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1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于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要求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
今年我執教高三年級,反思以往教學上的不足,改進教學方法,思考今后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尤顯得緊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后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再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教學觀念和方法的反思
傳統的教學在目標的確立和教學方法的處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師的主體能力,沒有很好地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去。高三年級學時的緊迫使得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采用教師教知識,一堂課下來,覺得很滿,彈性時間不長,學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這樣教學目標就很難在課堂中體現出來,重難點的不明確使學生學習被動,知識框架混亂。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并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藍本內容逐漸地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我沒有很好的處理藍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系,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景的創設要貼近學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三、 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由于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后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更多的原因在于我沒有很好的教于分析方法而一味的就題論題,同樣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對策:布置作業時,要求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了解題目要求。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后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2
在過去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希望借助教材在短時間內告訴學生知識。這種教學是一種給予與接受的教學。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理解較為被動,主體性不強。體驗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就是要改變這種教學方式。通過創造真實或模擬的情境,我們可以呈現或再現問題和矛盾,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獲取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和應用知識。
一、創造體驗式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體驗式教學情境的應用是催化劑。在地理課堂中,只有通過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和探究,學生才能獲得更好的體驗。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經驗的產生也取決于情境。如果課堂上沒有情境,充滿枯燥的知識解釋和實踐,學生就很難產生經驗。例如,在地理環境差異的研究中,如果學生不了解自己的家鄉環境和其他地方的區域差異,如果沒有全球區域的比較和分析,學生就很難理解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在地理教學中創設情境,首先,在導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通過情境引入新的話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活動、專題等方式,并注意啟發學生思考問題。例如,在研究人口增長和人口問題時,我們可以從我們身邊的兒童出生問題入手,引出某一地區的人口增長案例,然后結合教科書中的圖標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的特點。這樣,學生就可以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過渡到探索“人口增長”的概念和特點,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容易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經驗,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第二,在探究活動中,要注意情境,促進學生體驗的生成。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后,還應關注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并獲得經驗。例如,在城市位置和城市系統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響城市位置的因素,引導學生回答等問題:“為什么世界著名古國的誕生地與河流密切相關?”;為什么黃河中下游城市和揚子江在中國密集?“然后通過幻燈片展示中國主要河流,引導學生找出武漢、重慶、宜賓等城市位于河流交匯處的原因,分析廣州、上海、天津的區位分布共性,從而了解武漢、重慶、宜賓等城市的空間布局特征ngs在圖片分析過程中,了解到河流已成為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
二、提出探究性問題促進學生合作
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情境給學生帶來了直觀的感知,但學生的總結和理解能力有限。此時,教師的組織和指導尤為重要。同時,要豐富學生的體驗,不僅要改變教學方式,還要注意在課堂上通過提問、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使學生能夠相互交流、討論、甚至辯論、合作提問,從而更好地豐富學生的體驗,促進學生地理知識的建構,讓學生體驗地理知識的建構過程。首先,要注意引導學生開展帶問題的'探究活動。本文以農業生產地理環境的地域特征和地理環境為例,首先介紹了杭州龍井茶在日本的種植情況。問:“為什么;為什么龍井在日本種植得不好&引導學生圍繞案例進行交流。教師總結了地理環境的區域特征,給出了示例并提出了問題:“ldquo;什么因素會影響農業生產&“在這個時候,學生們會有很多看法。老師問學生古代和現代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并引導學生分組交流,并舉例說明(例如,雜交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已大幅提高,美國的大型農場只需要少量農業工人)指導學生確定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其次,在課堂活動中,還應注意引導小組學生進行辯論、提問、相互問答,如城市空間結構。可以探索中國對“城市區位”概念的辨析,小組之間可以相互提問。
三、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應用
在地理教學中,應用也是一種更重要的方法,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傳統地理教學的應用主要是課后的書面實踐,強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考試技能以應對考試。提倡體驗即教學,強調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基礎,尊重學生,關愛生命,在學習過程中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學完知識后能夠應用,獲得豐富的應用經驗,更好地感受地理與生命的聯系。同時,我們也應該通過應用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他們能夠真正應用所學知識。在地理課堂上,應及時結合所學資料,引導學生分析生活,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例如運輸方式和布局,對于運輸方式(如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公路運輸等),學生不難理解,但這些運輸方式的優缺點是什么,如何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是難點。在教學和探索數據后,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其家鄉城市的情況進行討論。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在課后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例如,在區域差異研究之后,我分析了英國和日本,得出了我的結論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在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更注重學科知識的教學,而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教學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獲得技能,體驗地理知識的構成過程,在此過程中,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形成必要的學習習慣。這樣,讓學生體驗、感知和體驗,并在實踐中應用,從而使知識變得堅實,技能得到提高,發展得以實施。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3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更期望借助教材,在較短的時間內把知識告訴給學生,這種教學是一種授受式的教學,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被動理解,主體性不強。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體驗式教學,就是要轉變這種教學方式。經過創造實際的或模擬的情境,以此來呈現或再現問題、矛盾,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到知識的獲得過程中,從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并應用知識。
一、創設體驗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應用體驗式教學情境是催化劑。在地理課堂中,僅有經過情境讓學生去感知,在情境中探究,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獲得體驗。從學生角度來看,體驗的生成也有賴于情境,若課堂中沒有情境,充斥的只是干癟的知識講解、練習,學生也就難以生成體驗。如在《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學習中,如果學生對自我家鄉環境的地域差異和其他地方不了解,如果沒有對全球性地域的比較和分析,學生對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是較難理解的。在地理教學中創設情境,一是在導入過程中,需要以情境來引入新的課題。在這個過程中可借助多媒體、活動、話題等多種方式進行,且要注重以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如在《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的學習中可從身邊的小孩出生話題說起,并由此而引出某個地區人口增長的案例,然后再結合教材中的圖標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有什么特征。這樣,讓學生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過渡到“人口增長”的概念和特征探究中,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更容易讓在學習過程中獲得體驗,促進對知識的理解。二是在探究活動中要注重以情境來促進學生體驗的生成。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后,針對問題也要注重以情境來幫忙學生理解,獲得體驗。如在《城市區位與城市體系》中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引導問題如“世界聞名古國發祥地為什么和河流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城市為什么會比較密集?”然后借助幻燈片展示中國主要河流,引導學生找出武漢、重慶、宜賓等城市都在河流交匯處的原因,并對廣州、上海、天津這三座城市的位置分布共性進行分析。這樣可讓學生在圖片分析的過程中理解事物空間布置的特點,理解河流成為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
二、提出探究問題,促進學生合作
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有了情境,帶給學生的是直觀感知,但學生的歸納和理解本事有限,此時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要豐富學生的體驗,不僅僅只能轉變講授式的教學,還要注重在課堂中經過問題、活動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展開探究,讓學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討論,甚至是辯論和質疑,這樣才能更好地豐富學生的體驗,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構建,讓學生經歷地理知識的構建過程。首先,要注重以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以《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中對地理環境區域性的特點探究為例,先呈現杭州龍井茶在日本種植的案例,問:“為什么龍井在日本始終沒有種好?”引導學生圍繞案例而交流。教師總結出地理環境區域性的特點,同時舉出例子并追問:“農業生產會受哪些因素影響?”此時學生會有很多看法,教師問學生古代和現代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展開交流,并舉出例子(如雜交水稻單產大幅度提高;美國一個大型農場只需少量農業工人)引導學生確定,在此基礎上總結影響農業區位的主導因素。其次,在課堂活動中也要注重引導小組學生展開辯論、質疑、互問互答活動,如《城市空間結構》中“城市區位”概念的辨析就可在探究后小組間相互提問。
三、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應用
要在地理教學中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應用也是較為重要的方法。傳統地理教學的應用是以課后書面練習為主,強調的是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應試技巧,以此來應付考試。提倡體驗是教學強調要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依歸,尊重學生,關懷生命,拓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寬度,讓學生能在學習知識后去應用,在應用中獲得豐富的體驗,更好地感受地理和生活的聯系性。同時也要以應用而提升學生的實踐本事,真正能學以致用。在地理課堂中,要及時結合所學資料,引導學生圍繞生活展開分析,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應用本事。如《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為例,對于交通運輸方式(如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公路運輸等)學生不難理解,但這些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是什么,如何進行合理區位選擇就是難點。教學探究該資料后就可引導學生根據家鄉城市的情景展開討論。同時,在課后也要引導學生應用知識去分析實際問題。如在《區域差異》學習后對英國和日本進行分析,并在分析后得出自我的結論,提出相應的提議。在傳統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更多看重的是學科知識的傳授,而新課標下的地理教學則要求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掌握知識、獲得技能,經歷地理知識的構成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掌握必須的學習方法,構成必須的學習習慣。這樣,讓學生去經歷、去感知、去體驗,在實踐中應用,知識才會變得牢固,技能才會得到提升,發展也才能落到實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4
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國外許多研究表明,“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最有效的途徑,美國著名教育家波斯納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認為一個教師如果不經常反思,他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水平上。在新課程全面鋪開的今天,面對紛繁復雜的新問題,教師要及時“反思”——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學活動以及這些活動背后的理論、假設,進行積極、持續、周密、深入和自我調節性的思考。作為一名地理學科的新教師,從教幾年來,有得有失,感受頗多。很多教學環節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不斷反思中學習、進步。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于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要求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我們知道,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 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中將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一、對教學觀念和方法的反思
傳統的教學在目標的確立和教學方法的處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師的主體能力,沒有很好的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去。高二年學時的緊迫使得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采用教師教知識,一堂課下來,覺得很滿,彈性時間不長,學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這樣教學目標就很難在課堂中體現出來,重難點的不明確使學生學習被動,知識框架混亂。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并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我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系,生 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暗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三、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由于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后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更多的原因在于我沒有很好的教于分析方法而一味的就題論題,同樣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對策:布置作業時,要求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了解題目要求。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后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
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學生做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習題時,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請學生思考,要求學生說出理由。學生經過思考,較容易地完成了這道題,并且掌握了解題方法,提高了學習能力。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于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通過作業,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為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芭囵B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
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系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人無完人,隨著教學工作時間的增長和時代的進步,將會出現更多的不足之處。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完善,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水平,使每個學生都有更大的收獲,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5
應試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今的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于對地理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在創新意識和個性健康方面的發展,特別是在能力運用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這顯然不利于新時代對創造型人才的培養,也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我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為鮮明旗幟,拉開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才能樹立起地理素質教育的新旗幟。但素質教育在中國倡導了多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試制度和教材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沒有突破傳統的地理教學誤區,四川省從去年開始的課程改革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一、對高中地理必修
。ㄒ唬ǘ┑恼J知
人教版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并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采用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為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啟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新教材加強了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過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訓練,有意識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創造條件。強調開展多種地理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為探究問題的過程,獲取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師生互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動”中,專門設計了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內容。動手:引導學生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及晝夜交替,解釋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P15);畫圖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P(16);動口:引導學生說明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的行星(P4)。動腦: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總結八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分析歸納太陽輻射隨緯度分布的規律;分析晝夜長短分布規律;用科學的術語解釋四季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這些都為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材還刪除了一些難以讀懂,不易理解的地圖;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展閱讀、觀察、實踐和探究活動。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給教師提供了較大的、創造性的發展空間,以利于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二、近兩個學期以來教學工作上的困惑
近兩個個學期的教學,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獲,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統,這對于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做了適當的刪減,刪除了一些較難于理解的知識點,圖表,但課堂活動量明顯增加,如何有效的組織好這些活動,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這些都為我們每一位高一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在近半個學期的教學中,我們感覺到課時緊張,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于,那就只是走過場,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調動每位同學,那么時間又難于滿足,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2、對學生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課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現嚴重脫節,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教材內容相對簡單,而高中地理在難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這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無疑一下難于適應,給我們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許多學生連經線、緯線都不知道,這樣對于地球的運動、時差的計算、季節的形成等問題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師再利用上課時間給學生進行講解,這就面臨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難于完成,組織學生回去自學,但部分基礎較差,綜合理解能力較弱的同學還是難于接受。也正是因為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讓許多學生感到難學,導致興趣漸無。如何更好的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困惑著許多教師。
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他們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了解不夠,傳統的學習行為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我們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為了對付高考,我們不得不把以往的舊地理課本搬到了課堂,因為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這四套教材配套還是個迷,所以作為教師而言,對如何把握好教材與課標有許多的困惑。另外教材與教輔資料明顯不配套,新的教材還沒有相應的教輔,現有的教輔資料還都是以舊教材為藍本,許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應的修改和刪減,但在練習中出現,如新教材中的地轉偏向力的內容已作了刪除,但在教輔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在后面的“人口的變化”中又出現了這一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教師該不該講,應講到什么程度,很難把握。
學校在教學資源、教學管理工作上與現行的高一地理新課程的要求明顯置后。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結論性的東西減少了,但學生的活動增加了,動手、動腦、動眼觀察等實際操作的內容明顯增多,但學校與之配套的教學輔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教師手中沒有掛圖,上課只好用手畫圖,這一方面影響課堂效果,同時也浪費時間,影響老師教學進度。實物模型和多媒體演示軟件相對缺乏,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及以此產生的時差和太陽高度的變化等難以理解,這些也都對新課改教學帶來困惑。
4、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們仍然受傳統教學的經驗的影響,對學生總是不放心,總是想講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計的給學生灌輸,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于學習,真正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新教材在知識體系雖不如舊教材系統,它注重的是教師如何給學生挖好溝,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師連坑一起挖好,特別是有時我們不僅幫學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這都使我們走進了高中新課改的誤區。另外教師在對待案例的教學,教案和教師用書都沒有任何的解釋和說明,而且對于學生來講也是難度很大,對于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才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
三、在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針對以上現象,我也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盡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為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朋友、指導者。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備課組還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4、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力圖展現地理信息的多樣性。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為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圖》制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沖,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5、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信息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通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于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力爭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6
一、課程安排方面
高二上期教學內容應調整為必修三和中國地理,高二下期上選修五和世界地理。而且中國地理的內容比世界地理更少,這樣安排還可以緩解上期時間緊迫而下期時間又太寬松的情況。在順序安排上建議先上區域地理,后上必修三或選修五,充分發揮區域地理“平臺”的作用。
二、區域地理教學反思
區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主要發揮“平臺”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學生熟悉各區域的區域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體會:
1.樹立正確的區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學習區域地理時,首先應給學生講清楚區域定位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如果對區域不能準確的定位,那么分析的思路就會發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準確了。所以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先讓學生明白區域地理的學習定位十分重要,并非簡單的機械式記憶那么簡單。老師可以出示一些典型的高考題,讓學生體會自己去體會區域定位的重要性。我建議老師在區域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多穿插一些讀圖或畫圖的活動。
2.認識區域地理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構,構建學習區域地理的知識體系區域的研究內容和結構:
。1)地理位置:經緯網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及范圍等
。2)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地形地勢概況、氣候特征及成因、河流湖泊、資源等
。3)人文地理環境差異:工業生產及區位分析、農業生產部門結構和優劣分析等、交通運輸與城市、經濟發展現狀與格局等
。4)綜合探究:結合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差異聯系實際和時事綜合分析、探索區域的發展方向和潛力,提出相應的發展舉措等
建議老師們以第一個區域為例,分析介紹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其它的區域則可以采用學案導學法,由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習。
3.充分運用比較法來學習區域地理
比較法是將各種類型的知識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屬性和個別特征。在學生的導學學案中,建議老師設計一些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區域特征的比較,比如在學習南美洲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南美洲和非洲的氣候特征,還可以比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征等等。
三、必修三教學反思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體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兩個模塊主要介紹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氨匦3”則是將這些地理基本原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并運用到一定區域的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實踐中去,也就是說“必修3”的教材內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應用研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2.教材內容編排特色
本冊教材共5章10節。全書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組織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節內容都冠以“以XX區域為案例”的副標題。既有國內的案例,也有國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內容又并不拘泥于副標題所限的地區,而是以此為分析問題的基礎,就某一個主題向其他區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案例擴展到西非薩赫勒地區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案例擴展到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教材內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設計,一方面減少單一案例分析可能帶來的某種局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臺。
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1)教材內容編排與學生現實的基礎知識儲備間存在的矛盾
無論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對“必修3”內容的編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區域,以案例的形式來探求和說明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分析這些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學生必須對這些具體區域的區域特征要有比較清楚的了解。
(2)不同版本教材對案例的編選與教師的教學選擇存在矛盾
新課程的實施,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一個課標的情況下可以出現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編排和選擇案例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差異,雖然這樣的現象在“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學中教師都曾經遇到過,但由于這兩個模塊主要是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的學習,教師在教學處理上還相對容易。但由于“必修3”教材的編寫基本都是圍繞不同的案例進行,各種教材中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現形式也存在差異。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在編寫思路及選擇案例上的差異,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取舍上則更顯困難。
4.對高中地理必修3教學策略的探究
(1)作好案例教學的知識鋪墊
面對學生對區域地理基本知識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關區域背景知識缺失的現狀,要較好地完成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區域地理知識加以補充和進行必要的鋪墊。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為例,教材選擇的.大多都是中國不同地區的案例,因此,學生學習案例的基礎就是對中國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基本知識的了解。所以我剛才建議高二上期安排中國地理的教學內容,并且先上中國地理,后上必修三。
。2)案例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
綜觀“區域可持續發展”中各條標準,基本都要求“以??為例,分析??”來進行范例教學。在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時,教師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種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來進行教學。因為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識并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該借助教材中精選的示范性案例,使學生在分析具體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養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即讓學生能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通過一個或一組實例的教學,使學習者在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實例的基本內容基礎上,學會學習相同或相似類型知識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應注重從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例如:人教版中的“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是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現或與此相關的例子有“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等。在教學中,教師無需對此類型所有的案例都拿來講解,只需要精選其中的一個具體案例來分析,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該案例,最終使學生上升到學會總結分析相似類型案例的方法這一高度上來。
比如通過對“西氣東輸”案例的分析,使學生能在分析資源調配時,能形成以下的基本分析方法:
對于資源分布不均與需求的差異,在教學中就需要從地質、自然、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要實現雙贏,也可以引導學生從經濟和環境等方面分析對輸出地和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影響。學生形成了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對于分析同類型的案例如“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決。
。3)配合練習,重點在于鞏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應與傳統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評價的重點不在于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于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一節后,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案例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有關問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三山夾兩盆地,形成了新疆特有的水汽運動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加上面積巨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氣候具有晝夜和季節溫差大、降水稀少、蒸發強烈的特點。例如許多地方最大的氣溫日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間;在具有干旱沙漠氣候特征的吐魯番,年平均氣溫日較差為十四點八度,最大氣溫日較差曾達五十度。
1。制約新疆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是。
2。你認為新疆農業的發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3。根據新疆地理條件的特點,你認為新疆可以發展哪些特色農業生產?并說明原因。
4。你認為新疆農業的發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通過對該地區的農業發展的分析,請你歸納出分析某一地區農業發展的基本方法。
這道題的考查并沒有涉及教材中“東北地區”的任何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新地區、新案例。雖然學生在高中階段并沒有專門學習過新疆農業發展的內容,但該案例并沒有考查區域中記憶性的內容。學生要較好地解決相關問題,關鍵是要在提取圖像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在前面兩個模塊中學習的地理原理,并以在學習“東北地區農業”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考查,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必修3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好的主要形式。
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許多的活動欄目,一些活動欄目實際上就是一個新的案例的呈現。教師可以通過活動內容的精心組織,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運用已有的方法儲備來解決新的問題。當然,教師也可以通過呈現教材之外的自己精選的案例來實現這一目標。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7
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一提到巴西,同學們首先想到的是巴西足球,所以在新課導入時,我以巴西足球作為切入 點,引導學生從興趣出發進入學習狀態。七年級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欲強,好勝心切,在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于接觸有趣的感性知 識,因此,在學習巴西時,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舉例,多要以實圖展示,增強學生印象。
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給學生多留一些思維空間,沿著學生思路走,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建立地理聯系。例如:在講到巴西的氣候特征時,引導學生關注熱帶雨林的現狀,培養學生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思。
從上完課的效果來看,本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現總結如下:
1、課堂引入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本節課知識容量過大,學生接受效果不是太理想,主要是巴西熱帶雨林的環境作用和城市的規劃很難理解。
4、對于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調不到位,例如:巴西鐵礦的地位、對自然環境的總結。
5、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所設計的練習內容完成得有些匆忙。
6、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不熟悉,自主學習能力有待提高。
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1.還是不敢大膽放手,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探討只是淺嘗輒止,對于有一定難度的地理問題可讓學生去探究、討論。
2.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各環節的活動要做具體的要求和指導。平時要加強習慣、學習方法的訓練和指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一定要把這些優點繼續發揚光大,對于這節課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我將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提高和完善。總之,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要不斷探索,繼續挖掘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讓課堂這一教學主陣地散發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8
從歷次考試學生的答題情況來看,高中地理教學中大部分同學的問題出在后面的綜合題上,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審題失誤,部分同學由于不會審題,不會用專業的地理術語答題,結果答錯,或不切題、不規范甚至漏題。我針對自己地理課堂教學提出一下幾點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進生活,利用鄉土教材教學。
我們地理課本中的有些案例并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我們有必要根據地方特色和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以及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例如:在講《工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時,我用野三關工業園的布局和三峽酒廠的位置來分析有污染企業的布局原理。在講《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時,為了讓學生能更準確的理解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我用鄉土地理作為實例:我們巴東理論上應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但由于地處山區,海拔較高,氣候上表現出了溫帶氣候的某些特點,如:冬季最低氣溫低于0℃,有積雪,植被類型有落葉闊葉林等。教學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方式不同,教學效果就不一樣,因為當新的知識被賦予鮮活的背景時,學生的興趣就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了加強,進一步有利于學生掌握地理原理,并能將原理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
反思二:學生活動要高質,即體現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活動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高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為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并提高有效性,我們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意適時評價。例如:在《旅游資源的評價和旅游活動設計》教學中,教材中要求對安徽黃山的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并設計一條出行的理想線路。由于安徽離我們較遠,且我們地處農村,城鄉差距導致學生在分析時無所適從,我在課堂活動中,將安徽黃山改成了湖北巴東神龍溪,而且以近期舉辦的三峽纖夫節為例、分析巴東旅游未來的發展方向,同學們參與意識很強,在討論過程中大部分同學都能發表自己的見解。
反思三:轉換傳統的師生角色,讓學生作主。
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地接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由過去教師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朋友、指導者。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例如:在復習《區域地理》的過程中,因為是初中階段學過的地理知識,我先讓學生通讀每一個區域,然后給學生一至兩節課的時間備課,而且在學生的備課本上要有地圖,即圖文結合,最后讓學生上臺講這一節,而且是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學生的繪圖能力、定位能力及表述能力。
反思四: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資源。
新課程的地理教材有很多地圖,但對我們農村地區的學生來說,這些圖片很抽象,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去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力圖去展現地理信息的多樣性。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多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為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塊構造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移動圖》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俯沖,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在《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教學中,把地理的自轉和公轉運動制作成三維動畫的形式,來模擬地球的運動狀況,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去理解地球的運動,還有大氣的運動、海水的運動、地殼物質的循環等知識都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成動畫的形式。可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9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該怎樣上課?……需要冷靜、積極地思考,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經過這一學期的教學,并談談幾點體會。
1.多交流探討,備課要充分,優化課堂結構。
多聽課有助于自己的成長,而備課充分也是上好課的基本條件。在上每一節課之前,先備課,然后在去請教探討并充分利用教研活動得以解決問題。教師應重視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點,領會新大綱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課堂結構,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教材教法寓于一體,教師和學生珠聯璧合。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提出目標、展示問題、獨立探究、組織討論、練習檢測、矯正反饋、總結目標”這種教學結構模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處于積極思維狀態,都能得到知識能力方法態度等方面的培養。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學方法應該在傳統教法上有所創新,以促進學生的全程參與,教師應善于換位思維,“知學生所思所想”,從學生的角度提出問題,對學生在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超前的預測,準確的判斷。同時應瞄準“知識的發散點,能力的發展點,問題的關鍵點,教材的重難點”,創設問題情境,順著學生的學習思路,因勢利導,并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2.師生互動
一個學期的教學,我發現要是師生不互動的話,自己都很難把課上下去,感覺他們都沒有在聽,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吸收,我上課的時候非常怕學生太安靜了,你問什么他們都沒有反應,這堂課就上得很不舒服,雖說這樣你就能把課時完成,但是這樣上課,不只學生沒有勁,老師也沒有勁了,好像在走過場似的。盡量讓學生動起來,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指導、引導他們。
3.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地圖冊以及地球儀
地圖是地理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將知識化繁為簡,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理解鞏固學過的地理知識,獲取新的地理知識,而且有利于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教者,我想過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等。比如在講到氣候類型時就要將幾種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進行比較。在講到氣溫時有冬季最冷月氣溫、年均溫的比較,降水有年雨型、季雨型的比較。
4.創新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中教材內容能否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必須通過一定的物質媒介才可能順利進行。搭配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會使教學產生不同的效果。
總結經驗,認識不足,揚長補短,要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應該努力做到: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都給我很大的觸動。經過認真的思考,我認為:領悟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基礎,把握教材是教學的關鍵,巧用媒體是教學的手段,發展能力是教學的目標。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0
一、激發學生興趣入手,構建高效課堂
本節課以以《西游記》為線索,配以較豐富形象的課件,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要揭開《西游記》中的奧秘,就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從而整體的認識南亞的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環境特征,《南亞一》教學反思。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分析分區地理的方法,
二、科學設置課堂提問,培養學生總結問題的能力
科學設置課堂提問,注意了引導學生通過看地圖、分析地圖,讓學生多思考、討論、展示講解練習等多種途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鍛煉學生的讀圖、分析圖能力,教學反思《《南亞一》教學反思》。教師教學中,運用豐富詳實的材料,切入教學要點,結合相關圖像、圖片、動畫、錄像等多媒體手段,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采取個人、全班相結合的組織形式,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切實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了新課改教學中所要求的過程與方法的使用和引導。
三、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難點克服的也較好。
如對南亞的地形剖面圖理解,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之一,教師配以逼真的課件展播,運用不多的語言,很好的攻克這一難點。
四、重視將地理讀圖能力培養
教師重視將地理讀圖能力培養,授課過程中將課本內容和地圖緊密聯系,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圖,在大腦中建立初步的地圖概況。比如在本節課中,講解南亞的范圍及國家時,要讓學生指著課本P41頁南亞地形圖說出其東西南北分別時什么。這樣才能將教學內容和地圖相聯系并逐步培養學生認圖識圖的能力。
五、不足之處:
1、要設置適量課堂練習。
在以后的教學中,要設置有針對性少而精的課堂練習;學生做完后,
教師一定要詳細講解并和授課內容相聯系。從而真正發揮課堂練習的作用
2、本節課在一些內容細節上還需要加強改進:如在知識點講解的流暢性上應該加強;南亞的地形特征等的講解上應該更加清楚!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1
實施新課程標準,要求課程的設置,課堂的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傳統的地理教學偏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在教學中著眼
于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通過使用新教材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對高中地理必修
。ㄒ唬┑恼J知
湘教版的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并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采用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為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啟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
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二、轉變自己的角色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
三、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
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
1、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2、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3、尤其要注意贊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于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四、注重培養學生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照片、統計圖表、統計數據以及進行各種社會調查,課外觀察所得到的資料來
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進而闡明和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人才的創造素質絕對不僅反映在知識和技能的占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識的運用、技能的發揮和創新上;谶@點,在教學中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通過課堂設疑提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發現需要解決的地理問題;通過組織學生閱讀課內外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指導學生讀圖、填圖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相關地理概念、地理圖表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等綜合能力;通過地理課堂教具演示、多媒體演示及課題研究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及運用地理理論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課程中的課題研究內容以及學校開設的`研究性學習課,對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提高非常有幫助。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塊一第一章的課題研究《尋找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證據》要求學生通過連續觀察、測量、記錄、六次(三周之內)某一物體影子長度的變化,證實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及其變化規律。雖然該課題難度不大,但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講要很好的完成,科學步驟必須完整,要有觀測、記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環環相扣,對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科學道德、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都非常有益,甚至有能力較強的同學,在做該課題的同時,還會拓展研究內容,研究出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對日出日落方位的影響,加深對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的理解,同時又提高了科研能力;另外,這一課題的研究要求小組合作完成,這在學生學習方式上也是一種新的嘗試,既合作完成學習了知識,又學習了別的同學的優點,加深了同學之間的了解,增進了友誼,增添了地理學習的樂趣。還有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有許多對地理感興趣的同學自發組成小組,推選出組長,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能力,主動探究提出問題,確定自己小組的研究課題,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合作開展調查研究。在這種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中,無論課題研究的結果怎樣,凡是積極參與的同學都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收獲,
包括地理知識、地理學習能力、地理學習情感體驗等許多方面。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教學教學反思11-02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6-12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5-30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12-09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范文01-29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推薦】03-30
【薦】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4-08
【薦】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6-12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推薦】06-13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優選)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