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心理學論文
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學科。19世紀末,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了20世紀中期,心理學才有了相對統一的定義。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幼兒教育心理學論文1
隨著我國幼兒教育理論體系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教育心理學被廣泛地研究并運用于教學實踐過程中。根據J Piaget關于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3~6歲的幼兒其認知屬于前運算階段,即前邏輯階段。這一階段幼兒認知的主要特點包括:幼兒行為相較于感覺運動階段更為內化,出現語言并通過示意行為對事物進行表征,但作為主體的幼兒并未形成邏輯思維,無法針對事物表象作出逆運算,其思維可歸納為:表象、原始和混亂,自我中心思想是該階段的突出特點。幼兒教育由于其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導致教育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幼兒教師身心素質的高低,提升幼兒教師身心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則是其對自身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與完善,而對作為教育理論核心的教育心理學地解讀,就成為了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本文將通過對行為主義學派的討論和解讀,探討教育心理學在幼兒教育(3~6歲)中的運用,以期在奮斗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洪流中,為幼兒教育事業的促進和發展,貢獻微薄力量的目的。
一、行為主義教學方式的反思與探討
通過近年來無數教育工作者的實踐與探索,我們可以發現行為主義教學理念程式化、數據化的執行標準,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受學對象和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教育教學活動陷入了還原論和機械論的深淵。一方面教師的教學過程被程序化、公式化,解釋世界的方式方法被單一化,教學方式被反復總結和提煉,形成固有模式;另一方面教育對象不可避免地被置于封閉式教育體系中,被動地、盲目地接受知識、認知世界,教科書式的答案成為評判對錯的唯一標準,其發展與成長被量化、數據化。整個教育教學工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停滯不前,無法獲得創新與優化。
但是徹底否定、摒棄行為主義教學理論體系,筆者認為又有些矯枉過正了。在這里,筆者經過自身教育實踐,針對學前兒童,尤其是3~6歲的幼兒,淺談一些行為主意教學方式的優勢。
3~6歲的幼兒,其行為階段處于前邏輯階段,缺乏完整的邏輯思維能力,認知世界往往以表象為主,無法將外在表征和內在認知統一在一起。至關重要的是,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其行為開始向具體邏輯階段轉變,如何正確地加以引導,促使兩個認知階段的順利銜接,幫助幼兒逐漸形成邏輯思維,促進其心智發運,這是值得我們每個幼教工作者思考的。在此背景下,筆者認為適當地行為主義教學體系中的一些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強化是非觀念、促進身心發育。下文將主要通過五種教學技巧討論行為主義教學理論的運用。
(一)強化的運用
強化的理論基礎在于“刺激-反應”過程后,良好的結果對幼兒的再次刺激,譬如說幼兒在午休后在老師的提醒下自己穿好衣物,整理好被子,獲得了老師口頭的表揚、或是贊賞的眼神,從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悅感,這種愉悅感刺激幼兒在第二天午休后,在不需要老師提醒下主動穿好衣物、疊好被子,以期能再次獲得老師的贊揚,甚至在此基礎上,這種對被老師表揚的渴望促使幼兒良好表現的行為衍生到打掃衛生、完成手工等其它方面,都可以認為是一種強化。在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之前,強化的運用是十分重要的,盡管批評同樣能帶來強化的效果,但是實踐證明消極的強化容易造成幼兒對學習過程的抵制,這就要求我們幼教老師要善于發現幼兒的長處和進步,積極加強“刺激-反應-良好結果的再刺激”過程,直到幼兒形成條件反射,獲得良好的習慣養成。
(二)系統脫敏療法的運用
系統脫敏療法主要針對沖突對立的兩種情緒和行為,其理論基礎是經由條件學習而獲得的結果,可以通過反條件的方式讓學習解除。譬如幼兒面對新事物緊張情緒的克服,可以按其緊張程度進行排序,如一個人在老師面前唱歌、在幾個小朋友面前唱歌、直到在全班同學面前唱歌,先從緊張感最低的情況開始實施,直到幼兒感到緊張無法完成即停止,重復這一過程,循序漸進地誘導幼兒克服緊張情緒,鍛煉其表達能力。
(三)塑造的運用
塑造,在某種意義上和強化是一致的,其區別在于強化針對的是一個行為,而塑造是通過一系列的行為強化達到最后的目標,例如在上課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幼兒“坐不住”在教室里玩鬧的情況,此時有經驗的老師不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批評制止,而是在幼兒玩累了以后,回到座位上時加以表揚,然后逐漸提高難度,在幼兒在座位上坐的時間變長后再給與獎勵,直到幼兒能夠專心聽課。
(四)模仿與預演的運用
觀察和模仿是最簡單的學習方式,也是該年齡段下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我們往往發現幼兒存在滯后模仿的行為,在模仿客體消失后幼兒按照主觀想象對其進行模仿,比如模仿大人打電話的手勢和內容,將洋娃娃當做小孩加以照顧等。我們老師可以根據這一現象,利用觀看錄像、扮演各種職業等方式,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模仿對象與環境,幫助其完成學習過程。
(五)代幣制的運用
嚴格意義上講代幣制并不能算是一種教育方式而是教育輔助工具,比如發給表現良好的幼兒顏色鮮艷的卡通貼紙等,在幼兒獲得精神獎勵時輔以物質獎勵,可以簡單有效地加強對幼兒的刺激作用。
二、小結與展望
行為主義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理論體系,其誕生的時間最長,經歷實踐的時間最長,雖然過度使用會極大地扼殺老師和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但是在適度使用的情況下可以快速有效地幫助幼兒學習成長。我們幼教工作者既不能盲目照搬書本,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也不能將之視為洪水猛獸,棄之如敝履。中國有句古話叫“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就像我們教給幼兒的畫筆和紙,只有讓他們學會了如何正確使用他們,才能使他們畫出自己五彩絢爛的人生。如何在新“教綱”的指導下,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探索出有效而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幼兒健康成長的同時又充分調動起他們的主動學習的興趣,是我們每一個幼教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幼兒教育心理學論文2
1.中職學校幼兒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1.1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不高
幼兒教育心理學大多考驗的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職學校的學生多對舞蹈、美術等藝術方面感興趣,缺乏理性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書本的內容缺乏充分的認識。因此對于幼兒心理教育這門課的學習絲毫不感興趣,沒有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這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是個很不利的因素。
1.2教師教學模式單一
現在中職學校幼教專業的教師自身缺乏實際幼兒教育的經驗,空有滿腹的理論基礎,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一味地給學生傳授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很少考慮到學生實際的專業學習能力。外加幼兒教育心理學這門課本身就難懂枯燥,學生不會應用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懂如何應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去。教師教學模式單一、教學經驗不足都是目前這門課程所存在的問題,導致學生的吸收效果差。
2.提高幼兒心理教育教學質量的方法
2.1豐富課堂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應多注重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讓原本枯燥的幼兒心理教育學這門課增加趣味性。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元素,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些幼兒的思想,比如通過播放ppt,播放小視頻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尋找到能夠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的點。多給學生做一些有關心理學的小測試,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
2.2積極參加幼兒教育實踐
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這不僅是對于學生的要求,更是對于教師的要求。老師和學生雙方都應多與幼兒打交道,從而充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一方面對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很有幫助,另一方面對于幼教專業學生的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有關中職學?梢栽谑罴匍_展義務的幼兒支教活動,讓每一位幼教專業的學生充分融入到這樣的活動中去,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鍛煉自己與孩子交往和相處的能力,無形中對他們自身的專業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多與孩子交流,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得恰到好處。
2.3轉變思維模式,實現全面發展
通過前面的論述可以了解到,幼兒教學心理學這門課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要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思維方式,不能只顧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去全方位、多層次地考慮問題,鍛煉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幼教專業的學生,我們要熱愛自己的專業,了解幼教這一專業的就業前景,做好自身的職業發展規劃,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如今對課程的掌握水平在自己今后的就業中都會體現出來,相信在自身全面發展的同時必定能對這門課有著更深層次的了解。
3.結語
由此可以看出,中職學校幼教專業的學生學習好“幼兒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很有必要。從中職學!坝變航逃睦韺W”課程教育現有的各種問題入手,談到學生應不斷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多多參加社會實踐的義務幼教活動,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在日常的學習中緊跟老師的節奏,把基本的理論知識掌握好。教師也應注重教學能力的提高,利用各種機會親身實踐到幼兒教育中去,再將收獲分享給自己的學生。只有雙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打下牢固基礎,掌握好這門課的學習方法,學生只有通過學以致用,才能夠充分把“幼兒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的精髓應用在今后自己的幼教生涯中,這對于我國幼教的發展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幼兒教育心理學論文3
一、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多媒體教學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模擬實際幼兒教學情境,總結幼兒心理教學中常遇到的問題,讓課堂教學充滿新鮮感,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不斷變化的教學課堂中掌握處理幼兒心理問題的方法,收獲成功的喜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與此同時,教師應該注重創設良好的學習氣氛和教學環境,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幼兒心理學課堂的學習中來,在不斷思考和探究中豐富自己,建立自信,形成良性刺激。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讓教學變得更有條理
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教學有效性,讓幼兒教育心理學教學變得更有條理性和邏輯性。多媒體能夠將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和教學目標清晰直觀地展現出來,對于學生吸收、理解知識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更方便學生的記憶。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讓課堂教學變得更有效率。
三、注重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不能舍本逐末
在幼兒教育心理學教學中,應該注重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區別與聯系,充分將兩者聯系起來,不能舍本逐末,忽視教學的根本目標和學生的真正需求。為此教師要積極準備,注重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聯系,讓學生在不斷努力中共同進步,在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發掘自己的潛能。如果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忽視學生的知識理解和掌握情況,而進行單方面的幻燈片展示,很顯然,這樣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
四、有效運用多媒體教學,拓展專業知識
多媒體技術在幼兒教育心理學專業教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拓展專業知識。它可以充分利用幼兒心理的案例,將教材中沒有詳細分析的專業內容進行細化、有針對性地說明。利用新穎的案例導入對幼兒心理學的知識進行拓展,使學生獲得更全面具體的專業教學。
五、總結
針對學生特點,在幼兒教育心理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作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挖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教育引導下,在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下不斷進步、不斷收獲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幼兒教育積極心理暗示的應用畢業論文
引言
心理暗示是一種重要的特殊的交流和信息傳遞方式。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注重多采用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提高幼兒對學習、對生活的激情和信心,促使學生在情感、在智力等多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積極的心理暗示,對于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和父母經常給予孩子積極的態度,孩子就可能向著光明的方向發展;反之,如果對孩子采取了消極的態度并存在偏見,孩子就很可能向錯誤的方向發展。這種奇妙的現象就是“羅森塔爾效應”。這說明了積極的心理暗示對于幼兒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對幼兒實施教育的過程中要多使用積極心理暗示,避免消極心理暗示對幼兒成長造成的危害。本文主要分析積極心理暗示對于幼兒成長的影響,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落實積極心理暗示。
一、心理暗示的類型
心理暗示是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心理現象,主要指人們受到外界環境或他人的情感、態度以及愿望等影響而產生的心理特點。被暗示者是無意識嗯接受了他人的暗示,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心理暗示對于人類來說是最簡單的、最常見的、最典型的條件反射。根據實踐的研究,心理暗示可以大概被分為積極心理暗示和消極心理暗示兩類。積極心理暗示主要就是積極、肯定、樂觀的暗示,消極心理暗示則指悲觀、否定的暗示。在針對幼兒的教育中,我們提倡教師和家長采用積極心理暗示來影響孩子,積極心理暗示對于幼兒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和家長要掌握好心理暗示的方式方法,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幼兒教育中積極心理暗示探討論文
摘要:心理暗示是一種重要的特殊的交流和信息傳遞方式。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注重多采用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提高幼兒對學習、對生活的激情和信心,促使學生在情感、在智力等多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積極的心理暗示,對于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和父母經常給予孩子積極的態度,孩子就可能向著光明的方向發展;反之,如果對孩子采取了消極的態度并存在偏見,孩子就很可能向錯誤的方向發展。這種奇妙的現象就是“羅森塔爾效應”。這說明了積極的心理暗示對于幼兒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對幼兒實施教育的過程中要多使用積極心理暗示,避免消極心理暗示對幼兒成長造成的危害。本文主要分析積極心理暗示對于幼兒成長的影響,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落實積極心理暗示。
關鍵詞:幼兒教育;積極心理暗示
1心理暗示的類型
心理暗示是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心理現象,主要指人們受到外界環境或他人的情感、態度以及愿望等影響而產生的心理特點。被暗示者是無意識嗯接受了他人的暗示,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心理暗示對于人類來說是最簡單的、最常見的、最典型的條件反射。根據實踐的研究,心理暗示可以大概被分為積極心理暗示和消極心理暗示兩類。積極心理暗示主要就是積極、肯定、樂觀的暗示,消極心理暗示則指悲觀、否定的暗示。在針對幼兒的教育中,我們提倡教師和家長采用積極心理暗示來影響孩子,積極心理暗示對于幼兒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和家長要掌握好心理暗示的方式方法,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家庭教育與幼兒教育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及作用論文
摘要: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 多年來中國一直重視幼兒教育, 但具體成效并不明顯, 因為很多教育工作者忽視了家庭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 使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舉步維艱。主要闡釋家庭教育與幼兒教育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 梳理家庭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作用, 并且提出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措施, 以期能夠為中國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導向提供新的視角, 在家長、教師、社會的三方互動中, 形成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機制, 實現中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發展。
關鍵詞:家庭教育; 幼兒; 心理健康; 導向作用;
引言
在醫學領域, 關于健康的界定停留在生理上的健康層面, 以人的生理特征為主, 但是在心理學領域, 一個人的健康與否完全取決于人的心態。在今天, 健康是評價每一名社會成員進步的標準, 尤其在幼兒的成長階段, 心理健康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目前, 很多家長對幼兒的健康僅僅是停留在生理健康上, 以生理特征為主要的標準, 并不涉及精神領域, 所以家長在兒童心理健康上的忽視越來越明顯。但是, 伴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 很多關于中國青少年犯罪的報道越來越多, 對社會形成了較大的影響, 推動人們越來越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相關調查顯示, 幼兒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相關性, 教育方式、家長的學歷與道德修養等, 成為幼兒的心理健康關鍵因素。由此,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得到中國家長的關注, 也應該得到社會成員的關注, 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形成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正確導向, 才能夠為幼兒心理健康提供諸多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