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尾牙習俗的相關歷史記載
尾牙,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傳統節日,源于拜祭土地公的儀式。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閩南尾牙習俗的相關歷史記載,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祭祀土地公稱為“做牙”,是閩南地區的一種民俗節令。一年中有好幾次“做牙”,農歷2月2日是福德正神(土地公)誕辰,祭祀活動稱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十六都要祭祀,每年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的祭祀活動,俗稱“尾牙”。此節與古代的互市有關。古時,商人們做交易前先拜祭土地公,還要款待客人和伙計。
閩南尾牙習俗的相關歷史記載
閩南尾牙由來已久,早在清代就有相關記載,清乾隆《泉州府志》臘月十六日:商賈皆祭土地神,牲醴極豐。清乾隆《安溪縣志》
二月初二日:各村俱祭土地,名為做福。民國《南安縣志》
臘月十六日:商賈皆祭土地神,牲醴極豐。遍請親友,以其品物,F代有關尾牙的描述和記載有《泉州市志》、《泉州民俗文化叢書》等地方志、民俗志。
傳統祭儀:拜“土地公”期盼來年平安興隆閩南人過“尾牙”特別隆重,這一日過后,也宣告時間就快走向另一個年份了。民俗專家黃炳元先生回憶小時候一家人過尾牙的情景,“當天還沒亮,人們就開始殺雞宰豬、蒸刈包、蒸年糕,忙得不亦樂乎”。由于閩南各個地區風俗并非完全相同,祭拜所用供品也就有所不同,但在這個比較重大的祭祀活動上,傳統供品中一定要有“三牲”和“五果”。
為什么要供奉“三牲”和“五果”呢?以前,泉州家家都有養雞養豬的習慣。雞,有象征家,團圓之意!半u”和“基”諧音,“建基”就是“建家”。泉州很看重家的意義:魚,象征年年有余;豬,和雞一樣象征家,喻指六畜興旺,人丁興旺、家庭滿眷。另外,由于佛教吃素禁殺生,信佛的人就用面粉做成“三牲”的模樣來供奉、祭拜。“五果”象征著金、木、水、火、土,比喻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些供品中,雞和豬是必不可少的。
當各種食物都準備好后,人們就在土地公神像面前加一張長桌子,把豐盛的貢品擺好。供奉的食物順序也很講究,一般在桌子最前方放一壺酒,并排三個小酒杯,杯子中斟滿酒。接下去是雞、魚、豬“三牲”和“五果”,最后才是其他的食物。
通常祭拜者都是一家中地位比較高的或年紀比較年長的,在家中有威望的人。祭拜前,祭拜者站在中間,面對土地神鞠躬或磕頭,點一炷香插在神像前,說一些吉利的話語,請土地神享用供品,然后站到一邊。香的燃燒表示土地公在享用貢品,一家人須靜靜站在兩邊,不允許大聲說話和走來走去。尤其不能站在供品的中央,這是大不敬的。
待香燃燒大半后,祭拜者就再次企求土地爺保佑一家平平安安,生意興隆等等。然后開始燒金紙,放鞭炮。燒的金紙越多越好,鞭炮也是越多越好,越大串越好。一來是各家各戶要祭祀“土地公”,再者商家老板們也要置辦宴席招待辛苦一年的伙計、學徒!皬那,小孩子們盼望過年就是從尾牙這一段時間開始的。
尾牙宴:從“吃尾牙面憂憂”到充滿溫馨感激的企業活動
舊時的商家店主,俗話叫“生意人、買賣人”,尾牙這一天,供奉完神明后,商家、地主晚上要招待自家的雇工與仆婢,那些供品就成了雇工與仆婢的美味佳肴。另外在尾牙這一天,商家、地主一般會給他們分發獎金紅包,還有明年是否要繼續雇用,也要在這天做最后的決定,所以有“尾牙既是慰勞日,又是相送日”的說法。尾牙宴最后一道菜一般是一盤雞,如果明年要“辭頭路”(閩南語,解聘)哪一個雇工,就將雞頭朝向誰,如果有不止一個“辭頭路”的人,就拿起筷子夾起雞頭分別朝向將解聘的雇工。要是不想解聘誰的話,就把雞頭對準自己。
在傳統家庭中,不管是農民、漁民或者其他人也都要通過焚香祭拜向神明表示感謝,以祈求來年能夠有好收成。所有祭祀活動結束后,當晚一家大人小孩就圍在一起吃刈包、潤餅等。刈包就像現代的肉夾包,是一種外形似荷包的面包,里面一般夾“三層肉”(閩南語,指瘦肉與肥肉相間的肉)、“土豆灰”(閩南語,炒熟的花生碾末)、咸菜、筍絲等;潤餅也叫嫩餅菜(和其他地方的春卷差不多),是用潤餅皮卷包土豆灰、虎苔(閩南語,一種海藻)、肉絲、胡蘿卜、豆芽菜、筍絲、豆腐干等等,卷起后外形有點像一捆包著的銅錢,刈包、潤餅菜等在當時既是不敢多求的伙食改善,又寄托著民眾對新一年平安發財的祈愿,是尾牙的應節食物。
擴展資料:尾牙來源
舊時閩南地區傳統民間過年,多隨古俗,農歷臘月(即十二月)十六要做“尾牙”,所謂尾牙就是本 年最后的.一次祭祀,民間置辦祭品上供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并祭祀十方無主游魂(俗稱“門口尪”)。這純屬封建迷信,借此祈求鬼神保佑。
“尾牙”這天晚上,閩南有個習俗,凡有雇傭店員、伙計的商行店主都要備辦一頓豐盛的晚餐,宴請全體員工,席間,老板對來年聘用人員的變動采取多種形式給予表態以示去留,如對不稱職者要予辭退,便在宴席上將一盤雞的雞頭對準那位員工的席位,意即解雇;或是對要辭退的伙計,在其席位前反排筷子,意即辭棄;還有一種是老板親自向那位準備解聘的伙計敬酒,表示辭行。這些不動言詞的辭退風俗,卻令人感到十分尷尬,也鬧出過不少吵架責罵之事,后來便逐漸廢除,改為通過介紹人轉達辭退之意。
“送神”,即“送尪”,就是送“灶君公”上天。據《禮記·祭法》中記述,灶被列為祀典的七祀之一、受到天子和庶人的供奉!毒丛钊珪氛f:“灶君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漳州地區傳統民間就是據此古俗,于送神那天在灶頭換上一張用紅紙刻印的新“灶神”,上面橫書“司命灶君”,中間是神像,兩邊一副對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上供三牲祭禮,并供奉花生糖、麻片糖、生花等糖果伴以祭祀。這是傳統民間循古俗而進行的另一個迷信活動。
在祭灶送神這個活動中,閩南地區傳統民間還流傳有兩個傳統:一是“官三民四”,即官家于十二月廿三送神上天,而平民百姓在十二月廿四舉行。原因看來是官家多有作惡,需提前送神上天求得灶君奏報時多說好話,這叫“惡人先告狀”;二是“男不拜月,女不拜灶”,祭灶送神須由男人主祭,以顯示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
尾牙習俗
臘月十六做“尾牙”
舊俗農歷二月初二日做“頭牙”,一般商家,漁民及海陸運輸者,每月初二、十六均有“做牙”之俗,一直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稱為“尾牙”,以與二月初二日“頭牙”相對應。
俗諺有云:“尾牙先生,送神長年”。意即到了“尾牙”這一天,村中私塾就停館了,學生不必再上課,塾師也要回家過年了。
“尾牙”這一天,普遍有供奉土地公和門口公之俗,而城鄉店家行交商號,均要以豐盛三牲禮品孝敬土地公,焚香點燭,祈求明 年生意興隆,然后燒金紙冥幣,燃放鞭炮。
入夜以后,東家設宴款待伙計,以酬謝伙計們一年之辛勞,大家紛紛人席,豐盛菜肴也已擺出,但此時所有伙計,面對豐盛宴席,卻毫無歡顏喜色,反而個個提心吊膽,惴惴不安,大家睜開雙眼,注視著東家手中所提的酒壺,究竟今晚要為誰斟這頭杯酒,只見東家臉上露出笑容,提起酒壺,慢慢地朝著某一個伙計面前的酒杯,將酒慢慢斟下,此時那個伙計頓時垂頭喪氣,有的面如土色,雙眼珠淚隨東家壺中酒液同時滴下,其他伙計同時投來同情、憐憫的眼光。原來這一杯頭斟酒,東家為他先斟,就表示明 年不再雇用他了。因有時明言不好意思,故而設下此俗,所以過去每年店東雖設酒筵款待伙計,但因有此俗例,所以菜肴再好,也無心品嘗,到了頭杯酒斟后,被辭退者心傷,其他伙計雖然松了一口氣,但物傷其類,說不定明 年輪到自己飲此頭斟酒,所以總也無心品嘗桌上的佳肴美饌,故俗諺有云:“尾牙無好頓”,原因即在于此。
后來店東們也頗覺此能使大家掃興,有點煞風景,為避免一開席就使伙計失去興致,后來改用出金雞之樓,這道“金雞”待酒席臨近結束才端出,而由頭家親自接下擺上桌面,雞頭對準誰,就表示明 年不再雇用他了。
在酒席上這么;樱K究使人掃興,以后就改用在年終的紅包里表明,在紅包的紙上直接寫明。因某種原因,明 年另請高就云云。
做尾牙之俗,一直沿續下來,并同辭退職工之事分開,所以大家開懷暢飲,賓主同樂,至于辭退職工,國營有國營的制度,私營有私營的辦法。企業家可以辭退職工,職工也可以“跳槽”,自由得很,完全同尾牙脫鉤。
【閩南尾牙習俗的相關歷史記載】相關文章:
數控實習報告記載10-17
孔子語錄原文記載09-16
立冬閩南諺語11-03
閩南茶文化11-10
醫院見習實踐報告記載10-31
各國婦女節相關習俗資料11-11
圣誕節的習俗相關內容10-23
公司章程的記載事項和內容09-13
閩南茶藝小姐的基本要求11-12
工齡是看社保還是看檔案記載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