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1
地理是一門生活化的學科,它囊括的知識與大千世界緊密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恰當地將教學內容與學生身邊的環境、日常生活融合起來,進而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豐富自己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地理學科的魅力。本文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學的現狀及其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及具體實施的策略和方法。學生通過學習豐富的地理知識,可以打開視野,認識世界,完善自己的世界觀。從地理這門學科本身所具備的特性來說,其蘊含的科學和知識,是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其知識點的涵蓋面能細致到我們的住行吃穿,甚至是國家的政治和軍事問題。所以,高中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懂得走出課本,走入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進而真正實現地理這一學科的功能和用處,讓學生實現學以致用。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現狀
反觀如今的地理課堂教學活動,教師一般采用的還是以教師的教學活動為主體的課堂模式,學生在課堂的參與中只是作為接受知識的客體。在這種單一枯燥的課堂模式下,原本在實際的生活中具有靈活性的知識點,變得固定和死板。由于教師缺乏對學生具體學習情況的了解和觀察,只注重自己對知識點的講解,導致地理這門學科在學生的印象中變成了一門理論化的科目。教師沒有將知識的運用引導到生活中來,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就的得不到突破和提升,只會死記知識點。而機械的記憶又容易導致學生喪失對地理這門學科的興趣。因此,教師必須靈活地將生活化的元素融合到地理教學中來,讓學生深化自身的學習。
二、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時代要求和具體策略
(一)生活化教學是順應時代的需求
這個時代需要的是視野開闊、知識與理論結合能力能力強的綜合型人才。良好的地理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地理這門科目的`實用性也漸漸在大眾的視野里變得顯著和清晰。社會的變化在改變著地理教育的要求和規格。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教材內容和教學方式。教材內容的形式從原先的以文字論述為主發展到如今的圖文并茂。教學方式上則是教師要能突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模式,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將教學內容和生活相結合,并且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地理問題。這樣培養的學生才能有真正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性,懂得實踐操練。這也是這個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和需要
(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不能只著力于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耙粋巴掌拍不響”,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改變自身固有的學習方式。多參與課外的實踐和活動,走出課堂,走出課本。例如,我在教高一學生地理上冊的《認識各類巖石和地理地貌》時,我會利用學校在對學生集體組織的郊游的時間,布置給學生課外的學生任務。以小組的形式,讓他們在郊區采集比較常見的巖石的標本,然后再在課堂上讓小組分別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并選取其中一種表述該巖石的特性以及常分布的地點和區域。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外動手能力,激發了學生在玩與學中探索知識的欲望,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有效地把生活化的學習方式融入到學生的日;顒又衼。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課堂筆記的抄錄和記背,而是在靈活多變的學習環境下,學會自我調整和積極探索,這樣有利延續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以后更深入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ㄈ┳⒅貏撛O輕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度,和教師創設的課堂環有著直接的聯系。在生活化的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一種輕松、有代入感的課堂氛圍和環境,讓學生能自由的不受限制的發表自己的言論和意見,激勵他們個性化學習的發展。例如,我一般會在學期期中時開設一個地理的趣味知識點問答競賽,學生們的座位以圍成一個面向講臺的弧形的形式排列。講臺前方是一行評委和主持競賽的同學。教師在競賽過程中的作用只是一個輔助的調節者和引導者。這種競賽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同學們的課外地理知識,有效地消除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隔離感。為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和保持起著重要的作用。地理生活化教育模式將課程內容和日常生活有效的而結合起來,避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誤解和誤區,有利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上應給予學生廣闊的學習空間,鼓勵他們學會利用知識解釋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同時,教師在生活化的教學環境下,要合理地引導學生轉變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能一昧的死記硬背,隨著課程內容的深入學習,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應該要更加靈活。地理這門學科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在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具體實施中,還需要教師不斷結合自身經驗和學生實際的課堂反應,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從而真正讓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樂趣。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2
摘要:地理學科知識與自然社會現象之間關系緊密,這就為地理課程的低成本實驗和生活化教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客觀基礎與優勢條件。從“大氣保溫作用”的模擬實驗深受啟發,我們應著力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并開展探究實踐活動,這是地理課程的應有之義,完全符合新課程理念對學生素質培養的根本要求,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用結合與知行統一。
關鍵詞:高中地理;低成本實驗;生活化教學;思考與實踐
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應相互交匯,有效融合起來。如果缺乏生活元素的涵養和滋潤,學校教育就會因缺乏活力而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地理學科而言,它是一門以社會實踐為支撐的基礎課程,并且“來自于社會,服務于社會,在社會發展中得以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這正是地理學科自身的價值所在,同時又是開展以生活化為主的開放性教學活動的理論依據!耙陨鐣钪,綻放教學實踐之花”,應成為激發地理課程教學活動的根本追求。
一、低成本實驗內涵和“大氣保溫作用”模擬實驗
什么是低成本實驗呢?就是完成一次實驗所支出的成本少而低廉。地理學科中的低成本實驗就是通過使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廢棄物品以及對建設材料的有效制作而開展實驗的一種探究性實踐活動。它既可拉近地理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距離,又能讓學生從中深切地感悟到“地理生活,生活地理”的科學性、真實性和潛在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用結合能力。以“大氣保溫作用”模擬實驗為例,這是我參加過的一次教學觀摩公開課的現場實驗。
①實驗目的:借助生活實物,解析地理原理。
、谒闷鞑模1.5升的礦泉水空瓶2個,2.5升的塑料空瓶1個,溫度計2支,適量土壤,還有剪刀、手表、紙和筆等。
③操作步驟:首先,把2支溫度計分別編為A、B,用剪刀把3個空瓶攔腰截斷,把2個1.5升的礦泉水空瓶底部平放;其次,把相同量的土壤分放其中,并分別插入A、B溫度計,其中一個用2.5升的底部半截塑料空瓶套上去;最后,再把兩個裝置放在室外接受陽光照射,觀察溫度計的升溫情況。每隔一段時間觀察一次,并記錄溫度,比較溫度差別和各自的變化情況。
、軐嶒灲Y論:溫室阻止空氣交流或熱交換,使室內產生增溫現象。諸如此類的地理小實驗用材較少、取材方便且簡單易做。但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對于逐步積淀學生的地理素養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容忽視且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換言之,低成本地理實驗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大力倡導。
二、對開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簡要實踐與思考
上述實驗啟示我們,積極開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活動,既可凸顯新課程“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教育理念,又能在“低投入、高收益、良性發展”中攫取寓教于樂、事半功倍且持久深刻的教學效果。
1.創設生活情境,有效激發主體學習意識
眾所周知,新課程理念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難道它是與生俱來的嗎?又能否自然發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是在課程實踐活動中被激勵、喚醒、鼓舞并逐步培養起來的`。理論和實踐表明,豐富多元的生活化教學是激發并增強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有效載體和良好平臺。例如,在教學“大陸氣候”內容時,我首先借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直觀演示了我國西北部地區“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民風民俗情境,以生動形象地說明大陸性氣候日溫差較大的特點。再如,在“季風氣候”內容教學時,通過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曹營”的故事來鋪設展開。如此豐富的課前導入和課堂教學具有極強的傳導性與感染力,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進而不斷增強他們的主體學習意識。
2.鏈接生活認知,有效增強學用感悟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它著力強調了“學與用”“知與行”的相互作用對于培養學習者感悟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相應的生活閱歷和思維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認知和生活經驗,積極有效地開展生活化的課程實踐活動,引導并促進他們更好地學用結合與深刻體會。例如,在教學“氣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內容時,教師可結合湘菜的辛辣風格和湘人“無辣不成席”的生活習性,把其與粵菜的清淡風格相比較,兩者相去甚遠;還可以結合“南船與北馬”、南北方屋頂差異等社會生活現象,充分說明氣候影響的作用之大。此外,北方地區的冬季天氣寒冷,又比較干燥,因而北方人或長期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們多患有風寒;而南方地區冬季氣溫雖然不低,但由于濕度較大,長期生活在這種氣候環境下的人們多患有風濕疾病。
3.尋求生活支撐,有效突破重點、難點教學內容
長期以來,高中校園內始終流傳著“理科之難,在于物數;文科之難,則在于地理”的說法,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對學生來說,高中地理的基礎知識比較容易掌握,然而由于其內容豐富多元,且技能性、專業性和綜合性較強,若思維的邏輯性和想象力比較薄弱,就難以對知識理解到位、掌握到位。尤其在題目訓練或各類考試中,有許多學生深深感到或是不會答題,或是難得高分,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一種抵觸心理。如何對待高中地理課程中的重、難點教學內容呢?我們要尋求生活的支撐。例如,在講解“經緯網”的知識時,尤其在解答“某人從赤道以北40千米處出發,依次向正南、正東、正北和正西四個方向各走100千米,最后他位于什么位置?”之類的題目時,許多學生都無從下手。教師可借助如籃球、乒乓球之類的體育活動,向學生簡單地解析此實驗,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
4.加強生活實踐,有效促進手腦能力培養
皮亞杰指出:“知識的本身就是活動、動作和思維三者之間的密不可分!倍按笞匀痪褪且槐揪G色的課本”,能讓學生從中獲得快樂學習、深刻感悟和綜合發展。新版高中地理教材為培養學生“地理生活化,生活化地理”的綜合能力素養,發揮著引領和橋梁的作用。以湘教版必修Ⅰ為例,其中第一章第三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內容中,蘊藏著“南北方樓間距不同”“房屋朝向”“夏冬季節學校作息時間不同”等生活元素;第二章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內容中,蘊藏著“家鄉的山是如何構成的?”“山上巖石屬于哪一類?”“鵝卵石為何是圓的?”等生活元素;“鄉土地理”內容中,蘊藏著“本地土特產及其形成原因”“本地房屋建筑和服飾文化”等生活元素,這些都是吸引學生開展生活實踐、加強手腦能力的優質資源,我們應當予以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和充分利用。
綜上所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蔽覀儽旧砭蜕钤诘乩憝h境之中,社會生活原本就是地理知識教學的鮮活題材。教師要努力通過創設情境、鏈接認知、尋求支撐和加強實踐等方法,積極開展地理課程的生活化教學活動,為贏得較低成本、深入淺出、增進學用、厚積薄發和教學相長貢獻應有的智慧和力量。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3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課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研究性學習作為新的教育理念,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滲透于教育教學中,對當前教育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高中地理是中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學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探索性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需要,也是地理教師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地理教師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的角色
地理學科內容非常豐富,且貼近人們生活,因此,在地理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非常容易的。例如,環境污染、資源開發與保護、交通發展等都是學生感興趣、社會所關注的重要話題。但要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及課外輔助工作。因此,教師就要在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首先,教師要做好設計者。研究性學習是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在研究問題中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從而培養創新能力,并不要求學生必須發現什么,創造什么。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在此前提下,采取多種手段,根據地理教材的內容,科學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研究學習的興趣;教師要設計有利于學生研究的情境,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研究學習中。其次,教師要做好組織者。在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中,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獲得研究資料、資源的途徑也是多方位的,可以在網上查找搜索,可以設計調研問卷,可以開展課外調查研究……這些都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和安排。因此,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做好組織者,使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能夠真正學到知識,提高水平,鍛煉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途徑
1.在教學中適當滲透專題研究單元
在不影響地理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的基礎上,課堂教學中可以滲透一些和教材內容有關的專題研究活動,這是當前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比較常見的一種形式,在選題方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
(1)根據教材內容確定研究課題教材中闡述了部分基本原理和概念,但有些深層次的知識并未引申闡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這部分未引申的知識設計成研究課題進行探究。然后學生根據課題進行調查、研究,探究出這些深層次知識,乃至生發出自己的觀點。教師要注意課題的選擇既要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要適合學生自主研究學習。
。2)聯系生活實踐選擇相關問題研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設計研究課題時,聯系生活實踐選擇相關問題是不錯的方式。在這種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通過搜集資料、訪問調查、動腦動手等實踐活動獲得親身體驗,掌握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能夠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提高了和他人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學生會真正認識到掌握知識和技能在生活實踐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地理學習中去。
2.地理課堂教學中樹立研究性學習理念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開展好研究性學習,教師首先要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從根本上改變不適合教育發展的教法、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研究性學習理念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創設研究性學習教學情境。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準備好研究問題所需的材料,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本身的內涵,明確解決問題的步驟、方法以及意義,調動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和引導,通過實驗、觀察、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并得出結論。這是創設研究性學習教學情境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提高研究性學習能力的重要步驟。
(2)創設多種實踐活動,獲得親身體驗。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的知識都比較抽象,缺乏真正的實踐體會。而研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師要注重創設多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中明白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記憶更深刻。此外,通過這種結合實踐活動的研究性學習,使其掌握各項技能,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3)創設質疑環境,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傳統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側重于讓學生死記硬背,教師往往禁錮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缺乏讓學生質疑的環境。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放棄對學生思維的限制,培養質疑精神,讓學生大膽思考和提問,鼓勵他們勇于提出和求證自己的觀點。這對于開闊學生思路、啟迪學生智慧、培養創新精神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4
摘要:現階段,我國高中教育已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但我國高中全體人員并沒有對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明確認知,導致高中地理學科師資力量較薄弱,學生重視度較低,課堂學習積極性較低,成績較差。高中地理在高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比分,要使學生全面發展,高中地理教師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調動課堂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新時期;高中地理;興趣教學
筆者簡要闡述了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實施興趣教學法具備的價值意義,并從多個層面提出一系列興趣教學措施,希望為我國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興趣教學法的價值意義
在教學中,智力因素并不是主導因素,興趣才是。地理學科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可以說它是高中教學的工具學科,是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在當代,地理學科的.教育責任十分繁重,不僅要對高中生進行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而且要對高中生進行全球化啟蒙教育。地理知識被廣泛應用于國家建設發展中,具備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隨著全球經濟化及我國社會知識化建設的深入發展,生命科學及地球科學已逐漸成為我國高中地理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高中地理教育對于人類的未來發展極具重要性,不是高中教學中可有可無的小科目。現階段,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將地理作為高中教學的基礎科目,與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處于同等地位。而我國新課程改革也對地理教學給予了高度重視。
二、高中地理興趣教學的策略
。ㄒ唬┖侠砝糜嬎銠C多媒體技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內驅力,是學生養成學習能力的根源。一個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興趣,才能對所學科目產生求知欲及學習動力。如果對學科內容沒有興趣,只是被動學習,則學生難以對真理產生探索欲。所以,高中地理教師要有效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必須合理利用趣味知識,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例如,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通過轉變場景、色彩、光及聲等,以動畫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理教學課件,這樣可以促使地理知識更直觀形象,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簡化且深入的理解,從而達到強化課堂教學效果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計算機技術,通過形象化的形式展現地理知識,不僅可以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ǘ┮洆
首先,有機結合傳統文學知識。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地理現象與成語、古詩文等結合,從而促使地理知識更具趣味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豐富學生的學科文化內涵。例如,我國西北地區屬于大陸性氣候,高中地理教師在向學生講解這種氣候的溫差特點時,可以結合我國的古諺語:早穿皮襖午穿紗等,向學生提問這句諺語說明了什么。學生通過諺語的字面意思得出,該地區氣候溫差十分大。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為什么西北地區氣候溫差這么大,這時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探知欲,進而對學生講解溫差特點的成因便可以事半功倍。其次,與其他學科相結合。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其他學科中的故事作為地理知識教學的典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地理學習。例如我國某高中地理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通過結合歷史學科知識,向學生提問:哥倫布探索新大陸,第一次通過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共計37天,第二次順著加那利寒流及北赤道暖流航行,共計22天抵達美洲。這是為什么?通過這種引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后,教師可讓學生自己閱讀相關教材尋求原因,然后通過提問方式,由學生回答,其他人補充。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方法,不僅可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且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地理思維,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三)聯系教材圖片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以漫畫形式進行展現,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可以通過簡單直接的展現,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地理漫畫給予高度重視,將其作為教學的主要輔助材料。例如某高中地理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森林資源利用知識時,向學生展示了相關漫畫,畫中遍地都是樹根,一只小鳥站在樹根上,眼角流下一滴淚,嘴里說道:把我帶走吧。展示后,教師向學生提問,小鳥為什么這么說,學生通過觀察,回答道:人類亂砍濫伐,破壞了生態環境,動物難以繼續生存。這種引導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探索欲,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三、結語
高中地理興趣教學方法多樣化,高中地理教師只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例如好奇、好動、好勝、好學等,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特色化教育,便可以有效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5
摘要:新課程改革以來,對高中地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的教學應當保證課堂的效率,因此需要對地理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期能夠提高其有效性。本文在對一些學校進行了考察研究后,根據當前地理的教學模式,創造性的提出了雙動兩案教學模式,以期能夠通過新舊兩種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更好地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學效果,從而構建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中地理;雙動兩案;教學模式;構建研究
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雙動兩案教學模式在這樣的現狀之下應運而生。高中地理的教學當中,雙動兩案教學是在構建主義以及元認識等多種理論的指導基礎上建立,將學生的學案和教師的教案作為媒介,通過學生和教師的一系列教學活動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本文將對雙動兩案教學模式作詳細的介紹,并且對高中地理課堂當中雙動兩案教學的特點進行概括總結,以期能夠對其模式的構建研究做出一點貢獻。
1.高中地理雙動兩案教學模式的定義
首先較少地理教學模式,即通過某些特定的教學思想的指導后建立起的一種較為穩定的地理教學結構、程序以及相關的策略體系。對于高中地理的雙動兩案教學模式,則是通過元認知、建構主義、地理學習以及教學等多種理論的系統指導,將學生的學案與教師的教案作為媒介,通過課堂的活動來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以及教師的教學能力等,從而良好的完成教學的任務的一種有機結合的教學體系!半p動”是指學生的學習活動和教師的教學活動兩個活動,兩案則是指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學生的學案。在雙動中不僅要突出教師的指導作用,還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兩案當中,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根據課堂目標、內容以及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學生的學案則需要教師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生通過學案可以自主的學習并且探究學習內容,主要有課前的預習、課上的指導、課后的練習和小結等內容。
2.雙動兩案的基本組成
2.1理論依據
雙動兩案教學模式構建的理論依據包括建構主義、元認知、地理教學和學習多種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通過一定的學習環境獲取知識,而非以教師的教授為學習的主要渠道,即知識通過某些意義構建而獲得;元認知理論則是強調個人對于自身認知的一種認識和意識,即對認知的認知。一般情況下,元認知包含三個層面,最基礎的一般認識,由經驗獲得,再是通過認知過程中獲得的情感和認知體驗,最后是通過認知能夠對事物進行相關的評價和選擇。地理學習與教學理論,是對地理學科當中一些學習的過程和規律的總結。
2.2教學目標
任何一種模式都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構建,高中地理的總體目標即是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原理以及規律;獲取相應的地理基本技能,拓寬地理的思維方式,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手段以解決地理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并樹立正確科學的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多種觀念。
2.3教學程序
高中地理的教學程序,即一堂課的教學步驟。一般情況下,首先是教師精心設計教案和學案,并且根據已經設計好精心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在活動過程當中完成教學目標,獲取知識和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當中要充分精心相關指導,學生則應當做好課前的預習,并且在活動當中精心學習以及知識的延伸拓展。
3.高中地理雙動兩案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
3.1高中地理兩案研究
“兩案”的研究分為學案和教案兩部分,其中對學案的研究主要有:第一,地理學案應當明確其內涵和本質,在此基礎上由教師進行設計并且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并完成學案的學習。教師要把握好內容的重點和銜接過渡;第二,學生的學案包括課前的預習、課上的指導、課堂的練習和課后的小結四部分;第三,在進行學案的'設計時,應當遵循主體性原則、目標導向原則、方法新原則、圖表化原則以及有效性原這五大原則。
3.2高中地理雙動兩案教學特點
雙動兩案的教學模式有其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使得高中地理的教學和學習更加有效。第一:設計性,在雙動教學模式當中,教師學會如何教學,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教師和學生都根據教案和學案來進行內容的學習、知識的獲取和目標的完成,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能夠根據清晰的目標形成明確的思維,從而認識地理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第二:活動性,“雙動”強調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協調統一,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能夠滲透進去教學的方法,學生又能夠在學習過程當中獲取知識,發展思維。第三:多功能性,雙動兩案教學模式不僅注重教學的整體功能以及目標的完成,而且還注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的成長,不僅是知識的成長,還有思維和能力的成長。第四:地理性,高中地理雙動教學模式的構建,是為了完成高中地理的總體目標而設計的,它在完成課程目標的同時還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和能力,因此在進行其構建時,還以地理的學習和教學理論為指導,遵循其規律原理,充分的將地理學科的思想體現了出來。
4.結語
雙動兩案教學模式將其它教學模式的優點進行了充分的吸取,通過科學理論指導,并且對學案和教案的科學設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地理知識,了解地理本質,發展地理思維,從而使得高中地理的課堂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6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更希望借助教材,在較短的時間內把知識告訴給學生,這種教學是一種授受式的教學,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被動接受,主體性不強。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體驗式教學,就是要轉變這種教學方式。通過創造實際的或模擬的情境,以此來呈現或再現問題、矛盾,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到知識的獲得過程中,從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并應用知識。
一、創設體驗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應用體驗式教學情境是催化劑。在地理課堂中,只有通過情境讓學生去感知,在情境中探究,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獲得體驗。從學生角度來看,體驗的生成也有賴于情境,若課堂中沒有情境,充斥的只是干癟的知識講解、練習,學生也就難以生成體驗。如在《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學習中,如果學生對自己家鄉環境的地域差異和其他地方不了解,如果沒有對全球性地域的`比較和分析,學生對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是較難理解的。在地理教學中創設情境,一是在導入過程中,需要以情境來引入新的課題。在這個過程中可借助多媒體、活動、話題等多種方式進行,且要注重以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如在《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的學習中可從身邊的小孩出生話題說起,并由此而引出某個地區人口增長的案例,然后再結合教材中的圖標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有什么特征。這樣,讓學生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過渡到“人口增長”的概念和特征探究中,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更容易讓在學習過程中獲得體驗,促進對知識的理解。二是在探究活動中要注重以情境來促進學生體驗的生成。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后,針對問題也要注重以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獲得體驗。如在《城市區位與城市體系》中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引導問題如“世界聞名古國發祥地為什么和河流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城市為什么會比較密集?”然后借助幻燈片展示中國主要河流,引導學生找出武漢、重慶、宜賓等城市都在河流交匯處的原因,并對廣州、上海、天津這三座城市的位置分布共性進行分析。這樣可讓學生在圖片分析的過程中理解事物空間布置的特點,理解河流成為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
二、提出探究問題,促進學生合作
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有了情境,帶給學生的是直觀感知,但學生的歸納和理解能力有限,此時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要豐富學生的體驗,不僅只能轉變講授式的教學,還要注重在課堂中通過問題、活動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展開探究,讓學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討論,甚至是辯論和質疑,這樣才能更好地豐富學生的體驗,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構建,讓學生經歷地理知識的構建過程。首先,要注重以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以《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中對地理環境區域性的特點探究為例,先呈現杭州龍井茶在日本種植的案例,問:“為什么龍井在日本始終沒有種好?”引導學生圍繞案例而交流。教師總結出地理環境區域性的特點,同時舉出例子并追問:“農業生產會受哪些因素影響?”此時學生會有很多看法,教師問學生古代和現代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展開交流,并舉出例子(如雜交水稻單產大幅度提高;美國一個大型農場只需少量農業工人)引導學生判斷,在此基礎上總結影響農業區位的主導因素。其次,在課堂活動中也要注重引導小組學生展開辯論、質疑、互問互答活動,如《城市空間結構》中“城市區位”概念的辨析就可在探究后小組間相互提問。
三、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應用
要在地理教學中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應用也是較為重要的方法。傳統地理教學的應用是以課后書面練習為主,強調的是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應試技巧,以此來應付考試。提倡體驗是教學強調要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依歸,尊重學生,關懷生命,拓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寬度,讓學生能在學習知識后去應用,在應用中獲得豐富的體驗,更好地感受地理和生活的聯系性。同時也要以應用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真正能學以致用。在地理課堂中,要及時結合所學內容,引導學生圍繞生活展開分析,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如《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為例,對于交通運輸方式(如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公路運輸等)學生不難理解,但這些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是什么,如何進行合理區位選擇就是難點。教學探究該內容后就可引導學生根據家鄉城市的情況展開討論。同時,在課后也要引導學生應用知識去分析實際問題。如在《區域差異》學習后對英國和日本進行分析,并在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結論,提出相應的建議。在傳統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更多看重的是學科知識的傳授,而新課標下的地理教學則要求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掌握知識、獲得技能,經歷地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這樣,讓學生去經歷、去感知、去體驗,在實踐中應用,知識才會變得牢固,技能才會得到提升,發展也才能落到實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7
地理現象是地理學科研究的主要對象。如何從紛繁復雜的各類地理現象中剖析原因,總結出發生及發展規律,將獲得的規律應用到現實問題的解決之中,這是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與要求。在實際課堂教學觀察中,常見的是教師選取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教師給出相對固化的答案。可當學生遇到思維跳躍性較高,或最新發生的地理現象問題時,特別容易不假思索地照搬教師在典型案例中的已有結果。據此,筆者多次就“現象—規律”教學策略進行實踐、摸索及反思,試圖尋找出不只顧完成教學任務,直接給學生現成的標準答案的教學、“填鴨式”教學,以避免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思維發散性受到嚴重制約。避免出現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的現象。
一、“現象—規律”教學實踐
透過現象看本質,高中地理應側重給學生最佳的方法。如在學習高中必修地理《地球的運動》時,就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這一知識點,教師通常的教學策略有如下幾個環節:
。1)介紹太陽高度的概念;
。2)分析太陽高度的日變化規律;
。3)據課本圖推導出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為900減去所求點與直射點之間的緯度距離,得出距離直射點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高的規律;
。4)分別說明二分二至全球正午太陽高度分布規律推理出普遍規律:正午太陽高度自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筆者在以上(1)(2)(3)(4)的步驟中,穿插一些活動:如讓學生用自己的拳頭代表太陽模擬一天內的太陽高度變化;使用多媒體展示太陽直射點移動的視頻及對應的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圖;將教室里三個過道分別代表南回歸線、赤道和北回歸線,教師高舉拳頭在這三者之間移動,請大家思考看到教師拳頭的角度變化;使用教室內三列照明燈,依次由南向北打開南列、中列和北列各三盞燈,繼續思考在依次打開燈的過程中,哪里的同學觀看的角度最大。在進行以上多種展示后,很多學生自己對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的總結會更加完整、科學,這遠比教師只是簡單地給予學生標準答案好很多,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這樣的教學具備靈動性和生成性,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真學課堂”。在利用已知規律分析地理現象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借助配套的訓練幫助學生鞏固已學,尋找知識和能力的盲區。在從規律到現象的過程中,一定量的習題訓練誠然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題量要適度,難度要適當,更要能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教師應提前對要布置給學生的訓練做好篩選,決不能簡單地直接從網絡上下載復制。寧可教師做廢題,絕不讓學生費時多做一道無意義的訓練題。選取的題目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盡可能選取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地理現象,讓訓練甚至成為一種愉悅的享受。如在學習了工業區為因素的環境內容后,可以要求學生舉例分析產生大氣、固體廢棄物和水污染等企業類型及布局位置,學生們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后得出了很多答案。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實地考察家鄉附近的各種企業,思考可能產生的污染類型及其布局是否合理。再如在總結了我國雨帶移動的規律、降水的類型及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等知識后,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多個我國各地區形成降水的圖片、視頻,要求學生根據已有規律思考降水發生的可能區域、成因、利弊、危害防治對策等,可以在所給的材料中適當增加一些提示,設問也應逐級提高要求,一步步將學生的思考深度和廣度進行拓展。要求較高的題目可以分步驟展開,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師生之間互動來解決!皬牡乩憩F象來,到地理現象中去!边@個過程其實就是尋找規律并學會知識遷移與實踐應用的過程,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應該是我們地理學科教學的最核心要求。在對規律的發現及總結中,教師應充分放手,相信學生,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適時點撥,及時總結以確保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學生能發現科學、系統的地理規律。若學生發現自己在地理課堂中學習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對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科學思考,解決一些問題,這種快樂會成為他們更加樂意參與地理學科學習的持久動力和內驅力。
二、自我反思
首先,不是所有的地理現象均全程適合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因高中地理部分知識和初中地理所學的關聯度不高,且很多方法學生尚未具備,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也需要教師加以指出。在高一新生新學地球的運動知識時,因缺乏必要的空間思維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并沒有完全形成。若教師一味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們的發現一定極為有限,只是低端的“是什么”的內容,對“為什么”的探究會很少。其次,教師在“現象—規律”地理學習中不僅僅只是引領,更應為主導。既要有對課堂教學的充分設計,對每一個學生的突然發現有比較完備的預案,適時、適度準確評價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及時點撥,使陷入困境的討論流暢,促使學生的發現能力及發現內容得到提升。再次,很多時候,我們所總結的規律未必適用于所有的地理現象,我們應教給學生總結規律的方法,強化對已有規律在多種新情況下的變式訓練,重視對學生思維過程的引領,而不只關注知識本體。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8
摘要:地理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不僅在高中生的日常學習中占據重要地位,在生活及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夠發揮巨大作用。但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往往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忽略了高中地理的實踐性,難以讓學生真正了解地理學科,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高中地理教學應從結合生活實際、開展實踐活動、注重能力培養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創新高中地理教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提升教學成效。
關鍵詞:高中地理;生活實際;實踐活動;創新;方法
高中地理是在學生已有地理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進一步探索地球奧秘,揭開日常生活現象的神秘面紗,讓學生了解氣候變化、地表形態、自然災害等內容,它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隨著我國教育理論的發展和進步,新課標提出了“學習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這既符合素質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又符合地理學科的特點,使理論結合實際,真正做到讓學生學以致用。
一、教材知識與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相結合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只注重教材知識的講解,將教材內容灌輸給學生,卻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程度,難以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熟悉的、了解的日常生活現象引入其中,并與教材知識相結合,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將生活現象和教材知識相結合,需要注意幾個基本要點;第一,教師本身應該對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具備足夠的認識,能夠深入、細致、準確地剖析生活現象中蘊含的地理知識,使學生對其能夠形成深刻的認識。第二,教師需對教材知識有全面的掌握,尤其是切合考試重點的相關知識,教師更應深入分析歷年高考試題的出題趨勢,對教材知識進行拆解和重組,使其與生活現象形成統一。第三,結合教材知識和生活現象,既可以把生活現象作為載體,在其中融入教材知識,也可以把教材知識作為脈絡,用生活現象充實教材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地轉偏向力”內容時,往往只是讓學生記住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的規律,學生是無法了解地轉偏向力的真正原因的,也容易記混。因此,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地轉偏向力的現象展示給學生:水中漩渦的旋轉方向;長江南北兩岸緩急不同的水流速度;蒙起幾位學生的眼睛,讓其朝直線方向行走,會發現學生向右邊傾斜。以此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真正將教材知識與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相結合。
二、組織課外實踐活動
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學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的生活環境。此外,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地理學習效果。組織課外實踐活動需要按照合理的形式進行:首先,應合理選擇實踐項目。實踐項目的選擇既要切合教學的重點,又要切合學生的興趣特點。其次,合理設計實踐方案。實踐活動在正式展開之前應設計完善的方案,以確保實踐活動的順利展開。設計方案需根據對應的實踐項目、人員組織、實踐重點等環節進行。最后,做好實踐活動的管理工作。實踐活動的意義在于通過實際環境展開地理知識的教學,因此,教師應做好實踐活動的`管理,確保學生能夠完全融入實踐中。例如,在教“地球自轉”相關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對地球自轉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地球自轉現象的調查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調查,憑借調查所得到的各類現象,對地球自轉的知識進一步了解。比如晝夜更替、地區時差、物體偏移等現象都是地球自轉引起的。除此之外,在教學天體運動等天文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天文臺進行天文觀測,或將教材上死板的知識轉化成生動的圖像畫面,以利于學生理解,并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還可以組織成立地理科研小組,讓學生接觸除了教材知識以外的地理知識、地理現象,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并讓學生把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學匯報。
三、地理教學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
地理教學不應該只局限于教材知識,不能把學生培養成死記硬背的應試型學生,而應多給學生提供發言、思考的機會,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能夠靈活使用地理工具。在地理課程中,看圖能力是每名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在以后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一種能力,教師應教授學生看圖的重點、技巧,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已學的地理知識解釋地圖。例如,在教“中國地形分布”內容時,教師應充分利用中國地形圖,幫助學生形成形象的地形分布意識,在做題時或在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通過實際的地形圖,可以讓學生清晰、直觀地認識到三大階梯的分界線以及其分界線所穿越的地區;還可以讓學生對我國地形的分布規律形成一定認識,如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等基本規律。在課堂上,教師還應該利用地形圖引導學生發言、思考問題,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地理教學的活動中,以此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此外,為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還可以從地理作業入手。教師可以結合微課教學的相關內容,對地理作業進行“微化”,將一個章節中不同難度等級的知識進行分散布置,讓學生在作業中循序漸進地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在教“洋流分布”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設計一些有關基本規律的習題,然后再提升難度,設計更深層次的問題,以此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洋流運動的相關知識。
四、突出高中地理學科特點
高中地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地理學科仍具有一些獨有的特點,如地域性、綜合性、實用性。高中地理知識中既有世界地理也有中國地理。從整體上看,世界地理有一些共同發展規律,可以普遍適用于各個方面;但從細處分,不同地域環境往往有著截然不同的地理特點,這時就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要重點分析其差異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聯系實際,突出相關地理知識的特點,以此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比如,澳大利亞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鐵礦儲量巨大,產量連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時,澳大利亞也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其對應特點就是養羊業十分發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聯系實際,突出這些特點。例如,在學習“氣候”這部分內容時,同樣是在亞熱帶氣候區,但不同地形、不同位置也往往存在著不同的氣候特征。海邊地區往往是季風性、海洋性特征明顯,內陸地區則是大陸性特征明顯,因此,學生在注意差異性的同時,還需要充分結合各種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避免以偏概全。在分析一個區域的植被情況時,應綜合該地區的地形、氣候、人文等因素,從而得出正確的植被認識。
五、結語
高中地理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但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材知識的教授,只關注學生成績的好壞,卻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新課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學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將教材知識和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相結合、組織課外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突出高中地理學科特點等方面,不斷創新,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9
摘要:隨著高中地理教學理念的變化,教學內容以及手段也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當前探究式教學在高中課堂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將其嘗試應用于地理課堂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一定要合理的應用,否則將會適得其反,因此本文主要是具體分析如何在地理課堂中充分的利用探究式教學,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法;高中;地理教學
1.前言
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應用探究式教學,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性比較強,可以使學生對地理學科產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的學習。但是探究式教學在實際應用中還不夠成熟,只有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改善,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2.探究式教學法的基本概念
何為探究式教學,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采用探究為主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分析能力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探究式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根據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某個知識點,或者實際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應用探究式教學法的過程中,關鍵是要學會尊重學生,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引領學生利用所學的課堂知識對某個問題進行分析,而開展的前提是教師要根據課本上的知識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或者獨立的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最后教師再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總結,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3.應用探究式教學法的具體方法
高中地理教師在應用探究式教學的時候,應當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探究式教學的優勢。在實際的應用高中地理教師可以通過以下的方法實現。
3.1提出符合教材內容的問題,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氛圍
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中應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根據課本上的知識,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對課本知識產生興趣,給學生創造探究式的氛圍,進而地理教師再引導學生對該問題進行思考,使學生獨立的解決問題。比如在學到《宇宙中的地球》時,地理教師可以利用媒體技術播放與課本知識相關的視頻資料,然后提出“當前銀河系中發現的星體總共有多少顆”等相關的問題,使學生獨立的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將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
3.2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或者獨立的解決問題
地理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應當引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這是探究式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比如地理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地球在宇宙中充當怎樣的角色”,然后提供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使學生能夠自主獨立的分析問題,并且在結束這一環節之后,還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觀點分享給全班的同學,這樣有利于了解學生對問題的解決程度。學生完成發言之后,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問題展開討論,并且要求各個小組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答案,同時在完成討論后,要求各個小組派一個學生進行總結,將本組的答案分享給其他同學。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使學生學會與其他同學正確的進行交流。
3.3教師對小組的總結進行點評
每個小組完成對某一問題的討論,并且將本組的答案給教師以及其他學生作總結性的發言之后,地理教師還要對每個小組的答案進行分析,給出適當的點評,在點評的時候,應當明確指出小組總結中存在的問題,如果學生的思路新穎,或者觀點鮮明,這時應當給予充分的表揚,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并了解自身的優勢,然后在以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揚長避短,這樣學生就能在學習中充分的認識自己,達到學習的目的。此外地理教師還要對提出的問題給出一個客觀、科學的總結,從各個角度全面的分析問題,使學生掌握全面的解題思路,這樣學會就會將其與自己的解決思路作比較,從對比中獲得正確的、簡潔地解決方法。通過這樣一種探究式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而且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語
總之,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應用探究式教學方式,對于教師來說,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當充分重視探究式教學的應用,合理地利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10
應試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今的新課程改革具體思路。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是向著素質教育為主轉變,但由于高考的制度變化不大,導致現在“分”還是學生的命根沒有突出素質教育的優勢。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于對地理知識的傳授,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在能力運用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這顯然不利于新時代對創造型人才的培養的要求,也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時代對我們的要求,就是要把地理應試教育機制轉化為地理素質教育機制。
我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為鮮明旗幟,拉開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才能樹立起地理素質教育的新旗幟。但素質教育在中國倡導了多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試制度和教材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沒有突破傳統的地理教學誤區,新一輪課程改革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一、對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認知
湘教版的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并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采用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為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啟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新教材加強了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過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訓練,有意識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創造條件。強調開展多種地理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為探究問題的過程,獲取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師生互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動”中,專門設計了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內容。動手:引導學生演示晝夜更替,解釋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畫圖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計算兩地的時差等。動口:引導學生說明生命出現應具備的條件。動腦: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總結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分析歸納太陽輻射隨緯度分布的規律;分析晝夜長短分布規律;用科學的術語解釋四季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這些都為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材還刪除了一些難以讀懂,不易理解的地圖;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展閱讀、觀察、實踐和探究活動。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給教師提供了較大的、創造性的發展空間,以利于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二、近半個學期以來教學工作上的困惑
近半個學期的教學,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獲,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統,這對于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做了適當的刪減,刪除了一些較難于理解的知識點,圖表,但課堂活動量明顯增加,如何有效的.組織好這些活動,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這些都為我們每一位高一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在近半個學期的教學中,我們感覺到課時緊張,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于,那就只是走過場,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調動每位同學,那么時間又難于滿足,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2、對學生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課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現嚴重脫節,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教材內容相對簡單,而高中地理在難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這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無疑一下難于適應,給我們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許多學生連經線、緯線都不知道,這樣對于地球的運動、時差的計算、季節的形成等問題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師再利用上課時間給學生進行講解,這就面臨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難于完成,組織學生回去自學,但部分基礎較差,綜合理解能力較弱的同學還是難于接受。也正是因為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讓許多學生感到難學,導致興趣漸無。如何更好的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困惑著許多教師。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他們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了解不夠,傳統的學習行為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我們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現行的高一地理課標有四個版本(地圖版、湘教版、人教版、山東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識結構等多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作為教師不可能不考慮這些。例如作為走在高中新課改革最前沿的廣東省,為了對付xx年的第一次高考,地理教師不得不把以往最早的16開的舊地理課本搬到了課堂,因為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這四套教材配套還是個迷,所以作為教師而言,對如何把握好教材與課標有許多的困惑。另外教材與教輔資料明顯不配套,新的教材還沒有相應的教輔,現有的教輔資料還都是以舊教材為藍本,許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應的修改和刪減,但在練習中出現,如新教材中的地轉偏向力的內容已作了刪除,但在教輔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在后面的“單元大氣的運動”中又出現了這一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教師該不該講,應講到什么程度,很難把握。學校在教學資源、教學管理工作上與現行的高一地理新課程的要求明顯置后。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結論性的東西減少了,但學生的活動增加了,動手、動腦、動眼觀察等實際操作的內容明顯增多,但學校與之配套的教學輔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教師手中沒有掛圖,上課只好用手畫圖,這一方面影響課堂效果,同時也浪費時間,影響老師教學進度。實物模型和多媒體演示軟件相對缺乏,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及以此產生的時差和太陽高度的變化等難以理解,這些也都對新課改教學帶來困惑。
4、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們仍然受傳統教學的經驗的影響,對學生總是不放心,總是想講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計的給學生灌輸,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于學習,真正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新教材在知識體系雖不如舊教材系統,它注重的是教師如何給學生挖好溝,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師連坑一起挖好,特別是有時我們不僅幫學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這都使我們走進了高中新課改的誤區。另外教師在對待案例的教學,教案和教師用書都沒有任何的解釋和說明,而且對于學生來講也是難度很大,對于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才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
三、在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針對以上現象,我也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盡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為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朋友、指導者。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
、僬n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
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
此外,還根據實驗班、重點班、普通班平實驗班有學生共同參與,無論結果如何……此外,備課組還根據普通班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實驗班增加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布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都使用較高的標準,從而滿足實驗班學生學習的需要。
4、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力圖展現地理信息的多樣性。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為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圖》制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沖,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5、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信息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通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于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力爭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11
一、培養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只有熱衷于某項事業,才會主動地去追求做到最好,所以我們講應該努力培養對學科的興趣。至于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我想可以從這些事情上著手:搜集與課本知識相關的趣聞趣事,播放相關優秀紀錄片,組織野外實地學習等等,總之,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的方式都能吸引到他們。
二、掌握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后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瓷钏,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
三、勤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了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它具有感官刺激強、信息容納量大、表述簡明扼要等優點。借助地圖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運用示意圖,及有關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原理。在復習中要記的概念、原理、規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還較相似,這就給記憶帶來了麻煩。若能借助于示意圖,很多時候十分簡單的一幅示意圖就會把有關概念、原理的本質反映的淋漓盡致、印象深刻、難以忘記。
四、地理復習的一般過程
先掌握基本地理概念,然后了解地理事物的發生和發展,最后進行合理的分析、判斷和歸納,實現本學科之間的知識有機聯系以及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梢詫⑦@一過程概括為五個字:憶,記,翻,做,究。
。1)憶:就是對已學過的課本內容 過電影,也就是重新回憶一遍,憶的內容主要是教材知識網絡,可以對已掌握的內容了然于胸。
。2)記:是對一些主干知識、重點和難點的知識進行背誦和記憶,首先要對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實進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這些地理事實是構建一個完整知識網絡的節點,是基礎,很重要的準備。有了這些地理事實還不夠,還必須了解地理事實的發生和發展規律,以及地理事實之間的聯系。
。3)翻:就是翻看平時做過的習題、考試題。平時做過的題目要保存好、整理成冊,以供復習階段使用。在復習課本同時,可以翻一下以前做好的題目,回憶一下當時做題時的情景,溫習一下題目訓練和考查的教材基礎知識。
。4)做:是選擇少部分以前做過的題目。盡可能少做、精做題目。可以選擇以前做過的有代表性的題目或者以前做錯的題目,主要目的是溫習做題的思路和方法彌補以前做題中存在的不足。
(5)究:是細究錯題。主要是找一下錯在何處,是知識記憶還是知識理解有欠缺,是審題不準還是思路有偏差?通過細究以前的錯題,可以明了自己以前在做題中的薄弱之處,以使備考訓練更有針對性。當然地理復習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就是對時事和社會現象的關注。注意閱讀一些報刊,關注一些相關新聞事件,有意識地收集一些與地理有關的資料,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12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于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要求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
今年我執教高三年級,反思以往教學上的不足,改進教學方法,思考今后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尤顯得緊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后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再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教學觀念和方法的反思
傳統的教學在目標的確立和教學方法的處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師的主體能力,沒有很好地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去。高三年級學時的緊迫使得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采用教師教知識,一堂課下來,覺得很滿,彈性時間不長,學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這樣教學目標就很難在課堂中體現出來,重難點的不明確使學生學習被動,知識框架混亂。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并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藍本內容逐漸地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我沒有很好的處理藍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系,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景的創設要貼近學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三、 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由于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后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更多的原因在于我沒有很好的教于分析方法而一味的就題論題,同樣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對策:布置作業時,要求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了解題目要求。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后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13
又到學年的尾聲,回顧這段時間,經歷了學業水平測試,而后又專注于地理選科的教學,其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形成教、 學、 做合一的教學方式。但是如何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進課堂教學,是值得我思考的現實問題。通過反復思考,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入手:
一、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采用啟發式教學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有助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因此,教學中,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圖片,進而進行視頻欣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文字、動畫、語言,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好動” 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并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并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導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復習亞洲地形和河流時,可以嘗試給學生播放歌曲《亞洲雄風》,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復雜的氣候時,我先讓學生進行圖片欣賞,再與古詩詞和歌曲相結合,不僅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引導學生做到了學科間的融會貫通。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才能獲得提高,才能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教學教學反思11-02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5-30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12-09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7-21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07-10
高中地理教學的反思07-11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精選」07-07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6-12
【薦】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0-14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薦】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