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上海過年的習俗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習俗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上海過年的習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年夜飯
除夕年夜飯,是每一家春節的重要節目。每個地方的年夜飯都會因為地域的原因而不同,上海人口味比較偏淡,因此上海年夜飯菜譜一般是以上海本幫菜或者粵菜為主,清淡而可口。
廟會:
上海城隍廟廟會
上海開埠以前,城隍廟是上海民眾唯一的游樂之處。上海城隍廟從清末民初以來,和周邊的園林、市場以及老街里巷融合在一起,成了一個區域的代名詞。它代表了上海的歷史與傳統,是上海本土文化的一個載體。多年來由廟市發展形成的廟會文化,幾乎囊括了宗教、商業、民俗等民眾物質、精神生活的各個層面,被譽為上海灘旅游的名片。
上海大觀園皇家廟會
上海大觀園皇家廟會將在年初一到初六盛大開展,跳加官、接財神、劉姥姥進大觀園等特色互動項目將紅樓藝術與盡展。春節游上海大觀園,熱熱鬧鬧過新年。
燈會
上海豫園燈會是上海春節期間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之一。有人說,豫園是上海最中國化的地方,也的確是,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這里的燈會將每天隆重上演,熱鬧非凡。
早年的城隍廟歷來是上海城里過年時最熱鬧的地方。有詩為證:“新年無事快逍遙,行過園中九曲橋。忽聽兒童齊拍手,誰家鷂子半天搖”?礋羰巧虾H诉^年最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到最具有上海傳統特色的老城隍廟附近去看燈當然就更有年味了。
城隍廟
上街尋年味
城隍廟是品嘗上海鄉土風味最濃的零食和小吃的最好去處。若是想尋找往昔過年的氣息,那絕對是個理想的地方。
從金陵路往東就是城隍廟。一路行來,已經見過兩家供應“南翔小籠包”的小店,還有一家小紹興雞粥店。進入了城隍廟,迎面是著名的上!袄巷埖辍保缓笫趋[次櫛比的金店。向左邊拐,有一條特色商品街,樂器店、風鈴店、梳子店等等。往前有專門經營上海特產的商場,大白兔、五香豆和梨膏糖之類的東西。東南角有一條上海老街,主要是一些古董瓷器店。在東北角豫園一帶,則主要是美食街。緊挨著九曲橋的,就是南翔饅頭店和湖心亭茶樓了。
上海過年的習俗
春節在中國延續已有數千年。但長期以來,春節之稱是指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中華民國成立以后,孫中山下令全國改行陽歷,隨之,新年也應換在陽歷元旦了。然而農歷新年畢竟已成全民皆慶的傳統大節,堅固、深厚的風土習俗和民族文化,是難以改變的。農歷新年之慶,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強勁。由于新出現了一個陽歷元旦,為示區別,自民國以后,農歷新年就移用了節氣中的 春節之稱。
舊時從農歷12月23日起就進入過年了,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始告終,還形成了一套固定程式。下面讓我們來看上海城舊時是如何過年的。
農歷臘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是夜每戶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貼著灶神像的廚房灶頭上,供酒、果,還必供荸薺、茨菰以及好魚、好肉,有竹枝詞這么說: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獻無他物,魚買新鮮肉買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匯報一年中人間的好壞、人之過失,為避免他言之過分,故送灶時人們還供上用飴糖所做的糖元寶等,據說為讓他吃了粘上牙齒,說話不清,以至可少說、不說人間壞話。送灶時各家要點上香燭,是夜,屋內香煙繚繞,各色供品耀眼,過新年的氣氛一下子到來了。
臘月廿五,是諸神下界之日。按傳統,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清除一年的積灰,清理平時亂堆的雜物等。此舉頗為認真,用現在的話來說,稱得上是一次積極的、有規有模的群眾性衛生運動了。經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戶齷齪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個換年的樣子了。
也就從此日起,家家戶戶開始忙著過年的各方面的緊張張羅。首先是要購買、備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戶還必磨粉,為包湯圓,有些家庭又摶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團團圓圓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興興、年年高。其次是準備新衣、新帽、新鞋。人們一般也許一年中都穿舊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頭的;再次是開始買春聯、買年畫、買門神,以張貼于門上戶首、樓上樓下。這一時期,為供應大眾所需,市上售賣這些東西的品種很為豐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如買春聯,店家多選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一般住家則多選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園等。
這一時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一方面逢生意紅火、銷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來往帳目,向欠戶索取積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專人辦理此事,城中便出現了一支頗有規模的討帳隊伍:帳條布袋手中攜,行過街東到巷西。踏進重門忙叫應,先生該欠要歸齊。還帳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許多出于各種原因而不能按期還帳者。討帳者身負重任,窮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動,夜間不顧五更之寒。
在不能按期還帳者中,實際有不少屬完全無力還帳者。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帳外,很可能還欠著私人之債。年底也是大多數欠債償還之時,這樣,這些人就面對著兩個方面的討錢重壓。不過按慣例,討帳、討債只討到除夕為止,新年里是不能討的,否責自討晦氣,于已不吉利。因此對躲帳、躲債者來說,除夕是最后一關,如逃過此關,明年又當別論。于是他們一直與討帳、討債者周旋,千方百計度過這除夕之關:百孔千瘡債主來,毫無打算又難回。我今只好登臺避,躲過今曉就甩開。
不過除了上述那樣的貧困者之外,從總體來說,新年來臨,大家不免都異常的喜氣洋洋、興高采烈。在經過前述的種種準備以后,天天盼望的除夕終于來到眼前,新年的慶祝也就進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即使是遠出在外者,也要盡量在此前歸家與家人一起過年。大家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邊吃邊喝,說說笑笑,這頓飯時間延續較長。這是一年辛苦到頭的盡享天倫之樂,故名曰合家歡。
此夜緊接新年,所以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后,不去就寢,圍爐守歲。也是邊說邊笑,邊吃雜食。大家不會覺此夜夜深更長。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
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這是小孩們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總算歡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著開門放爆炸迎新,鄰里相見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親戚朋友往還拜年之期?蛠矶鄶y禮品,待客必請喝元寶茶,是為茶內放上青果或茶蓋頂置青果一枚。還用金漆盤裝果品獻客,口中則說恭喜多如意。又必請吃酒飯。其時長輩凡見幼輩皆要送壓歲錢,這對經濟拮據者來說,不免是不小的負擔。不過此類拜年之風,至清末上海已見簡化。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進門內,僅投一名刺,權作已來賀年,這樣便可省卻應酬和開銷:換得桃符樣色新,衣袍短套到門前。何人最怕腰頻折,投刺匆忙當賀年。
新年中除相互走動各表賀年外,其余時間就是以各種各樣的行游、娛樂活動來歡度了。有外出游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廟以及相連的西園(即豫園):新年無事快逍遙,行過園中九曲橋。忽聽兒童齊拍手,誰家鷂子半天搖。不過自近代租界辟設后,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場魅力無限,也成了新年的一個游樂好去處,特別是對住在洋場外面的人:城中人愛洋場去,城外人爭入廟園。同時一般看樂意,大家相喻在無言;又有出外看戲、聽書、喝茶的。開埠后上海洋場內外淫風很盛,還有一些人便借此期作艷游,于是忙壞了各處的煙花場:新年氣象鏡新磨,擲得金錢疾似梭。楚館秦樓千百所,果盤開處笑聲多;當然,更多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內之樂自可尋得,如邀親招友大筑方城,擊鼓彈琴、自拉自唱等:美食鮮衣樂歲更,倩人投刺藉通名。各家閉戶停三日(指商家),不是牌聲即鼓聲。
到正月初五日,為財神(俗稱路頭神)誕辰,各地都有接財神、接五路財神(取東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頭神之舉。財神統財,人人有關,尤商家開業為財,故他們的慶祝最為起勁。上海早就是東南繁華的大商邑,商肆隨處可見,初五慶祝之特別鬧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財神多供三牲:生豬頭、鯉魚、雄雞。鯉魚者,諧音利余,特別受到歡迎。早在日前,街巷中來自農村的鄉人,向各家兜賣新鮮鯉魚,鯉魚又被稱為元寶魚,故被稱為送元寶。
初五子時,商家堂上正中掛起趙公元帥的新像,除三牲外,其余供品極為豐盛。香燭燃起,光耀滿堂。接著在戶內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闔城轟響,聲震百里。且連續不斷,其聲、勢之烈竟過于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連不住聲,財神忙煞共爭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終于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滿,正好合團團圓圓之意,是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湯圓,也是取團圓、吉利之義。但元宵之盛還在于燈,所以又名燈節。是日家家戶戶、各店各鋪懸燈門前,寺廟、園林、廣場等公共處所,更是大張燈彩。日落后萬燈齊放,連片連城,紅光耀天。燈彩造型五花八門,有各色花燈,各種植物燈、動物燈、人物燈、故事燈等,滬地最常見的有兔子燈、元寶燈、走馬燈,最大、最精彩者為龍燈:龍身有首有尾,鱗片閃爍,共長9節,下承以長柄,由舞龍者操持。又由專人持大珠般的滾燈,與龍身周旋、追逐,甚至打斗,它們共舞行于滬城的大街小巷中。
屆時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出外觀燈。城隍廟及西園又是一個活動的中心點。是處亭臺樓閣遍飾燈彩,內外通明。園中大假山高巖處,還燃放花筒煙火,最為吸引人。來此的觀眾摩肩接踵,個個笑逐顏開。這燈節除看燈外,領略的還是一種特別的人氣:所謂十里珠簾都不卷,看燈人看看燈人,便是那種獨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鬧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燈闌興盡,眾人始慢慢步回家。一種說法,這天正好還是灶神歸來之日,那么回家正好將這位灶老爺接住。
在即將到來的黎明晨曦中,這一年的春節之慶到此落下帷幕。(文/鄭祖安)
崇明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重大節日,它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個節日,故特別被人們看重。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由于本縣的獨特地域,因此各地的春節習俗略有不同。現采集一些過去歲月春節前后的場景、鏡頭與讀者諸君一起融身于濃濃的鄉情中同醉。
廿四夜
從農歷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歷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后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灶君,并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后鳴放鞭炮,在將灶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戶主對著君像自言自語地說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猶存。過了廿四夜后,家家戶戶越發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掃除,俗稱撣檐塵,各家忙于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并采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為主,中部地區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墻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后輩瞻仰。除夕前人們還進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裝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來年糧谷滿倉。這些活動現已不見。有的農戶還將市內的垃圾及無用的雜務和雜草堆放到外場,點火焚燒,以求來年吉祥,平安無事。
除夕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稱大年夜。在這一天,把過年的一切陳設都布置定當,如寫春聯、貼門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圍在一起吃年夜飯,菜肴遠比平時豐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燒成后用百葉卷裹,被稱之為卷錢捆,以示來年財源滾滾而來。這一夜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日子,因為父母、長輩送上壓歲錢。在舊社會,沒錢的人在這一天是難熬的,按舊規,當年債務要當年清,年底討不到債,到年初一就不能強討了,直到二月初落燈后才能討債,所以債主在大年夜差人四處討債,還不起債的人只好四處躲避,有家不能歸,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關糧戶好過,沒錢難過"的俗語。
【上海過年的習俗】相關文章:
上海冬至習俗11-29
上海冬至習俗-上海冬至吃什么12-25
老上海的元宵習俗有哪些?02-26
上海立冬習俗之吃團子11-08
哈爾濱的過年習俗01-02
傳統的過年習俗01-09
梅州過年習俗10-13
各地過年習俗04-11
貴州過年習俗07-14
青島過年習俗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