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邊城教學反思 推薦度:
- 邊城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邊城》教學反思
《邊城》是沈從文的一部中長篇小說,課文節選了有關端午節翠翠巧遇儺送、大佬等人物的場景,語言樸實,韻味無窮。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邊城》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邊城》教學反思一
一、 多媒體代替文本閱讀
此次導課,我先讓大家看了一個唯美的MV簡單的介紹了湘西的風景與習俗。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看得很認真。但一到引入文字大家勁頭明顯減弱。“這個人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在那個碧水連天的邊城,有一個叫翠翠的姑娘孤獨的等待著…… 我們一起走進《邊城》。雖然學生們回答得很干脆,但在閱讀過程中卻沒有耐心,一篇文章讀下來印象不深。等到老師邊講解邊放圖片的時候,學生們又來了精神。很明顯,學生們對文字的感知能力越來越弱,多媒體在豐富教學方式的同時也讓學生的感官受到了更多刺激。雖然在某一時間段激發的了學生的興趣,但是也分散了學生對文本的注意力。
在盲目跟隨課改潮流的同時我們應該冷靜思考,各種教學環節與方式到底對幫助學生閱讀文本理解文章有多少實質性的作用。比如多媒體的應用本來是想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好的幫助學生們學習閱讀文本。但是現在的學生從小就浸染在多媒體發達的社會,信息大爆炸時代的來臨讓電視、網絡、手機等電子產品成為了人們的日常用品。大量的電子信息圖片視頻削弱了他們對文字的感知能力。如果不謹慎使用多媒體并一味的提倡依賴的話,學生的基本閱讀能力會大大減弱。還怎么談發揮語文課程的人文作用。只會使學生越來越浮躁,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忽略文本本身的價值!哆叧恰愤@篇課文本蘊含了作者的語言特色和思想感情,如果學生只是在聽故事過流程的話,再好的教學目標都是枉然。因為文字沒有在他們的心里腦海里留下痕跡,更別說什么美了?我們應該減少過于花哨的設計多留時間讓學生自己實實在在的去閱讀,去感受體會。
二、 輕閱讀重分析
在我的印象里,小學學習語文最實在。因為老師會讓我們反復去讀,角色朗讀示范朗讀背誦聽寫。就是這種最傳統的方法為我學習語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高中在初中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識記背誦上升到了理解欣賞,文章的深度難度也大幅度提高了。但是并不意味著,傳統的閱讀就不重要了!哆叧恰愤@篇課文主要選取了過節的場景,對儺送和天保描寫較少,主要體現了翠翠與爺爺之間的親情。但為了把文章講得深入全面,老師們會側重于背景情節的介紹和問題的探究。輕閱讀重分析弱化了學生們的語感,就會出現大家為了迎合老師回答正確,隨聲附和。久了就會養成投機取巧的習慣,讀文章走馬觀花,死讀書讀死書。
我們在批判網絡語言的粗俗、痛心學生語言蒼白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反思我們語文教學。語文的學習應該是富有延展性的,包括空間上的延展即從學校、課堂延展到家庭、校外的生活,時間上的延展即滲透進學生的心靈,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影響到學生的現在直至未來!1】語言的學習需要跟學生的生活融為一體才能豐富多彩,持久的影響需要觸動內心和得到應用才會恒久彌新充滿激情并激發興趣。因此在進行《邊城》教學的時候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找出喜歡的句子反復朗讀,跟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句子深入探究。相信比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分析《邊城》有三美(景美、情美、人美),爺爺翠翠天保兄弟他們各自是什么性格的效果好多了。就好比,本來是好東西你非要自己嚼爛了吐出來喂學生,再有營養也是味同嚼蠟。
自己讀得少了,語感就會越來越差,這就是為什么現在的老師感嘆學生理解能力差不愛的讀書的.重要癥結。本學期我在班上開展了閱讀課,學生們對中外名著表現出厭煩沒有興趣的現象,主要是懷有功利思想覺得費時間又不考,還有就是缺乏文本的感悟能力想象力,習慣了問題式的閱讀。身為語文老師,大家都知道閱讀重要性。在教學中由于課堂容量的有限,教學內容的繁重往往忽略了閱讀或者期望學生靠預習閱讀。其實在滿滿的教學設計里,我們應該從教學的有效性出發化繁為簡。在文本閱讀的基礎上去完成眾多的教學目標。比如《邊城》的最后一段:“祖父吹著《娘送女》,白云飄著,兩人一船一狗。”文字本身就很美,表現出了邊城生活的質樸,人的純真。再聯系現實社會中“拜金”“碰瓷”“青少年自私”等現象揭露本文的中心。讓學生去讀出感情,而不是分析出感情相信更能提高語文多重能力。
文本閱讀不僅是語文學習的方法,也是語文學習的目標和要求。即使是高中,也應該大力重視,不能舍本逐末。自古中國就是一個深諳語言學習的國家,古代語言的學習強調背誦朗讀。夫子講學都要求學生自己誦讀,等到讀熟背會了才講解點撥文意。我們不提倡機械的記憶和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但是閱讀是語文學習基礎的基礎。正如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雖然很多觀點不完全正確,但是我們在改革創新的同時應該繼承語文教學文本閱讀的方法。
《邊城》教學反思二
《邊城》是詮釋愛的,祖孫之愛、男女之愛、兄弟之愛、父子之愛、友朋之愛、鄉鄰之愛、鄉土之愛組合成的人倫社會之愛!哆叧恰肥且U釋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還包括作品本身結構行文的詩性的美,無處不美。而這愛和美的背后無疑暗伏著一種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畫的人生、社會本身的缺憾,比如“美麗的都不容易長存”的凄涼的故事結局,“人類靈魂的相互孤立”,小說流溢的神秘宿命氣息等。這愛和美在從很久以前開始的現實中的消失,這就是所謂“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
《邊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會理想的訴求。“我將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于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欲望,來作樸素的敘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于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里很寂寞的從事于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小說踐行著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結實、勻稱的供奉‘人性’的中國的希臘小廟”的理想。
如此美麗,如此豐富,“邊城”讓人心馳神往,想來教和學都該是極其美麗的事情。但是我顯然被沖昏了頭腦,忽略了學生可能存在的閱讀障礙,也忽視了對最佳課堂結構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嘗試是失敗的。
本課的教學關鍵就在于找到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并且營造讓學生迅速進入的“場”。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在哪兒,我們不能想當然地替學生做主,得讓他們自己說,于是就有了課堂開始階段“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表達你的閱讀感受”的環節設計,學生的表達指向是豐富的準確的,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意蘊深刻的問題的提出就順理成章了——請問這究竟是一篇小說還是散文?學生肯定會說是小說,因為教材就是這樣介紹的。但是我將堅持說《邊城》更像散文,因為她具備散文情意真、內容美、形式自由的三個特質。然后讓學生去尋找文本中的.美點,探討美在何處,怎么美,為什么美。于是引領學生或者說被學生引領共同走入《邊城》的角角落落,在沈從文如詩的文字美麗的肌理褶皺里,領略茶峒的秀麗風光,體會邊地淳樸的民風,理解翠翠美麗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儺送等人間真摯、樸素的愛和閃耀在他們身上的美麗的人性光芒,為故事的憂傷而憂傷,為這一曲古樸的愛和美的頌歌而神往,悄悄逼近《邊城》這一次對人生、社會“觀”“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諧的有張力的“場”。《邊城》的“場”在何處?城市少年看得見天空中被夕陽烘成的桃花色的薄云嗎?杜鵑的叫聲是怎樣一種叫聲?泥土草木和各種甲蟲類氣味是怎樣一種氣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變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鶯夜半的吵鬧和閉著眼的安睡與繁密如落雨的蟲聲是怎樣美妙的復奏?……我曾試圖利用音像的資料來幫助我建造這個“場”,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紹典主任“課堂要原生態”的叮囑更堅定了我遠離現代技術的主意。因為所有形象直觀具體的解釋都有可能是對豐富的簡化,對真實的歪曲,對深刻的疏離。于是我赤手空拳,試圖用最原始的說和寫,思考和交流來營造這個“場”。轉接是流暢的,過程是自由的,氣氛是民主的,不要預設,拒絕灌輸,在行走中尋找閃亮的星星,撿拾美麗的珠貝。當然還有開頭那“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另外一種人生”,結尾“蘊藏的熱情、隱伏的悲痛”的點撥,幫助我營造著這個“場”。我們所依靠的只是我們那一顆顆敏感善良的心、聰慧正直的腦。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從心,我還是覺察到了學生、我與《邊城》的疏離,我和學生的疏離,我和所有在場者的疏離,我有了逃走的欲望,逃到邊城中去,逃到那一個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發現我的官能的不足,發現我的認知的淺薄,我渴望將自己的這些體驗匯入到《邊城》所在的那一條人類整體經驗的河流中去,雖然未知前方在何處。
更多相關文章:
1.邊城教學反思
2.高一邊城教學反思
6.高中開學教學反思
7.《錯誤》教學反思
8.高中教學反思論文
9.高中教學反思
10.死水教學反思
【《邊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邊城教學反思07-27
高一邊城教學反思08-08
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教學反思07-29
小學教學教學反思02-03
初中教學教學反思02-02
教學反思要反思什么07-28
教學反思到底反思什么?07-26
教學反思到底反思什么08-12
邊城開題報告10-10
《邊城》論文提綱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