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江蘇清明節吃什么
清明節就要到了,那么大家知道江蘇清明節是吃什么應節的嗎?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科普一下江蘇清明節吃什么吧!
江蘇清明節吃什么
常州人清明節一大早,家家戶戶門框上要插柳條和桃花枝,以鮮艷的紅綠祛除隔年的邪祟。而小孩子則是把柳枝編成圓形環圈戴在頭上,或把柳枝連葉帶皮捋到頂梢,成一柔軟可以抖動的“柳球”。也有人家將艷麗的桃花插在檐下的門環上,以示清明臨門,平安報春,藉以辟邪,帶來福祉。
除了這些,清明節當天,常州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大團子是春節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著,要一直吃到端午節。清明那天,拿出大團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鍋用油煎,根據自己的口味放糖或鹽。也有人家會放點柳葉在里面,意為添“青”。常州人還有在清明節吃青團子的習俗,做青團子要到田頭路邊去采一種叫“綠茱頭”的野生植物葉子,回來后洗凈,揉出綠汁液來,經過濾煮沸后和米粉而做成青團子。
清明時節的美食:
清明螺 | 浙江杭州
清明時節的浙江不得不提的是一道時令菜“清明螺”,據說杭城被譽為“啜螺圣地”,杭州人說“清明螺,賽只鵝”,可見這螺螄的鮮美及其營養價值,如果,清明時節你來杭州,記得點上一盤,就著紹興黃酒,在春天剛開始的時候體驗快活似神仙的飄然。
索面 | 浙江金華浦江
在浦江被稱為長壽面的正是在舌尖上的中國里播出的索面,每當陽光升起時村莊就會變成面的海洋,索面從木架上飛瀉而下,成片的絲縷閃爍,在青磚瓦礫中映襯出淳樸的農民特有的勤勞與智慧;四月是浦江萬畝油菜花盛開的季節,當花開成海且看前條萬絲掛庭院。
腌篤鮮 | 江蘇無錫
清明時節落櫻紛紛江南花開正盛,都說來無錫必游太湖,游太湖必至黿頭,至黿頭且為櫻花醉,再去小橋流水人家吃上一碗“鮮的掉眉毛的”腌篤鮮,那么櫻花醉了視覺,這腌篤鮮倒是醒了味覺。
潤餅 | 福建泉州
閩南地區古有寒食節食俗,潤餅是其中之一,這是一種比春卷更為古老的吃法,在《舌尖上的中國》里讓人們又重新喚起了這股“古早味”,置身這座國際花園城市,手握一卷潤餅菜,輕輕咬一口,一下子,脆的、甜的、咸的都來了,讓人胃口大開,想想都醉了~
荷葉粉蒸肉 | 廣西桂林
桂林山水如詩如畫,風情萬種的夜生活,一個地方,哪怕只具備這些特質的其中之一就足以打動不安定的心靈,就好比這用帶皮五花肉、綠豆、荷葉、桂林腐乳,青蒜等作原料制作而成的荷葉粉蒸肉,荷葉清香,松軟可口,肥而不膩,足以俘獲一個吃貨的心。
泉水雞 | 重慶
泉水雞應該是重慶任何時節都必吃的食物吧,只是這春季,萬物復蘇一切都生機勃勃的生長著,而最為鮮嫩的莫過于這個時節的野山雞,就著泉水而制,在酒半熏時,看山是城,城是山,無不被這野味這山城所折服。
葉兒粑 | 四川成都
成都一定是上帝特別寵愛的城市,這里的風景與美食都獨天醇厚的占有了一切先機,從麻辣的風味到旖旎的風光,一路走來,火鍋挨著串串,山水相連,清明時分的葉兒粑,綠色粑葉包裹著糯米粉面包餡心,不沾盤、不沾筷、不沾牙,記得點上一盤去去火鍋里的油膩味兒。
清明節的傳統的習俗和食物
1、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的食品儲備。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曲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時節,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4、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里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
5、薄餅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
6、樸籽粿
制作樸籽粿,首先將樸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后發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樸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樸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7、清明飯
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采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制作清明叛。
8、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9、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10、大蔥和蛋餅
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中國清明節吃什么食物
1、青團子: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
2、艾粄: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采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后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后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后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后即可出爐。
3、馓子: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清明節的簡介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
清明節的由來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1、蕩秋千: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2、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3、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
4、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蘖T,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江蘇清明節吃什么】相關文章:
江蘇清明節吃什么食物04-06
江蘇冬至各地吃什么12-22
東北清明節吃什么04-07
清明節吃什么水果03-31
清明節吃什么食物04-06
潮汕清明節吃什么04-06
重慶的清明節吃什么04-06
清明節吃什么魚01-30
清明節吃什么飯菜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