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通用17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1
《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6個草莓每兩個一盤,7個草莓每兩個一盤,能分幾盤?理解什么是余數和有余數的的除法,再體會什么情況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解決;知道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實際操作感悟有余數的除法,通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余數的大小關系。
通過直觀形象的學具操作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活動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余數,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把草莓平均分后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余,一種是有剩余。學生從“草莓”開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余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余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比如沒有很好的分析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導致教學內容過多,二年級學生的注意時間很短,要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必須讓孩子們在課堂內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學生動手操作后,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說,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因此,在今后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著認真、虛心的態度,塌實地搞好教學工作,從了解學生、研讀教材、教參、入手,多聽聽經驗豐富老師的課,讓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2
這是這個學期開學后的第一課,又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擺小棒的活動抽象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二是在活動過程中體會到在平均分物體時有時會有余數,并理解余數的含義,滲透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根據兩個班級的.學習情況,本部分知識對于部分學生來說理解除法豎式中每一步的實際含義是比較困難的。原因在于學生不明白“被除數”和“商與除數的乘積”有什么區別。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楚,本次教學我采取了以下設計:
一、分一分(教學余數的意義)。
學生每人有10根小棒,每3根分一組,可以分成幾組?(學生很快分完)借助“分小棒”的活動,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比較容易地理解了“余數”的意義。學生經過動手和動口已經對除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有了一定的認識,對除法豎式的寫法也已接觸,只是不熟練。讓學生擺小棒,為下面除法的豎式的寫法與理解作好好的鋪墊,同時對于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也有好處。
二、寫一寫(初步體會豎式各部分的意義)。
除法還可以用豎式表示,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怎么表示。我采用的是示范講解的方法進行教學的。因為教學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需要,不一定每節課都由學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數學,有些知識是規定性的,不適合學生探究。有余數除法算式的寫法是已經規定的、現成的知識,所以對于除法豎式的寫法我沒有讓學生探究,而是直接告訴學生應怎樣寫。但是這也并非是死記硬背式的機械學習。學生通過擺一擺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教師的直接講授過程是建立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基礎上的。然后又讓學生進行了回顧與提煉,加深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同時通過學生對10根小棒能分幾組的討論,也滲透了余數要比除數小的觀念,為下節課探討余數與除數的關系作了鋪墊。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3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是二年級下冊的第一個課時的教學內容,這節內容的教學是在同學們上學期學習了商是整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相對于同學們上學期學習的除法有了更深層次的難度和新的意義,上個學期同學們學習了把一些物體進行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問題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但這節課學習的.是把一些物體進行平均分后還有剩余的部分,像這樣的數學問題我們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這就涉及到了余數的教學,本節課的關鍵就是要引導學生對余數所表示的意義進行理解,理解余數表示的是把一些物體進行進行平均分后剩余的。數,要特別向學生強調的是有余數的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教學時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教學,如請同學到黑板上嘗試寫,同學范讀,指名讀,跟讀等形式,要再三強調寫余數時打點的方法,這個環節在課堂上是進行的非常到位的。
但從學生的課后作業的情況來看,仍然有個別同學把點寫成了小圓圈,這就說明課堂上還是有少數同學沒有專注學習,可能小心思在其他的某個地方,教學過程中在引導學生探求不同方法的時候,要在恰當的時候啟發學生進行分的操作,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完成表格的填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類,把有剩余的一類從中分出來,從而告訴同學們像這樣的情況用除法怎樣表示,從而使學生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實際意義。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4
今天去xx小學講授了《有余數的除法》這一課,講完之后,xx老師們的講評讓我收獲很大,明白了一些自己講課中的不足。
本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基于學生已有的表內除法的`基礎之上,同時它也是今后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的過程,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借助用小棒知道可以用“除數×商+余數=被除數”的方法來檢驗是否做對。
通過對于《有余數的除法》這節課的多次講授發現了自己板書和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
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要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其中起主導作用。所以可以將一些男的不大的問題,交由學生辯論探討得出答案,生生的碰撞會讓這節課更加精彩。
2、板書的設計要有條理、清晰,突出重點。在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錯誤的地方可以寫上,一起訂正后再把錯誤方法涂掉。
3、在讓學生擺小棒的環節之前要先讓學生猜想,經歷動腦思考的環節,然后再用小棒去驗證。在學生猜想或者討論的時候無論對錯,都不要打斷,以免使得學生怕出錯不敢發言。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5
《有余數的除法》這個單元一共安排了4道例題,我把例1、例2定為第一課時內容。
教學目標確定為:
1、學會除法的豎式書寫格式,能正確進行除法的豎式書寫,理解豎式的計算過程及算理。
2、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及余數的意義,能正確計算有余數的除法,會用豎式計算。
3、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從中體會探究的樂趣。
重難點是:
除法的豎式書寫格式和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首先安排了一幅學生布置會場擺花盆的情境圖,通過解決“15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這個用除法計算的問題,理解除法的含義,然后讓學生動手操作擺一擺,畫一畫的方式解決“如果一共有23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多幾盆?”來認識余數,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在教學豎式的寫法時,利用學過的表內除法分別給出橫式和豎式,并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討論交流理解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掌握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和豎式的寫法。
在重點教學例2中,關鍵是讓學生認識余數,理解余數是平均分時還多出來不夠分的。在分的基礎上寫出除法算式、介紹豎式計算,通過“你是怎樣想到商4的?”的思考和討論幫助學生掌握試商的方法。所以在教學例2時,我要注意滲透,分完后問“剩下來的還夠不夠擺一組?”其實這就是為“余數比除數小”做表象的滲透。同時還要提醒學生注意商和余數的實際含義,并注意兩者所用的不同單位名稱。
課后反思:
1、除法豎式的格式、試商的教學看似簡單,但對于學生來說第一次接觸豎式除號的寫法,寫慣了加減法豎式,一下子很難書寫格式,學生寫法出現錯誤較多。為了以后數學學習養成好習慣,例1有必要單獨為第一課時,專一進行規范和練習。
2、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余數的含義,會列有余數除法的豎式。有余數除法算式的'含義的探索過程,我覺得很有必要讓每一個學生經歷。因為有余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為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它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生對有余數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利用學具讓學生動手擺,在活動中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余數、有余數除法的概念,我認為是必不可少的。
3、作為新教師需要鍛煉是必須的,語言組織方面欠缺,教學相連兩個環節之間過渡語不夠恰當,對學生的評價語也比較生硬,還不能做到恰到好處,好的評價語可以使課堂妙筆生花,激發學生有不同的想法;課堂節奏快慢結合不是很好,這些是我今后要加緊改進的。
4、在學生探索規律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說,多讓學生說,而我卻急于求成,并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自己說的太多,而學生表達地太少,不夠注重他們的思考過程,在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塊也是很欠缺的。
總之,這堂課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很多,是我值得深思的,也是我以后進步的起點,我今后也將一如既往不斷發現、改進,從中獲得進步。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6
有余數的除法和上學期平均分情況有所差異,是“分完還有剩余”的平均分,比較抽象,對學生的思維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戰,不易接受。本節課教學流程為:復習平均分——揭示平均分的另一種情況——帶領學生逐一操作各種分法——解讀除法算式——練習。流程不存在太大的問題,時間把握也比上學期要順手得多,但在新授部分的講解上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對教材的解讀還不到位,不夠細致。主要有幾下幾點不足:
1.課堂不夠活潑,課堂駕馭能力還缺火候。結合低年級孩子本身的年齡特征,加上寒假剛結束,孩子的心還完全沒有沉靜下來,上午第一節數學課對我來說是個挑戰,語言和課件的展示不能抓住孩子的眼球。
2.對“余數”現象的講解不到位,沒有讓孩子親自動手理解余數現象。盡管前一天也通過短信通知家長提醒孩子帶好十根小棒,但現狀是只有一半孩子帶來了學具,對新課部分的學習也造成了少許影響。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我做的還不夠機智,沒有及時調整,通過黑板上的磁性小棒帶領孩子學習分完還有剩余的現象。
3.練習題講解不夠透徹,沒有面向全體學生,更多的是偏向中等以上的學生,有失偏頗。比如“11個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個,還剩()個”,對中等以下的學生來說這題偏難,需要老師帶領他們通過分的'過程解答題目。但在這題的處理上,我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只是簡單地一句帶過,沒有體現分的過程,以致一半的學生聽不懂。這也是以后教學過程中應全力避免的過錯,不論是容易的題目還是偏難得題目,都得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周全。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7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具體物體的平均分,認識有余數的除法;了解余數的含義,知道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實際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數的除法,通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余數的大小關系。
教學《有余數的除法》,學生學習的起點是重新從等分的事實開始來構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還是可以根據除法的算式老研究計算中出現的新問題,但是經歷了這一次活動,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其實我們的對象已經不是除法的事實,而是除法的本身,研究除法計算中的另一種情況。因為學生在學習有余數除法以前,已經認識了除法,知道要把一個數等分,可以用除法計算。至于這個數能不能正好分完,對每一個人來說,在沒有計算或進行分的實踐之前,是不會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構了除法后,在進行計算時,需要我們研究會出現的兩種情況。因此,在學習有余數除法時,正是在學生已經知道除法的含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不必再次去研究“14顆草莓平均分給4人,你會分嗎?”而是應該直接出示“14顆草莓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得幾顆?”用什么方法計算,緊接著讓學生感受到計算中出現的困難。
一、本節課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課程》的'新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體現,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例如:在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2、課堂上我盡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為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讓學生自由地說,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學習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本節課存在的不足:
我覺得要及時總結經驗;失敗了我們也要認真總結、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以便于彌補不足。在理解有余數的除法時,當學生分析出商乘除數是已經分的,剩下的沒分寫下來叫余數這一環工節時,教師應該做適當的點撥,讓學生理解到位。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8
在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以往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計算技能的訓練,強調速度,使計算教學變得枯燥無味,這是與新課標理念相違背的,作為教師要努力改變這一狀況。在教學復習有余數的除法時,要重視學生的記憶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重視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從低年級兒童的身心特點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數的意義,理解余數和除數的關系,自主溝通有余數的除法豎式和表內除法豎式的聯系,學會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有余數的除法意義是指導計算的基礎知識,為了突出意義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從直觀、形象、具體的材料入手,讓學生經歷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在觀察、猜測、操作和歸納等活動中,不斷強化學生的'表象,不斷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相互交流、比較、吸引的基礎上逐步抽象出數學知識,形成學生的認知。在觀察、操作活動中,要注意訓練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和操作規則,做到活潑、有序和高效。充分利用教學中生成的這些資源,讓學生在不同意見的交流、辯論和分析中認識到錯誤,自覺地訂正錯誤。在數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進行探索和解答,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數學的價值,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愉悅情感。在教學中還要注意運用好教學評價這一手段,讓學生在互動中進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優化算法、把握實質,進一步鞏固和掌握好所學知識。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9
強調數學的“數學味”并非要否定數學的“生活味”,而是要把“數學味”和“生活味”有效地結合。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為了有利于他們理解抽象的數學問題,我們必須為他們構建生活原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當孩子們說出一些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之后,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這些算式的意義,教師讓孩子們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這個算式去計算”,這樣的問題創設,就為孩子們溝通“數學──生活”搭建了橋梁,抽象的數學知識找到了具體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孩子們對于有余數除法的意義理解就更形象了。
之后,再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這個算式,又把孩子們的思維從具體的生活中得到提升,孩子們運用符號、簡圖來表示,對有余數除法的意義的理解得到深化,孩子們的思維過程逐步地“數學化”。
正如鄭毓信教授指出,“我們所追求的不應是由‘學校數學’向‘日常數學’的簡單‘回歸’,而應是兩者在更高層次上的整合”。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一些非數學活動傾向偏離了數學課的本來目的.,影響了學生對數學課的正常體驗。我們應該克服這種傾向,組織有效而真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數學課上品出“數學味”,追求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教學后,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上首先應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使情境具有“數學味”;其次,提供安靜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孩子們進行數學的思考;最后要構建生活的數學學習原型,使“生活味”為“數學味”服務。這次教學嘗試,我欣喜地看到,整節課孩子們自始至終處于思維的活躍狀態,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為解決問題而思考,課堂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整節課,孩子們時而安靜地思考、時而踴躍地發言,時而安靜地書寫、時而大膽地表達。課堂上動靜交替,孩子們積極參與,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體現,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10
本學期我上了一節《有余數的除法》第一課時,本節課我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游戲、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余數,得出結論。
這節課剛開始時是小組平均分火柴梗,在學生動手操作分完所給的火柴梗后,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并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火柴梗平均分后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余,一種是有剩余。學生從“火柴梗開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余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認識余數后引出除數比余數大時,不是我告訴學生這規律,而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了除數比余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借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余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余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對比教案來講,還存在著一些不足。由于在某些環節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因此,我在今后的將更加努力地搞好教學工作,使自我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進一步。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11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除法的意義以后進行教學的,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時,結果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恰好分完的情況,這時沒有剩余(即沒有余數),表內除法涉及的就是這樣的內容;一種是平均分后還有剩余的情況,(余數不為0),也就是我們要研究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觀察、操作、對比等活動,使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時存在著分不完有剩余的情況,借此理解余數及有余數除法的含義,讓學生經歷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理解豎式中每個數所表示的意思,初步掌握試商的基本方法,并能熟練進行有余數除法的口算和筆算,使學生初步體會用有余數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如下:
成功的地方:借助直觀操作的方式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是本節課教學的重要手段,并建立操作過程、語言表達和符號表征之間的聯系。如:在教學例1時,先讓學生用小棒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使學生發現有分不完的情況出現,進而引出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再如:對于除法豎式的教學,也是借助直觀操作,使學生清楚的看到豎式中的每個數所對應的操作中的具體對象,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樣在解決問題的例6中,同樣借助畫圖這一直觀收段,幫助學生分析題意,理解其中余數所代表的事物,進而幫助學生學會解決問題。
不足的地方及對策:學生在列豎式的時候,余數要比除數小的問題,有的學生容易出錯,有時可能關注不到,需要在計算時提醒學生及時檢查。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12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剛剛學習了“有余數的除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會運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問題。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余數意義的理解,鞏固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識“進一法”和“去尾法”,并能根據具體情景選擇使用“進一法”或“去尾法”解決問題。
通過租船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讀題,讓學生明白“最多”和“至少”的意思,分析題意,利用除法的意義列出除法算式,其次通過畫、圈小圓片的方式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題意和探索問題的答案,再通過列算式,列豎式的計算過程讓學生知曉每一個數字所表示的意義,充分理解租6條船的道理。最后檢驗。通過做一做第2題,用錢買面包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并不是所有情況都是商+1,兩種情況的對比,最后總結出“進一法”和“去尾法”,再通過具體的練習加深對知識的鞏固,讓學生透徹理解兩種方法的聯系和區別。
總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實際情況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要好,大部分學生都能正確選擇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是部分學生總是忘記商的單位,此類問題還需要學生多強調,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13
本課教學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注重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密切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營造了愉悅的學習環境,學生學習熱情高,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活動化和情感化。本課教學思路比較清晰、流暢。在教學中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1、在教學中注重轉變教師角色,把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提高學習能力放在教學首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教師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同時在教學中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采用動手操作,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動口動腦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在教學中教師“講”的少,學生“說”的和“做”的`較多。我們知道真正的數學學習不僅是對于外部所授予的知識簡單接受,而是主體的主動建構。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讓學生把思考過程、結果說出來,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14
今天去xx小學講授了《有余數的除法》這一課,講完之后,xx老師們的講評讓我收獲很大,明白了一些自己講課中的不足。
本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基于學生已有的表內除法的基礎之上,同時它也是今后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的過程,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借助用小棒知道可以用“除數×商+余數=被除數”的方法來檢驗是否做對。
通過對于《有余數的除法》這節課的多次講授發現了自己板書和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要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其中起主導作用。所以可以將一些男的不大的問題,交由學生辯論探討得出答案,生生的碰撞會讓這節課更加精彩。
2.板書的`設計要有條理、清晰,突出重點。在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錯誤的地方可以寫上,一起訂正后再把錯誤方法涂掉。
3.在讓學生擺小棒的環節之前要先讓學生猜想,經歷動腦思考的環節,然后再用小棒去驗證。在學生猜想或者討論的時候無論對錯,都不要打斷,以免使得學生怕出錯不敢發言。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15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里所說的“情境”不僅僅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認知起點、思考性的問題等都是一個有效的教學情境。教學中就是以學生自身對有余數除法的認知來作為一個教學的情境,這樣能在一上課就使孩子們明確本課的學習內容,使孩子們迅速調動認知體系中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認知,為學習新課做好準備;同時,又能使教師了解到學生的認知起點,對教學做出相應的調整;另外,還可以使一部分已經有所認識的孩子在上課開始就體驗到成功,促使他們今后能更主動地通過各種渠道去學習數學。這樣的教學情境比起案例一中的生活情境能起到更全面的'作用,能使孩子們在上課開始就體會到數學課的“數學味”。
另外讓孩子們靜靜地觀察、獨立地思考有余數除法與以前學習的除法的不同;讓孩子們靜靜地傾聽,認真地分析其他孩子說的計算方法;讓孩子們靜靜地嘗試,體驗有余數除法的最優算法。本節課少了小組合作的熱鬧,更沒有一些激動人心的游戲或生活場景,但給每位孩子提供了思考的空間,孩子們在觀察思考中有了自己的發現,在安靜傾聽中分享了別人的學習成果,在默默感悟中體驗了算法最優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收獲,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功,而孩子們的觀察、概括、分析等能力也在課堂的這一片“靜土”中得到了孕育、發芽、成長。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16
開放的數學問題。結合教材提供生活場景,提出了開放性問題“由你擺,你想每組擺幾盆花?”從而滿足更多孩子內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很容易被激發起來,為后面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
注重實踐操作活動。對例1、例2的學習,不僅滿足了學生進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為直觀的讓學生認識到本節課要學的新知點之一——余數,也就是分不完的數,剩下的數,不夠再分的數……結合現實情景,學生直觀認識“余數”后,自然引出有余數除法算式的教學。規范的讀寫是學生今后學習的基礎,嘗試說一說后,出示“有余數除法豎式”的寫法,結合橫式和操作活動,在重點“理解除法豎式意義的”基礎上,觀察并逐步認識有余數除法豎式各部分的含義,這樣層層遞進,不斷強化了學生感觀表象,更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較、分析中思考和歸納,逐步抽象出數學知識,形成正確的認知。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在第一次授課時,由于在例1教學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比如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后的鞏固練習沒有完成。在第二次授課時又急著趕時間,導致例1中除法豎式的教學不夠扎實,有些同學沒有掌握。另外,在兩次教學的比較中發現學生的自學還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次教學中學生自學后再學習除法豎式的寫法,學生掌握較好,而在第二次教學中把這環節省去了,由教師直接講授,有學生掌握的就不是很好。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17
除法與余數的關系是人民教育版二年級數學第二卷的數據。它要求學生在觀察、運算、推理、驗證和歸納的過程中找到除數和余數之間的關系,并用余數判斷計算是否正確。
本周一,學區來我們學校講課。當時我是這個班的學生。當時為了活躍氣氛,我讓我們班的同學先唱一首歌,然后進行小組比賽。比賽材料是幾道沒有余數的口算題。之后,我展示了兩組卡片,讓學生幫我打分并列出公式。學生們非常專心,列出了公式。通過我的指導,學生們發現這兩個問題是帶余數的除法。之后,我請同學們觀察;除數和余數的關系是什么“當時,學生們的回答很奇怪,但他們就是說不到重點。他們的.回答是:“除數是一樣的”除數越來越大,其余的也越來越大。為了讓學生們獨立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問了學生們:nts拿出準備好的棍子,兩人一組一起工作。通過探究,學生發現余數與除數有關,余數小于除數。為了鞏固學生的理解,我讓他們一起讀了好幾遍。然后,為了測試學生對這些材料的掌握程度,我們進行了一次測驗。然而,不僅測試沒有完成,測試結果也不令人滿意。
課后,我反思了這門課的教學。在這節課中,我認為成功在于讓學生操作并建立外觀。在教學中,我選擇了一些例子,讓學生平均分配木棒,這樣學生在分配的過程中可以逐漸找到規律,當他們不能再分配時,剩余的數量總是小于每一份的數量,這就是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精選6篇)10-01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04-21
小學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08-12
小學《分數與除法》數學教學反思09-21
小學《分數與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10篇09-21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范文10-26
除法教學反思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