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周記
導語:有關小學語文的教學,各位老師會有什么樣的反思?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周記,供各位閱讀,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周記【一】
時代在變,教材在變,人的觀念也在變。語文新課標的頒布實施,對語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是課程改革的熱點,更是課程改革的難點。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正悄然而起。我們教師努力學習新課標,同時又進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對新課標,面對新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學習,甘當一名小學生。要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區別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點,重構新的教學體系。而不能自以為是,要不然在教學實踐中只會“新瓶裝舊酒”,或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載體,還有必要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充當教研的先鋒。邊教學,邊研究,成為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同時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還要注意充當不同的角色。既要當學生的教練員,又要當學生的陪練員,有時還是學生學習中的伙伴。應當說,在新課程標準下,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課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會失去向,無所適從。
對于新課標,新理念,我們也要理性的對待。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這是必然的,于此我們就不能拘泥于傳統,而裹足不前;但是,我們又不能急于冒進,要結合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法,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為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系。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上習慣于“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將一個個互為聯系的知識點,肢解得零離破碎,學習新課標以后,在教科書的使用上,就要具備一種開放的理念。打破原來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這是教學中的基本任務。再說語文課,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語文教材,應結合其它學習內容,拓寬學習資源。并且要結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資源的整合是一個極為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學習的方式、內容等方面。就學習的方式而言,有整體學習,合作學習,個人學習三種。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教師一言堂,是教師的獨白,是一對多的單一交流,而忽視了其他幾種學習方式。語文新課標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一種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教學資源的整合問題,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對于新課標,新教材,應當說大部分教師都尚處于學習階段,并無多少實際的經驗可言。也許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誘惑力。自然,我們為之研究的空間也是極為廣闊的。當然,課程改革是漫長和艱巨的!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新課標,不能形而上學,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歪曲曲解。對于傳統的一套,我們要懷疑,要創新,但又不能完全摒棄。畢竟教有法,而又無定法。不然,我們又會陷入某種教學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這當不是新課程改革的初衷。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周記【二】
一、 課改應以贊許的目光、語言,以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前提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人類的本性之一是渴望受到夸獎和贊美。贊許具有偉大而神奇的力量,不容忽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杰斯雷耳指出:“贊許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開花生長。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只是善于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吝嗇于把贊許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所以,教師首先要經常善于發現并肯定每個孩子身上不斷閃耀著的亮光,即使它很微弱,相信在你的感召下,也會逐漸變得更加強烈而熾熱。
新型的課堂應關注老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這兩種關系的處理,走出條條框框,讓師生的情感、態度、認識走進課堂.課堂不應以教師的“教”為主,也不應以好學生的“說”為重,而是全班每個學生各抒己見、老師畫龍點睛的教學相長
1.“嚴肅”并不是老師的代名詞。教師課前送學生一個微笑,消除學生心理障礙;“講臺”也不是老師的主陣地。走進學生中,穿梭于課桌間,才是課堂最美的布局。首先,教師要擺脫教參的“枷鎖”束縛,不再做教參的奴隸,“把書上的話和作者的話向學生宣讀”,也要轉為引導學生通過學教材內容而獲得學習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感受美、欣賞美的情趣。同時,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質疑,允許學生充分說出自己的感受,與學生共同探討,平等交流,一起爭鳴,使語文課堂不再有
權威,不再有條條框框,讓師生的情感、態度、認識真正地走進課堂。如此一來,定會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
2.如何在課堂中既要體現全員參與,又要把握好時間問題,小組合作無疑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之前,小組應選好中心發言人(可每次調換),在小組討論過程中,中心發言人應認真聽取組員意見,然后歸納總結,反饋給老師和同學,使課堂“形散而神不散”,形成熱烈的學習氛圍。
3.教師課間和學生做游戲、談心,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并且讓學生以課堂學習小組的形式經行游戲比賽,增進組員之間的團結力和協調性,為課堂發言做好鋪墊。
二、課改應以培養、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為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和有力地應對上級考試,往往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對掌握基礎知識的講讀課的研究中。其實,提高閱讀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是語文課改的目標所在。
閱讀課尤其是課前預習,給學生創建了自主學習的良好平臺,它完全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但如果沒有有效的學習方法的引導,學生的自主閱讀就會顯得十分渺茫,無從下手。所以,明確要求、合理而有序的學習步驟是學生自學的前提和保障。
第一步:讀準字音。
課文是由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漢字組成的。在閱讀中,學生通常為了顧及對主要內容的了解,遇到不認識或不確定讀音的字不去查字典,不研究,只是囫圇吞棗。這樣,不僅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就文章內容而言,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在初讀課文時,教師必須讓學生一字一句的讀,要真正做到擲地有聲、頓挫抑揚。如此一來,學生既積累了知識,又養成了認真閱讀的好習慣。
第二步:讀通句子。
讀通句子是理解課文內容的核心環節,但其關鍵在于對重點詞語的理解。在許多課文中,一些關鍵詞對文章中心的揭示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五年級的《學會看病》一文中有這樣一句“時間艱澀地流動著,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其中,“艱澀”表示時間過得很慢,母親(作者)內心承受著痛苦的煎熬;“忐忑不安”是指母親(作者)心里十分慌亂,害怕兒子發生意外。詞語解釋了,句意自然就清楚了,文章所揭示和贊揚的“母愛”主題更是表達得淋漓盡致。
一般,理解文中詞語的方法有:(1)查字典;(2)換詞理解;(3)聯系上下文,就語境反復品讀、琢磨。
第三步:讀出感悟。
在上述兩遍讀文中,學生已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并且基本體會到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首先讓學生帶著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去讀,然后把自己喜歡的語句畫出來,再反復朗讀,最后將體會到
的感受真實地寫在句子的旁邊。這樣,便使學生做到了由被動閱讀到主動體驗的情感角色轉變,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第四步:讀出有價值的問題。
讀懂文章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但就大語文的精神而言,在教學中還必須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獨到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所以在學生自己學文的時候,除了讓學生說出自己所理解的知識之外,還應該結合文章中心或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提出不懂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慈母情深》一文中,學生就“母親大聲說:‘我很高興他愛看閑書’”提出質疑:“題目中說是‘慈母’,但她為什么要大聲說話,是不是生氣了?”這個問題就提得很有價值,因為“大聲”一詞既反映出了母親工作環境的惡劣,又表現出了她因兒子愛讀書而內心無比自豪的情感。所以,學生在提問的同時其語文理解能力又得到了更進一步的訓練和升華。
所以,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自學課文能力的培養,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清楚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種模式,養成一種習慣,也就為學習找到了鑰匙,插上了翅膀。
三、課改應以巧妙、合理的教學思路設計為關鍵
課堂上,教師如何做到心中有“術”,并能對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神來之筆,提高課堂效率?教學思路的設計是授課成功的關鍵。只有巧妙的構思,因材施教的策略,才能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才能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例如,《自然之道》一課篇幅冗長,內容深刻,如果串講起來既費時又不透徹,于是,我從課文的中心入手,先讓學生通過讀文找到令自己揪心而又痛心的片段和情景,他們很自然的勾出“一只鳥遇難和數十只鳥遇難”的語句,然后再請學生思考這兩者之間存在的聯系,前因后果,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樣,便在最短的時間內最有效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另外,在《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中,我采用了分散。鋪墊。兩種策略。因為是閱讀課,所以放手讓學生自己找喜歡的知識點,然后再相機引導匯報交流,這樣就提高了興趣也分散了難點。課文的重點在于怎樣二字也就是變化的原因,所以,我在惡劣的現狀方面下功夫,探索原因的.欲望便油然而生。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周記【三】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做操》這篇課文時,我用一張畫了太陽的圖片貼到黑板上,讓孩子們站起來,面向太陽,跟我一起一邊做動作,一邊讀課文。當做完一遍,我又把圖片拿到教室的另一個地方貼上,讓孩子們繼續跟著我做。反復幾次,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說,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開心極了。當你看見孩子們學得快樂極了,玩得開心極了,你會幸福無比,感到教學的真正樂趣其實就在這里。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空n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谶@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余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周記】相關文章:
物理教學反思周記12-16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1-16
反思的周記02-23
小學的語文教學反思01-16
小學語文教學的反思11-29
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反思10-09
小學語文《荷花》教學反思11-30
小學語文《假如》教學反思11-29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20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