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清明節的來歷
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節的6個習俗
1、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2、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3、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4、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5、清明掃墓
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ド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并相傳至今。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于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盁ぁ笔羌赖熳嫦鹊闹饕问。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
6、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傳說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介紹10-18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介紹04-02
中國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03-25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介紹08-17
關于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介紹08-17
清明節習俗的來歷和由來介紹03-29
立冬的習俗和由來11-08
小年的習俗和由來05-21
立夏的由來和習俗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