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德育論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可有可無。
摘要: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本文對高中生物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高中生物教學德育滲透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下發的《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切實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德育要寓于各學科教學之中,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中學各科要根據各科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國情、民族團結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教育,同時進行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教育!备咧姓n程改革又提出“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的改革思想。教師要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研究新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明確學科德育目標
1.使學生初步形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觀點,初步形成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逐步建立科學的世界觀。新大綱突出了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對建立科學世界觀的作用,把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具體化為讓學生接受和體驗自然界的層次結構、自然界的無限發展、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人與自然的統一等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本觀點,增強了可操作性。
2.使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生物資源狀況、生物學技術發展,增強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新大綱要求學生通過研究性課題的形式,調查各種媒體對生物學技術發展的報道,收集我國自然保護區的資料,以及對本社區生態環境的分析,等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3.使學生懂得愛護自然界的生物,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沙掷m發展的觀點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思想的回歸。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上,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重視天人關系,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大綱將保護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護落點于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上。教師應圍繞可持續發展,進行生態倫理、環境道德教育,增強教育的針對性。
4.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新大綱通過增進學生對科學家生平工作的了解,對科學過程和方法的理解,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關系的理解,以及社會生活的參與活動,以此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教育,使科學素質的培養落到實處。
二、組織好德育與生物知識的結合點
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生物教學滲透德育,使得在生物課堂中的德育教育與生物學知識銜接自然。
1.在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逐步建立科學世界觀的教育中,教師要選擇有關知識結合點進行具體觀點的教育。教師可以結合《生命的物質基礎》一章有關知識進行世界物質性的觀點教育;結合《生物的新陳代謝》一章有關知識進行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和對立統一的觀點教育;結合《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生物和進化》章節的有關知識進行生物進化的觀點教育;結合《生物與環境》章節的知識進行普遍聯系的觀點教育。在選擇和組織有關知識點時,教師要將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中的各個觀點聯系在一起進行分析,用辯證的觀點選擇和組織有關知識,并將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形成做為生物學科德育的重點去分析、去認識。
2.在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教育中,教師可以結合“植物生長素發現實驗”、“光合作用的發現”、“孟德爾遺傳實驗”、“達爾文進化理論”、“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酶的發現”等知識進行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教育。
3.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教育中,教師可以結合“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環境與人體健康”等具體知識進行教育。
4.在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教育中,教師可以結合“我國合成的人工胰島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我國的自然保護區”、“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等知識進行教育。
5.在社會責任感教育中,教師可以結合“光合作用”,“生物與環境”,說明我國人多地少,解決糧食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1.課內教學。在學科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知識教育與德育教育相互協調,有機結合。教師不宜專門講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而應該把其滲透到學生學習的內容之中,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自然地接受教育。教師在進行具體的德育教育時要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逐步總結、不斷歸納,最后形成觀點。例如在講述“生物新陳代謝的過程”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使學生體會到生物體的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存在著矛盾,而且矛盾雙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在講述新陳代謝的意義知識時,教師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是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從而逐步形成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在進行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教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科學家進行科研工作情況內容的閱讀,了解科學家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實驗中,通過探究實驗體驗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對實驗成功的作用,樹立科學研究鍥而不舍、勇于進取和勇于創新的精神,通過驗證實驗讓學生樹立嚴肅認真、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并培養同學之間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在愛國主義的教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對比分析我國與世界資源的分布中,在閱讀或觀看我國科學家所作的貢獻,我國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中,形成愛國情。
2.課外活動。教師可以在課外結合“植樹節”、“世界環境日”、“艾滋病日”等活動,通過組織演講會、知識競賽,辦小報、搞社區宣傳等,讓學生在說、講活動中接受教育。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外生物標本的采集,社區生態環境的調查研究,以及生物科技小組實驗的親自實踐,在實踐中進行身心素質、科學素質的提高,實施自我教育,增強責任感。
四、教師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
對于實施德育,教師要以身作則,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學生,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在課堂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要能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闡述知識;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能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組織教學時,教師要能創設教育情境,以境育人。教師只有成為做人的楷模,才能影響學生品德的正確形成,所以在學科滲透德育的教育中教師不可忽視師德建設。這樣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實處,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