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篇1
中秋節(jié)風俗1、吃月餅
據(jù)現(xiàn)有記載,吃月餅的習俗最早源于唐代,唐僖宗在中秋節(jié)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逼涿牢犊上攵。
中秋節(jié)風俗2、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月下,設大香案,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全家有多少人就切成多少塊。
中秋節(jié)風俗3、賞月
賞月來源于祭月,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才盛行開來。待到宋時,便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jié)日,正式定為中秋節(jié)。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yè),玩月游人,達旦不絕。宋人賞月多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tài),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
中秋節(jié)風俗4、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懸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shù)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梢,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
中秋節(jié)風俗5、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代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觀潮記載表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中秋節(jié)風俗6、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一種泥塑玩具,人形而有兔嘴兔耳,是中秋節(jié)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如今,很少在市面上見到兔兒爺了,是作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里出售。
中秋節(jié)風俗7、走月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這種中秋活動稱為“走月”。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后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中秋節(jié)風俗8、偷蔥偷菜
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這是說,中秋夜,如果未婚少女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
中秋節(jié)風俗9、吃鴨、螺和芋頭
在八月十五這天,我國云南的仫佬族鄉(xiāng)親有買餅子、殺鴨子歡度中秋節(jié)的習俗。據(jù)說,這個習俗是為了紀念以游村賣糖動員鄉(xiāng)親殺番鬼佬的賣糖佬一家三人,同時以此教育后代不要忘記反抗侵略的斗爭。此外,中秋前后,田螺肉質特別肥美,人們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因而,在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中秋節(jié)吃芋頭有辟邪消災的寓意。
中秋節(jié)風俗10、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在中秋佳節(jié),民間自古有飲桂花酒的習俗。中秋之夜,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yún)莿偪彻,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jié)日的享受。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篇2
吃月餅
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jié)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燈
燃燈以助月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臺上等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賞月
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樓,好游者則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備核肴酒漿,文人賦詩,俗士講古,往往通宵達旦。
吃鴨子
云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鴨、咸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沒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
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經(jīng)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梢姶苏f法言之有理。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jié)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所以,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但到了現(xiàn)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篇3
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shù)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吃月餅
中秋節(jié)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禮物。在福建廈門地區(qū)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篇4
(一):吃月餅
閑秦再思《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jié)日吃月餅,味道極美,他聽到新科進士的曲江設開喜宴,便命御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于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tǒng)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監(jiān)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里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著紙,紙上寫著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浙江溫州一帶稱這種月餅為"三錦",按當?shù)胤窖缘闹C音就是"殺緊"。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一張紙的由來。
(二):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說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后的巔峰。
(三):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并未滿足,于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樹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shù)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
(四):玩兔兒爺
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這位太后慌亂之中亦未忘舊禮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貢院中舉行了祭月之禮。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jié)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游戲有余,盡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jié)日后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游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shù)娘L俗,可以說是這一現(xiàn)象的有力佐證。
(五):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稱之為賞月,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樓,貪者多寄圩酒樓,好游者則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備核肴酒漿,文人賦詩,俗士講古,往往通宵達旦。除了貴族和民間玩月的情況,此外還有賞游型的玩月。如登山玩月、泛舟玩月。當然,古人玩月,并不僅僅是只玩賞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連帶在一起觀賞,比如著名的景觀--盧溝曉月、三潭印月等,無疑都是人們中秋玩月的絕好所在。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篇5
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shù)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吃月餅
中秋節(jié)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jīng)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xiàn)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
燒塔
7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zhàn)斗。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篇6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賞月
中秋賞月是中秋節(jié)的傳統(tǒng)項目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至唐宋時期,賞月之風更加盛行,關于中秋的詩詞也層出不窮,包括辛棄疾的《木蘭花慢中秋》,蘇軾的《水調歌頭》!稏|京夢華錄》更有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吃月餅
中秋節(jié)賞月賞月和吃月餅已經(jīng)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福建廈門地區(qū)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
賞桂花
人們經(jīng)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燒塔
中秋夜燒塔中國南方的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地農(nóng)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磚和瓦片以及樹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圓窯形,下寬上尖,內為空心,中秋晚上點燒,常常會有燒塔比賽,塔燒得越通紅越好,燒得越旺越有彩氣。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shù)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吃南瓜是江南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食俗。傳說很久以前,南山腳住著一戶窮苦人家,有一個女兒,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奄奄一息。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fā)現(xiàn)兩只扁圓形野瓜。她采了回來,煮給父母吃。香噴噴、甜滋滋,二老吃了食欲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發(fā)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采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食田螺
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泵耖g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吃芋頭
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眲児矶持,大有鐘馗驅鬼的氣概,可敬。
飲桂花酒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梢娢覈嫻鸹ň频哪甏,已是相當久遠了。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走月
中秋節(jié)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游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后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中華門外窯灣街的上碼頭有座“澗子橋”,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則來此往橋下摔瓦罐,據(jù)說能使妻子懷孕。久而久之,這座橋也訛稱“見子橋”。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中秋節(jié)由來
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短茣ぬ谟洝酚涊d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shù)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傳說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互贈銅鏡的習俗由來
相傳中秋節(jié)的前身是“千秋節(jié)”,據(jù)《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開元十七年(729)八月葵亥,唐玄宗應百官表請,將自己的生日(八月五日)設定為“千秋節(jié)”,舉國歡慶的節(jié)日,群臣百官可向皇上敬獻美鏡珍寶,皇上亦會在揚州定制銅鏡頒發(fā)給四品以上的官員,將之命名為“千秋鏡”,由此形成了每年大臣向皇帝進獻銅鏡和皇帝向大臣賞賜銅鏡的慣例。
唐玄宗作詩《千秋節(jié)賜群臣鏡》以紀之:“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將賜群臣,遇象見清心。臺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亦有臣子張說的五律《奉和圣制賜王公千秋鏡應制》:“寶鏡頒神節(jié),凝規(guī)寫圣情。千秋題作字,長壽帶為名。月向天邊下,花從日里生。不承懸象意,誰辨照心明!
逐漸數(shù)年,千秋節(jié)便演化為互贈銅鏡的節(jié)日,也被稱為千秋金鑒節(jié)。這一時期的千秋鏡可分為賜鏡和獻鏡兩類,其中凡帶“千秋”銘的都屬賜鏡,裝點龍或銜綬鸞鳥,華貴大氣?紫樾窍壬幹摹吨袊~鏡圖典》雙鸞瑞獸花鳥鏡,鈕左右立一鸞,振翅翹尾起舞。鈕上一奔馳的瑞獸,鈕下一株葡萄枝蔓果實,一鸚鵡展翅立于葡萄串上。邊緣為兩兩相對稱的四種紋飾,一為盛開的葵花中各有一“千”“秋”字,二為如意云頭紋,三為二葉一苞折枝花,四為方勝。千秋鏡的鑄造與流行充分反映了開元至天寶初年大唐盛世下人們祈求玄宗福壽愿望和渴望太平長久的心理。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篇7
上海中秋節(jié)的習俗:賞月吃月餅
上海中秋節(jié)的習俗中秋賞月吃月餅,是上海人風俗中很有傳統(tǒng)意義的食俗之一。蘇東坡有詩句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闭f明北宋時候已經(jīng)出現(xiàn)這種圓形似月、內含美餡的食品。相傳元朝末年,人民無法忍受統(tǒng)治者的殘酷剝削壓迫,要舉行起義,由于統(tǒng)治者監(jiān)視嚴密,不能公開約會,于是利用中秋節(jié)各家都吃月餅的機會,在餅餡中藏著寫有約期起義的小條子,廣泛分送,大家就如期響應了。
上海中秋節(jié)的習俗:吃糯米桂花甜酒釀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廠是上海人在中秋節(jié)飲食風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僅作為觀賞花木和芳香樹種,有供人觀賞和享受價值,而且還有食用價值!霸倍焚庾霉饦保暗旃鹁瀑饨窐,屈原《九歌》中的詩句,表明我國很早時候起就用桂花釀酒了。上海每到中秋前后,店肆中賣桂花酒的生意總比平常好得多。上誨人喜食掛花,將桂花作為食品制作中添香的佐料。用糖或食鹽浸漬桂花,長期保香于密封容器中,或者在制作糕點時,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燒食湯山芋、糖芋艿時撒上一撮,色香俱美。還有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時加些進去,稱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歡吃糯米桂花甜酒釀。
上海中秋節(jié)的習俗:祭月燒香斗
上海中秋節(jié)的習俗有祭月和燒香斗等。祭月時,當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zhí)著搗藥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說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娘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jié)的緣故。中秋夜出游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游,稱為“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蕩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織,爭相觀賞。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氣,被稱作“滬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上海中秋節(jié)的.習俗。所謂香斗,也有稱為斗香的,是由紙扎店制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樓臺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斗中插有紙扎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上海中秋節(jié)燒香斗的場面,向以南園為最盛。祭祖此外,城里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都點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篇8
每逢到了那天,奶奶就買來雞鴨魚肉用來祭灶,往上面貼圓形的紅紙,往佛臺前燒紙錢。佛臺前擺著一對蠟燭,插著香,一團火在鐵盆里燃燒著,奶奶則在一旁不斷添紙,直到化為灰燼。屋里煙霧彌漫,可我們還得向佛祖磕頭。
到了晚上,饑腸轆轆的我們迫不及待想吃月餅,由于爸媽今天休息,所以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月餅會有種興奮洋溢的感覺。奶奶切開了一個大月餅,首先她把兩份月餅擺在了灶臺上,然后拜了拜,終于開始吃了…當我們吃得差不多的'時候,就要出去放紙燈了。
在中秋節(jié)放紙燈,是姐姐想的點子。這個程序,是一件十分爛漫的事情。奶奶拿出了幾張五顏六色的大彩紙,她將厚厚的紙放在手中搓來搓去,讓紙變得柔軟起來,這樣可以折起來方便些。我們在一旁馬上拿出了蠟燭,點上了火,蠟燭便燃燒起來。心靈手巧的奶奶三下五除二就把紙折成了一只較大的船。我們接過紙船,往它的下面和側面均勻地滴上了蠟燭油,然后將另外小巧玲瓏的小杯子狀的蠟燭放在了紙船的中間。一家人就到河邊放起了紙船,火光照亮了紙船,在水中漸漸漂去,我們都閉上了眼睛,默默許愿……
之后我們聚在陽臺上,望著夜空中的圓月,吃著月餅,說有關于中秋的美麗傳說,猜有關嫦娥的歇后語……。就這樣,我漸漸地睡著了。
每一次的中秋節(jié),都因為這些習俗而特別有意義!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篇9
中秋節(jié)晚上,上海家家戶戶會拿出各種形狀的月餅和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放在一張大大的桌子上,家中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對著天上的明月,輪流祭拜。婦女回娘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jié)的緣故。
因為芋艿諧音“運來”,表示好運連連;毛豆又稱“毛豆莢”,“莢”音諧“吉”,表示吉祥如意。如果有人沒祭拜,好運就不會來。
祭月時方向要有講究,要對著月亮升起的方位。類似祭月情形,好像是謳歌升平,又似慶祝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祭月時,先由婦女手掌并攏合拜,繼由男人逐一跪拜默默許愿,不過各人的期望是不同的,老人希望合家團圓,如同天上的圓月般美滿,讀書之人指望早入蟾宮、中秋折桂(桂:寓意奪魁);而姑娘家當然是最好能像月中嫦娥般漂亮,以后能嫁個如意郎君。
上海人注重養(yǎng)生,由于秋天干燥,吃鴨子對身體很有益處,且此時正是鴨子肥美的.時節(jié),所以在中秋節(jié)前后吃鴨子,已經(jīng)成了上海的傳統(tǒng)風俗。上海人尤其偏愛4種特色鴨:一是清爽可口的鹽水鴨;二是鮮爽脆香的烤鴨;三是濃油赤醬的醬鴨;四是鮮香美味的八寶鴨。
“八月十五桂花香”,上海人喜歡在中秋節(jié)時,買些桂花酒邊吃月餅邊喝兩口。上海人喜食桂花,將桂花作為食品制作中添香的佐料。用糖或食鹽浸漬桂花,長期保香于密封容器中,或者在制作糕點時,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燒食湯山芋、糖芋艿時撒上一撮,色香俱美。還有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時加些進去,稱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歡吃糯米桂花甜酒釀。
燒香斗曾經(jīng)是上海民間的風俗。香斗用紙來制作而成,形狀四四方方,上面大于下面,四周畫上月宮、玉兔等圖畫,斗中插上一些彩色的旗旌,一到晚上,就會拿出來燒,場面非常的壯觀。
中秋夜出游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游,稱為“踏月”。中秋佳節(jié)邊賞月邊游玩,寓意驅除疾病、追隨吉祥。
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蕩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織,爭相觀賞。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氣,被稱作“滬城八景”之一。
在農(nóng)村,中秋節(jié)祭祖,往往幾家合在一起行事,這在舊俗中叫做“青苗會”。農(nóng)民還將中秋天氣和年中收成等聯(lián)系在一起。據(jù)說中秋月明,則來年歲熟,寶山縣有諺語:“中秋月朗來年熟!比绻星镆苟嘣苹蛴甓灰娫铝粒瑫绊懙降诙甑脑,說是終宵雨雪,燈節(jié)也會大為減色的。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篇10
中秋節(jié)由來
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短茣ぬ谟洝酚涊d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shù)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稱之為賞月,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樓,貪者多寄圩酒樓,好游者則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備核肴酒漿,文人賦詩,俗士講古,往往通宵達旦。除了貴族和民間玩月的情況,此外還有賞游型的玩月。唐李涉《中秋夜君山臺望月》詩:“大堤花里錦江前,詩酒同游四十年。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當天!边@是登山玩月的佐證。明《江南志書》記載:常熟縣八月望日“游人操舟集湖橋望月。”這是泛舟玩月的佐證。當然,古人玩月,并不僅僅是只玩賞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連帶在一起觀賞,比如著名的景觀--盧溝曉月、三潭印月等,無疑都是人們中秋玩月的絕好所在。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并未滿足,于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樹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shù)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笨磥韽墓胖两裰星锶紵糁灼湟(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
玩兔兒爺
近人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記述了一位叫榮兒的宮女講述的故事。當時正是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這位太后慌亂之中亦未忘舊禮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貢院中舉行了祭月之禮。故事說,“晚飯后按著宮里的習慣,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陰君’。這大概是沿著東北的習慣‘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罷,‘太陰君’是由每家的主婦來祭的。在庭院的東南角上,擺上供桌,請出神碼來(一張紙上印一個大兔子在月宮里搗藥),插在香壇里。香壇是一個方斗,晉北的斗不是圓的,是方的。街上有時偶然聽到晉北人唱‘圓不過月亮方不過斗,甜不過尕妹妹的溫柔!梢,晉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滿新高粱,斗口糊上黃紙,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盤月餅,月餅疊起來有半尺高。另外,中間一個大木盤,放著直徑有一尺長的圓月餅,這是專給祭兔時做的。還有兩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葉放在碗里用涼水沖一下。就這樣,由皇后帶著妃子、格格和我們大家行完禮,就算禮成。我們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點禮儀不周,得罪了神鬼,給自己降下災難。所以一有給神鬼磕頭的機會,都是爭著參加,沒有一個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換著來磕的頭!边@個故事講的是清代宮廷中祭拜月兔的規(guī)矩,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斗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而虔誠。從這個故事看,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jié)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游戲有余,盡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jié)日后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游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shù)娘L俗,可以說是這一現(xiàn)象的有力佐證。
中秋節(jié)故事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篇11
福建——浦城,女性過中秋節(jié)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們多在拜月之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最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們來食用,意思是秘密的事情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nóng)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tǒng)治。馬發(fā)據(jù)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tǒng)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州的樹中秋——中秋節(jié)在廣州有種富有情趣的傳統(tǒng)風俗,叫“樹中秋”。每逢中秋節(jié),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燈的開頭多樣,不果品燈,也有鳥獸、魚蟲燈,也可砌成字燈。到了夜里,就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lián)結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然后將竹竿插在房屋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也叫“豎中秋”。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肮鸹啞庇诠鹱语h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肮饾{”,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南京——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巴嬖聵颉痹诜蜃訌R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jié)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jié),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fā)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fā)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瘕埵且苑Q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山東省——慶云縣農(nóng)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
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jié)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jié)下雨,當?shù)厝藙t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篇12
賞月吃月餅
上海中秋節(jié)的習俗中秋賞月吃月餅,是上海人風俗中很有傳統(tǒng)意義的食俗之一。蘇東坡有詩句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闭f明北宋時候已經(jīng)出現(xiàn)這種圓形似月、內含美餡的食品。相傳元朝末年,人民無法忍受統(tǒng)治者的殘酷剝削壓迫,要舉行起義,由于統(tǒng)治者監(jiān)視嚴密,不能公開約會,于是利用中秋節(jié)各家都吃月餅的機會,在餅餡中藏著寫有約期起義的小條子,廣泛分送,大家就如期響應了。
吃糯米桂花甜酒釀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廠是上海人在中秋節(jié)飲食風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僅作為觀賞花木和芳香樹種,有供人觀賞和享受價值,而且還有食用價值!霸倍焚庾霉饦,“奠桂酒兮椒槳”,屈原《九歌》中的詩句,表明我國很早時候起就用桂花釀酒了。上海每到中秋前后,店肆中賣桂花酒的生意總比平常好得多。上誨人喜食掛花,將桂花作為食品制作中添香的佐料。用糖或食鹽浸漬桂花,長期保香于密封容器中,或者在制作糕點時,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燒食湯山芋、糖芋艿時撒上一撮,色香俱美。還有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時加些進去,稱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歡吃糯米桂花甜酒釀。
上海中秋賞月最佳地點
金茂大廈
金茂大廈位于浦東新區(qū)陸家嘴,與著名的外灘隔江相望。金茂大廈一共有88層,88層是觀光廳,這里可以看見整個黃浦江兩岸的風光,當然人們也可以來這里與月亮來次近距離的接觸。而在87層,金茂大廈有一個叫作九重天的酒廊,這個酒廊是上海離月亮最近的餐廳,在這里您也可以體會一把舉杯邀明月的樂趣。
門票:88層觀光廳成人88元、兒童45元、老人70元
開放時間:8:30—22:00
東方明珠
說到上海,人們都會想到東方明珠,它是上海無可厚非的地標性建筑物。東方明珠位于外灘,當我們上到東方明珠的`最頂層,我們可以將整個外灘的景色收獲眼底,尤其是晚間,上海的夜生活開始了,我們可以看見一個與白天快節(jié)奏的單色上海相反的,一個五彩斑斕的令人贊嘆其繁華的上海。東方明珠中還有太空艙、科幻城等展館,中秋來這里,可以體驗一下中秋新玩法。
門票:觀光廳100元、歷史博物館加第二個球135元、第三個球150元。1。2米以下兒童半價,70歲老人6折。
開放時間:8:00—21:00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篇13
福建浦城
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老北京,中秋要放叁天假。十叁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shù)摹G笆,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xiàn)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jié)廟會上見過。中秋節(jié)祭的就是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嚯亦諧。有曲為: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閑。瞥眼忽驚佳節(jié)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里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廣東潮汕
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nóng)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tǒng)治。馬發(fā)據(jù)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tǒng)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guī)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fā)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jù)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tǒng)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
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肮鸹啞庇诠鹱语h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肮饾{”,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取?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
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jié)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無錫
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篇14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習俗: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習俗: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shù)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笨磥韽墓胖两裰星锶紵糁灼湟(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習俗: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shù)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習俗: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jīng)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xiàn)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篇15
中秋節(jié)在中國是全民性的重大節(jié)日,不但漢族過中秋,侗族、苗族、壯族、傣族、黎族、滿族、朝鮮族等20多個少數(shù)民族也過中秋節(jié),但風俗各異。
壯族習慣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燈,以測一生的幸福,并演唱優(yōu)美的“請月姑”民歌;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搭起“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后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nóng)家樂舞”。
仡佬族在節(jié)前的“虎日”,全寨合宰1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稱為“8月節(jié)”;布依族在中秋節(jié)當天晚上有偷老瓜煮糯米飯的習俗。
他們將偷來的.老瓜用紅布包好,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這家的主人要請他們吃酒消夜,據(jù)說這樣可以給這家人帶來子女。而被偷的人家也不會責怪偷瓜的人,反而認為這樣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好的收成。
苗族男女青年則在中秋夜跳起苗家舞蹈,這一風俗被稱為“跳月”。男女青年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吐露愛慕之情。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篇16
中秋節(jié)各族的風俗習慣:
德昂族的“串月”習俗
對于云南潞西的德昂族,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便會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黎族的“八月會”(“調聲節(jié)”)
黎族稱中秋節(jié)為“八月會”或“調聲節(jié)”,每逢此時,各集鎮(zhèn)便會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入夜就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對歌演唱,未婚青年則選此良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朝鮮族的中秋習俗
朝鮮族在中秋這天宰牛殺雞,烹煮佳肴,用新谷制作打糕和松餅等節(jié)日食品。松餅是把米面蒸熟后打成粘團,再搟成小片,或把米面和好搟成片;用小豆、豌豆、芝麻、蘇子、栗子、糖等做餡,包成彎月形菱角狀,入鍋蒸熟即可食用。大小如花生,味道似湯圓,別有風味。入夜時分,朝鮮族人用木桿和松枝搭起“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后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nóng)家樂舞”。
阿昌族的特俗習俗
云南省梁河縣一帶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給狗飽食一頓。
相傳從前稻谷皆自生自長,而且高大如芭蕉樹,人們因此養(yǎng)成好吃懶做的習慣,并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了。一天,觀音娘娘見人們如此不珍惜糧食,一氣之下刮起一陣狂風,卷走了所有的谷子。不久,人們一個個餓地嗷嗷直叫,觀音聽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于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們把狗攆開去搶谷種吃。一位老人勸阻了大家,并把撿到的幾粒谷種播撒在河邊的田里,從此代代相傳,人們不僅學會了種谷子,還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勞動的道理。為了不忘過去的教訓,也為了報答狗討來谷種的恩德,八月十五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用新收獲的大米煮飯喂狗,而后走親訪友,歡聚娛樂。
高山族的托球舞習俗
相傳古代,大清溪邊有對青年夫婦,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魚度日。一天,太陽和月亮突然都不見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長,蟲鳥哭泣。大尖和水花決定要把太陽和月亮找回來。他倆在白發(fā)老婆婆指點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陽的公龍,又用金剪刀殺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龍。然后他們拿來大棕櫚樹枝,把太陽和月亮托上天空。為了征服惡龍,他們永遠守在潭邊,變成了大尖和水花兩座大山。這個大潭,人們就稱它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婦的獻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邊來模仿他們夫婦托太陽、月亮的彩球,不讓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客家中秋習俗
客家人稱中秋為“八月節(jié)”或“八月半”。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其實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坐在那看,都是在皎潔的月光下追逐嬉戲,這時正是他們的天堂。對于吃東西,是有些講究的,往往先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這是華夏祭祀文化的傳統(tǒng),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的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tǒng)的祭祀文化。梅縣客家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會更“乖”,更有福氣,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tǒng)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中秋吃柚子也是有一定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愿望。
中國各地中秋節(jié)習俗: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肮鸹啞庇诠鹱语h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肮饾{”,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不僅如此,趁著八月十五團圓節(jié),大家多為走親訪友,共享中秋。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 “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jié)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中秋習俗也是花樣百變,如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nóng)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tǒng)治。馬發(fā)據(jù)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tǒng)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外國中秋節(jié)習俗:
外國中秋節(jié):新加坡中秋也打“旅游牌”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國家,對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jié)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說,中秋佳節(jié)是聯(lián)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商業(yè)伙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借此表示問候與祝愿。
新加坡是一個旅游城市,中秋佳節(jié)無疑是一個吸引游客的絕好機會。每年中秋臨近時,當?shù)刂臑豕?jié)路、新加坡河畔、牛車水及裕華園等地裝飾一新。入夜時分,華燈初上,整個大街小巷一片紅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動。
中秋節(jié),在新加坡河畔矗立著一盞長300米、高4。5米,耗資7萬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龍燈。每當夜幕降臨,噴著水的巨型龍燈通身發(fā)光,將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紅,場面十分壯觀。
在華人的傳統(tǒng)聚居地牛車水,除了從尼泊爾、越南等國進口的巨型燈籠熠熠生輝之外,由1364盞小紅燈籠組成的44條小龍更是令牛車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頗具中華古老園林風韻的御花園,目前正在舉辦規(guī)模宏大的夢幻彩燈會。這里既有令人們喜愛的迪斯尼系列燈飾,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壇和巨龍造型的燈飾,分外引人注目。
外國中秋節(jié):馬來西亞、菲律賓的華僑華人不忘中秋
吃月餅、賞月、提燈籠出游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中秋臨近,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號商家紛紛推出各色月餅。首都吉隆坡市內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柜,報紙、電視臺的月餅廣告鋪天蓋地,為喜迎中秋營造了節(jié)日氣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華人社團近日舉行了提燈籠慶中秋活動,除舞龍舞獅外,一輛輛載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車漫游其間,服飾鮮艷的藝人和青年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中秋節(jié)是生活在菲律賓的華僑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tǒng)佳節(jié)。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唐人街27日熱鬧非凡,當?shù)厝A僑華人舉行為期兩天的活動,歡度中秋節(jié)。華僑華人聚居區(qū)的主要商業(yè)街道張燈結彩,主要路口和進入唐人街的小橋上都掛上了彩幅,許多商店自制的或從中國進口的各式月餅。
中秋慶祝活動包括舞龍、民族服裝、燈籠和花車等,活動吸引了大批觀眾,使歷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滿了歡快的節(jié)日氣氛。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09-25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06-03
中秋節(jié)的來歷及風俗習慣06-10
中秋節(jié)起源及民間風俗習慣06-06
蒙古特色風俗習慣03-29
元宵節(jié)的風俗習慣11-07
中秋佳節(jié)的風俗習慣10-10
關于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08-31
重陽節(jié)各地的風俗習慣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