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精選14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1
1、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傳統的接受學習為主動探究的學習。
這節課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去上,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先復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明確兩個分數相加,一定要分數單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訴學生,異分母分數相加,分數單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進行計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練習。
本節課的教學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情境中讓學生發現問題,并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動手操作,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分數單位不同,無法相加,于是他們通過操作,把兩個分數重新平均分,使他們的分數單位相同,再相加。上述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小組的學生都在進行合作,每一個學生都在主動的探究,異分母分數相加要先通分這一知識點完全是由學生自己發現的。而且,在整個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主動探究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在整個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沒有以知識權威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而是以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
2、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課標中不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而且使用了“感受、體驗”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可見新課標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過程既是一個探究過程,同時也是學生主動參與的一個特定的數學活動過程,作為一個活動過程,那就要特別關注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認識比的.性質,獲得一些經驗。
3、聯系生活實際,利用情境貫穿整堂課。
好的課題導入能引起學生的知識沖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勝,輝映全堂。新課導入的藝術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問題作為例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課的一開始,引出學生很熟悉的過生日的話題,一下子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讓學生說說分蛋糕的方案,并在猜想這些方案是否可行的基礎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問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然后,用圓紙片代替蛋糕,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高漲,從實踐的情況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最后,提出課外延伸題:今天我們學習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請你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再去思考一下,前面幾種分蛋糕的方案,哪種是可行的,哪種是不可行的?既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培養了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起到了首尾呼應的作用。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2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異質同組的兩人搭配,也是平時我們最常用的合作方式,來達到一對一的互助和全員參與共同發展的目的。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生與學生的關系變成豐富統一的、互幫互學的“學習共同體”,同時,這種合作方式使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使不同的人獲得不同的發展,這樣就給不愛發言的學生留出了一定的表現空間,差異就不會被當作教育中令人頭痛的問題,而是當作教育的一種財富和底蘊。在這個過程中,我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伸出自己的手,在他們爭執不下時給予理性公正的評判,幫助他們反復建構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展示學生的才華。同時,我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重視小組匯報交流、自由答辯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時,把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評價的主體。
例如:在認識中位數、眾數之后要求學生同桌合作,舉出一組數據互相找找中位數和眾數的這次合作更能體現小組合作的實效性。本來老師出兩道題也行,在這里為什么要讓學生出題做呢?一方面在合作中可以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在活動中一人出題另一人判斷,并能有理有據的說明理由,把小問題解決在大組匯報之前,激發了學生說出問題并想解決問題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資源發揮學生的巨大的潛力引發特殊情況的呈現在小組解決不了的同時反饋到大組來,能使學生產生高度重視,有利于特殊問題的解決。在學生說不出來的情況下,我也做了預先的準備,這又是師生之間的一種互補,這樣教師的適時點撥,與學生的自主探究就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另外,《中位數和眾數》這部分內容,是傳統教材上沒有的,它原本不是小學教材里的內容,不但對我,對所有小學數學教師來說,都是陌生的,全新的。為了能駕馭教材,我反復閱讀課本和教師教學用書,領會教材,并且查看了很多資料,力爭琢磨透徹,但是,遺憾的是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還很不到位,因此這節課的教學中存在著很多不足,如: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匯報中出現了一些有價值的又是我沒有預料到的問題,由于自己經驗欠缺,沒能及時隨機應變,則錯過了不曾預約的精彩。
總之,“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边@是我在一篇雜志上看到的一句話,把它作為我這個案例的結尾,是希望能給自己帶來進一步的思考,從而讓自己更好地捕捉課堂中的“意外”,讓它成為亮點,給我的數學課堂創造精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3
《圖形的旋轉》是第一單元的第三課時,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后,第一次教學旋轉的方向和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本課的教學要使學生明確圖形旋轉的三個關鍵要素:一是旋轉的中心,即圍繞哪一個點旋轉;二是旋轉的方向,是按順時針方向還是逆時針方向旋轉;三是旋轉的角度。
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第一步我讓學生明確旋轉的含義。讓學生伸出手臂,自己感受兩種不同的旋轉方式,使學生弄清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的含義,同時,讓學生起立后做一個旋轉90°方向的小游戲,使學生實際感受旋轉的意義。第二步再來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旋轉后的`三角形的形狀、大小都沒有發生變化,只是位置變了。第三步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畫一畫在方格紙上把一個圖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90度。一開始學生有點束手無策,經過提示學生明白了,只要找到與中心相關的幾個關鍵邊,把它們一次進行旋轉,找到對應點,再連線,最后畫上小弧和箭頭就可以了。讓學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說一說、畫一畫等充滿童趣的情景中玩數學、學數學,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課上完后,雖然學生在畫圖形的旋轉圖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自己覺得上得很“累”,特別是引導學生的過程有點“累”。
課后我也詳細地分析了一下原因:就是缺少對旋轉意義的深入研究。學生對圖形旋轉的三要素掌握得比較好,也體會到了旋轉后位置變了,形狀和大小沒有變,但課堂教學中并沒有進行一步深入研究,特別是對圖形旋轉后的圖形上的每一個點都相應地旋轉了這一知識點,學生無論在直觀上沒有形象地感受,思維更沒有得到提升,感覺到這節課學生對于旋轉的理解比較淺顯,作業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雖然本節課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從課內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情況來看,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旋轉的意義是可行的,而且是很必要的。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4
1、教師應該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
教師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種觀念和方法的轉變;從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選擇、設計合適的材料教,更是一種創造和發展。本單元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學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后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己發現扇行統計圖,我認為選擇這樣的材料不僅有助于學生的發展,也有助于數學學習材料的發展,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有利于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教師不應該僅僅是課程的實施者,而且應該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
2、學生擁有不可估量的潛力,是學習的.主體
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學生在教學內容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但學生能不能進行探究式的、自主發現式的學習,并不那么為大家的行動所接受。我們的教育基本上還是以接受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學生能不能解決那些連成人都會感到困惑的問題?學生無法解決。但是我相信學生確實擁有不可估量的潛力,只要我們為學生創設出一個能展現他們才能的時間和空間,隱藏在學生頭腦中的潛力就會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噴涌而出。關鍵是要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時間和空間。一個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和空間,只有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3、要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一種不錯的教學。近日聽到有人說:“授人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場!蔽液苜澩@樣的說法。要開發學生的潛力,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必要的條件,但完全不必為學生準備充分的條件。我們只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漁場”,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學生才能真正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當然,由于我本身的原因,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的缺點。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5
《分數與除法》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從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在講這節課之前,本來以為是很簡單的一節課,學生在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時也一定會很容易,唯一的難點是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我想只要借助實物圓形紙片給學生演示一下,學生就會理解了,但當我講完這節課后,才發現我的想法太簡單了,我把學生想象成理想化的學生了,這部分知識雖然有一部分學生理解了,但仍有一部分學生在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還很困難。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時, 能夠借助直觀形象的實物圖,通過動手操作、演示說明等方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這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學時,疏忽了個別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在演示說明的時候,叫的學生少,如果能多叫幾名同學演示說明,再加上教師的及時點撥,我想這部分學生在理解這一難點時,就會比較容易了。
二、學生不是理想化的學生,不要指望他們什么都會,因為學生之間畢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教學“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個同學應分多少張餅?”時,我讓學生借助圓形紙片在小組內合作進行分割,在學生動手操作時,我才發現有的同學竟然不知道該怎么分,圓紙片拿在手上束手無策,只是眼巴巴地看著其他的'同學分;小組的同學分完后,演示匯報時,有很多同學都知道怎么分,但說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特點。
三、小組的全員參與不夠。在小組合作進行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時,有的小組合作的效果較好,但有的小組有個別同學孤立,不能很好的與人合作,我想,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前,教師如果能讓小組長布置好明確的任務分工,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小組合作的效果就會更好了。
四、在教學設計環節上,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很羅嗦,練習的時間就相對縮短了。在操作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兩次動手操作,都是分餅問題,分餅的目的是讓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學生分了兩次,但還是有的同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如果只讓學生分一次,把這一次的操作活動時間延長一些,匯報演示時讓每個類型的學生都有參與展示的機會,我想這樣教師就會有充足的時間在學生匯報展示的時候給予指導,使學生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6
整個教學過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我始終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并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本節練習課除了指導完成教材中的習題外,還背負著另一大重要使命,就是對上一課時中學生知識的薄弱點及時進行查缺補漏。
填空第1小題不僅體現了數學符號化的思想,同時也快速反饋了學生對“因數和倍數”概念的理解情況。第2小題主要是針對學生練習第1題出現的問題而設計的,主要是復習找因數的方法。第3小題主要是復習找倍數的方法。
判斷第1小題其實是為后續質數與合數的'學習作鋪墊,許多學生在舉反例的過程中,不約而同的運用到7、11、13等質數與其它較小合數的因數個數相比較。有了這樣的體驗,相信學習質數與合數時學生一定會輕車熟路。第2小題主要是綜合考查學生對一個數的最大因數與最小倍數的掌握情況,同時也為猜數游戲做準備。第3小題則是針對昨天學生錯誤較多習題的再次鞏固練習。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7
在五年級班上時,我采取了分散難點,各個突破的方法。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一、解決用方程表示數量關系這個難點,作為復習引入。
學生經歷了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
二、求出所列方程中的未知數。
明確根據什么來求,沒有要求學生寫,只要求學生說,這樣的練習在以往用圖形等符號來表示未知數時曾求過多次。然后告訴學生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學生的理解沒出現困難。
三、解方程格式的教學。
我首先對學生說,同學們都會解方程了,但是解方程的寫法有特定的格式,和以前的計算完全不同,你們知道嗎?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集中注意力。再教給學生正確的寫法,讓學生觀察不同的地方,要注意的地方,強調注意點后再讓學生自己來解其余的.方程,學生完成得非常好。
四、解方程驗算教學。
吸取了上節課的教訓,我讓學生先自己來說說怎么檢驗自己的方程的解是否正確,學生通過把未知數的值代入計算得到正確的得數而肯定自己所求的方程的解是正確的。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用一定的句式來說。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思考怎么驗算和表達上面,而說的時候還有老師和同學幫助。就降低了學生對驗算格式不熟悉帶來的難點。學生會說了以后再教學生寫的格式,這時出錯的就只有個別學生了,而且是格式不熟悉的問題,不是不會驗算的原因。
時間不夠,其他的練習不能多做。我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并強調了注意點。布置學生做第59頁做一做。作業反饋結果非常不錯,只有個別后進生有些小錯誤。稍加指導學生就學會了。這次的教學總的感覺是我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而有條理,沒有出現以前學習新的概念和方法時的接受困難的尷尬情況。
兩次教學,由于對材料的處理不同,呈現方式不同,特別是對重難點采取的措施不同,使學生學習情緒和效果都不同。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8
“通分”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通分的意義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它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為后面學習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奠定基礎。
因此,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1、開門見山,出示例題。讓學生讀題理解,明確要求。
2、讓學生自己確定分母,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改寫。
3、集體交流。
4、介紹同分母分數,異分母分數,通分,公分母的概念。
5、明確通分的方法,尋找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通分的方法其實不難,關鍵是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通分和通分的方法,通分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是在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爭論辯解的氛圍中明確的,讓學生大膽猜測,大膽設想,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歸納。所以,如果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注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當學生的思維受阻時,教師適時點撥,當學生的思維遇卡時,教師巧妙催化,這樣會使學生在題中數量間自由地順逆回環,導致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困惑與不足:
盡管在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時,我試圖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但在實際教學中,我仍然一步步在引導學生:引導學生把這些分數轉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數;引導他們找出公分母可以是幾。生怕他們會偏離我的教學設計之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其實教師只需提醒學生一句,遇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情況時,可以轉化成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解決,然后完全放手,讓學生自由探索各種比較的方法,這樣才能真正激活學生的'思維火花,開啟他們智慧的閘門。
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我努力設計成不同層次的幾種類型。但最后由于時間緊張,練習做得不夠扎實。其實作業完不成,完全可以放在課下,而不應追求形式上的完整。
總之,通過對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感悟到:老師應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探索數學規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作為教師,除了自身的業務素質和能力外,還應著重在教材和學生身上多花些時間進行鉆研。力求每節課,都能使學生有所提高。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10
現在課已經上過了,但還不能說“上完了”,更不能說“上好了”,真正的收獲還在后頭,那就是大家對我這節課的指點和教導。下面我先談談自己對這節課從選材到設計到上課整個過程的一些困惑和思考,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一、選材
上周接到中心校通知,安排我上一節五年級的計算教學課,但由于五年級下冊只有“分數加法和減法”這一個單元的計算教學,而這又必須在學完“分數的基本性質”后才能教學,所以只能另換教學內容,經過和袁宗芳、袁元兩位主任協商,選定了“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理念
可能有的老師會覺得“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比較容易,我以前也這么認為,但上次參加了縣局教研室組織的“睢寧縣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課堂教學專題研討會”后,我覺得自己對這一教學內容的認識存在著王行民主任所說的兩個普遍問題:
1、著眼點在問題的解決上;
2、解決問題后缺少反思和提升。
同時,在這次專題研討會上,王行民主任和杜義超校長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方法可以教,但策略是不可以教的。”基于這些,我對所選的教學內容感覺很難,遲遲找不到切入點和基點,不知從哪里入手,又在哪里立足,F在看起來,我對這節課的處理還有很多地方讓自己不滿意,但欣慰的是自己可以拋磚引玉,收獲集體的智慧。
三、設計
1、關于導入的設計
倒推,通俗地講就是“倒過去想”,即從事情的結果倒過去想它在開始的時候是怎樣的。如果直接出示給學生,好像有些突兀,其實倒推的思維學生已經具備,只是沒有明確的提出這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我在本節課的導入上適當地加大了力度。
在導入中我設計了2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設計回家路線”,讓學生體驗到倒推在生活中的表現。在這個環節上,我沒有直接給出“上學路線”,而是先讓學生設計回家路線,學生很快發現沒法設計回家路線,因為不知道上學路線,這時我才出示上學路線,意在讓學生體味出要想倒推必須先知道原來的變化情況。
第二個環節是出示填方框的題型,雖然這樣的題型被編排在練習中,其實在低年級學生已經接觸,學生完全能夠自己解決,只是通過今天的練習,喚起學生的經驗,提升學生的認知,把倒推法明確成一種策略。形成了學生對“倒推”策略的初步感知。
2、關于例題的處理
這節課教學設計,我打破教材原有的編排順序將例2作為重點先教學,主要基于這樣的考慮:
。1)例1倒果汁,雖然形象,但處理引導不慎,往往會造成學生片面的理解,不利于學生真正理解“倒推”的思維意義;
(2)例1雖然看起來不難,但例1里涉及到兩個數量的變化,個人感覺比例2難度大;
。3)例1教材中采用畫圖和列表的方法引導學生感受理解倒推,個人感覺不如畫“變化圖”效果好。基于這樣的想法,把例題做了這樣的處理。當然這里還有一層考慮,至于是否有道理和實際效果如何,希望多聽聽大家的意見。
3、關于習題的設計
本節課,我故意把例題和習題混淆起來,分不出哪是例題,哪是習題。一道道題,就像一個個糖葫蘆,有酸有甜,各不相同,而“倒推”就是那根把這些糖葫蘆串起來的小木棍。當然,這些題目的編排并不是隨意的、無序的,在教學中也不是平均用力的。例2最基本的題型,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一個“模型”,因此作為本節課的重點來教學;抓住重點,進行專項訓練即正確畫出變化圖。在教學完例2后,我本來安排的習題是練習十六中的第8題,目的,一是讓學生獨立地對倒推策略的練習和運用,二是對接下來“練一練”中難點部分的提前分解;后來因為時間關系,把這題去掉了!熬氁痪殹钡腵習題是本節課的難點,難在學生對“一半多1”的理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我利用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同時,為了更好地突破這個難點,課件引入“一半少1”,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更好地理解“一半多1”“一半少1”的真正含義。在學生基本感受到“倒推”的策略,并能夠獨立運用倒推策略解決一個數量的變化的問題的基礎上,引入例1,這時候的“倒回去”,學生的認知不會再過多地停留在“果汁的倒回去”,而更多的是“思維的倒回去”,然后緊接著完成練習十六第1題。
4、關于教學方法的設計
策略,正如智慧一樣,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東西,也是一種很內在很個性化的東西。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我盡可能地讓學生獨立地去思考、去表達、去解決,注重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自己去感受策略、認知策略、吸收策略、內化策略。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11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里的內容,屬于一節思維訓練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試驗明白解決問題的多樣性,體會運用優化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本節課先分析從5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并且延伸10、11個零件怎么分?教材雖然給我們提供一個基本教學思路,但是教學過程如何展開;優化在什么時候妥當;還需要教師充分地備好課。
充分的動手操作和課件直觀演示是學生分析找次品次數的基礎。本節課是屬于思維訓練課,所以難度較大,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會有困難,特別是對學習能力中下的學生。這節課我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學具,讓學生借學具模擬稱一稱,并小組交流方法,同學間相互幫助,讓學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為接下來符號化分析稱球過程打下了基礎。課堂上還有一部分同學一直很“安靜”,那就是他們的思維根本就沒有調動起來。
本節課中教師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著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找次品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學會找次品的方法乃至認識更多更廣的生活世界,這也是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經常要體現的重要思想。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12
圖形的旋轉是在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它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的一個內容,通過簡單圖形的變換操作,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增強,同時也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形象思維能力。
我認真解讀了教材,發現圖形的旋轉是指圖形上所有的點都繞著一個固定的中心點轉動相等的角度。在初讀教材后,發現圖形旋轉要有三個關鍵要素:一是旋轉的中心,即繞著哪一個點旋轉;二是旋轉的方向,按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方向旋轉;三是旋轉的角度。為了突破學生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這個難點,我思考能否將靜止的方格圖形在學生手中活動起來,讓學生看清楚它的完整旋轉過程?再用“探究驗證”法來檢測自己的學習成果。在“操作——驗證”這樣的過程中逐步建構圖形旋轉的方法和關鍵點;谝陨纤伎,進行了以下探索與實踐。
一、回歸生活本原——再現生活場景,感受數學魅力
旋轉現象在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借助“鐘面上時針轉動”、“風扇葉轉動”、“地球的轉動”、“風車轉動”等生活現象讓學生初步感知旋轉及其基本特征。利用學生熟知的生活場景中蘊含的數學知識來打動學生,讓學生感到數學好玩,以提高他們的興趣水平,使之更持久、更強烈。為了讓學生能初步體驗圖形旋轉的三個關鍵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度。再次利用生活中收費站道口的轉桿運動場景,讓學生觀察“打開”、“關閉”轉桿的運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在豐富的生活經驗背景支撐下,進行了充分的比較和發現。
二、預留教學空間——親歷操作體驗,激起思維火花
為了突破學生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90°這個難點,我先讓學生想像一下旋轉后的三角形會在什么位置,再拿出三角形紙片轉一轉,擺一擺,驗證一下自己的自己擺的位置和想象的位置是否一致,然后在畫出旋轉后的圖形,為后面整個圖形的旋轉作好鋪墊。課本中的旋轉長方形,為學生準備了長方形模型作為學生學習的操作材料,讓學生根據要求先嘗試操作,再根據操作過程把圖試著畫出來。給學生留下了思維的'空間,學生親歷了操作體驗的過程。
三、智慧延伸——體驗策略優化,感受應用價值
教學圖形的旋轉畫圖以后,告訴學生圖形的旋轉在我們生活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幾次旋轉后,會變成一幅優美的圖案,進而啟發學生運用知識自己設計一朵美麗的小花,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開啟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本課結束在音樂聲中展示了幾幅優美的圖案,充分感受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13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真正只起到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我認為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深入解讀文本,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了簡單而又有效的問題情境。
新教材把通分的教學與異分母分數比較大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了解通分的意義。在教學中,我有效地運用教材中的例子,并更進一步挖掘教材,變靜止的插圖為動畫的問題情境,有效地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和欲望,促使學生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新知的探究活動中,為本節課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基礎。
2、放手自主學習、注重思維訓練,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提高思維能力。
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核心。數學教學一旦離開了這一核心,就背離了數學教學的本質。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沒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熱鬧,而是以學生的思維訓練貫穿整堂課,讓學生在不斷的猜測、驗證、交流、總結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中學習知識、提高學習能力。教師真正只扮演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例如:在創設問題情境后,我讓學生大膽猜測哪個分數比較大,繼而用自己的方法驗證,并對學生采用的各種有效策略給予肯定,充分展現學生的思維軌跡,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如:在引導學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時,我不急于向學生講解,而是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疑惑之處,讓學生在自學、交流中自己去發現通分的兩個基本條件,理解通分的意義。還比如:在總結通分的一般方法時,我讓學生嘗試通分后,再回憶通分時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學生有了親身體驗,只需略加整理,就輕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課中,學生一直處于輕松而又緊張的思維活動中,教師沒有指令性的要求,沒有權威性的評價,我認為,這樣的課,才是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
3、滲透數學思想、培養自學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是為了不教。我認為,在數學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把教學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并較好地完成了這一目標。例如,讓學生自己驗證2/5與/4的大小時,向學生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出示課題后,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通過自學課本、小組交流等活動解決所提出的問題,都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4、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充分遵循這一教學理念,尊重個性差異,面向全體學生。如在教學中,我對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已經有辦法的同學請把你的辦法寫在答題紙上,有困難的同學有三種求助方式:第1可以向有辦法的同學請教;第2可以舉手跟老師一起討論;第3可以求助課本94頁。這樣,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提供多種途徑讓不同的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真正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也有一些比較遺憾的地方,比如,對時間的把握不夠科學等。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繼續努力,不斷探索,以期打造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14
本課是在前面學習了圓的概念和探索了點和圓的位置關系的基礎上繼續進行圓的有關概念的教學。而數學概念教學并不是單純地讓學生記憶概念,只有讓學生去探究知識、發現規律,才能真正的理解概念。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將著眼點放在了讓學生借助圖形來直觀的體會和發現每個概念所具有的特征,再在學生所發現和體會到的特征的基礎上歸納概念。
先來說說本節課中我認為較成功的地方:
1.出示平面上的點與圓,讓學生把平面上的點按點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分類,再隱藏圓外和圓內的點,保留圓上的點,連接圓上兩點引入弦的概念和直徑概念,使學生從上一節課的舊知中很自然的過渡到本節所要學的知識,不會覺得老師在強加概念給他,這是我認為本節課的第一個成功之處。
2.在講同心圓與等圓的概念時,從樹葉落入湖面和奧運五環引入,把數學和生活實際銜接起來,創設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情境,放飛了學生的想象的翅膀,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是有用的,有趣的,同時更便于學生理解所學的概念是本節課的另一成功之處。
3.每講完一個概念,設計相應的練習,讓學生對所學的概念加以辨析,對本節中的重要性質,同圓或等圓的半徑相等,通過三個由淺入深的例題來加以鞏固,使學生能及時的'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既能掌握知識,又能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是本課的又一成功之處。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積極改正的:
1、教學組織形式改革。
教學過程中,由于概念較多怕完不成教學任務,雖然很多地方都由學生去發現和體會概念的特征,但這種體會和發現僅讓學生從觀察中得到。從整體情況來看,我引導地過于細致,使得學生的思考、合作、交流其實都是隨著老師的思路在轉。我想如果能夠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去動手畫一畫,比較畫出的圖形之間的關系,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圓中的線段和弧,在全班交流的時候,對學生的發現進行有意識地梳理和提升,從而讓學生能夠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可能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因為這樣的學習過程才是充分提升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2、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
圓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學生對圓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如果不上這堂課,多數學生也能知道圓中最長的弦是直徑,但是讓學生去證明這個結論就有一定的難度了,還涉及到分類討論的思想,因此在這議一議的環節中,一是給學生思考時間比較少,仍有不少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這個證明的思路,二是這個結論在這里證明可能不如放在后面學圓周角時證明好,因為學生剛剛接觸圓,認知水平還沒有達到這種程度。
3、在例題教學中,注意及時進行方法引導。
本節中的三個例題是對同圓或等圓的半徑相等這條性質的應用,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完成后面的幾個例題并不是困難的事,但教學并不是讓學生會做這些題,而是應讓學生體會這一類的問題,該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解決,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教學的重點,在這里沒有及時進行方法的總結是本課的遺憾之處。
總之,我們認為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多創造寬松的教學環境,要充分提供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真正經歷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自已親身去感受數學,從而獲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我將不斷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15
循環小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法的計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以前學生的反映是枯燥無趣,所以我更在課堂上滔滔不絕,恨不得把所有知識一下子灌給他們完事,于是整個課堂只聽到我的聲音。結果是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聽得很痛苦。
而現在,我不再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而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我嘗試從講臺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讓學生暢所欲言,我不再作課堂的統治者,因為統治者總免不了令人“懼怕”,我不再居高臨下,而是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臺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傾聽與發現者,在激烈的爭論中做引導和評價,覺得和學生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很多。
一、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數學課堂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必須具有積極的學習狀態。在上《循環小數》這節課時,以一個小朋友們都很熟悉的簡短詼諧的故事導入新課,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非常自然地進入了新課教學。同時,我提出了問題:生活中還有象這樣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無窮無盡的現象嗎?你能舉例嗎?通過學生舉生活中有關循環現象的例子,不僅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也讓學生感知什么是“依次不斷重復出現”?“誰在循環”?這樣,有效地分解了教學難點。
二、大膽嘗試、自主性的發展
在以往的教學程序上主張“先教后學”,這種教學方法容易造成學生被動地學,不利于學生自覺能動性的發展,于是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我把學習內容設計為前置性研究:你能對下面的小數進行分類嗎?你的分類依據是什么?你有什么發現?
、8.4666…… ②0.55…… ③3.1415926……
、1.5353…… ⑤8.41616…… ⑥0.9375
⑦5.314162…… ⑧5.646646…… ⑨0.19292
這樣不僅讓學生用已學的知識進行分類,也能讓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發現新知,弄清知識的前后聯系,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自學的能力,養成自己解決新問題的好習慣,變“先教后學”為“先學后教”,學生通過課前研究,初步了解所要學的知識的基礎上,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課堂上在小組里面交流、探討,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做出適當的評價,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真正做到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
這樣,既能發揮學生的'自立能力和創造能力,體會到成功之喜悅,又達到了素質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優化教學過程。在學生探索后匯報、展示不同思維方式后,又以此為出發點,順勢研討,怎樣來判斷循環小數,為什么要加省略號?能不能省略不寫?對于循環小數的寫法,則讓學生比較兩種寫法有什么區別?哪種寫法更簡便?從而進一步指導學生獲得科學的認識方法。經歷主動建構過程,得到正確結論,使認識不斷深化。
三、靈活處理教材
教學時,我從學生功能的思維特點出發,先讓學生進行課前研究,知道有關循環小數的一些概念,再按循環小數的概念——判斷——循環節——寫法——豎式計算,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逐步加深對循環小數的認識,并注意讓學生在應用“新知”的過程中,加深對“新知”的理解。而豎式計算,對于學生來說并非“新知”,但是它們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時不可缺少的形象生動的模型。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嘗試著自己進行計算,同時引導學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為什么?把精力放在引導學生觀察豎式、發現規律上,使學生對“依次、不斷、重復出現”有了更為具體的感性認識,是學生在十分自然的狀態下逐步進入“角色”,突出了模型的作用。
四、練習的突破
練習時,我采用各個擊破,在循環小數一課的練習時,我出了一組判斷題,其中有一題:32.7272是循環小數。讓學生判斷對錯,并說明為什么?在此基礎上,一改題目:要使 32.7272 成為循環小數,應怎么改?在教寫法時,則讓學生把研究題中3道有代表性的循環小數用循環節表示,這樣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資料,又使學生牢牢記住,只有那些小數部分有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數,才是循環小數。
練習設計中,我多次采用設疑的方法。如問32.7272是循環小數嗎?這樣設疑,一是能針對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做進一步思考,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循環小數的認識,二是注意了結合數學內容訓練學生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而不是滿足于學生簡單地回答“是”或“不是”,這樣就能培養學生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和“有條有理有根有據地回答問題或敘述理由的能力。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2-24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4-22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5篇02-24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通用32篇)06-15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匯編15篇)02-25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02-25
小學下冊教學反思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