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與冬至的食禮介紹
中國飲食文化:立冬與冬至的食禮
古人為了更好的區分氣候上的變化,創造了二十四節氣。時至今日節氣的'變化更是提醒著我們在生活中氣候變化帶來的溫差,這時候應該調整飲食起居,所以節氣的食俗被格外重視,那么從用餐禮儀文化的角度來看,立冬和冬至節氣里該有什么食禮?
11月7日(農歷十月初三)立冬;12月22日(農歷十一月十九)冬至。立冬的意思:立是建始;冬,終也,萬物收藏。立冬后46天,“中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至,不是“到”的意思,而是“至極”意,俗話說到頭兒了。
古人有在立冬看氣象、卜冷暖的說法,如“立冬晴,一冬凌(嚴寒意)”;“立冬陰(陰雨),一冬溫(暖冬)”。從立冬起,“水始冰,地始凍”。而到了冬至,則陽生,即陽光直射位置向北部移動。老天津衛說:“冬至起,一天長一抄。”意為白天漸長。
在食俗方面,《天津衛志》和《天津縣志》,對立冬沒有說法;對冬至,則說是“食餛飩,繪消寒圖”。而在民間,特別是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
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稀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里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我讀書不多,是從農耕社會風俗理解這一點的。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
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冬至也叫“過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賀,民間互相拜賀、宴請。普通百姓則食餛飩,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天津人則吃“冬至面”,謂面條長長,祝白晝一天天長了。
中國的節氣是農耕風俗的載體,歷史過去了,留下的是文化。節令風俗實際是農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現代生活中雖然已無實際意義,但增添了生活情趣。美國有的節日,就以南瓜或玉米為祝賀內容,游行于現代化的紐約街頭。
【立冬與冬至的食禮介紹】相關文章:
《禮記》中的禮與孝的關系08-26
冬至的來歷與傳說12-20
淺論科學斷食與健康促進09-24
仡佬族傳統舞蹈酒禮舞的介紹10-02
冬至是幾月幾日介紹12-05
兒童多食的心理成因與對策有哪些07-22
介紹與被介紹的區別04-29
孔子禮的名言09-23
寶寶輔食添加與配餐(各年齡階段)11-12
德與禮對我國法律制度的影響分析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