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萬圣節資料
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傳統節日萬圣節,此時也是祭祀亡魂的時刻,在避免惡靈干擾的同時,也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渡過嚴冬。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萬圣節的由來與習俗禮儀,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萬圣節的由來與習俗禮儀
一、萬圣節的日期和習俗
萬圣節又叫鬼節,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的“鬼節”——萬圣節。不過這一天的氣氛卻遠不像它的名稱那樣讓人聽上去就“毛骨悚然”。每當萬圣節到來,孩子們都會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著一盞“杰克燈”走家竄戶,向大人們索要節日的禮物。萬圣節最廣為人知的象征也正是這兩樣——奇異的“杰克燈”和“不請吃就搗亂”的惡作劇。 “杰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也極為簡單。將南瓜掏空,然后在外面刻上笑瞇瞇的眼睛和大嘴巴,再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這可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玩物了。然而萬圣節的重頭戲還是在餐桌上,你既要準備好美食來招待那些前來搗亂的“小鬼”,更要在這個特別的節日為你的餐桌裝扮一番。千萬不要讓你的客人們小瞧了你哦!與“杰克燈”相呼應的橙色與黑色是萬圣節前夜的傳統顏色,黑色的代表有黑貓,蜘蛛和巫婆,橘色的則有南瓜燈 (Jack-O'-Lantern) ,這些都是常見的萬圣節象征。萬圣節時,將家里的大餐桌用橙色、黃色、草綠色渲染出濃濃的鄉村氣氛,音響里面放著舒緩淳樸的鄉村樂曲,極是溫馨。如今,萬圣節的裝飾物也開始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如果你家餐廳的裝飾更適合這些色彩,那么這些同樣會帶給你節日裝飾的靈感。
二、萬圣節的來歷
萬圣節前夜就是“圣夜”的意思。而今天,萬圣節前夜已經變成一年中最流行和最受歡迎的節日之一,許多玩家都以極大的熱情來慶祝這一節日。萬圣節在10月31日,其實是贊美秋天的節日,就好像五朔節是贊美春天的節日一樣。古代高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祭司——德魯伊德有一個贊美秋天的盛大節日,從10月31日午夜開始,直至次日11月1日持續整整一天。他們認為,在那天晚上他們偉大的死神——薩曼會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統統召來,這些惡鬼要受到托生為畜類的懲罰。當然,只要想到這種鬼魅的.聚會,就足以令當時那些頭腦簡單的愚民膽戰心諒的了。于是他們點起沖天的篝火,并嚴密監視這些惡鬼。萬圣節前夜到處有女巫和鬼魂的說法就是這么開始的。至今在歐洲某些與世隔絕的地區還有人相信這是真的。如今在整個歐洲,人們都把萬圣節前夜看作盡情玩鬧、講鬼故事和互相嚇唬的好機會。于是人們不再把這節日僅僅用來。
三、萬圣節的習俗
Trick or treat
萬圣節的一個有趣內容是“Trick or treat”,這習俗卻并非源自愛爾蘭,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會。那時的11月2日,被基督徒們稱為 “ALL SOULS DAY”(萬靈之日)。在這一天,信徒們跋涉于僻壤鄉間,挨村挨戶乞討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靈魂之餅”。據說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傳至當今竟演變成了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游戲。見面時,打扮成鬼精靈模樣的孩子們千篇一律地都要發出“不請吃就搗亂”的威脅,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連聲說“請吃!請吃!”同時把糖果放進孩子們隨身攜帶的大口袋里。雕空南瓜做面具 還有南瓜雕空當燈籠的故事。這又是源于古代愛爾蘭。故事是說一個名叫 JACK 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一天 JACK 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后 JACK 就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法讓JACK 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 JACK 死后,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獄,于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在古老的愛爾蘭傳里,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卜里放著,稱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蘿卜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Jack-O-Lantern 了。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卜勝一籌,于是南瓜就成了萬圣節的寵物。孩子們喜愛的節日萬圣節是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它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杰克燈”跑出去玩。“杰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是將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瞇瞇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收拾停當后,一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涂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涂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于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圣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萬圣節前夜最流行的游戲是“咬蘋果”。游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后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萬圣節的起源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癏ALLOW” 即圣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杰克南瓜燈刻上趣怪樣貌蘭等地的凱爾特人 (CELTS) 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借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后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于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后,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傳說那時凱爾特人部落還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殺死用以祭奠死人的習俗。
到了公元1世紀,占領了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也漸漸接受了萬圣節習俗,但從此廢止了燒活人祭死人的野蠻做法。羅馬人慶祝豐收的節日與凱爾特人儀式結合,戴著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動物或鬼怪,則是為了趕走在他們四周游蕩的妖魔。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圣節的由來。時間流逝,萬圣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喜慶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到了今天,象征萬圣節的形象、圖畫如巫婆、黑貓等,大都有友善可愛和滑稽的臉。
萬圣節的前夜叫什么
人們常說的萬圣節前夕(英語:Halloween,為“All Hallows' Eve”的縮寫),時間則是每年的10月31日,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等。萬圣節前夕在是西方世界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于撒克遜人后裔云集的美國、不列顛群島、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等西方國家。
萬圣節前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魔怪有關的事物。在整個歐洲,人們都把萬圣夜看作盡情玩鬧、講鬼故事和互相嚇唬的好機會。鬼魂、食尸鬼、蝙蝠、貓頭鷹、骷髏、南瓜燈都是與萬圣節前夜的恐怖嚇人活動拉上關系的事物。
黑色和橙色是萬圣節前夜的傳統顏色,F代萬圣節前夜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圣節的象征。
【關于萬圣節資料】相關文章:
關于萬圣節的英語資料09-24
萬圣節資料英語09-24
英語萬圣節資料09-24
萬圣節英語資料09-24
萬圣節資料英文09-24
萬圣節英文資料09-24
關于萬圣節的英語手抄報資料08-04
萬圣節的資料英語09-24
萬圣節的英語資料09-24
萬圣節的英文資料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