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游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順序很明顯,寫作方法很值得學生學習。在教學時,我讓學生以游者的身份走進文本,感受頤和園的美麗風光和作者精美的語言文字。
一、 自瀆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游覽順序。
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學習游記課文的經驗,因此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找出“課文寫了哪幾處景點?你從哪些句子知道的?”這樣學生通過讀書很快就找到了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個句子,并且從中知道了作者些了哪些景點,本文的寫作順序也就很清楚了。
二、以導游的身份自主、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教學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合作學習,一個當游人,一個當導游,選取自己喜歡的課文段落,把課文讀美,把景點特點介紹出來,然后在班上交流。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很快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展示時,很多同學不僅把課文讀美了而且還根據自己的理解,向游人介紹了頤和園景點的特點。在分段學習展示時,我發現學生能夠把自己選取的段落清楚的介紹出來。
通過分小組自主、合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學生充分發揮了同伴互助的作用,他們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使學生資源共享了。
三、課后延伸,鞏固學習。
在感知了頤和園的美之后,我讓學生對全文寫一篇導游詞,并加以此來達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
通過這節課教學,我覺得懂教師不僅自己要讀懂課文理解課文,而且還要引導學生怎么樣走進文本,讓學生自己讀懂課文,理解課文,升華情感。
《頤和園》教學反思
一、知識的積淀階段:
陳科長說得好:“要想把一節課教好,首先得先把它讀厚。”因為本節課是寫景文章,怎樣將《頤和園》讀厚,我最先要做的就是要將本課熟練的背誦,在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開始忙著查閱有關頤和園的文字介紹、圖片以及視頻資料,利用接近半個月的時間了解頤和園的歷史風云與建筑風格。瀏覽了上萬幅相關圖片,下載了200余張精彩畫面和十多種有關頤和園的不同視頻資料,同時也做了大量的筆記,對頤和園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開始翻閱本學段的教學目標、單元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參考,利用網絡將有關《頤和園》的教案設計匯集在一起,仔細閱讀并整理他們課堂上的精華部分,為備課做好前期的知識儲備工作。
二、教案設計艱難的摸索階段:
教案的最初設計,我只注意到怎樣讓這一節課上厚實,整節課的教學過多的滲透了課外資料,老師講得過多,沖淡了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對語言文字的品讀.總起來感覺到老師教得非常辛苦,而學生也學得非常被動.后來,在反復揣摩后,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體會頤和園的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將教學的重、難點放在對長廊與昆明湖的學習感悟上,同時將這兩處的教學重點落在對長廊的長和美以及昆明湖的美學習感悟上,最后,經過反復比較,將①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②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從湖面慢慢地劃過,不留一點兒痕跡。確定為本節課學生品讀感悟的重點。但是,試講了兩次之后,總感覺課堂太平淡,沒有精彩的東西。尤其是在學生這方面,依然非常被動。
怎樣改變這種狀態,學校里劉淼老師的一句話,我覺得對自己啟發非常大: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課堂上就應該讓學生大膽地說,大膽地談,教師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引領著他們更深層次的感悟。怎樣設計才能夠讓學生大膽地談?在自己的引導下讓他們有更深層次的感悟?一開始,我覺得自己非常迷茫,不知該如何去處理。在經過多次修改、兩次試講后,我把學生大膽說這一環節設計在學習每個景點的初讀感知之后。那讓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究竟要達到哪種狀態,通過什么形式讓學生品讀感悟重點句,又是擺在面前的一大難題。
感悟長廊的長和美這一環節上,我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在初步感知后都能夠說出長廊長、美的特點,于是就設計引導他們用簡單的詞匯歸納總結長廊的特點,然后大膽放手讓他們將自己總結出來的詞語板書到黑板上的長廊中,教其他同學在書本上做好批注。怎樣讓孩子們感受到長廊的長呢?通過出示相關的圖片,和他們合作讀“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讓學生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再多次品讀這一句。而對于長廊的畫美這一句的處理,我分別出示三幅圖: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牛郎織女讓學生猜,目的是提高參與度,點燃學生的熱情。接著通過老師的描述,讓學生感受14000多幅這么美的畫連續不斷出現的美,再次品讀“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但這遠遠不夠,因為這是世界上最長的畫廊和最長的長廊,應該讓感悟提升到更高一層次:讓孩子們為我們的長廊感到無比自豪與驕傲,同時讀出自己的感受。
對昆明湖靜的感悟上應當說是煞費功夫,尤其是對“滑”字的品味上。曾經實施過多種方案都不盡人意。怎樣既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它的靜,又能夠較好地感悟呢?最終,我選擇將“游船、畫舫從湖面慢慢地劃過,不留一點兒痕跡。”中的“滑”字錯打成“劃”,讓學生先自己發現,然后根據理解談哪個字更合適,接著教師讓學生做“劃”的動作來感受,要想讓船劃動就得用槳使勁劃,這一使勁就會把這么靜的湖面給劃破了,就把這像鏡子似的湖面給劃壞了,而這樣“滑”過之后才會不留一點兒痕跡,這樣在對比中,聯系上下文就不難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了。接下來讓學生帶著自己剛剛感受到的朗讀昆明湖的美,這只是達到對語言文字簡單感知上的讀,并不能夠讓孩子身臨其境,通過精彩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親身感受昆明湖那種靜,那種美,在此基礎上的品讀感悟就提升到更高的一個層面上了。
說起這節課的板畫設計,有三大功效:一是幫助學生了解頤和園各個景點的位置;二是讓學生與老師同臺板書,充分體現平等與合作;三是在學生當小導游一環節,幫助孩子回憶整節課,引導孩子明確作者按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描寫的寫作方法。
三、參賽課堂反思:
應當說這一節課,上得比較順利,無論是學生的配合上,還是老師的發揮也都算得上正常。整體感覺學生的素質非常高,因為與他們見面比較晚,又趕上要上興趣活動。只用了半節課的時間讓他們預習,而第二天課堂上學生的品讀感悟不但沒有絲毫受到任何影響,反而多處完成得非常到位,學生的品讀領悟能力很強。
回顧整節課,我覺得自己在以下兩個方面做得仍有欠缺:
1、引導孩子對昆明湖靜和美的感悟提升可以再高一個層次。
在這一個環節,我只是將孩子們的品讀感悟預設到感受到美和靜就可以了,如果通過引導孩子們恰當地想象:如果此時,你正坐著一葉小舟暢游在這碧波蕩漾的昆明湖上,欣賞著兩岸如畫的風景,心情怎樣?帶著你的感受,咱們再讀----如果將這種感受提升到心情美上,學生品讀起來一定會有更有味道一些。
2、對學生評價語言不夠適時,到位。
記得在讓學生談自己沿著長長的堤岸看到了什么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道:我覺得湖中心小島上的宮殿很美?我愣了一下,因為她的回答似乎離我的“標準答案”很遙遠。因為我記得,文中只是說:湖中心有個小島,遠遠望去,島上一片蔥綠,樹叢中露出宮殿的一角。感覺到這里的樹多才合適,于是,我并未對她的回答做一評價,而是引導她去通過語言文字感受樹木的繁多。其實,當時我應該輕輕地問一句:你是怎樣知道這座宮殿一定很美的?引導她聯系自己對文中語言文字的感悟來談自己的想法,同時應該不忘稱贊她一句:你真會讀書,是一個富于想象的女駭。可是,我卻什么也沒做,什么也沒說,實不應該。
古人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這一過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三維整合”的魅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頤和園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頤和園》教學反思精選07-18
頤和園教學反思3篇07-18
《頤和園》教學反思(通用10篇)08-15
小學四年級語文《頤和園》教學案例及反思07-29
頤和園指南08-05
頤和園的傳說06-07
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教學反思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