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
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創始于2003年,聯合國的專門機構指定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如下為2017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17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時間
2017年2月28日 二月初三 星期二
2017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主題
暫未出臺
2017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宣傳資料
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的信息
“宅基地”、“福利分房”都是住房保障制度的一種具體形式。它們是低生產力水平下保障“人人有房住”的制度。依靠市場配置住房資源,并不等于說人人都只能依靠自己的收入買房子住,也不等于說人人都只能靠市場化競爭、自主分散決策來獲取住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保障每個人都有房子住,政府要實施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幫助單純依靠市場解決住房有困難的群體。這個政策體系的總稱,就叫做住房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和失業保障、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等都是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
住房保障制度,簡單說,就是在社會發展中,買不起房子的人也得保障他們有房子住。這是一個文明社會起碼的目標。因為住房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這是市場經濟下政府必須提供的一個“公共產品”。
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有多種住房保障形式。村民在集體劃分的“宅基地”上自行建房。市民則分類解決:高收入者面向市場購買商品住房;中低收入者購買經濟適用住房或者購買“二限房”;最低收入者租住政府提供的廉租住房等。
調查內容
居住條件,人們很容易和住宅面積聯系起來。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在90年代到2000年的戶均居住面積:瑞典是72平方米,英國為97.9平方米,法國是86.4平方米,日本92平方米,美國177.5平方米,原蘇聯72.4平方米,那么中國現在的城市戶均居住面積已經達到65平方米國?墒窃诙⑷暌郧,我們的居住環境還是比較簡陋的。
在80年代,中國的人均居住面積還只有3.6平方米,而現在的人均建筑面積已經達到30.1平方米。鄉村的土坯房,已經被別墅式的磚瓦房取代;內蒙古的游牧民族,也已經在定居的草場蓋起了幢幢小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城市規劃帶來的拆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斷的變化。
宜居指數
城市宜居不但包括良好的經濟環境,也包括舒適的居住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中國城市宜居指數2005年度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城市宜居指數為65.7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目前國內的城市普遍存在低收入群體的宜居滿足度較低、城市宜居的細節不足等特點。
調查顯示,六成多的居民目前所居住的第一居所的戶均面積在80平方米以下,人均居住面積只有30.1平方米,這一數據與建設部確定的小康社會居住目標的`城鎮人均35平方米還有一定的差距。進一步分析還發現,城市居民用于度假、休閑的第二休閑房產或者度假房產的比例還不到8%,在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上,各個城市都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宜居城市要考慮城市居住人群各個階層的多樣性與平衡,而這種多樣性正體現了城市是否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本次調查顯示,投資者對于城市宜居性的評價(70.3分)高于普通居民(65.7分)。
進一步分析發現,不同收入的居民對于城市宜居性的評價也存在差異,家庭月收入越高的群體,對于城市宜居性的評價越高,收入越低的群體評價越低。 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城市的宜居性水平普遍不高,宜居指數最高的城市不到70分,甚至有個別城市宜居指數不及格,與公眾的要求還有距離。
附:古代居住環境一覽
漢武帝的上林苑
上林苑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家園林,有北方園林特有的大氣豪邁。司馬相如在《上林賦》寫到:終始灞浐、出入涇渭。灃鎬澇潏,紆馀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東西南北,馳騖往來。上林苑之氣勢可從管中一窺。
蘇舜欽的滄浪亭
滄浪亭以水環園,在圍墻森森的蘇州園林里可謂獨一無二;此外,將亭內的山和亭外的水聯系起來的是條復廊,唐代的皎然和尚曾說“詩有六至”--至險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麗而自然;至苦而無跡;至近而意遠;至放而不迂。滄浪亭里的這條復廊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文徴明的拙政園
拙政園在風格上與昆劇的魁首《牡丹亭》極為相似。它的造園規模和造園構想,都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春風拂拂,春水漫漫,留連于亭臺樓閣之間,一如留連光景。拙政園雍容華貴、優雅大方。文徵明設計了舉世聞名的拙政園,玩物亦能存志,精致生活培養的是一顆高潔的心,花園之內,林林總總的自我了斷總是如同花開花落一般風淡云輕。
【2017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相關文章:
2017世界水日圖片11-12
2017世界環境日主題08-14
2017小學世界環境日主題班會08-14
2017小學世界環境日活動方案08-15
世界海洋日活動策劃方案201708-15
2017學校世界環境日活動方案08-15
2017讀書日活動主題-世界讀書日的簡介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