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
基本介紹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入伏時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磥,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2011年三伏天:
7月14日頭伏,7月24日中伏,8月13日末伏,至8月22日結束。由于中伏結束于立秋之前,所以2011年中伏增加十日,共20日,整個伏天共40天。
初 伏:2011年07月14日 農歷六月十四 周四
中 伏:2011年07月24日 農歷六月廿四 周日
中伏加強 :2011年08月03日 農歷七月初四 周三 (說明:由于中伏結束于立秋之前,所以2011年中伏增加十日)
末 伏:2011年08月13日 農歷七月十四 周六
三伏天結束時間:2011年08月22日 農歷七月二十三 周一
2012 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是:
2012年7月18日~7月27日 為頭伏 10天
2012年7月28日~8月6日 為中伏 10天
2012年8月7日~8月16日 為三伏 10天(末伏)
2013年三伏時間:
7月13日 農歷六月初六庚辰,是頭伏第一天,頭伏 10 天。
7月23日 農歷六月十六庚寅,是二伏第一天,二伏 20 天。
8月12日 農歷七月初六庚戌,是三伏第一天,三伏 10 天。
2014年三伏時間:
7月18日是頭伏第一天,頭伏 10 天。
7月28日是二伏第一天,二伏 20 天。
8月17日是三伏第一天,三伏 10 天。
2015年三伏時間:
7月13日,末伏最后一天是8月21日,共40天。
初伏:7.13-7.22,10天;
中伏:7.23-8.11,20天;
末伏:8.12-8.21,10天。
2016年三伏時間:
7月7日,末伏最后一天是8月15日,共40天。
初伏:7.7-7.16,10天;
中伏:7.17-8.5,20天;
末伏:8.6-8.15,10天。
日期計算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歷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后,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個庚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進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一個庚日,但是還沒過立秋,再過十天(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熱的,特別是中伏的十天(有時是二十天),是最熱的。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之說。
21世紀心算法——庚日公式:GR = (D - [Y/4]) MOD 10(GR庚日、D偶數年1單數年6、Y年、[ ]取整、MOD取余)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于7時減1小于8時加9(2096年例外減1),比如2006年GR = (1 - [6/4]) MOD 10 = 0 (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
【三伏天】相關文章:
什么是三伏天?07-06
“三伏天”的養生 三伏天從什么時候開始04-07
三伏天詩詞08-27
三伏天的詩句08-10
三伏天習俗08-30
進入三伏天的說說11-01
三伏天養生的說說10-23
三伏天怎么防暑08-16
三伏天養生的經典句子10-20
三伏天怎樣驅寒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