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風箏》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生《風箏》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生《風箏》教學反思1
一、于看似矛盾處發掘空白點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課文第二段寫做風箏時,將風箏稱作“幸福鳥”。為什么要將風箏稱作“幸福鳥”?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一詞之別,卻給了我們很多的拓展空間。
在教學該段時,便圍繞風箏與“幸福鳥”進行了這樣的設計:先讓學生默讀該段,初步感受做風箏的情景,并談談讀后想到了什么;再根據學生說的情況,抓住幸福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談談如果是你,你把風箏叫作幸福鳥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學生,原因肯定是不一樣的。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配樂朗讀,讓學生再次感受為什么把風箏叫“幸福鳥”。
這樣,就為全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氛圍?此泼苤幱兄瞻椎戎覀內グl現。
二、于情境凸現中發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的是小伙伴們放風箏的情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放風箏的就是自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凸現情境,把某個情節作適度的夸張,從而讓學生的感受更強烈。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一個“放”字,雖然不起眼,如果細心體會一下,卻能讓放風箏的人激動萬分。此時正是將放未放之時,心情應該是很特別的,既有點擔心、緊張,怕放不下去,又充滿希望,希望一次就能放飛成功,更希望風箏能越飛越高。
怎樣讀“放”才能把這種心情表現出來?很多學生都放過風箏,都知道該怎么放,自然也就知道該怎么讀,才能表現出這種心情。一個“放”字,不僅讓學生想起了自己放風箏時的情景,更體會到放時的激動緊張、充滿希望的心情。通過學生的朗讀,尤其時是全體快速而又響亮地朗讀“放”的時候。將“放”的情境進行放大處理,情境就一下子凸現在學生們的心中,此刻,放風箏的就是我。不僅讓學生的情感有了切入點,更在讀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于言有未盡間發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放風箏,最后一句話是這樣的:村里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初讀這句,覺得沒有什么,再多讀讀,覺得這句話只說了一半。村里人這么夸獎,放風箏的我們怎么可能一點反應都沒有?作者沒有說出來的,便是很好的空白。
聽著這樣的贊揚,放風箏的小伙伴心情肯定是不一樣的。在教學時便進行了這樣的設計。你就是放風箏的小伙伴,你聽到這樣的贊揚,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點覺得幸!@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于無中生有里發掘空白點
風箏飛上了天,會遇見誰呢?課文雖然沒有交代,我們自己根據課文可以設想。它會遇見飛鳥,它會遇見云彩。
天空中多了這樣一個新朋友,云彩會高興地說什么呢?飛鳥會怎樣跟它打招呼?學生的回答是精彩的,它們會把最美好的祝福、贊揚送給幸福鳥。創造性地挖掘教材的空白點并進行情景創設,得到的便是學生情感、思維與個性的創造性發揮。
五、于意味深長處發掘空白點
《風箏》一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尤其結尾的“……”,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幸福鳥究竟找到沒有?小伙伴們還會傷心嗎?他們還會充滿希望嗎?找到了小伙伴們會怎樣?找不到又會怎樣?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只風箏嗎,一個省略號,包含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與感悟。在學生不同感悟的交流碰撞中,我們會得到更多。
空白是有待師生去發現、填充的活動空間。為學生的情感、思維世界提供了廣闊且具多種可能的空間,在較大程度上將尊重文本、尊重學生、尊重教師三者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空白點的發掘有著多種方法,以上幾法只是就《風箏》這篇課文而言?瞻,依托教材,但卻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沒有限制。文本中的空白,便是我們所尋求的這樣的空間。一個又一個的空白,可以讓課堂交往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而空白的流動性、生成性更可以讓課堂交往豐富多彩。
小學生《風箏》教學反思2
執教完《風箏》,我感覺特別舒暢和輕松,不管這堂課大家認為如何,起碼我自己認為這堂公開課是真實的,我沒有把它上成表演課。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我和孩子們一起走近了風箏事件,層層深入的探析了魯迅先生的悲哀之源,我感覺自己和孩子們一起經歷了一次美妙而艱難的心靈之旅。
說實話,在沒有執教《風箏》之前,我是不喜歡魯迅先生的作品的。但學生們在初中階段第一次讀魯迅的文章,那么我傳遞給學生的應該是興趣,起碼不是厭惡。于是,研讀教材,找到與學生心靈的契合點成為我教學設計的首要功課。
魯迅的文章就是如此,讀一遍完全不懂,讀十遍似乎有點懂,讀二十遍似乎又不懂了,再讀再讀發現自己已經像魯迅一樣悲哀著了。一件小小的風箏事件,居然承載著末代的封建教育文化對兒童天性的虐殺,更可悲的是這樣的行為或思想還在現實生活中繼續,甚至自己也就是這樣的一位精神虐殺者?墒牵@么深的內容該如何讓學生自己品讀出來呢?我的導應該架設起一座學生學的橋梁。
整堂課中,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為什么作者會感到如此悲哀?”品讀部分我拋出了兩個分問題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處:“哥哥明明很愛自己的弟弟,那他為什么要如此殘忍的毀壞弟弟的風箏?”“弟弟如此苦心孤詣偷做的風箏就要被哥哥毀掉了,他為什么不反抗?”人物的行為都是受內心思想的支配的,這樣一來,學生們比較容易的得出:哥哥用自己的方式愛弟弟,在他的觀念里,這就是為了弟弟好。而弟弟作為幼者,作為弱者,自然只有默默接受的份。這都是中國人受封建觀念的影響,骨子里的奴性的體現。如何讓學生理解國人的麻木呢?我設計的問題是: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卻,毫無怨恨,那我的心也應該釋然了,可為什么我還是感到無可把握的悲哀呢?這是本課的一個難點,的確,從上課時學生的回答也體現了問題之難,學生們的回答依然在圍繞著課本上的句子打轉。這也是我事先就有所預設的,這個時候,我再給學生搭了一個梯子,出示了一段拓展材料,即魯迅先生在《吶喊》序言里的一段話: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就,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學生經過思索,終于認識到魯迅先生悲哀的是為國人所共有的麻木狀態,明知是受害者,卻全然不知,甚至認為那是應該的。
由于問題的預設不零碎,成梯狀,所以課堂上確實帶給了我很多驚喜。在最后的拓展環節,“你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精神虐殺?你自己曾有過精神虐殺的經歷嗎?”有學生說:“老師喜歡用標準答案來判定我們答案的對與錯,我認為這是一種精神虐殺!睂W生們的觀點多犀利啊,這不是我們教育一直以來的弊病嗎?以固定的標準答案來限制學生的思維。從小,我們就被家長和老師們教導,要做一個聽話的孩子。于是,我們都聽話了,可卻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學生們的眼光多獨到,做個聽話的孩子,我們曾多少次對學生、對孩子這樣的嘮叨,可聽話的背后,卻是扼殺了創新和批判思維的火花!
課后,有一位學生在日記本里記錄了這堂公開課:“剛開始學這篇課文時我并沒有太多的感受,不就是魯迅先生破壞了他弟弟一只風箏嗎?可隨著老師細膩深刻的引領,我覺得越來越悲哀,一個小小的風箏里蘊含了太多真實的情感,承載著作者太多的心痛,受封建文化影響的“我”親手虐殺了弟弟的童心,多年后“我“向弟弟認錯,懇求他的原諒,可是弟弟卻驚異的說:“有過這樣的事嗎?”也許,忘卻是最好的療傷,但對于清醒著的魯迅先生來說,忘卻代表著不覺醒,甚至是理所當然,那么悲劇就還在延續,還在無數的“小兄弟”身上生根、發芽……”
我們的孩子,太不簡單了。“給他一個支點,他便能撬起整個地球!币坏┖⒆忧楦械拈l門打開,思想的火炬被點燃,他們所迸發出來的“深刻”、“精彩”、“獨到”,遠遠超出老師的想象。永遠不要低估孩子的智慧,去做孩子們學習上的導游,而不是孩子們心靈的'虐殺者。這應該是我執教這一課最大的收獲吧。
當然,就這堂課而言,我自己感覺發揮學生主體性方面,還是改得不夠。滿堂都是老師的問,沒有學生的疑問。我僅僅是把自己的解讀交給了學生,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質疑精神的培養,在本堂課里都是嚴重缺失的。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方面我需要進一步探索!白灾-導學”課堂模式的課題研究,這堂課僅僅是我們的一個起點,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超越模式,運用自主導學的教育理念,開出一朵朵個性迥異的花。
小學生《風箏》教學反思3
今年的練兵課上,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風箏》這篇課文,因為三年前,那節課就上得很失敗,我想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
與那次不一樣,我選擇了用多媒體教學,在第一課時,就展示了各種風箏的圖片,介紹了風箏從發明到今日的逐步演變,以及風箏在歷朝歷代的不同作用。孩子們興趣大增,這為下文的教學奠定了教學基礎。我不斷地帶著孩子們反復的練讀,力求提前進入放風箏的感情狀態。
在第二課時,也就是正式的練兵課上,孩子們的表現卻大大出乎了我的預想?赡苁菍W校眾多領導,很多語文教師的到來,讓孩子們很難適應,加之我之前不斷地暗示:上課不能講話,不能說與課堂無關的話……結果,我們班的孩子變得很沉默,教室太安靜了,本來課堂應該是生動的,只有動靜的課堂,才是完美的,教學反思《練兵課《風箏》教學反思》。可是我們班的孩子,該放開表現的都表示出很靦腆。讓孩子們表示“垂頭喪氣”的動作,只有很少的幾個孩子敢于舉手展示,要是平時的課堂,他們早就歡呼雀躍地要求表現了。讓他們有感情地朗讀,平時表現最出色的孩子居然站起來說:“老師,我很緊張!边@讓眾多的老師大跌眼鏡。
在讓孩子們暢想:“假如你在現場放風箏,你會怎么樣的奔跑,怎么樣的喊叫?”本來這是一個很容易激發孩子興趣的話題,結果孩子們礙于緊張,礙于害怕說錯,所以都回答的千篇一律。而后來在課件我和孩子們就這個問題交流時候,他們竟然暢所欲言,答案精彩分層。
雖然這堂課的設計很完美,尤其是銜接語言,我自己都認為是最近幾年我所上的公開教學中最完美的一次教學設計。但是因為孩子們的放不開,因為我的提前暗示,由于孩子們缺乏這種在大場合上課的經驗,所以,雖然流程是走完了,但是孩子們的收獲很少,基本都是我在一言堂,沒有達到以讀促講,讀中感悟的效果。希望在以后的公開教學中,能不再暗示孩子們安靜,希望他們能保持平時上課的狀態,即使是熱鬧的,有一些不合時宜的聲音,但那也是真實的課堂。不必追求安靜的,完美的。只要平常就好,課堂不是靜態的,而應該是動態的。
小學生《風箏》教學反思4
為了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提高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我根據語文學科和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在教完《風箏》這節課之后,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認真的反思,總結如下。
一、成功之處。
1.教學目標基本實現。通過抓文中的重點句子,重點詞語感受放風箏的快樂,學生融入情境,讀出了味道。
2.學生學習積極性高。雖然文章內容和學生現實生活相隔的年代久遠,但都是發生在孩童時代的故事,所以學生愿意接受。
二、不足之處。
課堂上和學生的溝通不夠充分,評價語不夠豐富。
三、心得體會。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在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改進。
首先,在課前復習導入時,詢問學生童年的最大快樂不應該流于形式,要深入地挖掘,讓學生有快樂的心情體驗,更好地為學習本課服務。但是我因為怕耽誤授課時間草草一帶而過。
再者,要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要從講臺走到學生中間來,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學生的討論,獲得有關信息,為有效調控作好充分的準備。合作學習結束以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讓學生反饋合作學習的信息,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有效指導。最后,要抓住重點部分,進行朗讀指導。教師點撥環節,要讓學生自主發現,適時指導。
教學中,還有很多問題和不足。我將努力使課堂教學既符合學生需要,激發學生興趣,又不致過于花哨,落到實處。及時捕捉教學契機,發揮教師的教學機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生《風箏》教學反思5
每篇課文都是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優秀的范文,每篇課文語言表達訓練點,往往需要教師自己去揣摩,去確定,去添加。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面面俱到是不現實的,要根據教材的特點、語言文字訓練的編排體系,安排相應的重點訓練項目,求一課一得的教學功效。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曾說過:“備課沒有什么訣竅,就是那么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當讀出了文章的妙處,當讀出了自己的驚喜,我便敢走進課堂。每篇課文都有它的精妙之處,而且都可以從讀中去發現”。應當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找準語言文字訓練點、能力培養點。
在教學人教版第五冊的《風箏》一課,學習第三自然段“放風箏”。文中通過描寫人、線、風箏的動作及人的語言,將放風箏的過程寫得很詳細、生動。而作為剛接觸習作的三年級孩子而言,很多學生還不懂如何抓住動作描寫將過程寫詳細,所以在教學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找出動詞,并通過反復誦讀,加上動作讀來感受作者是如何進行動作描寫的,同時引導學生留意,文中描寫放風箏,不但寫了人的動作,還描寫了線、風箏的動作,讓他們明白,描寫活動,不但要關注人物的動作,還可以關注相關事物的動作。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模仿課文,描寫撈魚這個活動,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撈魚的動作,我一邊表演撈魚,一邊讓學生記住動作,同時引導學生關注,除了人的動作,還可以關注到網、水面、魚的動作。通過演、說、仿,孩子們寫的撈魚片段就變得有趣、生動了。
【小學生《風箏》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紙船和風箏教學反思12-11
小學美術《風箏》教學反思12-31
小學《風箏》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05-27
幼兒園《風箏》教學反思(精選6篇)05-27
高中語文《風箏》的教學反思04-15
小學四年級美術《風箏》教學反思范文05-28
小學生安全用電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07-08
教學反思范文12-11
幼兒園教學反思范文精選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