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時間:2024-09-26 08:35:29 秀雯 小學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通用22篇)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通用22篇)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毫米的認識》。在此之前,關于長度單位我們已經學過了米、厘米的認識。

          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感到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測量的需要,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進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米和厘米學生在生活中見過,而“毫米”的知識,在學生以前的生活和學習中基本上沒有接觸過。因此在教學中可從從感性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通過看、摸、比、找、量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1毫米的正確表象,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并通過對直尺的觀察,放手發動學生獨立探索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關系,知道1厘米=10毫米。在認識毫米后,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比如讓學生測量粉筆長度,鉛筆盒,動手畫一畫等環節,使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將已有知識進行鞏固。

          雖然覺得這節課學生學得好可以,但是在練習中卻出了一定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在課堂上建立的表象不具體。學生都知道一元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但是卻沒有讓學生親自去摸一摸。練習的反饋情況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得還課堂與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切實圍繞學生的轉。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2

          毫米是小學三年級第一單元的第一個內容,是在孩子們二年級認識厘米之后的又一個長度單位的認識。本節課我還是采取以往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測量建立表象,然后結合他們在生活中的實際事物對他們的認識進行檢測,進一步鞏固毫米在他們腦中的影象。

          聯系生活進行感知

          長度單位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讓學生從身邊的物體尋找“1毫米”,他們很快找到了許多。例如:指甲蓋的厚度,銀行卡的厚度,十張白紙的厚度等等,他們的眼睛真的'很厲害,而且對物體的判斷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強操作實際測量

          測量在認識長度單位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手段,他可以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更加準確的認識。因此在測量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讓他們小組合作對所測量的物體進行估測,然后進行實際的測量,看看哪個同學估測的最接近準確的結果,而且對這些同學進行獎勵,這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他們都非常的認真和投入。不僅他們的估測能力有所見長,而且實際測量的水平也提高不少。

          存在的問題:

          1、本節課我覺得最大的不足就是學生之間的合作不是很好,導致一部分同學理解的很不錯,而有一少部分同學對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的認識還很模糊。

          2、在測量過程中我忽略了對5毫米這條刻度的強調,有個別的同學把6、7、8、9毫米也數成了1、2、3、4。

          3、學生的合作時間控制的不是太好,使得課堂顯的前松后緊。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3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的!稊祵W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為了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敢于放手讓他們實踐,培養創造性思維,因此,本節課教學中我創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1毫米有多長。首先,我先由學生拿出數學書出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后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結果,通過學生動手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時,發現數學書的寬、厚不是整厘米時,我就引出測量較短物體長的`長度單位“毫米”,從而引出“1毫米”的概念,這樣我讓學生比劃1毫米的長短。認識了“1毫米”之后,我還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現身邊“1毫米”長的東西。孩子參與活動的熱情特別高,并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在學習完長度單位“毫米”之后,我讓學生把事先布置帶來的1角錢硬筆、公交車充值卡進行測量它們的長、寬、厚,并分別說出它們的長度各是多少毫米,以加深長度單位“毫米”的認識。

          通過今天的這節課,我還充分體驗到了“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他們在數學活動中的“經歷、體驗、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單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自始至終,學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的活動中積極參與學習全過程,學生的興致很濃。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4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課堂的呈現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趣味性。本節課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際生活又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創設矛盾的情境,讓同學們用直尺測量實物具體有多長、多厚,從解決身邊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探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愿望。教學中,我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畫,學生對1毫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并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著通過看一看、數一數,使學生的直觀的認識到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厘米=10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輕松和快樂,然后在生活中找厚度大約是1毫米的物體。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通過練習培養和發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實際測量能力。在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后,進行小組分工,學生興趣盎然,他們用不同的形式測量自己喜歡的物品,或者是身體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記錄,在測量中體會了不同的長度。對知識有了深入的了解,從模糊到清晰,實現了人

          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在大量的實踐中獲取了新知,體會了測量不同的物體要用不同的單位。通過學生用手比劃、數、畫、量物體的長度,加深對毫米的認識。測量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測量能力。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5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

          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發現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做一做”讓學生憑借測量物體的直觀圖確定三個物品的長度,熟悉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方法。練習一第1、2題考查學生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第3題是估計、測量的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養。雖然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了厘米和米,已經了解了一些有關測量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但是學生掌握情況也不容樂觀。所以在《測量》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以幫扶、引導為主,教會學生如何有效估計物體的長度,如何有效參與四人小組活動中去,如何較科學規范的測量物體的長度,讓學生在具體、現實的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加深對毫米的理解。

          在后面的《分米的認識》教學中,我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放手,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自主探索。本節課屬于計量單位的教學,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小精靈來獲得學生的喜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用手比劃的過程中,喚醒舊知,以利于后面教學的開展。這樣設計目的有兩個,一是讓比劃得較準確的同學對自己有信心,獲得學習上的滿足和喜悅;二是讓比劃得不準確的學生知道:數學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劃,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6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發現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孩子能比畫出1厘米的長短,并從學生尺上找出1厘米的具體長度,此時及時引導孩子觀察尺子上的1厘米間還藏著什么秘密,孩子發現把1厘米的距離又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又是多長呢?就導出了1毫米,毫米是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1厘米=10毫米。生活中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呢?孩子竭盡全力地尋找著,發現1元硬幣的厚度、剛長出來的指甲、身份證的厚度等差不多是1毫米。捏著硬幣厚度慢慢抽掉,體驗兩手指間的縫隙就是1毫米。

          引導學生從尺子上找出10個1厘米的長度,用拇指和食指比畫出10厘米的長度,就可以用一個新的單位來表示——分米,也就是1分米=10厘米。出示米尺,觀察了解1米=10分米=100厘米,并用兩手比畫出1米的長度。組織孩子來畫一畫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知道這些單位從高到低排列是米、分米、厘米、毫米,同時結合生活舉例它們分別適用的場合。

          請2個孩子合作,到走廊里用米尺1米1米地量出10米長的距離,分組讓孩子親自去走一走10米長的距離,假如走10次就是100米,假如走100次那就是1000米,1000米=1千米,千米是比米還要大的長度單位。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比如學校操場一圈是200米,跑5圈才是1千米,體育場一圈400米,跑2圈半就是1千米,從學校門口出發到桃嶺集鎮十字路口大約1千米等。再布置孩子回家體驗1千米,比如在家長的幫助下走一走100米要多長時間,算一算1000米走多長時間,找一找從家出發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等。

          孩子對這些常用的長度單位已建立了較清晰的表象,怎樣能熟練地應用呢?主要是記住它們間的進率。我引導孩子把它們一一請到自己的左手手指上,用右手點著左手,從大拇指起依次分別是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拇指與食指間的距離相對較大,所以進率也很大是1000,其余手指間的距離看作一樣,相鄰都是10,每隔開一個手指就添一個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孩子對這樣的記憶方法比較感興趣。

          實際教學中孩子對單位的換算還是不夠熟練。強調要觀察清楚是高級單位到低級單位的改寫,還是低級單位到高級單位的改寫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利用熟記的進率去乘或除,特別是去除以進率時孩子還不會除以整十、整百或整千數,那只能讓他們找幾個十、幾個百或幾個千,其實就是找十位、百位和千位上的數,特殊的如200000米=?千米要組織討論尋找答案的技巧。

          長度單位的教學思路影響著重量單位的學習思路,同時對以后小數的學習埋下了伏筆,也是今后指導孩子生活實踐的重要知識,因此我們老師要不斷地探究適合孩子學習的方法,盡量做到“教與學”的輕松結合。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7

          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為每個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的,因而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極富個性的過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時,認識1分米后,提出問題,“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嗎?”學生有的說從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還有的學生發現不一定是整十數的,還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還有學生總結出起點到終點的個位都是相同的,這樣剛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師再進行一個定論:也就是說,只要夠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體驗1毫米的長,“伸出你的手,輕輕的捏住一分錢,慢慢的抽出來!,學生說“太小了” ……,這些感覺就說明了學生在腦中已經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度”,“還有當不是整厘米時,認識毫米就知道多幾小格就是幾毫米了”,教師理解了,適時進行點撥:“也就是能幫助我們測量更精確,對嗎?”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欣賞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探究學習的過程,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學生隨時會閃現與眾不同的想法,耐心聽取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激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從中解讀他們的體驗和思維,這樣才能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8

          本單元是在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對于今后學習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都具有重要意義。

          認識分米、毫米時,我創設編數學小故事的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動手量一量,看一看,畫一畫,加深對該單位的認識,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形成長度觀念,體驗學習的樂趣。

          認識千米時,這一概念比較抽象,我首先讓學生親自體驗1千米的長度有多遠,然后再在課堂交流自己的體會,以便于加深對1千米的認識。

          通過以上教學,我又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應該能夠非常熟練的運用這些長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孩子們還是問題百出:

          問題一:不能準確的填出一些物體的單位,比如:一個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還是沒有65分米有多長這個概念。

          問題二:不能正確運用長度單位解決問題,如:小軍跳了16分米,小麗跳了140厘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們的成績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一排,學生不知道化成統一單位再比較。

          (2)小麗比小軍少跳多少分米?他們不看問題里問的什么?想當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單位。

          措施:

          1、針對以上問題,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練習題,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分析,再聯系實際去想象,培養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2、 結合實際活用教材,讓他們回家觀察家里的一些物體,該用什么單位量出他們長度,積累他們的生活經驗。

          經過這樣的練習,他們的運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9

          在《毫米和分米的認識》這堂課中,我創設了比鉛筆長短的游戲情境,用直觀簡易的教具,讓學生先看、再猜,引起爭議,最后動手操作比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通過用尺測量,使學生發現原有的長度單位不能解決現在的問題,引起認知上的沖突。于是試圖找到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顯得迫在眉睫,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毫米的意義;同時激起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內在動力,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地渴求,教學內容更適合學生,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在引進“分米”這個概念時,我讓學生先測量自己的鉛筆,然后由我來估計這支鉛筆的長短。由學生來檢查老師估得準不準。由于對于估測很多學生把握的.得不太好,所以學生覺得很有挑戰性,學生興趣高漲。在這個游戲活動中,我意識地以10厘米為標準作手勢去進行估測,并在語言表達方面有意識地用到有關的語句:大約幾厘米、幾厘米左右。所以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估測的基本方法和語言表達方式。這又為引入分米作了鋪墊,由于人們經常要以10厘米作標準去估計、度量一些物體的長度,所以把10厘米變成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讓學生體會到了分米產生的過程和必要性。

          這節課我安排了多次觀察、測量身邊物體的實踐活動,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參與學習、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交流中,學生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參與意識,也可以了解別人的想法,調整自己的認識,這樣有利于學生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探索和思考問題,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學生在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中豐富了自己對1分米、1毫米長度的感性認識,為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積累實踐經驗。但在后面的練習中,學生對這些進率混淆了,看來要多練習了,畢竟學生剛學習了這些進率。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0

          《毫米、分米的認識》,在本課的教學上,做到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同時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充分參與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推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估測的能力。

          1、關注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我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事物――硬幣、硬卡和手機。讓學生在用手夾或捏的動手操作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從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

          本課中,我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中,借助視覺、觸覺等各種感官的大量活動,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教師只是起到組織者、點撥者的作用,從而真正做到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感受。讓學生測量自己喜歡的物體長度,學生非常愿意去做,學習積極性很高,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感到數學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其實數學就在身邊。

          3、“動中學,樂中學,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這堂課在教學過程設計上以活動為主線把“學數學”變成了“做數學”。從學生量身高產生的不同單位的實際應用引出新知,到學生用厘米單位量課桌的長以及用分米單位量各種學習用具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主動獲取知識,知道了1分米=10厘米的實際含義。老師在課堂中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在這堂課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成為了課堂的真正主人。

          4、重視學生估測能力的培養

          估測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策略,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在本課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讓估測活動貫穿于整個測量過程之中。在測量每一個物體的長度時,都是先估計,然后測量。學生在估測、實際測量比較、驗證的過程中強化表象,從而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1

          雖然經歷了好幾個課時的準備,但我對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情況甚是擔憂。反思自己的教學,由于受學生對長度單位的一知半解的學情的影響(開課時,為了更好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而且在一年級已經學習了厘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我設問:你們知道哪些長度單位?一石激起千層浪,每個孩子都想告訴別人他所知道的,也似乎他們對長度單位有一些認識),正因為這樣,在教學的處理中,我忽視了對認識和學習分米、毫米這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沒有了這一個前提,學生的學習只就能處在對已有的知識的一種“翻新”,而不是理解。因此對分米和毫米這兩個單位真正在腦中建立相應的表象則為比較的模糊,因此在完成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學生總是鬧笑話。比如小朋友高12(m),課桌高70(dm ),橡皮厚5(cm)……從現在的情況可知,學生對分米和毫米的產生沒有感受,導致在應用中笑話百出。對物品的長度一定要讓學生與建立起的各個長度的多少個的對比.這樣添合適的.長度單位就減少了些許的出錯.

          反思教學,不能被學生特別是部分學生的表象所蒙蔽,一定撥開云霧找出實際情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體會學習一個新知識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只有孩子們主動想知道某種事物或知識,那么這個事物或知識才能在他們的心中扎下根。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2

          4月11日,我在二(1)班進行了公開課鉛筆有多長《認識分米、毫米》。講后感覺有點收獲,也有遺憾;有反思,也有進步。

          我緊緊圍繞三維目標和“四環三查”教學模式設計導學案。本節課有四個目標:1.認識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感受的實際意義,積累測量經驗,初步發展空間觀念。通過尋找生活中的1分米、1毫米的事物,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2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3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4.能根據具體情景恰當選擇長度單位,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體會單位的實際意義,初步發展估測意識,并激發對測量學習的好奇心和參與測量的主動性。

          根據目標進行達標測試和拓展,設計的練習雖然沒有做完,但學生已經是基本掌握。過程和方法方面,通過有趣的師生合作、同伴合作,在輕松愉快中學會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能運用新媒體動畫來調動學習積極性,化簡知識難度;用身上的測量工具形象感知重點知識,體會用數學的樂趣。

          初步運用白板進行教學,不很熟練,還需多用來鞏固。但是沒有敢嘗試展臺的切換,唯恐操作失誤,有點畏手畏腳。注重了小組合作,但仍然沒有多關注后進生。小組展示時間也不夠充分,沒有暴露出掌握知識的缺漏之處,其實是真實存在著的。

          總之,精心巧妙的設計,加上耐心合理地實踐,才會真正使學生學會、會學,才能上成常態而高效的課。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3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米和厘米,這一內容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這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 的表象,并能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來估計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品的長度。

          在這堂課中,教學分米這個概念時,我讓學生測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長,(大約 20厘米 )然后就直接讓學生來觀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訴學生:由于人們經常要以10厘米作標準去估計、度量一些物體的長度,所以把10厘米換成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從而來引入其中 10厘米 就是1分米,讓學生體會到了分米產生的過程和必要性,再來讓學生說說剛才測量的文具盒的長和寬各是幾分米,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手來比劃一下1分米是多長,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學毫米時,我收集了電話卡、一分硬幣、鑰匙等等。通過估一估、量一量,讓學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著我就介紹了毫米,然后讓學生用毫米來測量兩枝鉛筆分別有多長,再來比一比到底是誰長誰短。讓學生感到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引入顯得十分需要,同時激起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內在動力,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地需求。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基本都能比劃出1分米、 1毫米 大約有多長,并能很快地說出1分米= 10厘米 、 1米 =10分米、 1厘米 = 10毫米。學生在頭腦中對四個長度單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長度表象,但多數學生僅僅停留在表面,遇到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物體的長度中就缺乏了解決的策略。在完成書上的第5題時,題目中數字比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個合適的單位名稱,問題還不大。但是在補充習題還有其它的練習中,由于數據變大,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練習中問題就比較多了,發現有一小部分學生在填寫單位名稱時錯誤百出。例如:鐵釘長 2毫米 ,課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長 23毫米 等。學生頭腦中已有了長度單位的表象,可有時和實物卻對不上號,鬧出了一些笑話。

          看來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主動思考,正確地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的知識。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4

          本節課的設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測量,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加深,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際生活又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關于教材的處理:

          在測量這一單元中,將要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在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與厘米,已經了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與方法。通過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本來我也試著想把毫米和分米這兩課時合并成一課時完成的,但考慮課堂上的時間問題,因為毫米的學習學生對于進率關系的遷移是比較有難度的,和米、厘米結合起來也要花許多時間,所以兩課時合并一課時可能完成不了教學任務。于是,我在修改了<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教學設計后,重新設計<毫米的認識>這節課,并且在這節課的.鞏固練習中設計了涉及到各長度單位混合的題型。

          二、關于重難點的突破: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

          1、緊密聯系生活。

          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基礎,應該作為檢驗本單元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長度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在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觀念時,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外,同時還要多舉一些當地學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對比。如讓學生在1分硬幣上找1毫米、量電話卡銀行卡的厚度,教室內是否存在1毫米等等,通過用手比劃感知1毫米的實際大小。

          2.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貫穿估測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特點,“測量”這部分內容的實踐性比較強,需要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達到完善。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應該建立在操作的基礎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時,教材安排 了學生用尺子測量課本厚度的活動,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測量中發現課本的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從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產生的意義,再通過數一數的活動,明白厘米與毫米的關系。緊接著,在下邊的動手操作小組內合作測量物品時,每一次準確測量之前都安排讓學生先估一估,再精確測量。這樣的編排設計給了學生嘗試、修正的機會,使學生的估測能力在這節課上有了一定的發展。

          三、從課堂教學的反饋情況來看存在的一些問題

          1、在教學的前端復習舊知時,時間過長,應該盡量縮短時間盡快進入主題。

          2、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語言表達不完整,因為事先自己在教學時沒有強調也沒有示范。此外自身在授課時語言表達也不是很完善,需要改進。每個段落也沒有很好地進行小結,在問問題時也有點累贅。

          3、本節課在估測方面比較薄弱,應該也要仔細分析一下,還有在測量時用到的測量方法也得幫助學生復習一遍。

          4、練習中從學生測量的錯誤情況來看:由于我沒有強調5毫米這根刻度線的緣故,學生容易把這刻度線當成厘米刻度線,以至于把6、7、8、9毫米看成1、2、3、4毫米,試想如果我在介紹直尺,在直尺上認識毫米時就強調一下5毫米這根刻度線的作用和一些特殊長度的讀法(倒著讀,用幾厘米減去幾毫米 ),學生的掌握情況就不一樣了,這些都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所以,應該設想著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適時有效地給予引導和幫助,但本節課我忽視了這一點,沒有很好得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時甚至搶了學生的話。作業的反饋情況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得還課堂于學生。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5

          本節課為了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學習新知的欲望,并通過測量、討論交流讓學生自己發現新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等。

          學生對毫米這個新概念還是有一些基本認識的,當問起碟片的厚度不足1厘米怎么測量的時候,學生能很快的回答出用毫米來測量。在教學時,測量的方法需要進一步規范。起點對準0刻度,直線緊緊靠近尺,再把數字讀一讀。

          今天上課的時候發現,小刻度的讀法,學生有些困難,有的數空格的個數,有的數小的刻度線,有的從整厘米的刻度開始數,因此需要有一個教學環節,將毫米數的部分放大后清晰的展示出來,再明確,數的是間隔數,尺子的質量問題,測量的方法問題,也導致部分測量的數據略有誤差,教學時還是忽略不計。

          單位換算,今天只有厘米和毫米,換算時80毫米=8厘米,5厘米=50毫米,因為只有兩個單位,學生有點思維定勢,整十就換成一位數,一位數就換成兩位數,因此這里不適合安排單位換算,只是簡單的`單項出現一兩組即可。這部分內容適合放在后面的課時里出現。

          只是在學生做作業時,作業中出現了如下問題,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改進:

          1、不是從刻度開始測量的物體長度,部分學生沒有注意到,只看了最后一個刻度就讀數了

          2、()厘米()毫米,學生理解成了()厘米=()毫米

          3、數學課堂練習本的長和寬,超過了一把尺子的測量范圍。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6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并且體會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這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并為學習千米做準備。被借殼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就是:靈活地去處理教材,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合理地安排教學層次,設計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課前通過簡單回顧學過的長度單位,為學習心得長度單位做好鋪墊,在用這些長度單位過程中是學生感受到認知上的沖突,用厘米作單位不能量出數學書的厚度,使學生產生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的需要和必要性。這樣引入新知識的教學,不是為給學生知識而教,而是把知識建立在他們需要的基礎上,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估測也是和課件觀念

          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它能給與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時空,解惑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新知的學習直接導入新的長度單位分米。然后通過測量、在學生尺上只1分米、畫1分米長的線段、用手勢比劃、閉眼想1分米長的、折1分米長的紙條、進而找生活中大約是1分米的物體,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里牢固的長度觀念,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認識1分米以后,構建新舊知識,使學生明確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然后回應刀客是提出的問題,估計課桌的高讓學生在此找到答案。再如,體驗1毫米的長,伸出你的手,比劃1毫米,說說你的感受,學生說太小了,只有一張電話卡那么厚這些感覺就說明了學生在頭腦中已經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體驗到毫米的作用,在測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度、還當不是整厘米時也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另外,被借殼我還為孩子們提供大量動手操作,組織探索的機會。學生動手亮數學課本方面的長和寬,還有厚度,亮所帶紙條和毛線的長度,以及動手畫1分米、幾毫米的線段,目的都是讓孩子們經歷了認識分米和毫米的過程。

          三、幫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運=應用意識

          在練習設計中、我注重新舊知識的練習和發展,設計了將所學長度單位在樓梯上排隊的練習,在南郊、整理中強化對長度單位的認識,也增強了長度單位之間的練習。在掌握新知的基礎上,設計了小明的日記,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選擇正確的長度單位,有培養了學生的感恩情懷。

          回想本節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效果也還不錯。但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由于是星期一,孩子們的紀律意識比較弱,雖然有客人老師在聽課,又是需要大量動手的課,孩子們活躍的個個想一試身手,收也收不住。由此可見我的課堂組織和調控方法上還需不斷努力學習。另外,這是一節概念課,內容比較抽象,如果能把多媒體課件用上,直觀形象的演示會讓這節課更別樣了!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7

          在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能比劃1米和1厘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學期的分米和毫米也是比較抽象的問題,在備課中要多下功夫,所以本節課我通過學生的操作來認識分米和毫米,讓學生自己多猜測、多動手、多交流,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這樣學起來比較容易。

          教學中我把舊知與新知銜接起來,充分利用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已有認識,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幫助學生明確分米、毫米與米、厘米的關系。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了銀行卡、一分硬幣、生活中10厘米的物體。這些物體的長度、厚度、高度都與分米和毫米有關,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還通過比劃1米,1厘米有多長引發學生比劃1分米、1毫米的長度。還讓學生動手測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來。并告訴學生像這樣一根長10厘米的.紙條,我們也可以說它的長是1分米。巧妙的用已有知識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本節課有很多不足,在認識1厘米等于幾毫米時,我只讓學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數,有的學生對1毫米的認識出現了錯誤,把直尺上的1根小豎線看成是1毫米,數到了1厘米有11個小格。當時我只在語言上糾正他,如果我在黑板上畫一根放大的直尺,指名學生上黑板數一數,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另外,鼓勵性的評價語言還比較少。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再接再厲,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8

          第一節課是毫米,分米的認識,我們幾個商量試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教學。說實話“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對我和學生都是一種新的挑戰,我必須對這種模式有新的'認識和重視。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這需要我們更加下功夫才能不斷探索,不斷研究,不斷總結,不斷完善。我們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發展它,成為自己的、新的教學方法。

          剛開始我們得一步一步的來,我們要先來精心設置預習作業,指導學生怎樣去看書,怎樣思考問題。“先學”不是讓學生自由、隨意、單純地看書,而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自學。老師首先了解學習目標,而后老師根據學習目標提出一些問題,剛開始讓學生有一個扶手,必要時還要進行學前指導,布置給學生自學相關的內容。

          課堂上的“后教”,是學生在充分自學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通過老師巡問,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在學生自學以后,老師能夠發現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質疑問難,相互交流等方式自己處理自學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已會的學生來教不會的學生,促使學生之間相互的合作,互相幫助,達到了共同提高。

          往往有一些問題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在采用“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教學時,有時感覺手忙腳亂,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知道什么時候解決。說明自己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不熟,需要繼續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把它融化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9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毫米的認識》。在此之前,關于長度單位我們已經學過了米、厘米的認識。

          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感到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測量的需要,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進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米和厘米學生在生活中見過,而“毫米”的知識,在學生以前的生活和學習中基本上沒有接觸過。因此在教學中可從從感性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通過看、摸、比、找、量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1毫米的正確表象,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并通過對直尺的觀察,放手發動學生獨立探索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關系,知道1厘米=10毫米。在認識毫米后,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比如讓學生測量粉筆長度,鉛筆盒,動手畫一畫等環節,使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將已有知識進行鞏固。

          雖然覺得這節課學生學得好可以,但是在練習中卻出了一定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在課堂上建立的表象不具體。學生都知道一元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但是卻沒有讓學生親自去摸一摸。練習的反饋情況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得還課堂與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切實圍繞學生的轉。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20

          《認識分米和毫米》一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是在上個學期,學生已經認識了厘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長,并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本節課安排了量一量、畫一畫、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個環節,充分照顧了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充分感知所學的內容,再通過動手實踐強化認知。在教學中,對分米表示的界定,采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操作活動,使學生充分感知,豐富認知,通過測量和通過手勢感受一毫米的長度等一系列的教學活動,體驗一毫米幫助學生充分界定一毫米的`長度表象。

          恰當的運用教材資源,不拘泥教材,非常注重教材的重組與自組開發,既有梯度又有個性,以確保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此外,多個環節安排了估測,培養學生估測的意識和能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訓練。

          最后結合一篇小日記改錯來結束,既復習了4個單位,又提醒學生要用準單位,不然會鬧笑話。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21

          在二年級數學下冊中,我們教授了如何認識毫米和分米。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毫米和分米的大小關系,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實際感受尺寸的變化。可以讓學生觀察一些常用的物品,比如鉛筆、橡皮、書本等,然后讓學生從中尋找出毫米和分米的差別所在,并用手指伸展出相應的長度,以此來幫助學生形成直觀的印象。

          我們還可以采用游戲化的.方法來增加學生的興趣,比如設計一些小游戲,讓學生通過比較不同長度的物品來判斷它們是毫米還是分米。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點,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

          最后,我們需要注重知識點的聯系,將毫米和分米與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結合起來。比如,在測量物品時,通常會使用尺子等工具,而尺子上顯示的就是毫米和分米。我們可以請學生拿出自己的尺子,觀察上面的刻度,然后讓他們嘗試測量一些日常用品的長度,比如自己的書包、桌子等,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的實際應用。

          通過以上的教學方法,我們可以讓學生輕松地掌握毫米和分米這兩個知識點,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22

          本節課使學生在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課前已經要求學生回家預習并做好相應學具的準備,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多數學生已經建立了1毫米的長度的概念。

          在課堂上,我從學生的回答問題中發現,學生在課前所做的`預習時,已經知道了“毫米”這個測量物體長度的單位,但還沒有建立1毫米的長度的概念,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重點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的概念。

          本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讓他們“做數學”,讓學生通過觀察,估計,交流,測量等活動,突破教學難點。

          本節課,我認為上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了1毫米的長度時,能夠從身邊找出許多適合用毫米作單位的物體。如:作業本的厚度、橡皮擦的長度、直尺的厚度、液晶電腦顯示器的厚度、課桌面的厚度、某地區的降水量……學生由自己熟悉的學習用品到身邊較熟悉的物品的舉例,充分說明學生已經建立了“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概念。

          總的來說,這節課的課堂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當然,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個別學生的測量還不夠準確,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面試說課稿《毫米的認識》11-12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4-05

        《梯形的認識 》教學反思06-01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4-05

        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1-16

        小學數學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1-2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認識厘米》02-13

        小學數學《認識分數》教學反思03-13

        小學數學《0的認識》教學反思06-12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