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源于中國1919年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下面YJBYS為大家整理了五四青年節黑板報圖片和資料,希望喜歡。
五四青年節黑板報(一)
五四青年節黑板報(二)
五四青年節黑板報(三)
五四青年節黑板報資料:五四精神的介紹
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我們應該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積極進取,勤奮工作。
什么是五四精神呢?有的認為是愛國主義,有的認為是民主與科學,有的認為是解放思想、不斷創新,有的認為是理性精神、個性解放,有的認為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有的認為是破舊立新的革命或變革,有的認為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等等。這些說法都是有道理的,事實上也是聯系在一起的。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
總之,五四精神代表著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統一體現。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華了的愛國精神。
五四青年節黑板報內容:青年的定義
青年概念正式確立于19世紀。此前,各民族對年輕人均有各自的稱謂。如俄羅斯語稱 “OTPOK”,意為沒有說話權力的;中國古語一般稱“少年”、“后生”及“郎”等。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之后,特別是18世紀基督教創辦青年聯合會以來,青年一詞始正式出現。1919年五四運動后,“青年”一詞在中國逐漸被廣泛使用。
青年一詞的含義在全世界不同的社會中是不同的,而青年的定義隨著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幻一直在變化。聯合國于1985年國際青年節,首次將青年節定為15至24歲之間的人,而又無損于會員國的其它定義。從1995至2000年,世界青年人口的估計數從10.26億增長至10.66億,在全球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從18.1%降至17.6%。隨著世界人口的老齡化,青年占全球總人口比例預計到2050年將繼續下降至13.2%。屆時15至24歲的青年人總數將是11.76 億人。絕大多數青年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就2000 年而言,占青年總人口85%的9億青年,生活在世界發展中地區。隨著更多的發達國家老齡化人口的增多,這一比例預計會進一步增加。
聯合國:
15-24歲的人為青年。
世界衛生組織:
18-44歲的人為青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6-34歲的人為青年。
中國國家統計局:
15-34歲的人為青年。
共青團:
15-28歲的人為青年。
青年聯合會:
18-40歲的人為青年。
港、澳、臺地區:
10-24歲的人為青年。
其中青年與少年時期相重合的階段為青少年
滿26周歲不滿30周歲的,有種說法叫做“大齡青年”
0周歲為嬰兒
1周歲-6周歲為幼兒
7周歲-14周歲為兒童(與少年期重合,也可稱少年兒童或少兒)
13周歲-19周歲為少年(也可稱青少年)
18周歲以下在聯合國兒童公約中屬于兒童
20周歲-39周歲為青年
40周歲-59周歲為中年
60周歲以上為老年(也可稱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