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這句詩是詩人李嶠在中秋之夜作的,來贊美中秋圓月。中國自古就有在八月過中秋的習俗,中秋節與元宵節、端午節并稱三大節。這個節興起較晚,到了唐朝才有人登臺或坐船賞月,北宋太宗(97——997)年間,定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也就是公歷九月至十月,這時恰好是三秋的一半。此后逐漸形成祭月、拜月、賞月以及吃月餅的習俗。
人們也會談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與之有關的神話傳說。人們在中秋節互相贈送月餅,這一天也一定要吃月餅,用圓如滿月的月餅來象征團圓。在中秋節這一天,如果家中有親人在外沒有回家的,分月餅時也要為他留一份。
在現代,中秋節夜晚,人們通常是一邊吃著月餅和柚子,一邊賞月。孩子們大都是提著燈籠,以大紅紙燈籠最多,含有避邪的意思。也有一些打著五顏六色的卡通燈籠、塑料燈籠,種類繁多,多不勝數。民間的習俗還有送給孩子“兔兒爺”以供玩樂,包糖餅,把香扎成龍點燃,用來舞龍等。
中秋節晚上,各地都會放煙火,來裝飾夜空,更帶來節日氣氛。古人說得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自古以來過中秋節,有誰不思念遠方的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