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養生原則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處暑養生原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處暑防秋燥,處暑節氣養生提點
“處暑”表示炎熱的暑天就要結束了,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此時的天氣狀況是中午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此后,降雨對氣溫的影響很大,所謂“一場秋雨一場涼”。
少食辛辣多清淡
處暑時節,由于氣候漸干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干,皮膚干燥,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營養專家李艷玲介紹說,“秋燥”是指在秋季發現的以干燥為特征的病變,分溫燥和涼燥兩種。處暑期間的“秋燥”屬溫燥,病癥多表現為頭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適、手腳心熱等,主要與久晴少雨、秋陽暴烈的氣候有關。此外,處暑期間某些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
李艷玲表示,“秋燥”原因很多,而飲食不當是一個重要的誘發因素,因此初秋時節飲食應突出“清潤”,即養陰清燥,潤肺生津。大家在初秋時節應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以清淡甘潤為主。鮮藕、生梨、荸薺以及胡蘿卜、豆腐、黑木耳、蜂蜜等具有養陰潤燥的功效,不妨多吃一些;多喝水、淡湯、菜湯、豆漿、牛奶等,而生蔥、胡椒、烈酒等燥烈食品應少吃,要多吃蔬菜和水果。
多數蔬菜和水果性寒涼,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果蔬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及無機鹽、纖維素,可以改善燥氣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
另外,胃弱者要多喝粥,如紅棗糯米粥、百合粥、蓮子粥等。同時,注意調節生活節奏和生活環境,防止過度疲勞和無節制的夜生活。
預防“秋燥”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視精神調養,要盡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適應秋季收斂之性。
穿衣要“酌情增減”
處暑時節,暑氣逐漸散去涼意漸生,民間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之說。李艷玲表示,現實生活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春捂秋凍”,不能死搬硬套,凍得適度才行。
她指出,處暑時節暑熱尚未退盡,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準,以便使機體逐漸適應涼爽的氣候,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 ‘秋凍’還要因人而異,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謝功能下降,血液循環減慢,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應及時增減衣服!
“秋凍”還可引申為秋季的其他養生保健方面,如睡覺不要蓋得太多,以免導致出汗傷陰耗津。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凍”的有效方法,應長期堅持。
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起居作息也要相應調整。李艷玲提醒說,此時節,公眾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貪涼,最好把窗戶關上,以防寒濕之邪侵入人體。
處暑養生六個小常識
一、多睡一小時
處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因此,從養生的角度來看,此時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
專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時,并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尤其是對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堅持午睡的好習慣,即使睡不著,但閉目養神也是對身體有好處的。
據媒體報道,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
對于年輕人來說,充足的睡眠可以讓學習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時也可以減少“秋困”的出現。
二、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病從口入”,飲食與疾病很容易“掛鉤”。處暑之后,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腸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熱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和適應性就會隨之降低,這時候容易出現一些腸胃病,患有慢性腸胃病的患者,往往會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癥狀。加之飲食不當,這種不適的情況還會進一步加重,因此在飲食方面一定要謹慎。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隨著氣侯漸漸干燥,身體里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
當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功效,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應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秋燥的癥狀。
三、避免過早添加衣物
秋季養生小常識提示說,“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于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同時,早晚比較涼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四、注意胃部保暖
夜寢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依照自然界規則,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為的就是貯存體內陽氣。然而,隨著天氣轉涼,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早上賴床不起,白天不愛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所指的“秋乏”。
正因為如此,大家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的習慣,爭取晚上10點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為好,并保證早睡早起。另外,適當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
五、可堅持冷水浴習慣
不管哪個季節,堅持運動絕對是沒錯的。入秋之后鍛煉的好處在于,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
但對于不同的季節,運動的類型和強度也應該有所調整,秋季的運動可選擇快走、登山、打球等,對于老年人來說,運動要以“不累”為標準。做一些既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又可使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氣神。體育運動的時間適合選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氣仍然炎熱,因此要避免這個時間段的戶外活動。
冷水浴鍛煉必須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如秋天氣溫逐漸降低,人體對寒冷和冷水也逐漸適應,一直堅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覺太冷。冷水浴時應循序漸進,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溫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時間由短到長。
六、多開窗少開空調
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秋季養生注意事項中指出,秋季盡量多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蕩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室內養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蘭、斑馬葉橡皮樹、文竹等綠色植物,可以調節室內空氣,增加氧含量。
綠蘿這類葉大且喜水的植物也可以養在臥室內,使空氣濕度保持在最佳狀態。客廳適宜養植常春藤、無花果、豬籠草等
處暑養生飲食原則
飲食清潔,不宜偏嗜
處暑是夏秋轉換的'時機,暑氣仍有余威,食物易于變質。俗話說“病從口入”,進食不清潔的食物或腐敗變質的食物,可引起胃腸疾病或腸道寄生蟲病,必須注意飲食衛生。飯菜做適量,力求不剩飯。糕點等不可放置過久,嚴防蟑螂、蒼蠅的叮咬。生吃瓜果時,一定要洗凈。飲食不宜偏嗜,宜多樣化,才能起到全面營養人體的作用。
少食肥甘,清淡為宜
肥甘是泛指肥膩甘美的厚味食物,如動物脂肪、甜膩食品、煎炸之物等。這類食品雖味美香甜,但不可多食,F代醫學研究已經證實,過食肥甘厚味是引起老年人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處暑時此類病更要注意預防。中醫主張飲食宜清淡。從古到今的養生經驗說明,飲食清淡是長壽的重要原因。
冷熱適中,軟硬適宜
食物的溫度也要適當。人對飲食冷熱的要求不盡相同,一般說,陽性體質者喜冷飲,陰性體質者喜熱飲。隨人所好,可適當調節飲食的溫度,但切不可過冷過熱。食物寒溫失宜,不僅會對胃腸道產生不良刺激,而且會損傷人體陰陽之氣。
對食物的軟硬要求也不同。脾胃虛弱者及老年人、小兒宜進半流食,如面條、稀粥類;也可根據情況進軟食,如餛飩、饅頭、熟軟的米飯等。特別是老年人,臟腑衰弱,牙齒不利,食物稍硬就不易消化。普通人食物也不可過硬,但過軟也會影響食欲,所以軟硬適當。
處暑節氣人們的傳統活動
1、祭祖、迎秋
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開始,就有開鬼門的儀式,一直要到月底關鬼門才結束。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后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后以關鬼門結束。
2、吃龍眼配稀飯
老福州的生活習俗是,在處暑的時候要吃龍眼配稀飯,因為夏天的時候天氣比較熱,人體消耗了很多的熱量,吃龍眼能補充熱量。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老一輩的吃法就是剝一碗龍眼,混著稀飯一起吃。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處暑吃的另一種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實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簡單,將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湯,加點糖,味道清甜,既可補充碳水化合物。
6、拜土地爺
處暑節氣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農家紛紛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
4、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一座燈盞或者是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
5、開漁節
對于沿海的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是漁業收獲的一個大好時節,每年處暑節氣,在浙江省沿海一帶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處暑養生原則】相關文章:
處暑養生10-30
處暑養生常識10-17
處暑養生提要10-31
處暑養生秘訣10-31
處暑養生攻略10-31
處暑如何養生10-31
處暑養生須知10-29
處暑養生短信04-28
處暑養生的講究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