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17日開始,《人民日報》連續四周發表聚焦“收入分配”的文章,這一舉動將收入分配改革再次推到前臺。實際上按計劃中國的收入分配改革應該在10年前就開始進行了,而遲遲沒有實現的主要原因是“效率優先”觀念的影響和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還有政府“發展中的問題靠發展來解決”的思路。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新提到日程上來的呢?
首先是短期內世界經濟尚存在二次探底的危險,而其他各國的經濟刺激計劃都已經或是逐步退出中,內需也理所應當取代出口和投資成為短期內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而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后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再平衡的調整,也使得中國無法依靠出口來維持較高速度的經濟增長,內需重啟的意義重大。另一方面,貧富差距正在逼近社會容忍的紅線,這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被提到新的高度。
大家對于貧富差距與收入分配制度間的關系基本都比較了解,接下來我們要明確的是內需和收入分配的關系。
大家來看這樣一組數據,從實際數據看,1995–2007年間國家預算內財政稅收增加了6倍,而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僅上漲1.6和1.2倍。同時中國居民消費占GDP比重呈明顯下降趨勢,1952年這一比例為69%,到1980年改革開放初期已下滑到51%,2008年縮減至36%。這些數據說明,國內消費特別是民間消費之所以難以增長,不是因為中國人不肯消費,而是收入太低,一方面由于征稅權不受制約,讓太多國民收入通過稅負集中到政府手里,另一方面國有支柱企業的發展和土地等國有資產升值難以惠及老百姓,不能轉變成民間消費的基礎,只能成為企業和政府儲蓄或者再投資。就導致經濟增長的成果多由政府保留,普通個人并不能從中分享到應有的份額。這樣就使得政府不得從原來“先做大蛋糕,再考慮分好蛋糕”的發展策略逐步認識到 “沒有分好蛋糕,會影響到做大蛋糕”。
那么面對這樣的局面,政府會采取哪些措施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第一次收入分配”中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