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教學反思
《霧凇》教學反思
《霧凇》是蘇教版第七冊的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tài),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yōu)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
我覺得除了要充分感受霧凇的美之外,還要由衷地提出保護自然奇特景觀的內(nèi)心需求。課文中霧凇的形成過程是說明性的文字,科學性很強。那在教學中如何有機的結合,是我在備課過程中一直都覺得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經(jīng)過一番研讀后,我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又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片段。2、能理解并說出霧凇的形成過程。3、感受霧凇的奇特美麗。
但學生生活在江南,從未親眼見過霧凇,雖然通過文本能夠得到一定了解,但仍缺乏感性認識,更無法理解吉林霧凇形成的特殊原因,給教學帶來了困難。在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落實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等活動環(huán)節(jié),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jīng)歷了 “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yǎng)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教學中我采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1、采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霧凇美景,邊讀邊感悟。
2、自讀質(zhì)疑。
3、品詞、品句,體會朗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學中努力挖掘課文“美”與“奇”的因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感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奇” 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征,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認真研讀教材,我的心里有了底,在設計整個過程時,就以賞析為主,通過朗讀字、詞、句體驗文本的神韻美。
創(chuàng)設意境,激發(fā)情感,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之一,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文章情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出示了霧凇的相關圖片。學生一下子被霧凇的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的畫面所感染,我適時地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贊贊霧凇,學生愿意說,也愿意想,回答得流暢說明了霧凇已然成為學生的思維對象而有所感悟。接著抓住“奇”字讓學生感悟霧凇的美與多。
霧凇形成的過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課的重點,體悟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需要有一個反復閱讀、思考、體會的過程。針對這種情況我就讓孩子帶著問題:1、霧凇的形成需要什么條件;2、吉林的松花江畔具備這樣的條件嗎?默讀、品味課文。讓學生自主學習,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學生揣摩語言自我建構、自我生成、自我發(fā)展。孩子在了解霧凇成因的同時,又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理解霧凇的形成,感受語言的美,感悟霧凇凝結過程之美,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自豪感就自然產(chǎn)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發(fā)。但其中還存在著不足。雖然,讀書要求很明確,但孩子回答得不是很好時我沒能及時有效評價加以引導,學生雖然有所感悟,但讀得感情不是很到位,有待提高。教學中拓展延伸因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只得下節(jié)課完成。
腦袋不是一個灌輸知識的容器,而是一支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jù)中年級學生的特點,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生為本,以讀為本,以悟為本,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內(nèi)化文本,超越文本。學生兼容并舉,多種感官參與,以自讀、自悟為經(jīng),以語言訓練為緯,從而達到激發(fā)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淀的四重境界。
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較單一,應在多元化些,鼓勵性再強些。
2、語言不夠簡練。
3、由于緊張沒有全神貫注地在學生身上。
4、時間掌握不夠到位。
我們常說: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蛟S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課后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取他人之所長,補已之短,更上一層樓。
《霧凇》教學反思
《霧凇》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tài)、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yōu)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但由于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
下面我就我所教學的這一課時進行反思:
亮點: 1、 打破文章結構,學習第三自然段,體會文章的姿態(tài)美。
通過一段霧凇視頻和一組霧凇美景的圖片,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感受霧凇奇景,激發(fā)學生對霧凇姿態(tài)無限的想象。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感受“千姿百態(tài)”和“瓊枝玉樹”這兩個美詞背后的畫面和情感。再把這種情感融會到贊嘆的朗讀指導中。通過引讀,出示“忽然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詩句,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2、在感悟霧凇形成的原因時,我設法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很快,學生找到了這一句總寫霧凇形成的句子: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jié)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圍繞這句話,我讓學生找出霧凇形成的兩大條件——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通過對“什么是飽和的水汽?”讓學生對“過于飽和的水汽”能夠充分了解。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在文中找到說明“過于飽和的水汽從哪來”的句子。這樣“彌漫、籠罩、淹沒”等詞進入了學生的視線,細細品味,正是對“過于飽和水汽”的有力說明。霧凇的形成過程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中,我抓住“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這幾個詞,結合學生的讀讓學生感悟霧凇形成過程的緩慢,接著,是以三幅“銀線、銀條、銀松雪柳”的圖片引出最后一句話。
3、以“難怪作者說吉林霧凇是文明全國的奇觀“貫穿全篇,教學每段結束,都總結這一句話,讓學生把霧凇的奇身上的印在腦海里。
不足:1、應抓住“飽”字用字理解釋,讓學生知道什么叫“飽和”,從而理解“飽和的水汽”就是很多的水汽,再讓學生去品讀飽和的水汽從哪里來。
2、先讓學生體會吉林當時的氣溫又多寒冷,在讓學生找出江面上陣陣霧氣彌漫的原因,這樣學生才能理解水從發(fā)電站排出時,水溫在4攝氏度左右,這豐富的熱能使松花江水臨寒不凍,巨大的溫差為霧凇形成提供了過于飽和的水汽,也就是霧氣。
3、品讀霧凇的緩慢形成時,還應抓住“最初……逐漸……最后”這一時間變化的詞來品味霧凇在形態(tài)上的變化,加深學生的理解,更好地突破難點。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發(fā)揚優(yōu)點,對于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霧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霧凇》教學反思07-26
四年級語文《霧凇》教學反思07-25
霧凇導游詞08-06
描寫霧凇的優(yōu)美句子12-13
吉林霧凇的導游詞02-01
(經(jīng)典)吉林霧凇導游詞01-31
吉林霧凇導游詞01-14
霧凇導游詞15篇08-06
描寫霧凇的優(yōu)美句子2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