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臘八節的由來和傳說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臘八節的由來和傳說,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臘八節是誰發明的?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咸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成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后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后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 “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臘八節傳說
有人說,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后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有人說,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于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伙積了幾把五谷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 “臘八粥”,以資紀念。
有人說,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閑,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斷炊了,那小伙子饑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壇壇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有人說,臘八節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還有人說,臘八節起源于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統臘八節的飲食
臘八蒜
泡臘八蒜也是臘八節節日食俗,尤其是華北地區的漢族傳統小吃。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家家戶戶用醋泡制蒜。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餃子
臘八蒜的味道酸,有些辣。通常配著剛出鍋的餃子一起吃。春節期間,臘八蒜不僅是一道佐餐小菜,它還有著有解膩祛腥、助消化的作用。對于過年的吃貨們是一大福音。
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不同地區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蕓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臘八粥不僅是時令美食,更是養生佳品,尤其適合在寒冷的天氣里保養脾胃。
吃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地方,人們臘八節要吃臘八面。臘八面以面粉為主做成面條,加上豆類、菌藻類、肉類、蔬菜等各種食材,同樣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兼顧蛋白質、優質脂肪酸、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可以說是營養均衡、值得推廣食用的健康美食。
臘八飯
寧夏、河南等地的習俗是吃臘八飯。寧夏臘八節做臘八飯一般用各種豆類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河南的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谷豐登。
臘八醋
臘八醋,傳統臘八節習俗。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素素凈凈之意,蘸臘八醋吃,別有一番滋味是!芭D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黟縣地區民間傳統小吃之一,節日食俗。在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曬制的豆腐,便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在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狀,然后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食鹽,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使鹽分逐漸吸入,水分也漸曬干,即成臘八豆腐。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味咸帶甜,又香又鮮。如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配料,味則更好。
“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它既可以單獨吃,也可與肉類同炒、同燉。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澆上麻油,拌上蔥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肴。
麥仁飯
西寧臘八節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
臘八粥的簡介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以下列舉幾種有名的配方:
《雞肋篇》所記配方:“寧州(今遼寧復縣一帶)臘月八日,人家竟作白粥,于上以林栗之類,染以眾色,為花鳥象,更相送遺!
《金瓶梅》所記配方:“(蘇周)粳米投著各樣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兒!
《明宮史》所記配方:“(明宮內)前幾日將紅棗搗破泡湯,至初八早,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于佛圣前,并于房牖、園樹、 井灶之上,各分布所煮之粥!
《清嘉錄》所記配方:“(蘇州)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調之臘八粥;或有債自僧尼者,名曰佛粥!
《紅樓夢》所記配方:各色米豆加五種菜果(紅棗、栗子、花生、蒙用、香芋)。
臘八粥的由來
宋朝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贝藭r,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云:“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各個寺院送七寶五味粥讓門徒斗飲,稱之為“臘八粥”,又稱“佛粥”。宋代大詩人陸游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币舱f的是臘八送粥之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并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后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豆饩w順天府志》又云:“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后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江米、桂圓,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技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并用紅棗、桃仁等制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頗有京城特色。
不同地區的臘八粥
天津人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蕓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陜北高原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面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后,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里雜草多。陜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傳統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人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青海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山東“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谷豐登。
江蘇地區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浙江人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干傳說。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咸麻辣,而農村人吃咸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嘗,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河北臘八粥制作方法:將大白云豆提前(最好頭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發至胖大;白蓮子用熱水漲發,去綠色芯,同白云豆先下入煮鍋煮20分鐘,再加入大米、糯米、麥仁、葛仙米、小棗及飯豆,栗子去掉硬殼和內衣。將上述原料洗凈,放入鍋中,加入足夠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鐘,至粥稠豆糯、棗爛時止。 粥熟后加蜜桂花、紅糖(或先將紅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勻即成。
臘八節傳統食物的做法
臘八粥:食療營養高
人們在前一天(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
臘八粥
原料:
大米50克,黃小米50克,粘黃米50克,糯米50克,秫米(粘高粱米)50克,紅小豆100克,蓮子100克,桂圓100克,花生米100克,栗子100克,小紅棗100克,白糖適量。
制作方法:
1、先將蓮子去衣去心放入碗中加水浸沒,再放入蒸籠,用旺火蒸約1小時,蒸熟取出備用。
2、將桂圓去掉皮、核,只要肉;將栗子剝掉殼及衣。
3、鍋內放入適量的水,然后把秫米、紅小豆、花生米、小紅棗洗干凈倒入鍋內煮,煮成半熟時,再將大米、黃小米、粘黃米、糯米洗干凈倒入鍋內一起煮。
4、鍋開后,再用微火煮。將粥煮熬到七八成熟時,把蒸熟的蓮子倒入粥內攪拌均勻,開鍋后再煮一會移下火來,盛入清潔消毒的鍋內,撒上白糖。如今超市里有配好了的臘八粥原料,您也可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以及身體狀況進行調配,熬出的臘八粥會獨具特色。
臘八豆:佐餐美味
臘八豆
臘八豆是湖南的傳統食品之一,已有數百年歷史,多在每年臘八節煮豆腌制,直到來年才吃,故名為“臘八豆”。
原料:
黃豆、白酒、姜、辣椒粉、花椒
制作做法:
1、將黃豆洗凈,用涼水泡脹,然后用大火煮熟,再改小火煮爛;
2、將豆子撈出,攤涼后放在布袋內,將布袋放在草編袋子里,用棉絮裹住保溫,放在20℃左右的地方,3天后,黃豆發酵長出白霉,去除晾涼;
3、把豆子裝到罐子里,加入一些涼開水、鹽、花椒、生姜碎、辣椒粉拌勻,最后加入一些白酒。
4、最后密封罐口,10天后即可取食。
臘八蒜:碧綠爽脆
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成品蒜呈淡綠色,味道酸甜辣俱全,搭配餃子吃更是美味哦。
原料:
大蒜、白糖、陳醋
制作做法:
1、最好選擇紫皮大蒜,切去根部較硬的部分;
2、將大蒜剝皮、洗凈,吸干表面水分;
3、將大蒜置于罐中,加入一大勺白糖,再倒入陳醋,量為剛剛蓋過蒜即可;
4、泡制15天,蒜變為綠色,即可食用。
臘八面:面食者福音
中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臘八面
原料:
寬面: 面粉250g、 雞蛋1個、鹽1g、溫水適量。
臊子: 豬肉100g、 豆腐干4塊、 胡蘿卜1根、 白蘿卜1截、干香菇5朵、壓縮干燥黑木耳1/4塊、干黃花菜1小把、 黃豆1/2杯。
辣椒醬2大勺、醬油少許。
制作方法:
一、寬面做法:
1、面粉中加入鹽,攪勻后打入雞蛋。
2、一邊加水、一邊用筷子小心攪拌面粉。
3、攪拌至面粉呈大塊雪片狀。
4、用手揉成面團,此時面團粗糙一些沒有關系。
5、蓋上面盆,餳15分鐘,重新揉面團,如此反復2到3次。
6、揉過3次的面團,已經變得非常光滑。
7、最后餳好的面團搟成0.5厘米厚的面片。
8、撒足量面粉,切成10厘米寬,疊在一起。
9、切成菱形塊。
10、用雙手拉住菱形塊的兩端,慢慢抻長、抻薄。
二、 臊子的做法:
1、所有干貨提前用溫水泡發,全部 臊子材料切成丁。
2、鍋燒熱,放少許油,加入一大勺 辣椒醬,炒勻后放入肉丁。
3、待肉丁變色后,放入浸泡后的黃豆。
4、加入木耳碎、黃花菜碎、香菇丁。
5、加入 豆腐干,再加入少許醬油,少許水。
6、全部材料翻炒均勻,炒至收汁,盛出待用。
7、鍋中加水,放入一大勺 辣椒醬,加入胡蘿卜丁和 白蘿卜丁。
8、水開后下入寬面,水再次燒開后繼續煮3分鐘,撈出面,拌上 臊子即可。
臘八豆腐:風味獨特
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但坊間也有典故稱,臘八豆腐和臘八節并無直接聯系,只是因為古時一位婦女做的豆腐非常受歡迎,丈夫便歡喜地稱之為“老婆豆腐”,黟縣的“老婆”字音發聲很像“臘八”,久而久之這豆腐也被眾口稱作臘八豆腐。
用料:
豆腐、食鹽
做法:
1、豆腐切成圓形或方塊,抹上鹽水;
2、在豆腐的上部中間挖一個小洞,放入適量食鹽;
3、將豆腐放在冬日溫和的陽光下慢慢烤曬,使鹽分逐漸被吸入,水分被曬干;
4、食用時配肉炒至或做冷盤皆可。
不同地區的特色臘八食俗
華北丨臘八蒜、臘八冰
在華北地區,除了臘八粥,臘八蒜也是這天的重頭戲。大蒜剝皮,用醋泡在壇子里,密封置于陰涼處,一直泡到除夕,初一早上打開,取出通體碧綠的臘八蒜,配著餃子一起吃,又香又脆。
這腌制泡過臘八蒜的醋,也變成久放不壞的臘八醋,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來年成不成,先看臘八冰”,北方地區還有吃臘八冰的習俗,據說河邊的冰,吃了能治百病,于是家里的長輩會起個大早,敲幾塊冰帶回家。也有人會在臘八前一天,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吃下去。
安徽丨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黟縣地區民間傳統小吃之一,臘月初八前后,家家戶戶都要將豆腐抹鹽曬制,制成臘八豆腐。
用上等黃豆做成的豆腐,切成圓形小塊,中間凹陷,看上去特別可愛。制作時抹上少許鹽水,放在太陽底下暴曬,用陽光吸走豆腐里的水分,也讓鹽分徹底滲透進去。
除夕晚上,可以將臘八豆腐切片制成冷盤,拌上麻油,或是和肉一起燉,金黃的豆腐入口松軟、咸中帶甜!
陜西丨臘八面
當所有人醉心于臘八粥的甜蜜時,作為面食大省的陜西,臘八節早晨必得吃上一碗熱乎乎的手搟臘八面!
韭葉形面條上放著豬肉、香菇、木耳、黃花菜、胡蘿卜、白蘿卜做成的臊子,先喝上兩口暖湯,連著澆頭一起嗦幾口爽滑勁道的面下肚,鮮香開胃。
不僅南北臘八食俗各有特色,提到“八寶”,南北方的第一印象也全然不同,而且并非一定要用8種食材,更多只是取中國人對數字8的喜愛和其吉祥之意。
江浙滬地區丨八寶飯
八寶飯是江浙滬地區逢年過節必備的一道甜點,用糯米飯搭配蓮子、桂圓、金橘、紅棗、薏仁米、 瓜子仁、紅梅絲和綠梅絲,寓意甜甜蜜蜜,團圓美滿,被甜食愛好者最為喜愛。
糯米提前用凈水浸泡過夜,再上鍋蒸熟,蒸熟后趁熱拌入豬油和糖,最后將果脯、糯米、豆沙依次鋪好,上鍋繼續蒸15分鐘就完成。一勺子下去,甜豆沙的香甜混著豬油的柔潤,口感軟糯,加上桂花糖漿,宛若錦上添花,作為宴席菜的收尾最合適。
北方也有八寶飯,被稱為“臘八飯”,不同的是用更粗獷的黃米和高粱飴糖代替,其他食材更為簡練,但甜蜜不減。
江浙丨八寶鴨
八寶鴨是江浙一代的名菜,制作工序極其復雜。鴨子開背后將骨頭整個取出,在肚子里放上火腿、雞胗、冬筍、香菇、干貝、蝦仁、蓮子、青豆傳統的八寶料,塞得鼓鼓囊囊,從外形看還是一個完整的鴨子。將八寶鴨略微過油定形后,上鍋蒸制3~4小時,就完成了。
一份好的八寶鴨,外觀為“和尚頭”,十分飽滿,出鍋后澆上鴨肉鹵水,一口下去,肉香、菌香、飯香,相互融合。鹵汁濃稠,香氣四溢,口感酥而不扒,寓意五谷豐登,常吃常有!
因為它制作費時費力,如今也并不常見,或是簡化為不去骨的版本,但用料依染考究。
上海丨八寶辣醬
八寶辣醬是上海的一種特色菜品,由炒辣醬演變而來。八寶辣醬集合了甜、咸、辣、鮮四種味型,口感上也十分復合,筍丁的脆,蝦仁的嫩,鴨胗的韌結合在一起,賦予牙齒無盡的享受!
傳統的上海八寶辣醬有豬肉、鴨胗、豬肚、蝦仁、冬筍、豆腐干、花生、蝦干,每一樣都要提前處理。材料配齊,用辣椒醬、豆瓣醬、甜面醬三種的復合調料來炒,做好的八寶辣醬可當菜,也可做澆頭,做一次可以吃很久。
閩菜丨八寶葫蘆雞
八寶葫蘆雞是閩菜中的傳統菜品,造型酷似葫蘆,外酥里嫩,內有乾坤。打開雞肚,餡心糍糯,嘗一口,咸鮮香醇,回味悠久。雞肉完全剔骨后填入瑤柱、香菇、蓮子、薏米、紅豆、栗子、火腿、糯米,這八種材料,閩南人認為有吉利福祿的美好寓意。
壇燒八寶
壇燒八寶其實就是佛跳墻,這道菜前后共換過三個名字,最早叫“壇燒八寶”,后來改名為“福壽全”,最后才確定為“佛跳墻”。壇內需要加入雞肉、鴨肉、豬肉、鮑魚、海參、魚翅、魚肚、鴿子蛋,用小火煨煮五、六個小時才算完成。
現如今佛跳墻的材料已經發展到了三十多種材料,傳統的鮑參翅肚必不可少。其他名貴食材如干貝、魚唇、鱉裙等亦可加入壇中。冬菇、竹蓀、松茸等地珍更是不勝枚舉,燉煮完成后濃厚醇香,回味無窮。
江南地區丨八寶菜
每逢過年,江南地區都會制作一大盆八寶菜。將胡蘿卜、白蘿卜、香菇、木耳、黃花菜、千張、冬筍、腌菜切成細細的絲,炒熟后晾涼,最后放香油一拌就好。講究的人家還會提前將胡蘿卜、白蘿卜切成絲后晾曬4、5天。
完成了的八寶菜就用一只大的搪瓷臉盆裝著,盆里紅白黃綠,絢麗繽紛,看著就十分誘人。每次吃時用筷子夾出一些來,裝上一盤,調點香油攪拌,就是一道極為開胃的涼菜。
杭州丨八寶豆腐
八寶豆腐是杭州的特色名菜,據傳這道菜曾經是清朝康熙年代的宮廷名菜。
《隨園食單》中記載,將瓜子、馬蹄、松子、蝦、香菇、火腿、雞肉、蘑菇切成細小的丁焯熟備用。鍋中加入雞湯,倒入切成小粒的嫩豆腐,最后倒上提前準備好的八寶料,煮沸后就做好了。做好的八寶豆腐,豆腐潔白細嫩,八寶配料飄香,潤滑如脂,滋味鮮美。
四川丨八寶鍋蒸
八寶鍋蒸是一道地道的四川美食,將豬油融化,下入面粉充分炒香,倒入開水繼續翻炒,加入白糖和瓜子仁、花生仁、枸杞、黑芝麻、松仁、核桃、葡萄干、紅棗這八種材料,攪拌均勻扣入碗中就完成了。
剛出鍋的鍋蒸金黃油亮,內里是五顏六色的堅果和蜜餞,趁熱挖上一勺,鍋蒸軟糯香甜油而不膩,蜜餞的顆粒又增加了層次感,簡直太滿足!
【臘八節的由來和傳說】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由來和傳說11-10
除夕的由來和傳說06-05
萬圣節的由來和傳說07-01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07-04
關于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12-30
關于冬至節由來與傳說07-04
端午節傳說由來06-21
中元節的由來與傳說12-16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