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春節的習俗介紹
春節習俗之土家族春節習俗
由于長時期與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生活習俗、文化等互相影響、吸收,現已通用漢語和漢文。生活習俗與其他民族大同小異,現保留的獨特部分極少。
居住 土家族采取倚山建房,一般為吊腳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間,居中的一間要設祖先神位。正側左右兩房住人,多為兩小間,叫住“小二間”。小二間前設火鋪,火鋪中間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飯,火炕上放著鐵制三角架;鹂簧峡盏跤锌患,用以烘炕物品。特別是春節之前,用以烘炕臘肉和香腸等物。
婚姻 土家族的婚姻有姑表開親之俗。一般姑家之女嫁舅家之子,稱為“骨種”,“接親路”,視為親上加親。土家族的婚禮,要送三道人情。姑娘出嫁前要練《哭嫁歌》。要哭眾親友,還要提前1~2天不飲食,叫做“不吃茶飯”。姑娘婚后生了孩子,男方要到女家報喜。由女婿提壺酒,送到女家放在堂屋的香龕上,壺嘴朝外,表示生男孩;壺嘴朝內,表示生女孩。后由女家親戚送糧食、雞、肉、蛋到男家吃“月米酒”,男家也要反送禮物。
服飾 土家族男女大多喜穿大衣袖、大褲腳,在褲腳上刺繡花、鳥一類,褲子要接腰,男女頭上喜包白帕子,腳上穿白底布鞋,大方美觀。婦女頭綴銀飾,胸前配有銀刀、響鈴、牙簽等。男女小孩帽上有各種各樣的頭飾,帽后配有銀飾響鈴,叮當作響。
“過趕年”的晚上,寨上燒起沖天大火,調年旗高高飄揚,男男女女圍著旺火跳擺手舞,唱調年歌,舞“毛古斯”。這種“過趕年”的`爽快樸野、紅火亢奮,別有一番情調。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氣質的形成與發展,與其歷史進程中曾經飽經患難、備受欺壓,幾度被迫舉族(氏族或部族)遷徒卻能泰然處之的史實分不開。因而,同其先輩楚民族(或巴人,“南蠻”)一樣,養成了念祖、懷舊、齊心、尚武的強烈民族精神,這在上家族過“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風俗與傳說里鮮明地體現出來。
民間傳說中說,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帶,因不堪忍受官府、財主的掠奪、欺壓,避免被斬盡殺絕的災難,他們約定在農歷四月初八開始準備,然后悄然離開,經過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達武海派點心合時令陵山區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這里有大樹可蓋吊腳樓,有清泉可醞“苞谷燒”(家制白酒),能夠安居樂業,值得歡慶一番。于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眾就決定先過一次年:宰牛,祀神,“擺手”,唱歌。這一天是農歷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過趕年
南方人過春節多叫“過年”,而土家人的春節叫“過趕年”。趕年是土家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所謂“趕年”,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提前一天或兩天(即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過年,對此土家人有自己的傳說解釋。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土家族先民隨胡宗憲將軍征計倭寇,一年,春節將至,倭寇未除。遠離家鄉的土家人在臘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過了年,總帥大犒將士,激厴斗志。將士們在豐盛的慶賀之后,養精蓄銳,軍心大振。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沒有防備之時,發起進攻,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為了紀念祖先,土家族從此總是提前過年,并稱之為過趕年,以此為每年最盛大的節日。
土家人過年,還要殺年豬、春糍粑、做點心。特別是這個年糍粑,很有特色。打糍粑多在臘月二十七這天,而且常常是左鄰右舍幾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著歡笑與和諧。方法是:把糯米蒸熟后,用特制的粑槽、粑槌打糅,然后再壓成扁扁的。糍粑打好后,總是五個一串串起來,另外還要做五個大粑,他們叫“庫弄糍粑”。原來這種粑粑是用來向土五進貢的,后來沒了土王,但習久成俗,也就相沿至今。據說,如果哪家不做大糍粑,一年都會不吉利。
【土家族春節的習俗介紹】相關文章:
土家族擺手舞的介紹10-07
土家族擺手舞介紹10-05
土家族茅古斯舞的介紹10-06
介紹春節習俗的作文四篇03-09
土家族銅鈴舞基本介紹08-30
土家族舞蹈擺手舞介紹11-18
【精華】介紹春節習俗的作文3篇02-22
精選介紹春節習俗的作文3篇02-22
關于介紹春節習俗的作文4篇03-09
春節習俗手抄報內容介紹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