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牙是什么意思
尾牙,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傳統節日,源于拜祭土地公的儀式。每月的初二、十六,是福建商人祭拜地基主和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尾牙是什么意思,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尾牙是什么意思
祭祀土地公稱為“做牙”,是泉港的一種民俗節令。一年中有好幾次“做牙”,農歷2月2日是福德正神(土地公)誕辰,祭祀活動稱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十六都要祭祀,每年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的祭祀活動,俗稱“尾牙”。此節與古代的互市有關。古時,商人們做交易前先拜祭土地公,還要款待客人和伙計。
牙的涵義
“牙”是中國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傳統習俗中,南方沿海地區做生意的人在農歷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在牲禮當中不可少的是一只雄雞拔毛煮熟的白斬雞,這是用來象征生意興隆的。而祭拜后的菜肴可以給家人或員工打打牙祭,因此也稱為“作牙”;農歷的二月初二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是尾牙。
尾牙宴:從“吃尾牙面憂憂”到充滿溫馨感激的企業活動
舊時的商家店主,俗話叫“生意人、買賣人”,尾牙這一天,供奉完神明后,商家、地主晚上要招待自家的雇工與仆婢,那些供品就成了雇工與仆婢的美味佳肴。另外在尾牙這一天,商家、地主一般會給他們分發獎金紅包,還有明年是否要繼續雇用,也要在這天做最后的決定,所以有“尾牙既是慰勞日,又是相送日”的說法。尾牙宴最后一道菜一般是一盤雞,如果明年要“辭頭路”(閩南語,解聘)哪一個雇工,就將雞頭朝向誰,如果有不止一個“辭頭路”的人,就拿起筷子夾起雞頭分別朝向將解聘的雇工。要是不想解聘誰的話,就把雞頭對準自己。
在傳統家庭中,不管是農民、漁民或者其他人也都要通過焚香祭拜向神明表示感謝,以祈求來年能夠有好收成。所有祭祀活動結束后,當晚一家大人小孩就圍在一起吃刈包、潤餅等。刈包就像現代的肉夾包,是一種外形似荷包的面包,里面一般夾“三層肉”(閩南語,指瘦肉與肥肉相間的肉)、“土豆灰”(閩南語,炒熟的花生碾末)、咸菜、筍絲等;潤餅也叫嫩餅菜(和其他地方的春卷差不多),是用潤餅皮卷包土豆灰、虎苔(閩南語,一種海藻)、肉絲、胡蘿卜、豆芽菜、筍絲、豆腐干等等,卷起后外形有點像一捆包著的銅錢,刈包、潤餅菜等在當時既是不敢多求的伙食改善,又寄托著民眾對新一年平安發財的祈愿,是尾牙的應節食物。
尾牙習俗
供奉神明
“尾牙”這一天,福清店家們,大多數都備辦豐盛三牲禮品孝敬土地公和門口公,焚香點燭,祈求來年生意興隆,然后燒金紙冥幣,燃放鞭炮。
犒勞伙計
重點來了,任何一個節日都離不開吃,尾牙當然也不例外。古代“做尾牙”尤為隆重,當天不但要舉行平日做牙的一切拜祭活動,而且要備上酒菜,犒勞辛苦勞作一年的伙計。
雞頭隱喻
以前尾牙宴中白斬雞是有隱喻的,雇主將要解聘任何員工,則以雞頭相向,假如被免職的不只一人則執筷子夾起雞頭分別朝向將被辭退者。
凡是尾牙雞頭所指員工,即表示不再雇用,假如雇主不想解聘任何員工,則將雞頭朝向自己或拿掉以示全體慰留。
另外在尾牙這一天,商家、地主一般會給他們分發獎金紅包,還有明年是否要繼續雇用,也要在這天做最后的決定,所以有“尾牙既是慰勞日,又是相送日”的說法。
趕工結帳
福清把做“尾牙”之后的日子,即農歷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為趕工結帳時間。所以,也稱二十二日為“尾期”!拔财凇鼻翱梢韵蚋魈幨諟愋屡f賬,延后則就要等到新年以后才收帳了。
“尾牙”活動是一年的尾聲,也是春節活動的先聲。對于這個活動,泉港的各大企業非常重視,都會舉辦“尾牙宴”,辛苦一年的大伙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訴說一年的收獲以及來年的期盼,懷著一顆虔誠之心希望在“尾牙宴”上吃出健康平安;當然每家每戶也非常重視,大清早就能聽到陣陣鞭炮聲,再擺出貢桌,各處的廟宇祠堂也是人頭攢動,香火不絕。除了這些隆重的祭祀外,到了晚上,大家都必須趕回去與家人團聚,吃上一頓豐盛的“尾牙飯”。
說起尾牙這一節俗,原本只是生意人的祭祀方式,后來才慢慢演變成泉港民間普遍的節俗。每一個節俗的背后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尾牙也不例外。相傳,明代有個叫陳米牙的人,是個經營米業的商人。每次賣米給百姓,他只用長指甲在已賣出的大米中留下一指甲的米作為利潤。雖然每次只賺那么一點點,但是到他家買米的人卻越來越多,童叟無欺,也因此在江南民間傳為美談。為了紀念和效仿他,泉州商人就在每年春節之前和元宵之后,也就是農歷二月初二出外做生意的人和十二月十六日在外的生意人都會趕回來過年的時候,都要舉行祭祀陳米牙的儀式,敬“福德正神”。后來就簡稱為“做牙”或者“祭牙”。
隨著經濟條件的不斷提高,做牙的檔次也越來越高。“做牙”的時候要在門前,擺上果品、酒菜,比如炒米粉、炒面條、甜丸子,雞鴨豬各種肉類,還有蝦類等。但要注意不可有魚類,因為有“衰如魚”的說法。還有些家庭喜歡簡單點,只用干品,比如蘋果、梨、香蕉、茶酒、還有肉包、餅干、等各種糕點作為祭品。接著就開始燒香、燒貢銀、銀紙等。
這些都是家里的女性在做,目的很簡單,就是一求生意興隆發家致富;二求在外工作的親人身體健康、一帆風順、孩子能夠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三求子女能夠有好姻緣、能夠幸福一輩子;四求“六畜興旺”(豬、羊、雞、鴨、貓、狗等)。再則也是想希望通過這個節俗和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敘舊、拉家常。
尾牙作為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過了這一天就意味平安的過了一年,所以也被看作是一種福氣,有“尾牙吃歡喜”的說法。同時“尾牙”也有過小年之稱,所以它的到來意味著年關的開始。過了“尾牙”,大家就開始置辦年貨,而在外的泉港人也陸續回家準備過年咯。
歷史淵源
流行地區
尾牙節這一節日主要流行于東南沿海,尤其是閩臺地區。但是它卻的的確確是土生土長的南方沿海地區民間傳統節日,這一節日與中國人的土地神崇拜有關。
社神由來
做牙源于祭拜土地公(社神)的儀式。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社神等。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長五谷以養育百姓,此乃人們親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在我國南方地區,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普遍奉祀土地公,奉祀土地公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土地神信仰源于古人對土地的崇拜。土地神的稱號眾多,但探索其來歷,實際與我國古代社會所祭“天、地、社、稷”中的社、稷之神有關。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漢代是我國南北風俗融合時期,土地神信仰最遲在漢時期就已傳入北方地區,在古時候北方百姓也有奉祀土地公的習俗。土地公信仰寄托了人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時至今日,古老的“社神”已有了很多變化,但祭祀土地神的習俗一直在我國南方一些地方保留下來。
牙祭由來
牙的本義是軍中帳前的大旗,大軍在出征之前,照例要祭拜大旗,確保旗開得勝、一路平安,稱之為“禡牙”。這個典禮后來被商號援用,于每年過完年后第一次開市時,同樣來個祭典,希望財源廣進,生意興旺。他們祭拜的對象,主要是福德正神,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土地公。這一祭禮稱為“牙祭”或“做牙”。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與二月二龍抬頭日期重疊,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要解雇誰。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
尾牙的活動
一年有24個“牙期”,尤以“尾牙”為隆重。另有一說是古代商場買賣介紹人稱為“牙郎”,人在年終算其所賺利潤時而向牙郎致謝請客之方式。因為社會變遷,土地公崇拜已經不只是與農業有關,也與工商業有所連系,成為財神象征。配合“牙祭”,尾牙成為工商界年終酬謝員工聚餐活動。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東南沿海一些地區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初二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的做牙是最后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的發展
尾牙發展到今天,最流行的風俗是各公司企業在當日舉行聚餐晚會和員工聯誼活動,稱作尾牙宴,還有尾牙聚會、尾牙燒烤、尾牙晚會甚至尾牙舞會等,總之,基本樣式是企業宴請員工進行年末的聚餐和聯誼,以感謝和表彰員工的辛勤工作。正是富人情味的地方——讓員工有心理準備,不至于影響到該名員工的家計生。由于勞工權益抬頭,勞資雙方都希望能有一個較和諧的關系,所以“尾牙聚餐”時都將“雞頭”朝天(上),以免造成勞資關系緊張。不過,這種風俗已絕跡。除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
其實,各公司舉辦的“尾牙宴”,也在透露著公司財大氣粗的訊息,當日公司股票的股價和成交量也會有反響。當然,也有公司是秉承勤儉的傳統美德,熱鬧但不浪費。
尾牙的形式分兩種:宴會和晚會。公司規模不大的,通常只辦宴會聚餐;規模大且又賺錢的公司,除各部門聚餐外,另辦大型歌舞演唱會娛樂員工。
很多地方不過尾牙,但卻受到了這種文化的影響。直到改革開放以后,人們還把大吃一頓美食叫做“打牙祭”,就是這種文化的遺存。
英國著名管理學家韓第(Charles Handy)就指出,隨著科技的發達,組織越來越虛擬化,高科技帶來的影響是需要“高接觸”(high touch),“關鍵在于信任與默契”,韓第提醒,企業如果沒有共同的目標,員工就只會把“自己的目標”放在第一位。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企業辦“尾牙”已不再把它看成傳統儀式,而是現代組織管理中的團隊激勵活動。
地域文化
臺灣人的尾牙
臺灣人過“尾牙”,和大陸年終聚會有點兒相似。
臺灣民間農歷每月初二、十六有拜土地公(福德正神)的習俗,供桌上擺各種供品,讓土地公 “打牙祭” ,即為所謂的“牙”。民間有種說法叫“二月二(土地公生日)敬土地”,到一年的最后一次,也就是臘月十六就稱為“尾牙”。這一天,百姓人家都要準備牲禮拜祭土地公,全家團聚吃“尾牙”,還要吃“潤餅”(廈門叫“薄餅”,類似大陸常見的“春餅”),以求來年家庭富裕潤澤。
臺灣過“尾牙”盛行,是因為商家視土地公為守護神。為保佑來年生意興隆,商家吃“尾牙”會比一般的家庭更為盛大,內容更為豐富。當晚,做“頭家”的會宴請公司同仁,以犒慰他們平日的辛苦。過“尾牙”也是緩和勞資關系,拉近距離和情感的一種方式。傳統過“尾牙”,白斬雞是不可缺少的菜,如果雞頭朝向在座的某個人,就表示此人將被解雇;如果雞頭朝向老板自己,大家就可放心享用美味了,這道菜端上時已將雞頭去掉,解雇的意味已經漸漸淡化了。吃“尾牙”熱鬧而和諧,老板會親自給員工敬酒,員工也可以跟其沒大沒小。
福建人的尾牙
上述的尾牙不只是臺灣才有,也不是從臺灣商人流傳到大陸的民俗或宗教節日,而是福建及臺灣地區特有的影響廣泛的文化民俗活動。“尾牙”即農歷十二月十六。源自農歷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習俗,到農歷年末臘月十六就稱為“尾牙”。
☆古代福建有個習俗,“尾牙”這天晚上,凡有雇傭店員、伙計的商行店主都要備辦一頓豐盛的晚餐,宴請全體員工,席間,老板對來年聘用人員的變動采取多種形式給予表態以示去留,如對不稱職者要予辭退,便在宴席上將一盤雞的雞頭對準那位員工的席位,意即解雇;或是對要辭退的伙計,在其席位前反排筷子,意即辭棄;還有一種是老板親自向那位準備解聘的伙計敬酒,表示辭行。這些不動言詞的辭退風俗,卻令人感到十分尷尬,也鬧出過不少吵架責罵之事,后來便逐漸廢除,改為通過介紹人轉達辭退之意。
福建人流傳著在每一個農歷月的初二和十六“做牙”的習俗。這一天的供奉對象,是地主(福州十邑對地基主的俗稱)或其他屬陰類的神明;過后,人們也能吃獻祭過的供品,一飽口福。
這一天,也是神壇“犒軍”的日子!瓣姟钡膶ο螅绻麑偬毂鞂⒌男再|,可以選擇在初一和十五;萬一主神手下的兵馬都是陰兵陰將,祭祀日就肯定落在屬陰數(雙數)的初二和十六。
“做牙”的意思與吃喝有關系。廣東人說的“打牙祭”,意思即是以吃、喝為樂,不過福建人“做牙”的對象首先是靈界,其次才輪到人類享用。人們要等到祭祀之后,才能分享曾經用來供奉靈界的食物。
福建人最重視在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做“頭牙”,以及在十二月十六做“尾牙”二月初二是“社日”土地神之紀念日,是一年的第一次“做牙”,被認為是頭牙,而十二月十六,則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稱為“尾牙”。
福建人做“尾牙”特別隆重,這一日過后,也宣告時間就快走向另一個年份了。
而莆田民俗“尾牙節”,較為隆重,有過小年之稱。莆田人過“尾牙節”是有講究的,祭祀用的香、紙、燭必不能少,供桌上水果、肉類、面食也必須齊全,商人尤其重視,莆商也正是秉承陳米牙這種誠信的精神成就事業,很多大老板要同員工一起吃牙宴,說“只要一起吃了牙宴,明年就一定會在一起繼續團結奮斗”。
“做牙”的時候要在門前,擺上果品、酒菜,比如炒米粉、炒面條、甜丸子,雞鴨豬各種肉類,還有蝦類等。也有人說不可有魚類,因為有“衰如魚”的說法。還有些家庭喜歡簡單點,只用干品,比如蘋果、梨、香蕉、茶酒、還有肉包、餅干等各種糕點作為祭品。接著就開始燒香、燒貢銀、銀紙等。
牙的演變
1、牙門
后來牙傳到了官府,早前官府稱為“牙門”,之后慢慢演變成“衙門”。
2、牙人
這種習俗傳到了民間,在商戶中發展起來,把商品集中的場所稱為“牙”,商人稱為“牙人”,賣魚的稱為“魚牙”,賣柴的叫“柴牙”。
3、尾牙
這種尾牙習俗后來又從商家流傳到家財較為殷實的富裕人家,其內容則主要是祭祀本境土地等社神。同時,普通人家則較少單獨“做尾牙”。因此在清乾隆版《福清縣志》中并沒有“做尾牙”的習俗。
一年有24個“牙期”,農歷正月初二叫“頭牙”,六月十六叫“半年牙”,十二月十六叫“尾牙”。商家最重這“三大牙”,尤以“尾牙”為隆重。
這天,商家們為了感謝土地公一年的照顧,都會準備豐富的祭品來酬謝土地公,而祭拜完的東西就會犒賞給員工們。
尾牙日的活動
這一天,臺灣及福建地區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福建晉江一直保持著尾牙日活動。
現代尾牙活動
在如今,企業的“尾牙”就是指“年會”。企業單位可以利用這一日,舉行公司內部的年終聚會,對上一年的公司狀況進行總結,并對有功勞的職員論功行賞,所以可以說是每個企業單位職工最期盼的聚會。因為年終時也伴隨著圣誕、元旦還有春節的來臨,所以很多公司干脆就把年會就著這3個節日的期間舉辦,這樣更增添了年會的歡樂氣氛。很多企業在“尾牙宴”上也舉行一些抽獎活動,企業所有員工都參加,大家和氣融融,有著大家庭的感覺。
“尾牙”的祭品
尾牙這一天,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不過,這種風俗已漸絕跡。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于、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咸菜、筍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尾牙祭的相關飲食
1、潤餅
食材
餅皮若干、帶糖花生粉少許、甜辣醬少許、五花肉200g、雞蛋1個、豆干2片、芹菜2根、卷心菜四分之一個、胡蘿卜半根、豆芽菜少許
做法
1、所有食材洗凈,備好待用。
2、雞蛋打散,加少許鹽,攪勻,將蛋液倒入平底鍋煎成蛋皮,切成長條狀備用。
3、五花肉切成大小均勻的薄片,熱油快炒后轉小火煎至表面微微焦黃,加點鹽,翻炒出鍋。
4、豆干切成長條,倒入剛才炒肉的油鍋,煸到表面略微焦黃,加一點點鹽,出鍋備用。
5、鍋中燒水,水開后依次將胡蘿卜絲、卷心菜、芹菜、豆芽菜放入,焯熟撈出。
6、平底鍋刷薄油,放入餅皮加熱一下,關火出鍋。
7、餅皮上先抹一層甜辣醬,均勻撒一層花生粉,放入雞蛋絲和肉片,最后放上蔬菜,將餅皮兩邊向內對折,從底部向上卷成卷即可。
2、刈包
食材
中筋面粉300g、牛奶150ml、白糖10g、酵母5g、鹽3g、食用油少許、五花肉700g、酸菜400g、八角2個、花椒少許、姜片少許、大蒜少許、蔥適量、香葉4片、冰糖20g、老抽20ml、白糖2g、香菜少許、鹽4g、料酒少許、紅辣椒1根、花生粉適量
做法
1、把五花肉改刀成2公分的厚片,水沸后,加姜片、料酒,快速汆燙下,變色撈出。
2、起油鍋,下肉片煸到微微焦黃,夾出,剩余的油爆香八角、花椒,姜片、大蒜。
3、再把肉回鍋,加蔥結、香葉,倒入適量凈水,再加老抽、冰糖、鹽、料酒,大火煮開,轉小火慢燉一個半小時。
4、浸泡切碎的酸菜只需在熱油中煸干水分,炒出香味,加白糖簡單調味,再來點紅辣椒炒勻即可。
5、在面粉中加入牛奶,和到快成團的時候,加入鹽和食用油,可以讓面團更筋道,再揉成團,用保鮮膜蓋住,醒發至兩倍大小。
6、醒發好的面團分成約60克等大的劑子,揉捏成小團子,蓋上濕布繼續醒發十分鐘,搟成橢圓形,一面刷上食用油,對折,放入蒸屜繼續醒15分鐘。
7、上鍋前,用紗布包住蓋子,避免水滴落在餅皮上,上汽后,蒸足十分鐘即可。
8、蒸好的刈包在中間先鋪一層酸菜,再來一大塊肉,撒點花生粉,最后撒一點香菜,刈包就做好了。
3、白斬雞
食材
三黃雞1只、小蔥1顆、生姜1塊、鹽少許、料酒1大勺、生抽2大勺、白糖少許、麻油適量
做法
1、冰箱里冷凍好冰塊,小蔥一半切蔥花一半打蔥結,生姜一半切姜末一半切姜片,雞洗凈控干水份備用。
2、把雞放入鍋中,冷水沒過四分之三雞身,加蔥結、姜片、料酒和鹽,大火煮沸,轉小火十分鐘;中間翻一次雞身,熄火后加蓋燜十分鐘。
3、時間到把雞撈出,過一下冷水,然后放入冰水里浸泡5分鐘。
4、準備蘸汁。用小半碗煮雞的湯汁,加入蔥花、姜末、生抽和白糖煮開熄火即可。
5、取出浸泡的雞,用廚房紙吸干水分,刷上麻油,等雞完全冷透不存余溫即可斬件裝盤,蘸汁上桌。
臘月十六尾牙節的習俗并沒有很好地傳承下來,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只是在閩南與臺灣地區有所傳承。值得欣慰的是,你可以在每個公司舉辦的年會上看到一點尾牙宴的影子。
【尾牙是什么意思】相關文章:
尾牙是什么意思10-20
尾牙是什么意思?01-17
尾牙是什么意思?尾牙是幾月幾日?06-26
尾牙是什么意思?尾牙創意節目推薦06-26
尾牙是什么意思?尾牙習俗有哪些?12-28
何為尾牙?尾牙是什么時候?01-07
清明的意思是什么04-04
小雪是什么意思?07-17
入伏是什么意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