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地構建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創設了生活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對新知識的探究中,采用以舊帶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符合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同時運用合理、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在學習評價上還做得不夠,評價比較單一,語言的激勵性還不夠,因此缺乏一種感召力,今后應更加注意評語的激勵作用。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秒的認識》: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獨立地思考、歸納、分析和整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作保證!耙愿咝У恼n堂教學,促進學生的實效發展“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和追求的目標。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創設有利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大膽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全心全意的,創造性地給他們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創設充分展示創造思維的機會和舞臺。
在學生借助自己的鐘表體驗1秒時,我讓學生聽、看自己的鐘表1秒鐘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過這個有趣的過程,學生不知不覺的體驗了1秒鐘的時間,接下來設計一個動作表示1秒,更強化了1秒鐘的時間觀念……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在有趣的活動中,但這個活動始終為教學目標服務,興趣是的老師,所以學生始終是主動的。這樣,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真正的發展。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也就是通過游戲的形式,從而感受最基礎的知識“可能性”幾種情況。
我的這一節課一開始,首先設計了一個“摸球”的游戲,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極積性。第一步讓學生從全部是白球的盒子摸球,這樣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再提出一個問題:能摸出一個黃球嗎?讓學生試著摸一摸,結果學生發現是摸不到的。第二步讓學生從裝有白球和黃球的盒子里摸球,小組成員倫流摸,摸了以后又放回去,學生發現可能摸出兩種顏色的球。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探究活動,進行實驗、比較、分析、猜想,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嘗到探索成功的樂趣。再讓學生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然后說一說生活中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全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和判斷,可以說活動貫穿全課,“可能性”也融貫全課。
本課教學,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只是學到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首先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界,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由此而愛好數學。其次,培養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這節課中,加強學生對隨機事件的口頭表達能力、對“可能性”的判斷和爭辯等。從這節課看,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較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數學分析能力,而且還有一定的科技知識基礎。另外,學生在這節課中了解到操作、比較、猜想、實驗、驗證對認識事物、數學分析都有重要作用。所以這些,說明這樣教學會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學生有較扎實的數學基礎并聰明起:來。不足的是:學生對“一定”的含議了解得不是很好。因為有的同學這樣寫到:我的實驗一定能成功。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一天的時間》就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在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和教學的。
1、重情境創設:創設情境,質疑引入:出示12時的鐘面,讓學生猜一猜12時老師在做什么?為什么都是12時,老師做的事卻不同?從而明確一天有兩個12時,一個是中午12時,一個是晚上12時,也就是一天的時間,時針要在鐘面上走2圈,也就是24時。
2、重難點突破把握關鍵:教學新課時,讓學生觀察課件演示一天的變化,并說出幾個時刻,這個時刻你在做什么?讓學生初步感受一天的變化。 讓學生明白晚上12時就是0時,它是一天的起點,從夜里12時到中午12時再到夜里12時的全過程,知道了24時是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24時就是0時,再通過教具演示,建立普通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聯系,再讓學生運用學具鐘面,在鐘面上標出24時計時法,使學生對24時有了深刻的體驗。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24時記時法和普通時記時法的區別。引導學生把普通記時法轉化成24時記時法,把24記時法轉化成普通記時法的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學生自主探索出了24時記時法的一般規律、理解和發現了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聯系和區別。
3、重生活與數學相結合:設計練習,讓學生明確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的普遍運用。鞏固了24時計時法與12時計時法的轉換。
在教學中,我還重視培養學生完整的表述和學會運用數學語言。學生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表述時間時會產生不規范現象。如:把7時說成7點,8時半說成8點半。我立刻給學生以引導,“在數學上,我們要說成“7時或者8時半!睂W生的規范的數學用語得到了強化。
不足之處:
在教學24時是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沒有結合當天來說一說:20號晚上的12時,也就是24時,是20號的結束,也是21號的開始,21號的0時。如果強指出學生會更加明確。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首先在第一個環節我是讓學生看圖然后問知道了什么,這樣的效果就是學生回答的一知半解的,現在想這樣的文字的解決問題,應該先讓學生讀題,只有讀懂了題的意思學生才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后面的表格上,我將重點弄錯了,認為這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知道解決問題要有序,課后與大家討論才知道,解決問題就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知道問題解決的方法。還有在討論的環節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如果開始就進行討論,這樣后進生就有偷懶的嫌疑,就不能達到每個人都參與到課堂之中,久而久之,好學生越來越好,后進生越來越落后。差距就會越來越大。甚至還會有一些同學就會對數學失去學習的興趣。第二個班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注意這些問題,效果明顯要好一些。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6
本節課的內容主要包括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以及不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教學目標主要是經歷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和不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理解并掌握相關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相關的口算和筆算。知道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進行乘法的驗算。
在教學時,先創設了一個情境,以大象兄弟幫助小猴兄弟造房子為題材引入,喚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首先先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了探索多種算法和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而不是強求統一的語言進行操練,只要能夠算出結果都給予肯定。
其次,注重方法的優化。在多種算法中,我讓學生選擇一種你認為算的快的方法,如:由2×3=6,得20×3=60。將方法進行優化。通過比較、搶答、等形式進行練習鞏固。
第三,通過以大象兄弟幫助小猴兄弟造房子題材巧妙地將兩個例題串起來。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因此在出示14×2的豎式計算時應該重點強調豎式計算:“先用2乘個位上的4得8寫在個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個十寫在十位上!蓖ㄟ^說算理板書書上的分布計算的過程,再引導學生簡化計算的中間環節,得出兩位數乘一位數豎式的一般寫法。重點讓學生說說,豎式一般寫法。
另在隨后的“試一試”中讓學生體會一位數乘兩位數,在豎式中一般我們是先寫兩位數計算起來比較方便。提示學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進行驗算。用手擋住黑板上的答案,和學生一起在算一遍,這樣的形式進行驗算,讓學生體會到我們在做練習時,再乘一遍,不一定要想加法所學寫出來再算一遍,心里驗算也是可以的。
在練習投影反饋時,選擇什么樣的作業反饋,缺乏一定的機智。隨手拿的幾本發現一個學生把題目抄錯了,在選擇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可找寫的好的作為范例,也可找有典型錯誤的進行比較。這方面還需要多鉆研,多思考,細心觀摩有經驗的老師上課。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7
時光如梭,匆匆忙忙一學期由結束了;仡櫼粚W期來的教學工作,可謂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在平凡中有創新,在忙碌中有收獲。現將一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認真鉆研業務、準確傳授知識。
這學期我繼續擔任三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在教學中我還是首先認真學習新課標,認真鉆研教材,為了準確的傳授知識和找出知識傳授的捷徑,我經常閱讀教育報刊雜志,請教有經驗的老師。
二、嚴格要求學生、不讓一人掉隊。
針對本班的知識基礎和學生情況,在平時教學中我采取書上的題學生做完后教師經常檢查,我認為這樣能準確掌握學生學得怎么樣,學生做的思考題每題必看,這樣能防止學生偷懶不做,學生課余作業每人必看。學完一個單元就進行測驗,測驗試卷同家長見面,以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學習情況。復習階段,首先對課本進行詳細復習,然后采取復習與測驗相結合的方法。
三、致力于數學教學的優化
1、注重課堂氣氛的活躍。沉悶的課堂氣氛只會讓學生昏昏欲睡,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盡量給學生創設喜聞樂見的學習情景,使學生能比較直觀形象地理解知識。
2、注重作業的開放性。開放性的問題能活躍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求異性、深刻性。
3、注重學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學列式解文字題時,引導學生應用語文里縮句的方法進行審題,從而使學生能較好地理解題意,正確地列式解答。
4、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理解”是建立師生情感的紐帶與橋梁。理解學生就是要以飽滿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來感染學生,給他們一張笑臉、一顆誠心、一份真情。當學生取得好成績,獲得成功時,要給以祝賀和鼓勵,當學生遇到困難,遭受挫折時,要給以安慰和支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在與他們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師的一片真誠與苦心。
四、積極參加教研組舉行的各種活動。
一學期來我積極參加業務學習,注意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虛心向有經驗老師學習,做好教育教學反思、總結,本學期我的論文《讓低年級學生的說演繹數學課堂的精彩》獲市級一等獎;獲區級三等獎;參加小學數學教師水評測試獲二等獎;參加本校數學課堂競賽獲二等獎;參加本校課堂教學展示課獲一等獎。
回顧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新的一年的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8
《軸對稱圖形》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而且比較熟悉的圖形。因此,在教學中我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整個過程我充分讓學生動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美,讓學生充分感知數學美,激發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但課后,我想了又想:還是不應該一上來就把抽象的事物展現給學生,應把實際轉化成抽象,這樣更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在讓學生畫圖形的另一半,使成為軸對稱圖形時,不應該拘泥與一種形式,放開,讓學生選任意一邊為對稱軸畫另一半,這樣的話,效果會更好,更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最后環節,應該讓學生通過學的知識,畫軸對稱圖形。既然學了,就應該讓學生嘗試運用學過的新知畫軸對稱圖形,再一次把抽象回歸到生活中?偟膩碚f,這節課該放手還是不夠放手,作為老師應該多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是能做到的。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9
成功之處:
平行四邊形是幾何圖形中,學生即將認識一個新朋友,怎樣學生學會簡單辨認平行四邊形呢?通過復習長方形,對長方形特征的復習,再拉一拉,讓學生觀察什么變了?什么不變?再給這種新圖形命名,我認為還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接著讓量一量書上的平行四邊形的邊和角,概括出平行四邊形的特點。然后,學生示范圍一圍,畫一畫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的認知。其次,對比拉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得出不穩定性。最后通過觀察例舉,猜一猜鞏固認知。
不足之處:
因為我擔心學生不能備好學具,于是一手操辦。學具準備不充分,在課堂上學生只能通過觀察,利用對長方形舊知的遷移,認識平行四邊形及其特點。圍一圍的操作范圍小,馬上進入畫一畫環節。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就開始畫長方形,并沒有把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區分開來。于是“沒有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成了學生畫圖的要求,但是在要求之后,部分學生都排除了水平畫法和垂直畫法,都在方格紙上畫傾斜的平行四邊形,這樣難度大幅度增加了。疑惑:這是在哪里出了岔子了?幸好在說你是怎么畫的?通過比較讓學生了解怎樣簡便的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同時鼓勵能正確得畫出傾斜的平行四邊形。但是,又多占據了一些課堂時間?側狈φn堂練習。
重新設計應該注意的地方: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圍平行四邊形的活動中,在學生畫平行四邊形之前,應讓學生說說畫時應注意的地方,同時在學生畫時出現不規則的地方讓學生展開討論。預設出學生畫時可能出現的錯誤,先畫兩條與方格重合的現,再畫兩條斜邊。畫完后總結畫法:先把直邊畫對了,斜邊再連線就可以了。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20
1、注重知識前后之間的內在聯系,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三位數減三位數的計算方法,掌握一定的計算技能,而且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好地落實了過程性目標。
2、本課時教學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地構建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創設了生活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對新知識的探究中,采用以舊帶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符合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同時運用合理、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在學習評價上還做得不夠,評價比較單一,語言的激勵性還不夠,因此缺乏一種感召力,今后應更加注意評語的激勵作用。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21
“認識周長”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缎抡n程標準》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彼,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出發,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整節課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充分感受理解周長的含義。依據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合理的補充了新的信息資源,并改進了信息資源的呈現形式。本課通過測量腰圍、蠶寶寶圍繞桑葉作運動,初步感知蠶寶寶的運動路線就是樹葉的周長;然后對樹葉一周的邊線進行觀察,明確這條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這里沒有給出周長的定義,而是通過生活中這兩個具體事例,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在獲得直接感知的基礎上認識周長的含義。接著以已有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讓學生根據給定的圖形去量一量、算一算,進一步理解周長,知道可以怎樣測量并計算出周長,并會用自己的話說出各種平面圖形的周長。此外,還組織相應的討論和交流,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含義的認識。這樣安排,一方面使學生體會到周長的概念來自于生活實際,另一方面為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作了準備。反觀教學過程,旨在突出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感受周長
“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數學新課程理念之一。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小動物的年齡特點,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景,由此激發學生認識周長的欲望。
2、感知周長,理解概念
可以設置幾個學習活動,通過描一描、畫一畫、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感受物體的周長,學生在這些具體的感知材料的基礎上,建立周長的概念。
3、引導探究,計算周長
曲線圖形的周長是難點,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探究,找出測量樹葉的周長的一般方法:可以用線圍一周,這條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討論三角形的周長如何計算(三條邊的長度之和),長方形或四邊形呢?(四條邊的長度之和),然后口算它們的周長,匯報計算過程和結果。為以后的學習正方形、長方形等周長的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4、 深化認識,拓展延伸。
數學課堂離不開練習,而有梯度的練習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知識,而且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擴展。通過練習的設計,使學生鞏固周長的概念,逐步引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學會用轉化、平移的方法來解決較難的問題。
總之,惟有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長”,經歷一種生活體驗,才能讓學生對原來所認識的“周長”達到真正的“數學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長”的含義,我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小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周長的含義。而這也正是《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過程性目標中學生“體驗”的價值所在。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上冊的教學反思01-05
小學數學上冊教學反思范文10-20
關于小學數學上冊期中的教學反思12-11
初中數學上冊的教學反思12-12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估算教學反思04-03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1-22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1-30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測量》06-14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噸的認識》教學反思06-17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