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改論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可有可無。
地理課改論文1
摘要:新課改對高中地理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師應該以務實的態度,緊跟課程改革的步伐,改變傳統的教學習慣,借助教學工具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地理教學;教育觀念;課堂氛圍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新形勢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要運用新理念新方法,切實做到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建設人才。
一、提高認識,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新課改提出了許多新的教學觀點和教學方式,高中地理教師要認真地學習這些理念。傳統的教學觀念是不可能一夕之間就改變的,教師要長時間地研究新課改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等理論知識,并逐步改進教學方法。教師在學習這些教學理念時,可以和其他的任課教師就課程的開展進行討論,雙方交流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的感受,提高對新理念的認識。
二、營造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
新的時期為了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需要營造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營造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學習知識,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主動探究,敢于說出自己的質疑。首先,教師要認識到自身教學角色的變化。新課改明確提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要認識到課堂引導者和課堂主導者之間的差異,擺正自己的態度,與學生建立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樹立師生平等的教學理念,把學生當做自己的朋友,對待學生時不僅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還要貼近學生的心靈。其次,教師要有發現美的眼睛。高中階段的每個學生都已經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傾聽,善于發現學生思維之中的閃光之處,發現學生的優點,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在教學時根據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發展上,促進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三、改進課堂教學方法
現階段出現了許多高中地理教學的新方法,為了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能力,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用新的教學方法開展課堂教學。
1.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開展課堂教學
探究式學習就是將教學內容轉化成探究式的問題,將課堂主要內容的學習放到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通過探究活動解決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中的地理知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教學方式。以《全球氣候變化》這部分內容的學習為例,教師在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進行教學時首先需要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有沒有看過電影《難以忽視的真相》?你們猜一猜這部電影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看過的學生嗎?看過的學生可以講一講電影中的精彩情節嗎?這時學生會很有興趣的回答教師的問題,等學生回答完后,播放影片的精彩片斷,在播放視頻片斷時展示相關的材料。如《難以忽視的真相》電影中出現的海平面上升的現象,就可以向學生展示有關近些年來海平面正在逐步上升及南極冰川正在快速消融的資料。在看完影片后資料后,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全球變暖的了解,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列出所知的與全球變暖相關的現象,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提出自己對全球變暖現象中的疑惑,教師在學生說的過程中將學生的疑惑和問題進行記錄和整理。最后讓每個小組分別選擇要解決的問題,小組成員通過課下查閱資料、閱讀相關書籍等方式共同確定問題的答案,之后和教師就答案的合適與否進行探討,共同確定恰當的問題結論。
2.利用思維導圖進行高中地理教學
利用思維導圖開展高中地理課堂可以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將瑣碎的知識點連接成一個整體,方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和綜合運用。教師在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地理教學時首先要帶領學生學習怎么運用思維導圖。在回顧《全球氣候變化》的知識點時,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教師帶領學生回想教學內容中的關鍵內容,這部分中的關鍵內容是全球氣候變暖,然后在白紙的中央畫一個圓點代表全球氣候變暖,隨后拓展思維,畫出與全球氣候變暖相關的向外的線條,在每個支線條上分別寫上一個與全球氣候變暖相關的關鍵詞如氣溫上升,按照這樣的方式直到把所有的知識點全部梳理完畢。在學習思維導圖的用法后,在地理學習的預習階段要運用思維導圖,每堂課結束后,教師向學生介紹下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教學目標,自己繪制思維導圖。在課堂教學中,用思維導圖代替傳統的黑板板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思維導圖與教師的進行對比,了解自己對教學內容理解的不足之處,并在不足之處標上著重學習的記號,在復習時有重點地復習?傊,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新的教學觀念,注重營造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并利用新型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
作者:王丹 單位:襄陽市第九中學
參考文獻:
[1]徐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xx.
地理課改論文2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改的開展, 高中地理也從原來的教學應試化向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而轉變。為了適應新課改, 高中地理也應該引進更多具有創新型的教學方法, 更好地達到新課改的教學目標。本文結合新課改的大背景, 探討幾項具有創新型的教學法, 希望可以為高中地理能更有效地實現新課改教學目標而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地理; 創新教學法;
地理作為高考的一部分是我們一直強調學好地理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在新課改背景下, 高中學習地理最重要的目標是要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 是要培養我們的人文素養, 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我們也更應該注重運用更加具有人文氣息的教學法, 注重教學法的創新, 讓學生在更有趣的課堂上掌握所學知識。新課改不僅對傳統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內容提出了要求, 更是在無形中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硬性的要求, 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1 新課改對高中地理的影響
1.1 對學習目標的影響
新課改對高中地理的影響涉及方方面面, 其中對學習目標的影響可以理解為對學生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的影響[1]。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的明燈, 正是因為要達到什么樣的學習目標, 學生就需要根據具體的目標而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新課改要求學生學習地理能從自然地理中學到基本地理知識的同時, 可以解釋更多的地理現象, 根據現有的地理知識推出和驗證更多新的理論;學習人文地理知識的同時可以根據城市、農村具體的人文環境設計出更好的可行性方案, 從而真正地造福人類。
1.2 對教師教學的影響
受新課改影響最大的是對教師教學的影響, 傳統的地理教師, 從踏入地理教師這一工作崗位之時, 他們的教科書一般不會有大的變動, 所以在備課這一環節上就省去了很多時間, 只要帶過一屆學生, 以后的教案就可以重復利用了。但是新課改之后, 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 學生學習得高分不是唯一的目的了, 這就促使地理教師要根據變化的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其次, 新課改直接提出教師要注重學生本體, 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這必然會沖擊傳統的教學模式, 從而對地理教師課程設計、教學計劃產生一定的影響。
2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創新教學方法
2.1 轉變教學觀念
在高中地理課堂上實現創新型教學法, 首要任務就是讓高中地理教師轉變教學觀念, 這是新課標的要求, 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教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教學觀念其實一直在發生變化, 有時是顯性的, 有時是隱性的。從古代搖頭晃腦的之乎者也到新學堂新式教學模式, 這就是教學觀念轉變的體現。當今時代, 我們處于社會迅速發展的大時代背景下, 更應該根據社會現實狀況適時改變教學觀念。如果地理教師在課堂上每天都是固定模式化了的教學方法, 長此以往必定會減少學生對學習地理的熱情, 影響教學效果。
2.2 發揮多媒體功能
多媒體是教學中有效的輔助教學設備, 一些有條件的學校也投入使用多時。有效使用多媒體體現在借助多媒體展示抽象的地理知識, 結合當前最新的地理發現, 根據所學地理基本知識添加顯示相關延展性知識。有的教師喜歡用圖片法, 有的教師善于利用多媒體, 在現代信息化的時代, 我們需要給學生輸入更多的社會性內容。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圓的, 老師課堂上會讓學生牢記地球是一個赤道略鼓, 兩極稍扁的接近圓體的定義, 記住地球的運行軌道、自轉方向等, 而只背記定義學生會覺得無聊, 更好的辦法是給學生播放天體運動的視頻, 讓他們在觀看動態的天體運動時向學生講述需要記住的內容。雖然我們生活在地球之上, 地球在宇宙之間, 但是對于遙遠的銀河, 學生還是會覺得比較抽象, 讓學生自己產生興趣有點困難,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理解與記憶。
2.3 科學設計教學內容
沿著一成不變的教學設計方案, 對于老師來說確實是節約了不少時間, 但是任何事物一直都處于發展的狀態, 如果在地里教學中僅僅堅持傳授學生基本課本知識, 難以拓展課外知識是不合時宜的。社會在發展, 我們的居住環境也在改變。社會的發展不僅影響了生態環境, 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居住環境。因此地理課本上的內容也需要根據實際需要引入新的教學內容。
在課堂上采納什么樣的例子更有助于學生理解, 引起學生興趣, 這需要地理教師進行科學的選擇。例如人口與環境對人文地理的內容, 我國的人口在近些年來開始出現老齡化趨勢, 教師在講人口與環境這一節時可以根據多國的人口與環境的關系進行舉例, 而不能只是對人口大國的中國進行介紹。隨著環境的變化, 社會國情的轉變, 我國也適時地調整了生育政策。人口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不是成絕對的正比或者負比的關系, 這需要讓學生在了解更多國家的具體國情之后, 可以讓他們得出真實可信的結論。
2.4 加強教學實踐
每一門學科的可操作性不是完全等同的, 雖然地理不如物理、化學的可操作性強, 但是我們學習地理的目的跟物理、化學一樣, 也是為了讓學過的知識更好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2]。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實際操作的項目并不多, 因此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外實踐, 讓學生在完成書面作業的基礎上, 加強他們在生活中的動手能力, 把課本上學到的知識更好的運用于生活中。
人文地理與人們的生活十分密切, 學生學習起來也有興趣。水土流失的治理以及河流的綜合治理都是我們身邊能看到的實例, 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身邊存在的水土流失或者找到相關的生態問題寫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然后在課堂上提供方案的可行性。教師根據學生的方案做出及時的反饋, 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了解自己優點和不足, 這也是一種幫助學生學好地理的有效方法。
3 結語
新課改背景下, 學生的學習目標變了, 教師的教學模式變了, 而在課堂上采用創新型教學法恰好是幫助地理教學實現新課標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此這就需要一線地理教師在實踐中繼續探索更有效且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朱聞華.基于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新[J].新課程導學, 20xx (20) .
[2]劉章平.激發興趣, 制造快樂——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創新研究[J].新課程·中學, 20xx (5) .
地理課改論文3
摘要:新課改與我們每個教師都息息相關,我們不但要關心新課改的形式,還要積極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參與新課改,要積極的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教學情況,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那么課堂就是實施課程改革的主陣地,新課改下,地理教學應緊密結合實際、學生的生活實踐,貼近學生的知識背景,將地理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及活動聯系起來。
關鍵詞:新課改;困惑;地理教學;心得學習興趣;學習場景
我們河南省是第一年接觸新課改,那么關于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和課改方向等等,使我在對其理解和實踐過程中存在一些困惑。
一、對新課改的幾點困惑
困惑之一:對新教材“三維目標”的要求不易把握
進入課改后,一段時間內教師最大的擔憂,即知識和技能會被弱化盡管新課標教材已經減少和降低了知識點的數量與難度,但在三維目標中“知識和技能”目標仍有被沖淡的可能性。為了留給學生探究的過程的機會,與傳統教學相比,教學用時需增加。同樣,為了發展學生的價值觀,教師也要增加更多的教學用時,以引導學生活動。這樣課堂就不容易達成“知識和技能”的目標。而事實上,三維目標是不能割裂開來的,如何設計適當的學生活動,整合這三個維度,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困惑之二:“探究式”與“接受式”
目前,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并逐漸成為主流的學習方式。其實,作為學習方式之一的“接受式”學習,有機械接受、被動接受、有意義的接受等幾種形式。現代教育應該將接受式學習與探究式學習相結合也就是實踐中應該“執 其兩端而用之”,那么“兩端”的度該如何把握呢?
困惑之三:對答題思路的多樣化和基本思路的疑慮
地理教學講究藝術,在授課中不要講全、講完、講死,而是留有余地,讓學生自己來填補空白。對學生的提問采取“問而不答”“答而必問”“以問代答”,教給學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等基本的學習方法。同一個問題不同學生的答題思路往往是多樣的。在教學中,老師們都知道一些問題的基本答題思路,三五分鐘一道題就能輕松完成。例如:水稻種植需要的自然條件有哪些?這是農業的區位因素中的自然條件,應從氣候、地形、土壤、水源4個方面分析回答。一節課的時間有限,如果老師教學生用基本的答題思路去解決問題,那么教學內容就會很順利地完成。而如果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開放性地思索回答,學生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答題思路。新課改中一些教師的看法似乎是學生的答題思路越多,學生的主體性就越突出,課堂越開放,效果就越好。如果每節課都要啟發學生探究答題思路,那么一節課下來,學生也就只探究了兩三個問題,教學環節往往不完整,講到哪里是哪里。
二、對新課改的一些感悟
不過在地理的教學的過程中我對新課下的改教學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在這里談一下,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
感悟之一:營造生活情景,突出主體地位
新課改下,地理教學應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把那些學生不知與已知,淺知與深知之類的需要,帶到一定的情景中去,把教材中抽象的文字知識點轉化為具體鮮活的情景,營造生活情景,培養良好的學習情感,使學生能產生學習興趣、能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時時刻刻把所學知識帶到生活中去。例如: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教學中,采用互動教學策略,從生活情景導入:西北內陸地區,(我們位于西北內陸地區,從小就生活在這里)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就形成了干旱的大陸性氣候。由于氣候干旱,降水很少,地表水貧乏,河流就欠發育;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干旱,導致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所以有機質含量少,肥力低。學生都能親身感受到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從而構成了一個整體。從炎熱的華南到溫涼的北方;從多雨的東南到我們干旱的西北內陸;從山麓到山頂,都可以觀察到地理環境的差異。這樣,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導入教學內容,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興趣,發展思維,也保證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感悟之二:抓住生活素材,喚起學習興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處處留心皆學問”。新課改下,地理教學更應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實踐,找出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教材只是教與學的工具,不是惟一的教學資源,要把生活搬進課堂教學,讓課堂融人生活,盡可能使學習內容生活化,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學《海水運動》時,聯系印度洋發生的地震海嘯,讓學生回顧在課本了解的海嘯的概念、成因及危害,這些他們都在電視上能清楚的看到,增加了興趣,從而很輕松的學到了知識。
感悟之三:依托生活經驗,學會思考問題
人類生活于地理環境之中,依賴地理環境而生存和發展。創造和改變著地理環境,地理環境也在時刻作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許多地理問題,我們只能從環境與我們聯系密切的事物和現象入手,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擬的現象,這些實際生活背景,學生看得見、摸得著,也容易理解。因此,在新課改下的地理教學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選取外,還應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親身體會,用生活經驗來突破學習內容,把地理知識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學《氣候資源》中,對氣候資源的特性: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征具有較大的變率,學生都經歷過光、熱、降水等在不同的地區分布的差異,冬季太冷、夏季過熱時,對生物都有影響,甚至凍死、旱死農作物等等;有時氣候變化很大,有些季節、年份多雨,有些季節、年份干旱。這些,都是學生經歷過的,聯系起來,是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習地理產生了興趣。學會了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途徑和能力。回到生活實踐。學會解決問題生活與教學有密切的關系。從生活與教學的關系上說,生活決定教學,生活應該融于教學中,而教學要通過生活實踐、走進生活才能顯示力量而真正成為教學。從整個自然界到人類社會,生活處處有地理,地理是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協調人地關系服務的,學習地理的目的,就是要發展、完善生活,使人類能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地理教學應擴展時空,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生活實踐中去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問題,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再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例如,在《人類認識的宇宙》中,晴朗的夜晚,我和學生一塊用肉眼或借助望遠鏡觀看星光閃爍的恒星、移動的行星和圓缺多變的月亮,有時還看到了輪廓模糊的星云、一閃即逝的流星、拖著長尾的彗星;在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的教學中,陽光明媚的白天,用天文望遠鏡觀看太陽黑子。這樣,把非常遙遠的天體展現到了他們的眼前,難以理解的天體知識引到實際,學生產生了學習興趣,并在實踐中得到了學習,激發了上進心及對宇宙奧秘的探索和追求,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學會解決實際的生活、學習問題。
總之,新課改下,讓地理教學融入生活,以生活的理念、生活的實際進行地理教學,不僅可以優化教學過程,鞏固教學成果,更著眼于學生的發展,給學生以生活的意義、學習的興趣,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學習科學的執著,愛自然、愛科學、保護環境的決心等等,使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