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植樹有什么意義
中國植樹節定于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國為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通過立法確定的節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植樹有什么意義,歡迎閱讀與收藏。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為什么要植樹呢?這是因為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長快,所以俗語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
植樹的民俗源于喪葬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封建統治者便開始在墳頭栽種樹木,不過那時的植樹只是統治者顯示地位的一種標志。而平民百姓是不準立墳和植樹的,因此,墳頭植樹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時期,民間才開始仿照統治者的行為在墳頭植樹,而此時的植樹也只是作為祖墳的一種標志而存在的。
據《禮記》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云游之前,為了將來能夠確切辨認祖墳,就在其父母的墳頭種植了松柏。但這時的植樹與清明節尚無關聯,而真正將清明與植樹兩者結合到一起的,則要歸功于漢高祖劉邦了。
相傳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因多年在外征戰,無暇回故鄉,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后才回鄉祭祖,但卻一時找不到父母的墳墓。后在群僚的幫助下才在亂草叢中找到一塊破舊的`墓碑,于是便命人修墳立碑,并植以松柏以做標志。
恰巧這天正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劉邦便根據儒士的建議,將清明定為祭祖節。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榮歸故里,舉行盛大的祭祖、植樹活動。后來此習流傳民間,人們便將清明祭祖與植樹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民俗。
到了唐代,清明踏青與清明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所謂插柳,原指人們身上插戴柳枝的一種行為,但在田野踏青和墳塋祭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將柳枝往墳頭或地上一插,柳便成活,無意中也起到了植樹的作用。
清明插柳的來歷是什么?
其一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柳條插進泥土即活,有強大的生命力,插到哪里,哪里成蔭。柳樹的生命力特別頑強,插柳插出不少柳樹,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慢慢形成了清明植樹的習俗。
其二是說插柳避邪。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比藗冋J為柳枝有靈性,有“鬼怖木”之稱,在柳條發芽的清明時節插柳可以避邪驅鬼。
清明插柳還有一說,是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的。晉文公再次來到綿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感到十分驚奇。他隨手折了條柳枝,編成圈戴在頭上,由此眾大臣和民眾紛紛效仿,衍生出寒食節折柳和門前插柳的習俗。
到了唐代,由于清明、寒食兩節相鄰,人們為了祭禮方便,就將兩節合而為一,于是寒食插柳、植柳的風俗便演變為清明插柳與植柳了。此后歷朝歷代,相襲流傳。
從節令上講,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正是北方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季節,非常適合栽種樹木。中國第一個極力提倡植樹造林的人是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勝利后,1915年7月31日,北洋政府根據孫中山的倡議,頒布法令規定清明節為我國的植樹節。
但是在實行過程中,人們發現清明節作為植樹節僅對北方地區適合,對南方來說已經太晚,過了植樹的最佳時機,南方各省請求把植樹節提前。孫中山逝世后,為紀念這位一貫倡導植樹的先驅,將孫中山逝世的日子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拓展閱讀:為什么清明節要植樹的起源
清明節植樹的起源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為什么要植樹呢?這是因為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長快,所以俗語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
植樹的民俗源于喪葬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封建統治者便開始在墳頭栽種樹木,不過那時的植樹只是統治者顯示地位的一種標志。而平民百姓是不準立墳和植樹的,因此,墳頭植樹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時期,民間才開始仿照統治者的行為在墳頭植樹,而此時的植樹也只是作為祖墳的一種標志而存在的。
據《禮記》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云游之前,為了將來能夠確切辨認祖墳,就在其父母的墳頭種植了松柏。但這時的植樹與清明節尚無關聯,而真正將清明與植樹兩者結合到一起的,則要歸功于漢高祖劉邦了。
相傳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因多年在外征戰,無暇回故鄉,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后才回鄉祭祖,但卻一時找不到父母的墳墓。后在群僚的幫助下才在亂草叢中找到一塊破舊的墓碑,于是便命人修墳立碑,并植以松柏以做標志。
恰巧這天正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劉邦便根據儒士的建議,將清明定為祭祖節。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榮歸故里,舉行盛大的祭祖、植樹活動。后來此習流傳民間,人們便將清明祭祖與植樹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民俗。
到了唐代,清明踏青與清明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所謂插柳,原指人們身上插戴柳枝的一種行為,但在田野踏青和墳塋祭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將柳枝往墳頭或地上一插,柳便成活,無意中也起到了植樹的作用。
清明節的由來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節傳統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段鼋蛑尽酚涍|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督鹗贰ざY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云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本┌自朴^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后,馬球才消失了。1965年開始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后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清明節植樹有什么意義】相關文章:
帶寬是什么有什么意義08-12
績效管理有什么意義09-15
戶外拓展訓練有什么意義08-25
人力資源管理有什么意義09-29
學習職場禮儀有什么樣的意義11-05
時間對豬有什么意義英語笑話精選10-02
實行工傷保險有什么意義和作用11-18
新三板對掛牌企業有什么意義11-08
企業文化有什么意義-企業文化的五大意義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