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0年政策
香港即將迎來回歸祖國20周年,我們也應藉此機會回顧“一國兩制”政策實踐二十年的得失。
眾所周知,“一國兩制”是鄧小平的重要構思,為什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鄧小平要提出這一方案,而不是一步到位在港搞“一國一制”?
我相信循序漸進是當年中央決策層的主流思想,要明白此點不妨注意在那段時間中國的經濟改革亦出現過近似的考慮,究竟中國應否搞“雙軌制”,亦即容許無甚效率要靠補貼才能運作下去的國企與活力充足的民營企業同時存在,或是推動后來學術界稱之為“震蕩治療”的政策,迫使國企立即改革,改革不成便立時讓其關門大吉?最后中國選擇了“雙軌制”,雖然也要付出一定代價,但避免了采用“震蕩治療”的東歐諸國在九十年代所出現的經濟大倒退。循序漸進的策略在中央決策人心中自然更顯正確。
“一國兩制”與循序漸進或“雙軌制”在理念上顯然一脈相承。“雙軌制”的目的在于尋找在一定時期內對社會穩定及經濟增長最有利的政策,它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原則,而應跟從時代的進步而調整。“永續基本法”甚至搞“港獨”,不可能是兩地關系的終極結果。至于兩地融合的速度,卻是可以調整,而中央在法理上亦掌控著調整的速度。最近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的講話再次提醒,根據《基本法》,中央與香港的關系不是“分權”,而是香港政府“被授權”,正好印證此點。
香港對國家貢獻越來越小
從二十年來“一國兩制”的實踐中,我們還可觀察多一點中央對港政策的思維。第一,中央認為香港應該是一個經濟城市,它的功能是要保持自身的繁榮安定,并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有所貢獻,中央也愿意通過CEPA等策略支持香港的經濟民生。第二,香港的內部事務,若沒有跨過“一國兩制”的底線,中央根本不會干預。這并不一定顯示中央認同香港發生的一切事,只是希望香港自己能處理好事務。不過,香港有一批人不懂中國政治,并自我催眠,認為自己既正義又有實力,錯誤地接受一些邏輯不通的“抗爭才能改變”之類的教條,不停地超越中央的底線。這樣的后果,使中央更信不過香港的某些政客,在下放權力給香港時更為謹慎,不會隨便放松。一個例子是中央絕不會在人大8.31決議上有所退讓。
在上述的大環境下,不能說香港沒有浪費一些重大機遇。香港位處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最強的中國的大門口,使世界不少地方羨慕不已。在1997年,按當時官方匯率計算,香港的GDP占中國內地的19.65%,但在2016年已下降至2.78%。我們當然不能說香港經濟毫無成績,事實上,從1997至2015年,港人就業名義收入中位數共上升了60%,扣掉22%的通脹,實質收入在十八年內也共有31%的增長,只是這個增長與香港應可達到的數字頗有差距。
長期觀察中國經濟發展的人都應看到,中國的高新科技正處于一個噴井式發展的階段,現在內地經濟雖處于轉型鞏固期,但影響人民生活的各種科技,如電子商貿、大數據、人工智能、大規模的太陽能、風力發電等等,已逐漸接棒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但香港除了金融業及進出口貿易外,并無多少人趕得上乘搭國家這輛經濟快車。
究其原因,是香港有兩種人。一種是看得懂大勢找到商機并會積極捕捉機遇的有識之士,我們不用擔心他們的經濟前景。另一種是一葉障目或是戴上有色眼鏡沉溺在主觀構建的意識形態中的民粹分子,他們對急劇變化的世界茫然無知,更遑論能看清歷史大潮。要他們放下思想包袱,在兩地間創業找尋商機,豈不是對牛彈琴?“一帶一路”本是香港經濟發展的一個很好機遇,但估計只有部分精英才懂得從中利用機會,那些終日只懂空談政治口號的人怎可能珍惜此等機會?長遠來說,這兩種人的貧富差距可能會更大,這又會倒逼第二種人更政治上腦,強要把別人賺得的錢分走一份。
歷史非必修“害了一代人”
在民生上,港人目前最關注的無疑是樓價。香港的地理位置太優越,將來金融業能更大發展的可能性很高,這些條件都會推高樓價(世上哪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樓價會不高企?),但香港只有34%的住戶在私人市場中擁有自己的物業,有樓與無樓,在樓價急升的條件下會擴大貧富差距。這本來有一個救治良方,便是多發展土地大量增加房屋供給,正是在這個問題上港人在自殘。更準確的說法是某些反對派喜歡胡搞蠻纏,不斷通過各種政治手段阻礙開發新土地。難道他們不知道港人都希望住的房子更大更便宜嗎?希望下屆政府不要再理會這些胡搞之人。
香港二十年來自我制造的難題中,影響較深遠的一項是沒有在教育上提供條件讓港人解決身份認同問題。在年齡層上,十二至十八歲是身份認同的關鍵時期,但正在這一階段,大約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高中學生能讀到中國歷史。我是在港英年代讀中學,但即使那時候,中國歷史還是我校的必修課,而我在芝加哥大學時亦有幸跟從幾位大師級的歷史學家,補回古代史與近代史的不足。這個過程對我個人身份認同的知識基礎十分重要。
要一些不懂自己過去,不懂中國歷史的人去建立與中國經濟發展休戚與共的心態,豈不緣木求魚?但若對國家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沒有足夠的關注,又怎可能利用機遇創造自己的一片新天地?若要我選出一項回歸二十年來特區政府的最大誤失,我很可能會選歷史不是必修課這一項,它害了整整一代人。
香港回歸二十年|葉澤恩:“一國兩制”是最大的優勢
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前夕,香港貿發局副總裁葉澤恩接受中央臺香港之聲記者專訪,就兩地經貿合作、香港角色的變化、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一帶一路”倡議和大灣區建設新機遇、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葉澤恩表示:“過去20年來,香港的金融、貿易、自由度、競爭力等多項指標走在世界前列,這是“一國兩制”是最好的優勢和成功實踐。過去20年來,我們跟國家的經貿合作廣度和深度都加強了很多,隨著國家的發展,香港的角色也從過去的引資、出口到現在的資金走出去和推廣進口貿易。”
“作為國際商貿樞紐,未來香港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要扮演好環球融資中心、區域貿易中心、調解仲裁中心、物流及航運中心、基建服務整合中心等角色,為內地企業提供專業服務,為香港經濟尋求新的動力,為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產業升級轉型作出貢獻。”
光輝二十年 香港走在世界前列
【記者】葉總裁您好,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您覺得香港的經濟發展,包括個人生活方面有哪些積極的變化?
【葉澤恩】我覺得最大的分別就是,現在我們就是“一國”,我們有“兩制”,這個就是一個最好的安排,回歸以前都沒有這個優勢,現在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這個“一國”還有“兩制”的優勢。所以我們在過去20年,在很多方面包括跟內地的經貿合作,包括跟外國的經貿合作,也充分地發揮了香港的一國兩制的優勢,也開拓了很多新的領域,現在我們跟內地的企業要共同攜手走出去做投資。
【記者】您覺得香港回歸20年來,香港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獲得了怎樣的提升?
【葉澤恩】香港過去20年,我們有了與國家的不斷發展,不斷的開放,我們的角色也與時并進,從30年前國家開放的時候,我們從引資出口這兩塊為國家服務,到今天我們是資金走出去,然后去推廣進口的貿易,所以我們也跟隨國家的需求,改變我們的策略,是因為國家我們香港的企業非常靈活,也可以跟隨國家的.發展,把我們的服務也改變。所以我覺得,我們過去20年的發展還是光輝的,還是跟世界的大潮流走在前頭,像我們的金融業,我們的物流業,我們的貿易,還有我們的文化產業,專業服務,都是走在世界的前端。
“一帶一路” 香港可發揮四大功能
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重要節點。中國中央政府在制定“十三五”規劃綱要和設計“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時,均把支持香港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作為重要的政策取向。香港要以更寬廣的視野和胸懷,充分把握“一帶一路”建設和大灣區發展重大機遇,找準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有機結合點, 提升香港的優勢和競爭力,搭乘國家發展巨輪,共同出海,共創輝煌。
【記者】在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以及“一帶一路”的倡議之下,我們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是什么?
【葉澤恩】展望未來,我覺得我們在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底下,香港可以發揮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去年,我們在香港跟特區政府一起舉辦一個“一帶一路”的高峰論壇,張德江委員長他過來也為香港在“一帶一路”底下的角色的定位,他說了,香港可以發揮四大功能。
“第一個就是雙向的投資平臺,F在進入國家的資金,超過一半是從香港進來的,走出去的資金有60%是經由香港走出去的,所以香港是一個很重要的雙向的投資平臺。”
“第二,就是香港的綜合國際化、高水平高效的專業服務平臺。包括了我們的律師,會計師,金融的投資等,還有我們的基建,基礎建設,工程的,設計的,都是國際的優秀的、高水平的,還有高標準的專業服務,這個我覺得在“一帶一路”國家建設過程里邊,香港可以發揮一個很重要的功能。 ”
“第三就是,委員長也希望香港可以利用過去三十多年,香港在內地現代化改革開放的過程里面,香港累積的經驗,可以把這些經驗加強,把經驗轉化延伸到“一帶一路”,跟內地的企業共同攜手走出去,到“一帶一路”的國家開展業務。”
“第四個角色就是香港的人脈網絡,民心相通這塊,香港在文化產業那邊,我們都跟很多國家有很好的聯系,所以我講希望香港通過這個文化產業的出口,還有香港在國際貿易金融的網絡,也可以在民心相通這塊為“一帶一路”的倡議出謀獻策。
葉澤恩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63%,貿易額占全球貿易總額的35%,生產總值占全球生產總值的30%,在全球經濟中舉足輕重。香港作為國際樞紐,可在5小時飛行距離內接觸“一帶一路”沿線48%的人口,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
【記者】 近些年來香港在區域經貿合作、開拓新興市場方面取得了怎樣的成效?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葉澤恩】經貿合作方面,因為“一帶一路”里面有很多是新興市場,所以我們也希望可以跟國家多合作,在開拓這些新興市場方面,我覺得互補很強,但是主要因為這六十幾個國家,它的法規、制度每一個都不一樣,所以我覺得香港也可以擁有一個共同的語言,一個共同的制度,像香港用的普通法,都希望可以在不同的國家,他們也比較容易理解,比較容易接受。香港的標準,我們無論在基礎建設,在產品的安全品質的標準都是比較國際化,這個也希望在不同的國家也可以建立,希望可以利用香港現有的一個制度一個標準,讓其他國家也可以采用。
這方面,委員長也是充分的肯定香港國際的高水平的標準,他在“一帶一路”論壇里面開幕式的時候他說,他在尼泊爾那個地方,早幾年有地震,很多房屋都倒了,有兩棟房屋沒有倒下來,為什么呢?這兩棟房屋它的工程監理是香港做的,所以我覺得這也是對于香港一個標準的國際化的專業程度很大的一個認可,就很清楚地說明了香港在這方面我們的高水平。
大灣區、“9+2”是一個很大的機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規劃。香港應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發揮獨特優勢,與廣東和澳門相互配合,錯位發展,拓展香港服務業的發展空間,促進香港經濟多元發展,共同打造全球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共同體。
【記者】那您覺得在區域合作方面,比如說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當中,香港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
【葉澤恩】我覺得大灣區,“9+2”這個概念,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的機遇。幾方面呢?
我覺得在融資方面,香港是國際的金融中心,也是最大的人民幣的離岸中心,我在很多基建的項目也是有融資,所以我覺得,還有其他的合作,包括了科技的合作,也是需要資金投資,這方面我覺得香港可以作為一個融資的中心。另外,大灣區這邊應該將來也有很多的基礎建設的工程要展開,香港也可以在基礎建設方面提供我們的服務,包括整體的規劃,建筑的設計,還有施工的監理。
另外,將來我們要把資金的走出去,還有把外國的優秀的產品引進來,我覺得大灣區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也可以跟香港合作,通過香港的平臺,把大灣區的資金共同走出去,然后把外國優秀的產品跟服務也引進來,也可以把外國的現代的服務業引進落戶在大灣區。
打造香港 知識產權貿易平臺
目前全球經濟重心逐漸東移,亞洲各經濟體不斷升級轉型,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國家都是出口大國,對創新與科技的產品需求急升,致使越來越多的行業將涉及知識產權保護,相關市場增長潛力巨大。葉澤恩表示香港具備充分的優勢,成為內地企業可以倚重的知識產權貿易平臺。
【記者】您覺得我們在品牌推廣,包括知識產權保護方面,能夠發揮哪些作用?中國的專利雖然是申請量第一,但是貢獻率確實比較低,這方面是不是正是我們香港特別具有優勢的地方?
【葉澤恩】對,我覺得香港可以發揮一個“超級聯系人”的角色,尤其是我們對于國際的市場,國際的要求都比較熟悉,我們也有一些國際的網絡,所以我覺得我們可以為內地的企業提供我們的服務,在品牌打造,市場推廣這方面也可以提供我們的服務,尤其是在跟國際的市場的需要接軌這方面,我覺得我們還是可以提供我們的服務的。
葉澤恩指出,“一帶一路”將成為未來30年至50年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而隨著沿線國家與中國的經貿聯系進一步加深,香港作為國際商貿與金融中心,在“一國兩制”下將有更大的空間發揮“超級聯系人”的作用。
香港貿發局目前在全球設有逾40個辦事處,其中28個已位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謂“搶占”了先機。葉澤恩表示,香港貿發局未來將在內地不同城市舉辦展覽會、洽談會和商貿配對等活動,介紹香港多元化的服務如何協助內地企業創新升級、走向國際。同時還將建立一個專門服務“一帶一路”的多功能數據庫及咨詢中心,并組織更多的交流團到訪沿線國家。
【香港回歸20年政策】相關文章:
慶祝香港回歸圖片06-20
今年香港回歸是幾月幾號12-27
香港回歸20周年意義07-01
香港回歸20周年晚會07-01
香港回歸20周年圖片06-20
香港回歸紀念日是幾月幾號12-27
香港回歸20周年觀后感09-06
創業扶持政策 人才政策08-24
2017年香港回歸20周年觀后感09-06
觀看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文藝晚會觀后感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