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類論文范文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
經濟類論文范文1
摘要:
當前,鄉村旅游已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鄉村旅游可以為農村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和就業崗位,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應基于環境保護的理念,采取開發旅游資源、創新旅游營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措施,發展農村旅游,拉動農村經濟的提升。
關鍵詞:
鄉村旅游;拉動農村經濟增長;作用;對策
我國是農業大國,除部分發達地區外,農村人口仍是我國人口構成的主體。但是,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無論是經濟發展速度還是居民收入增速都明顯高于農村。城鄉二元化的社會形態,成為我國社會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重要制約因素。另一方面,鄉村具有優越的自然生態和淳樸的人文環境,有著比城市更為豐富的旅游資源,進而成為我國旅游開發的主要承載區。城市和鄉村是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鄉村旅游可以為城鄉之間搭起一座人員和經濟交流的橋梁,成為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和面貌更新的重要動力。
一、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
城鄉差別是當前我國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而消除這一差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目前,發展農村地區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和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例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持續增加、農村地區經濟結構單一等都嚴重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發展。旅游業作為新興的綜合性產業,具有極強的帶動效應,能夠有效拉動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
1.鄉村旅游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金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騰飛,特別是城市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在這一背景下,農業受先天條件的制約,發展相對緩慢,城鄉差距不斷拉大。截至20xx年,城鄉居民收入比已經增大到3∶1。近年來,得益于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以及出臺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城鄉收入差距明顯縮小,但是仍遠大于國際公認數值。因此,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是消除城鄉差別的必然途徑。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急需的資金。例如,旅游目的地的農村居民可以通過銷售當地的土特產以及自制的工藝品、為游客提供勞務,以及旅游業本身帶動住宿、餐飲等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等途徑獲得農業生產之外的經濟收入。根據國際旅游組織的測算,旅游業屬于綜合性產業,具有極強的帶動作用,該行業每增加1元的收入,可以帶動區域內其他相關產業4.3元的收入,這種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并不是農業生產所能企及的。對鄉村旅游而言,其帶動作用更為明顯。因為鄉村可以基于其不同于城市的社區特點,通過區域合作實現旅游資源和客源信息的共享,通過旅游業的區域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最終促進當地居民收入的整體性提高。
2.鄉村旅游可以為農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由于農村地區可耕地資源有限以及農業技術的迅速發展,土地已經不能“承載”農村地區過剩的勞動力。農村居民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務工。但是,受制于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部分農村勞動力不能勝任城市提供的工作崗位,收入水平也難以保障。據相關專家估算,到20xx年我國農村地區將出現2.5億左右的隱性失業人員,如此大量剩余勞動力難以有效分配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鄉村地區大力發展旅游業,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就地、有效吸納剩余勞動力。具體而言,鄉村旅游是一項綜合性產業,不僅需要為旅游者提供最直接的旅游服務,還需要滿足游客旅游過程中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這一需求的滿足顯然需要構建包括各行各業的完整、復雜的勞務服務系統。據國際旅游組織的測算,旅游業每增加一個直接就業崗位,就會拉動社會上相關行業的五個間接就業崗位。由此可見,發展鄉村旅游可以不斷拓展農村的經營和服務范圍,帶動相關行業和產業的迅速發展,就地解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3.鄉村旅游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工業化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也不可避免地波及農村地區。例如,農村由于工業向農村地區轉移造成當地的河流土地污染以及可耕地資源的減少。另一方面,由于農業收入有限,難以進行大規模投資,致使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面臨諸多困難。凡此種種,均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改善當地的生活環境,還有利于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例如,游客外出旅游時,經常購買一些當地的土特產以及有意義的紀念品,這不僅會給當地農民帶來一項不錯的收益,促進當地農民從單一的務農向農工商結合發展,實現當地各種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因此,鄉村旅游是在農村發展起來的第三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應有利于改變我國農村地區第一產業一家獨大的局面,豐富農村經濟的形式,還能夠推動第三產業的自身良性結構的形成以及第一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農村經濟增長的多元化。
4.有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鄉村旅游的開展能夠為農村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提供必要的保護,促進農村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的一個重要亮點就是能夠提供城市居民與農村和自然的親密接觸,使他們獲得遠離城市塵囂的幽靜。因此,鄉村旅游開發的前提是保護好自然與農業特性,并以此為基礎和先決條件發展旅游業。所以,鄉村旅游賴以成功的理念就是綠色旅游,保留原始的生態自然環境和典雅淳樸的農村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對于緩解農村地區的生態惡化,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鄉村旅游的發展還可以提高農村各種資源的配置效率。旅游業可以實現對各種資源在統籌的基礎上進行科學運用和系統開發,真正實現低成本、高利用、低排放、高產出,轉變農村傳統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最后,在生態理念深入人心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旅游開發必須要考慮環保意識,為消費者提供綠色、健康、生態的旅游產品。顯然,要達到上述目標,消費者、經營者以及當地居民均需提高環保意識,改變消費方式,保護生態環境,這對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發展鄉村旅游拉動農村經濟的對策
1.充分開發旅游資源,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我國的鄉村旅游存在明顯的淡旺季現象,這顯然對進一步發揮鄉村旅游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十分不利。因此,應該從旅游產品的開發入手,充分開發和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豐富和完善旅游產品,形成涵蓋一年四季的產品體系,逐步降低季節因素的影響。此外,針對不同的客源情況及其不同的消費需求,鄉村旅游開發應該秉承多元化的產品開發思路,創造性地開發出個性化、人性化、綠色化的旅游產品體系,以滿足不同年齡、性別和社會各階層人們的旅游消費需求,增加旅游收入。
2.進行旅游營銷創新,強化對游客的吸引力與旅行社和周邊的知名景點進行深度合作,是一般景區在市場化環境下進行產品營銷的基本手段。面對日趨激烈競爭的鄉村旅游市場,鄉村旅游經營者需要依據自身的定位和特色進行營銷理念和手段的創新。例如,對經濟實力較強的鄉村可以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影視營銷,拍攝紀錄片、宣傳片和電視廣告,不斷拓展自己的影響力。對于有民族特色文化的鄉村,則可以做大做強節慶文化,以擴大影響力和吸引力,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此外,可以利用綠色營銷,讓游客可以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保證獲取經濟利益且能滿足游客需求的同時可以讓人和自然共存共榮,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
3.加強旅游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專業人才不足是制約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瓶頸性因素。鑒于此,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優惠政策鼓勵高校旅游專業的畢業生到鄉村發展,也可以聘請相關的專家學者到本地講座,介紹先進的鄉村旅游規劃和管理經驗,加強培養當地導游。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才管理隊伍,培訓接待禮儀、農業技術知識以及游客服務等知識,鼓勵農業與旅游職業院校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若農業機構或旅游機構條件允許,可以開展自己的培訓課程,定期給員工培訓旅游知識。把鄉村旅游導游員、休閑農業講解員以及農家樂接待員等相關職業劃分為國家技能職業,并撥出部分資金以示獎勵。為鄉村旅游經營者與管理者灌輸新型服務意識,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發展自身特色,樹立品牌效應,以滿足更多游客的需求。
4.強化管理,提高服務水平首先,積極推進鄉村旅游的標準化,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進行升級,定期給農民培訓經營管理和服務規范化的相關內容。實施農家樂和休閑農業企業經營管理規范,不斷提高鄉村旅游服務質量,將周邊環境、接待服務設施、服務質量標準等統一。其次,將旅游項目在管理部門進行登記與審批,做到依法經營。為游客提供標準化餐飲與住宿等周邊服務。再次,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建立信息網絡系統,公布鄉村旅游的相關信息。還應建立科學合理的鄉村旅游統計調查制度和統計指標體系。最后,要規范鄉村旅游市場秩序,選用適當的方式打擊不正當的經營行為,如鄉村旅游詐騙等,保護投資者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唯有如此,才能從本質上提升鄉村旅游的服務水平,吸引八方來客,充分發揮旅游業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
5.構建利益反饋機制,解決投資不足問題鄉村旅游作為一項產業,其發展必須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作為支撐。同時,鄉村旅游的特殊性又使這種經濟活動牽涉到國家、集體和個人三方的利益,其中當地農民無疑是三方中的弱勢一方。因此,鄉村旅游開發要通過土地置換、利益回饋等手段保證當地農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增加旅游開發中的資金投入,各地鄉村要大力拓展融資渠道,在積極爭取政府補貼和銀行信貸的基礎上,積極吸納社會力量進入旅游開發,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
6.強化參與,謀求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開發往往會出現開發者與當地居民利益之間的某些矛盾,強化當地居民的參與度,是解決上述矛盾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通過各種手段,提高當地居民的參與力度,從個體參與逐步過渡到組織參與和全體參與,唯有如此,才能使旅游開發惠及全體居民,方可獲得最廣泛的支持。居民必須要參與旅游開發活動的規劃與實施的全過程,解放思想,樹立發展理念和服務意識,促進當地旅游業的長遠發展。
三、結語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農村經濟仍然以第一產業為主,農民收入依然偏低,嚴重制約著我國的社會發展和經濟進步乃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20xx年,我國首次提出“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的旅游宣傳口號,并將發展鄉村旅游作為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我國農村地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而城市居民也喜歡農村的生態環境和新鮮空氣以及民俗活動和田園生活,發展旅游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農村地區的政府、社會和居民要通力合作,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和生態旅游資源,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孫伶俐.貴州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復合發展模式探索〔J〕.貴州農業科學,20xx,(6):216-220.
〔2〕蔡靈潔.鄉村旅游與農村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耦合機理及聯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xx,(3):51-52,125.
〔3〕龍肖毅,張詠梅.鄉村旅游產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交互耦合協調發展的實證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5):104-107.
〔4〕邸占利.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探討———以天津市寶坻區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xx,(34):18-19.
〔5〕趙承華.鄉村旅游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機理研究〔J〕.農業經濟,20xx,(7):26-28.
經濟類論文范文2
一、知識經濟現代化系統管理包括以下的科學含義
對知識經濟實行管理的行政組織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目標和功能的有機整體,整體功能大于各要素的總和。
2、知識經濟管理系統是由緒要素組成的,要素構成知識經濟管理系統的主體和基礎,是發揮系統整體效率的細胞。
3、知識經濟管理的結構。是指知識經濟管理系統各要素的組織形式,是管理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在時間或空間方面的有機聯系。
4、知識經濟管理系統具有整體性、層次性、相關性、動態平衡性等特征。
5、知識經濟管理系統之外存在一個更大的系統,那就是環境系統,知識經濟管理系統與外在環境雖有界限,但具有滲透性,應保持互助關系,保持動態平衡。
其六、知識經濟管理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
二、如何對知識經濟實行系統化管理 注意各要素功能充分發揮各要素的個體效應
知識經濟管理系統要素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物質要素。二是精神要素。三是機緣要素。四是目的要素。所謂知識經濟管理效率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取得較大的效果,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行政管理效益。提高知識經濟管理效率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要求;是提高廣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是知識經濟管理的目標。
2、嚴密管理系統的結構充分發揮系統良好的組合效應
知識經濟管理系統各要素按一定的結構有機組成具有相關性,整合性。要堅持以科技為核心,以教育為基礎,以信息為依據,以創新為動力,找準要素在管理系統中的地位啟動各要素相互協調、密切配合的整合功能,發揮組合效應。
3、加強系統整體,充分發揮管理系統的整體效應與功能
各要素按照一定的結構,組成管理系統整體,便產生新功能,系統整體功能大于各要素的總和,不是1+1=2,而且大于2。
知識經濟管理系統具有哪些功能呢?概括起來具有以下幾種系統整體功能:
從靜態來講,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四種功能。第一是政治功能;第二是經濟功能;第三是文化功能;第四是社會功能。
從動態來講,知識經濟管理系統有計劃、組織、控制、協調、服務等功能。
4、遵循系統運行規律,使知識經濟管理系統靈活高效的運轉
知識經濟管理系統按照輸入一一轉換輸出反饋的規律運行,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由此推動知識經濟建設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1)首先輸入(輸入信息)
輸入是指知識經濟管理系統從外部環境輸入信息,以調節系統內部的機構與功能。管理系統只有不斷從外部環境輸入信息,才能維持知識經濟管理系統的生存和發展。
知識經濟信息是反映知識經濟活動和管理對象的特征及其發展變化情況的信息,情報、數據資料等的總稱。知識經濟信息具有以下特征:(1)新的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將會越來越依賴于高科技為基礎的知識信息在生產中的應用;(2)在經濟信息中勞動資料的信息屬性在生產中占主導地位;(3)生產活動的組織管理方式發生根本變化,以電子計算機為基礎的管理信息系統將使生產組織的管理機構更具靈活性適應性:(4)知識經濟信息進一一步具有國際性;經濟信息是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和應用為基礎。
經濟信息是一種熏要資源;是知識經濟管理決策的基礎;是知識經濟管理各層次,各個部門相互溝通的命脈和紐帶;是管理監督控制的依據,因此知識經濟管理系統要注意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使遞信息和利用信息,輸入信息是搞好知識經濟管理的前提。
(2)其次轉換
轉換是知識經濟管理系統將從外界環境輸入的各種信息,改變形態,使之融化于系統之中,以增進系統的功能。當環境發生變化時,知識經濟管理組織必須進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改變,以便能動地適應各種新情況。這種從輸入到輸出的中間性作用叫轉換。轉換的主要形式是作出發展知識經濟的決策。知識經濟管理決策是政府知識經濟管理機關及國家公務員履行國家知識經濟管理職能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出主意作決定的活動。
知識經濟管理決策的特點,除具有的一般管理決策的針對性、目標性、實施性、選擇性、優化性、預測性等共同特點外,還有獨具的特點:
一是決策主體只是對知識經濟具有管理權的組織或個人;
二是決策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到整個知識經濟的一切公共事務;
三是任何知識經濟決策都必須代表國家和廣大人民的利益,不能只顧本地區本部門的狹隘利益;
四是必須根據社會主義建設基本路線,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九五規劃目標來制訂;
五是約束范圍廣泛,凡在知識經濟管理范圍內的一切學校、科研院所、企業、高科技開發區與信息機構等企事業單位、團體、個人、管理體系內部成員都必須代表國家和廣大人民的利益,不能只顧本地區本部門的狹隘利益;決策正確與否關系到知識經濟管理工作成敗。
經濟類論文范文3
工程經濟學在高職院校中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它不僅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在高職工程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當中,要探索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的最佳途徑就是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增加實訓這個環節。
【關鍵詞】高職;工程經濟學;案例教學;實訓演練;教學模式
在高職院校工程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當中,案例教學及實訓環節是很重要的部分。能過通過其對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問題進行客觀具體的分析、調查以及加工。而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利用自己現階段所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通過思考、分析、探究、演練,最后再通過各自觀點和方法,最后經過歸納,聯系基本理論,掌握分析的全過程。
一、教學案例與實訓課題的選擇與制作
在案例的教學當中主要是以典型的案例作為教學的工具,在實訓的環節當中以工程的項目資料作為演練對象。在對學生展開案例教學和實訓演練之前,要根據所教授的教學內容再去確定案例。要在分析對象方面做出工夫,經過收集資料,通過教學目標的要求將資料編制成與工程經濟學教學內容相關的實訓任務書。案例的選取和實訓的安排要滿足教學提出的幾點要求。
1、代表性
也可以說是要具有典型性,作為工程經濟學課程的案例要具有能代表特定性質或類別的工程項目,要具有與同類項目相同的共性。能夠為某個教學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案例選擇的好壞能影響著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時也能對學生在社會實踐當中自主思考與解決問題做出不可估量的作用,這樣更好的將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起來。
2、高度的仿真性
選取的案例內容應該要基本上符合客觀實際。案列中所給出的資料或者內容可以是隱含或者零散著的。這樣對學生能力的提高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雖然這樣給學生自主的去解決問題創造了一些困難,但是能夠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敢于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的樂趣,對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等能力都能起到積極作用。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給出的案例要有一定可供探討的余地不然會所探究的問題變得簡單無趣,自然而然學生也不愿意去參與到其中,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3、綜合性
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了解某些內容或者能力的提高的都要有著一個適應的過程。在學生學習理論課程時,各個章節的內容與知識點往往多比較零散,不能夠匯集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對能力的提高也會有所障礙,所以要求著學生與教師能夠對各個章節的內容與知識點能夠進行串聯,將其融合成系統的知識,從這個方面來說,案例與課題應當具有綜合性的特點。
4、時效性
對經濟的評價要符合現狀,在法律、行業規范方面要符合現行標準。這就要求著所選的案例要能夠與時俱進。
二、工程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與實訓環節的實施
為了能夠更好的鞏固學生已經學習的理論知識,能夠提高工程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實訓環節應該安排在課程結束后一到兩個星期內為宜。這樣能夠讓學生能夠獨立的去完成一個工程項目的經濟評價,能將學習的知識與實際有機的結合起來。本人認為做好實訓環節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做好案例教學和實訓環節的準備工作進行案
比如說在開始實訓之前,教師應當要能夠親自的對案例和實訓項目進行分析和演練,對實訓安排中的教學案例和實訓的主要內容所應用到的學習內容有著足夠的了解。在此階段,對學生的指導工作也不容忽視。在實訓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學生能夠與案例與項目有著充分的接觸。讓學生能夠對實訓的內容有著一定的認識。在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中,學習工程經濟學這門課的學生也主要是工程管理與造價等專業的。而且學校安排的經濟類課程一般都不是很多,這就意味著工程經濟學這門課程的意義重大。
2、工程經濟學案例教學與經濟評價實訓環節更注重的是分析問題的過程
對案例的研究和課題的結論在很多情況下都是開放性的。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答案。對于某些問題,不同的人都會有著不同的看法,而且得出的結論在不同的情況之下都會發生變化。所以這就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要在引導學生自主的去探究問題方面做出成績來。引導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談論與互動。能夠啟發學生積極去探討和互動。通過各種措施去收集有效的信息和資料。能夠獨立的去解決問題。在這種階段中,學生的創造潛力也被夠被激發和挖掘出來。
3、案例教學和實訓環節中的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應給予及時點評和總結
在實訓環節結束后,教師應該應到學生去對在實訓過程當中所運用的知識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去關注實訓過程中問題的關鍵與難點。教師主要做的是引導而不是告訴學生該怎么做。讓學生自主的去對實訓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問題提出看法,同時要注意給學生留出空間。在實訓中受到了哪些啟發都應讓自己暢所欲言,而不是去規定只能說哪些方面,并且在教師心里決定不能有標準答案這個概念。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全面的系統的對工程經濟學有著自身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李堅.論實踐環節在高職工程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科技財經,20xx(5)
[2]廖玉麟.職業院校工程經濟學課程模塊化教學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xx(8)
[3]文娜先.高職工程經濟學課程模塊化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xx(24)
[4]田紅艷.高職工程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