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心理健康是相對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衛生,其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狀態,即沒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說能以正常穩定的心理狀態和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面對現實的、發展變化著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自身內在的心理環境,具有良好的調控能力、適應能力,保持切實有效的功能狀態。二是指維護心理的健康狀態,亦即有目的、有意識、積極自覺地按照個體不同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遵循相應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
小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
我們教育工作者有義務也有責任做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徑包括重視教師自身修養,挖掘學生心理健康因素,設置心理咨詢室,加強學校、社會、家庭的聯系。
人是身心結合的統一體,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人早期的心理健康,會直接影響其人格健康發展,而多項研究也證明,人成年期的許多心理健康問題都源于其兒童早期。近幾年中小學生自殺等惡性的事件多發,這說明了一個問題——青少年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
那么,如何更好地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重視教師自身修養,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苯處熞詡魃斫,以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來影響學生、帶動學生,讓具有良好氛圍的課堂成為心理教育活動的主陣地。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教師要縮小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就要把微笑與激勵帶進課堂,努力使課堂氣氛和諧融洽。教師還應寬容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要以期待、信任、真誠的目光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和心理品質,用自身的健康心理、高尚人格、優秀品質去影響、引導學生。
二、挖掘心理健康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環境
學生的學習成功總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質,諸如濃厚興趣、正確動機和保持自信等聯系在一起。課堂教學中蘊藏著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教師要善于抓住機遇。
1.創設情境,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教師可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也可運用幽默使學生擺脫心理困境。
2.給學生以正確的人生觀教育,使學生從小懂得為什么活著以及應該怎樣活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與追求,因為崇高的理想具有鼓舞人們前進和奮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可使人在艱難困苦中依然充滿希望和信心。
3.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評價和表現自己。通過交往準則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輔導與訓練,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等。
4.使學生學會正確處理理智與沖動、挫折與磨礪的關系,從而形成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樹立自信心,對不良品德進行矯正等。
三、設置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紀到來,各種文化、情感交織,使得有少部分學生的心理出現了一定障礙,而這些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不可能得到一一輔導。因此,學校還必須設置心理咨詢室,讓他們隨時有心理疑難問題,隨時咨詢解決。這種方式既能為學生保密,又能鼓勵因各種原因不敢咨詢的學生。其次,心理咨詢室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學校要通過多種途徑鼓勵學生敢于進行心理咨詢。這就要求學校通過組織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咨詢室的存在、用途,形成心理咨詢的意識,從而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室在學校中的作用。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教師要根據不同階段選擇性地做一些專題講座,來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
四、加強學校、社會、家庭的聯系,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學校教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約。其中家長作為學生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他們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觀念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學校心理教育的開展。例如農村中小學學生的家長受教育程度偏低,在外務工占了很大的比例,他們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較忽視。除此之外,各種社會現象、輿論、影視文化與傳媒等,也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梢,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學校任務,也是社會任務。因此,我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調動社會的力量,而且要獲得家長的支持、參與。
我們要做一個“有心”的教師,隨時注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思想問題,比如嘲笑同學,過分表現自己、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自卑、亂發脾氣等等。發現問題后先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分析,然后再開展行之有效的教育。要學會尊重與謙恭,能夠對學生進行耐心的指導,并且要及時做好家訪工作,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持,和家長一起做好孩子后期的心理指導工作。在這其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重視引導與鼓勵,消除學生對家訪的恐懼心理,向學生明確地表達你的關心與愛意,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社會中,在人生這個漫長而又短暫的旅途中,我們教育工作者有義務也有責任做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學生的心理會像水一樣純凈,他們的明天會像陽光一樣燦爛。
小學生心理健康論文2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住、升學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中國夢未來實現音的素質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已成為政府、社會、學校、老師和家長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第一,厭學問題小學生學習壓力大,作業負擔重,課外作業量普遍高于國家教委規定的標準,這t現象在農村小學更加嚴重很多農村小學的學生家長仍然把考大學當做是子女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一條重要出路許多城市學生家長還給子女開“小灶”,導致小學生學習時間過長,休息時間不夠,睡眠時間不足9小時有的小學生放學之后還要參加特長班小學生學習壓力大,會產生惡心、嘔吐等生理反應,會有抑郁、不自信、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消極心理現象,嚴重的導致厭學、逃學甚至輟學。
第二,性格問題小學生處于身心發育的快速時期,良好的性格養成對于他們日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小學生自身經歷"、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身上存在著一些性格缺陷諸如“虎媽”“鷹爸”這種強勢的家長容易給子女一種壓抑感,久而久之造成子女性格懦弱膽怯,沒有主見甚至抑郁家長對子女過度溺愛,容易導致子女沒有自主性,對家長嚴重依賴,成為“奶嘴男”或“奶嘴女”,難以適應外部新環境調查表明:固執、任性(15.5%),依賴他人(12.4%),容易發火(12.4%),膽怯、害羞(10.3%),遇事猶豫不決(6.8%)。
第三,人際交住障礙孩子被家長過度溺愛,是家里的小皇帝,普遍存在著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自私的特點以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去對待他人,容易發生矛盾和沖突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極度缺乏自信心,致使小學生難以與人正常交住。
第四,焦慮現象考試住住容易導致小學生產生焦慮情緒面對考試,低年級的小學生會緊張壓抑,高年級的學生因面臨的壓力更大,因此對考試的擔憂更加明顯,會出現頭暈、胸悶、心慌、呼吸急促、出汗和失眠等癥狀。
二、小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第一,身心發育失衡小學生處于生理發育急劇變化的時期,他們社會閱歷少,知識和經驗貧乏,在認識、理解、思維等方面還不成熟甚至很幼稚這種生心發育失衡導致小學生出現許多疑惑和迷茫,更有甚音會產生心理障礙和嚴重的心理問題。
第二,家庭教育失當有的家長視子女為掌上明珠,對子女關懷備至,結果保護過度,使子女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對家人頤指氣使發號施令,宛如“小皇帝”一般當他們走出家門與他人交住,很容易遇到挫折,產生挫敗感,甚至產生心理問題有的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傳統教育方法,對子女過于嚴厲,甚至打罵和體罰子女還有的獨生子女家庭中存在謾罵、諷剌侮辱的教育方法,傷害了子女的自尊心,形成反抗、疑懼、膽怯等消極心理品質,誘發嚴重心理問題。
第三,學校教育失誤學校在應試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過分重視升學率,重智力輕德育,重成績輕能力,導致對學生的評價“唯成績論”部分教師一味地給小學生施加壓力要成績要名次,導致小學生不堪重負產生諸多心理問題。
三、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第一,家長要掌握心理輔導技巧家長要改變傳統觀念,正確認識心理問題不少家長對心理問題認識不科學甚至存在(扁見,談“心理問題”色變他們存在認識的誤區,把心理問題、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混為一談家長要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巧,多關注子女的生活和學習,高度重視對孩子的心理輔導要建立民主平等的親子關系,注意傾聽子女的心畝,及時發現子女的心理問題,促進子女健康茁長成長。
第二,學校要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摒棄應試教育的思想,以素質教育為指導,以人為本,科學辦學學校組織學生經常聽一些小學生心理健康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小學生學會傾訴以排解不良情緒學校要建立心理咨詢中心,設立心理問題信箱,及時解答學生心理疑問幵設心理知識宣傳畫廊,以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和淺顯易懂的語言,介紹心理健康知識加強校醫合作,定期邀請醫院心理醫生來校培訓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建立心理健康定期篩查制度,及時發現和治療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成立小學生互助小組,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回歸溫暖大家庭,感受健康生活幵展校園文化活動,以游戲的形式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小學生之間的交流,激發小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健康。
第三,社會要幵展心理知識宣傳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分為三大類型,即發展型、預防型和治療型發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預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對的是部分在學習、心理及生活上有潛在的或可能發生不適應問題的學生治療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對的是在心理、學習、社會適應方面產生重大問題或不正常狀態,或性格出現偏差,非常需要心理指導的特定學生。
心理健康事關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事關中國夢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為小學生的成長營造輕松愉快、積極向上的氛圍,塑造小學生樂觀、向上、陽光、開朗的心理品質。
小學生心理健康論文3
當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為此,國內的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1.關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積極和諧的心理狀態,即是一種高效、滿意、持續的心理狀態,包括認知、情感和人格等內在的心理活動與外部行為的和諧、協調狀態。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層次
心理問題是指個體在適應和發展中產生的個體意識到或意識不到的主觀困惑或不良狀態。根據學生心理生活的實際狀況,把學生的心理問題分為心理偏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三個層次。
。1)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比較輕微而又極其普遍的心理問題,主要與一個人的不良態度、不良習慣、不良行為傾向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如自卑、驕傲、虛榮、多疑、自我中心、說謊、怯場、懶散、逆反、煩躁、任性、厭學、畏難、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習慣上可稱為心理品質的缺點或缺陷,每個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在,它在總人口中的比率為100%。有心理偏差的學生一般能正常地學習和生活。
。2)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中等程度的心理問題,是心理偏差與心理疾病的過渡階段,是在諸多心理偏差的基礎上積累起來,出現了心理要素的結構性失衡,即認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嚴重失調、失衡而形成的。如焦慮、恐懼、孤獨、苦悶、冷漠、嫉妒、狂妄、情緒沖動、心境壓抑等。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往往內在心理沖突、心理矛盾比較激烈,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現許多不適應、不協調、不理智甚至錯誤的行為反應。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嚴重的心理問題,是個體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較嚴重的創傷,出現了諸多有違常理、常情、常規的言論和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現出許多不可理喻的異態反應。學生中常見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慮癥、神經官能癥、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覺、社交恐懼、感知缺損、青春期精神分裂癥、病態人格等。據有關資料預測,學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由增長的趨勢。
這三種心理問題的層次劃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他們之間既有差異性,又有內在連續性,在心理危機的程度、心理沖突的廣度和深度上均存在著層層加重的趨向。
1.2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分類
每個人所遭遇的困難包羅萬象,在某人看來不是問題而在另一個人看來就成了問題。所以在嚴格意義上講,心理問題無法分類,只能按照心理問題在哪些方面出現而有個大概的輪廓和分類。國內的學者俞國良傾向于將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分為四類:
。1)學習方面的問題
我國正處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時期。由于學校和社會只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不注重學生心理及性格的培養,學生的學習壓力非常之大。由此而引發相關的一系列問題,比如學生厭學、逃學、恐懼學校、考試焦慮,并由此導致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的緊張,導致學生在性格、行為上的問題。
(2)自我方面的問題
伴隨著青春期的來臨,生理的改變激起中小學生的自我形象不斷的變動,而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自我意識不夠清晰,不能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和缺點,不能悅納自我,不能正確面對成敗得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等。
。3)人際關系方面問題
中小學階段的人際關系的重心是與同伴的關系,如何處理好競爭與合作,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都會影響與同學、朋友的關系;同時,教師和家長等成年人于中小學生的關系的調整也是一連串的人際關系問題,中小學生的許多心理困惑也與此有關。
(4)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
隨著中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的提高,不僅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還會受到思維、價值觀和風氣、流行的直接影響。能不能適應變化多端的社會和文化,使他們必須面對的課題。如果適應不當,這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
1.3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影響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因素十分復雜,主要概括為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原因。
。1)主觀原因
主觀原因方面最主要的是因為中小學生的心理正處在一個幼稚與成熟、沖動與控制、依賴性和獨立性錯綜復雜的時期。在這個階段,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發展相對滯后,容易造成中小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
。2)客觀原因
客觀原因方面,一是社會的影響。社會變革在帶來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引起人們心理的震蕩和行為失范。而這些消極因素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每一個人,尤其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學生。二是學校的影響。目前,應試教育仍頗有市場,學生課業負擔沉重,一定程度上剝奪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所必需的時間和空間。三是家庭的影響。家庭是中小學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場所。家庭教養方式的不當、家庭氣氛的不好、家庭結構的不良,使中小學生產生諸多的心理問題。
1.4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標準
如何確定心理健康的標準,目前在心理學界尚無統一的標準。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針對上面提到的學習、人際關系、自我、社會適應等方面學生的心理問題,制定了一個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可大體概括為:一是敬業,二是樂群,三是自我修養。
具體地說,學生學習的心理健康,表現在以下6點;成為學習的主體;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從學習中增進體腦發展;在學習中保持與現實環境的接觸;在學習中排除不必要的憂懼;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現為如下6點:能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能客觀了解他人;關心他人的要求;誠心的贊美和善意的批評;積極地溝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自我方面表現在如下6點:善于正確地評價自我;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及時而正確地歸因并能夠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擴展自己的生活經驗;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立抱負水平;具有自制力。
林崇德等堅持著三個方面18點編制了心理健康測查量表,在全國范圍內測試和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關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
在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有些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具體表現為以下六種傾向:
。1)醫學化傾向。主要表現在:一是教育內容的單一化,將心理咨詢的內容簡單歸于生理問題的檢查治療;其次是在操作中人員與場所設置不合理,類似于醫療環境。
。2)學科化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誤解為心理學的科普教育,一味地搞心理學知識的傳授和心理學理論的教育。
。3)片面化傾向。過分推崇心理測驗,用單純心理測驗手段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甚至違反心理測驗的道德標準,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4)形式化傾向。有些學校建立心理咨詢室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流于形式,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有關部門的檢查,心理健康教育徒有虛名。
。5)德育化傾向。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混為一談,沒有分清二者的界限;二是學校在具體操作中簡單以行政干部或德育教師代替心理咨詢人員。
。6)孤立化傾向。把心理健康問題理解為學生一個一個的問題,忽視了教師心理水平的提高和對家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
2.2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對象、內容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為三大類型,即發展型、預防型和治療型。
發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主要采用心理輔導和激勵學生自我修養、自我調節的方式。
預防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針對部分在學習、自我、人際關系、社會適應上潛在的或剛冒出問題苗頭的學生。一旦發現學生有不良傾向,立即采取措施,各個擊破,把問題消除在萌芽和起始狀態。
治療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的是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非常嚴重的學生。心理障礙的學生可以通過心理咨詢的方式,在師長的指導性訓練和長期自我訓練中,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狀態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逐步淡化和消除心理障礙。屬于心理疾病層次的,則重在采取心理診斷、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相結合的辦法幫助學生解除心理病痛。
以上三種類型具有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三者必須有機結合,以發展型為主,預防型和治療型為輔,既要考慮到全體,又要考慮到個別。
2.3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徐美貞通過對全國東部、中部、西部28個省280個區縣的中小學校長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心理健康課的開課情況
“未開設”健康教育課的學校占總數的10.5%“開而不足”的比例為31.4%;“開但經常被擠占”的比例為10.6%;“開足”的比例為47.3%。
。2)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使用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沒有教材”的學校占總數的32.8%。中部(41.7%)西部(34.6%)地區、縣鎮(36.0%)、農村(41.2%)和初中學段(38.3%)沒有教材的現象比較嚴重;在有教材的學校中,使用省編教材的現象比較普遍。高中學段使用自編教材的學校占三分之一左右。
。3)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總的來看,“開課”(55.6%)、“辦板報”(45.8%)和“舉辦活動講座”(43.7%)是全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種最主要的途徑。
。4)心理咨詢室設置和開放情況
調查發現,沒有心理咨詢室的學校占總數的47.3%;在開有心理咨詢課的學校中,每周開放時間在三小時以下的學校占總數的68.1%。
。5)學校舉行心理健康教育課教研活動的次數
“從未舉行過”的學校占總數的20.4%;“每學期一次”的學校,占總數的32.0%。。
3.簡評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不容樂觀,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得不到充分保障,并且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也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有待于進一步的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途徑,盡最大可能在各校建立和利用心理咨詢室,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中小學真正得到落實,滿足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