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中西醫結合針灸學重要考點

        時間:2024-04-20 03:01:47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2017中西醫結合針灸學重要考點

          中西醫結合考試針灸學重要考點你知道多少?為方便各位考生復習中西醫結合針灸學,yjbys小編為大家歸納中西醫結合針灸學重要考點如下:

        2017中西醫結合針灸學重要考點

          中風

          【病因病機】

          中風的發生是多種因素所導致的復雜的病理過程,風、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腦府為其病位。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風妄動;五志過極,肝陽上亢,引動心火,風火相煽,氣血上沖;飲食不節,恣食厚味,痰濁內生;氣機失調,氣滯而血運不暢,或氣虛推動無力,日久血瘀。當風、火、痰濁、瘀血等病邪,上擾清竅,導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時,則發生中風。

          【辨證】

          1.中經絡

          主癥 半身不遂,舌強語謇,口角歪斜。

          兼見面紅目赤,眩暈頭痛,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舌紅或絳,苔黃或燥,脈弦有力,為肝陽暴亢;肢體麻木或手足拘急,頭暈目眩,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為風痰阻絡;口黏痰多,腹脹便秘,舌紅,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滑大,為痰熱腑實;肢體軟弱,偏身麻木,手足腫脹,面色淡白,氣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膩,脈細澀,為氣虛血瘀;肢體麻木,心煩失眠,眩暈耳鳴,手足拘攣或蠕動,舌紅,苔少,脈細數,為陰虛風動。

          2.中臟腑

          主癥 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兼見神昏,牙關緊閉,口噤不開,肢體強痙,為閉證;面色蒼白,瞳神散大,手撒口開,二便失禁,氣息短促,多汗腹涼,脈散或微,為脫證。

          【治療】

          1.基本治療

          (1)中經絡

          治法 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以手厥陰、督脈、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內關 水溝 三陰交 極泉 尺澤 委中

          配穴 肝陽暴亢者,加太沖、太溪;風痰阻絡者,加豐隆、合谷;痰熱腑實者,加曲池、內庭、豐隆;氣虛血瘀者,加足三里、氣海;陰虛風動者,加太溪、風池;口角歪斜者,加頰車、地倉;上肢不遂者,加肩、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環跳、陽陵泉、陰陵泉、風市;頭暈者,加風池、完骨、天柱;足內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歸來、豐隆、支溝;復視者,加風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極、曲骨、關元。

          操作 內關用瀉法;水溝用雀啄法,以眼球濕潤為佳;刺三陰交時,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成45°角,使針尖刺到三陰交穴,用提插補法;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經上取穴,避開腋毛,直刺進針,用提插瀉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脹和抽動感為度;尺澤、委中均直刺,提插瀉法使肢體有抽動感。

          方義 心主血脈,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氣,疏通氣血。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水溝為督脈穴,可醒腦開竅,調神導氣。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滋補肝腎。極泉、尺澤、委中,疏通肢體經絡。

          (2)中臟腑

          治法 醒腦開竅,啟閉固脫。以手厥陰及督脈穴為主。

          主穴 內關 水溝

          配穴 閉證者加十二井穴、太沖、合谷;脫證者加關元、氣海、神闕。

          操作 內關、水溝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太沖、合谷用瀉法,強刺激。關元、氣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闕用隔鹽灸法,直至四肢轉溫為止。

          方義 內關調心神,水溝醒腦開竅。十二井穴點刺出血,可疏通十二經氣,調和陰陽;配太沖、合谷,平肝熄風。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灸之可扶助元陽。神闕為生命之根蒂,真氣所系,配合氣?梢鏆夤瘫,回陽固脫。

          2.其他治療

          (1)頭針法 選頂顳前斜線、頂旁l線及頂旁2線,毫針平刺入頭皮下,快速捻轉2~3分鐘,每次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反復捻轉23次。行針后鼓勵患者活動肢體。

          (2)電針法 在患側上、下肢體各選兩個穴位,針刺得氣后留針,接通電針儀,以患者肌肉微顫為度,每次通電20分鐘。

          眩暈

          【病因病機】

          多與憂郁惱怒、恣食厚味、勞傷過度等有關。情志不舒,氣郁化火,風陽升動,或急躁惱怒,肝陽暴亢,而致清竅被擾;恣食肥甘厚味,滯脾而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上蒙清竅;素體薄弱,或病后體虛,氣血不足,清竅失養;過度勞傷,腎精虧耗,腦髓不充,均可導致眩暈?傊灥陌l生不越清竅被擾、被蒙和失養三條。

          【辨證】

          主癥 頭暈目眩,泛泛欲吐,甚則昏眩欲仆。

          兼見急躁易怒,口苦,耳鳴,舌紅,苔黃,脈弦,為肝陽上亢;頭重如裹,胸悶惡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膩,脈濡滑,為痰濕中阻;耳鳴,腰膝酸軟,遺精,舌淡,脈沉細,為腎精虧損;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脈細,為氣血兩虛。

          【治療】

          1.基本治療

          (1)實證

          治法 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陽、督脈和手足厥陰經穴為主。

          主穴 風池 百會 內關 太沖

          配穴 肝陽上亢者,加行間、俠溪、太溪;痰濕中阻者,加頭維、豐隆、中脘、陰陵泉。

          操作 毫針瀉法。

          方義 肝經為風木所寄,與膽經相表里,取膽經風池和肝經太沖,清泄肝膽,平抑肝陽。內關寬胸理氣,和中化痰止嘔。百會用瀉法,可清利腦竅而定眩。

          (2)虛證

          治法 益氣養血,定眩。加足少陽、督脈及相應背俞穴為主。

          主穴 風池 百會 肝俞 腎俞 足三里

          配穴 氣血兩虛者,加氣海、脾俞、胃俞;腎精虧虛者,加太溪、懸鐘、三陰交。

          操作 風池用平補平瀉法,肝俞、腎俞、足三里用補法。

          方義 肝俞、腎俞滋補肝腎、養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補益氣血以治本。風池用平補平瀉法,可疏調頭部氣血;百會用補法可升提氣血,二穴配合以充養腦髓而緩急治標。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腎上腺、皮質下、額。肝陽上亢者,加肝、膽;痰濕中阻者,加脾;氣血兩虛者,加脾、胃;腎精虧虛者,加腎、腦。毫針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2)頭針法 選頂中線,沿頭皮刺入,快速捻轉,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

          面癱

          【病因病機】

          手、足陽經均上頭面部。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入中面部經絡,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則出現歪噼。足太陽經筋為“目上岡”,足陽明經筋為“目下岡”,故眼瞼不能閉合為足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所致;口頰部主要為手太陽和手、足陽明經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該三條經筋功能失調所致。

          【辨證】

          主癥 本病常急性發作,常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后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部分患者病程遷延日久,可因癱瘓肌肉出現攣縮,口角反牽向患側,甚則出現面肌痙攣,形成“倒錯”現象。

          兼見面部受涼史,舌淡苔薄白,為風寒證;繼發于外感發熱,舌紅,苔黃膩,為風熱證。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祛風通絡,疏調經筋。取手足陽明和手足太陽經穴為主。

          主穴 攢竹 魚腰 陽白 四白 顴 頰車 地倉 合谷 昆侖

          配穴 風寒證者,加風池;風熱證者,加曲池;恢復期,加足三里;人中溝歪斜者,加水溝;鼻唇溝淺者,加迎香。

          操作 面部腧穴均行平補平瀉法,恢復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過重,針刺不宜過深,取穴不宜過多,肢體遠端的腧穴行瀉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復期,肢體遠端的足三里施行補法,合谷行平補平瀉法。余穴均用瀉法。

          方義 面部腧穴可疏調局部筋絡氣血,活血通絡。合谷、昆侖為循經遠端取穴,急性期用瀉法可祛除陽明、太陽筋絡之邪氣,祛風通絡。在恢復期,加足三里用補法,可補益氣血,濡養經筋。

          2.其他治療

          (1)電針法 選太陽、陽白、地倉、頰車,接通電針儀,通電l0~20分鐘,強度以患

          者面部肌肉微見跳動而能耐受為度。適用于面癱的中、后期。

          (2)刺絡拔罐法 用三棱針點刺陽白、顴、地倉、頰車,拔罐,每周2次,適用于恢復期。

          (3)皮膚針法 用梅花針叩刺陽白、顴、地倉、頰車,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適用于恢復期。

          痿證

          【病因病機】

          外邪侵襲、飲食不節、久病體虛為主要病因。外感濕熱毒邪,或高熱不退,或病后余熱燔灼。傷津耗氣,使肺熱葉焦,不能輸布津液;坐臥濕地或冒雨涉水,濕邪浸淫,郁而化熱,濕熱阻閉經絡;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氣血津液生化不足;或久病體虛,或勞傷過度,精血虧虛,均可使經絡阻滯,筋脈功能失調,筋肉失于氣血津液的濡養而成痿證。

          【辨證】

          主癥 肢體軟弱無力,筋脈弛緩,甚則肌肉萎縮或癱瘓。

          兼見發熱多汗,熱退后突然出現肢體軟弱無力,心煩口渴,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細數,為肺熱傷津;肢體逐漸痿軟無力,下肢為重,微腫而麻木不仁,或足脛熱感,小便赤澀,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為濕熱浸淫;肢體痿軟無力日久,食少納呆,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白,脈細緩,為脾胃虛弱;病久肢體痿軟不用,肌肉萎縮,形瘦骨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紅絳,少苔,脈細數,為肝腎虧虛。

          【治療】

          L基本治療

          治法 祛邪通絡,濡養筋脈。以手足陽明經穴和夾脊穴為主。

          主穴 上肢:肩 曲池 合谷 頸胸部夾脊穴

          下肢:髀關 伏兔 足三里 陽陵泉 三陰交 腰部夾脊穴

          配穴 肺熱傷津者,加尺澤、肺俞、二間;濕熱浸淫者,加陰陵泉、大椎、內庭;脾胃虛弱者,加太白、中脘、關元;肝腎虧虛者,加太溪、肝俞、腎俞。上肢肌肉萎縮者,加手陽明經排刺;下肢肌肉萎縮者,加足陽明經排刺。

          操作 主穴中足三里、三陰交用補法,余穴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夾脊穴用平補平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陽明經多氣多血,取手足陽明經穴位,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夾脊穴為督脈之旁絡,通于膀胱經第l側線之臟腑背俞,可調臟腑陰陽,行氣血。三陰交健脾益腎,濡養筋脈。筋會陽陵泉,可疏調經筋。

          2.其他治療

          (1)皮膚針法 皮膚針反復叩刺背部肺俞、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陽明經線。隔日1次。

          (2)電針法 在癱瘓肌肉處選取穴位,針刺得氣后加脈沖電刺激,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次20分鐘。

          癇病

          【病因病機】

          本病多與先天因素、精神因素、腦部外傷及六淫之邪、飲食失調等有關。母孕受驚或高熱、服藥不慎,或胎兒頭部受損;情志刺激,肝郁不舒,肝、脾、腎等臟氣機失調,驟然陽升風動,痰氣上壅,均可導致機體氣機逆亂,痰濁壅阻經絡,擾亂清竅神明,神失所司,脈絡失和,產生病證。

          【辨證】

          主癥

          (發作期)

         、俅蟀l作:發作前常有頭暈頭痛,胸悶不舒,神疲乏力等預兆,旋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蒼白,兩目上視,牙關緊閉,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甚則尖叫,二便失禁,脈弦滑。短暫即清醒,發作過后則覺頭昏,精神恍惚,乏力欲寐。

         、谛“l作:動作突然中斷,手中物件落地,或頭突然向前傾下而后迅速抬起,或兩目上吊,大多數秒至數分鐘即可恢復,且對上述癥狀發作全然不知。

          (間歇期)

          兼見急躁易怒,心煩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目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為痰火擾神;發病前多有眩暈,胸悶,痰多,舌紅,苔白膩,脈弦滑有力,為風痰閉阻;癇病日久,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體瘦,納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沉弱,為心脾兩虛;癇病日久,神志恍惚,面色晦暗,頭暈目眩,兩目干澀,健忘失眠,腰膝酸軟,舌紅,苔薄黃,脈細數,為肝腎陰虛;中風或腦外傷后出現癇病者,為瘀阻腦絡。

          【治療】

          1.基本治療

          (1)發作期

          治法 醒腦開竅。以手厥陰、督脈及足少陰經穴為主。

          主穴 內關 水溝 百會 后溪 涌泉

          操作 毫針瀉法。水溝用雀啄手法,以眼球充淚為度。

          方義 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神。水溝、百會為督脈穴,后溪通督脈,督脈入絡腦,故針刺可醒腦開竅。涌泉為腎經井穴,可激發腎氣,促進腦神的恢復。

          (2)間歇期

          治法 化痰熄風。取督脈、任脈和手足厥陰經穴為主。

          主穴 印堂 鳩尾 間使 太沖 豐隆

          配穴 痰火擾神者,加曲池、神門、內庭;風痰閉阻者,加合谷、陰陵泉、風池;心脾兩虛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腎陰虛者,加肝俞、腎俞、太溪、三陰交;瘀阻腦絡者,加膈俞、內關。

          操作 主穴用毫針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印堂可調神開竅。鳩尾為任脈絡穴,任脈為陰脈之海,可調理陰陽,平抑風陽。間使為心包經穴,可疏通心包經氣血。太沖平熄肝風;豐隆為豁痰化濁的要穴。

          2.其他治療

          穴位注射法 選間使、豐隆、太沖、鳩尾,大椎。用維生素B1和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1ml,每日1次。

          不寐

          【病因病機】

          本證與飲食、情志、勞倦、體虛等因素有關。情志不遂,肝陽擾動;思慮勞倦,內傷心脾,生血之源不足;驚恐、房勞傷腎,腎水不能上濟于心,心火獨熾,心腎不交;體質虛弱,心膽氣虛;飲食不節,宿食停滯,胃不和則臥不安,均可導致邪氣擾動心神或心神失于濡養、溫煦,心神不安,陰蹺脈、陽蹺脈功能失于平衡,而出現不寐。

          【辨證】

          主癥 經常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甚則徹夜不眠。

          兼見情志波動,急躁易怒,頭暈頭痛,胸脅脹滿,舌紅,脈弦,為肝火擾心;心悸健忘,面色無華,易汗出,納差倦怠,舌淡,脈細弱,為心脾虧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遺精盜汗,舌紅,脈細數,為心腎不交;心悸多夢,善驚恐,多疑善慮,舌淡,脈弦細,為心膽氣虛;脘悶噫氣,噯腐吞酸,心煩口苦,苔厚膩,脈滑數,為脾胃不和。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調理蹺脈,安神利眠。以相應八脈交會穴、手少陰經、督脈經穴為主。

          主穴 照海 申脈 神門 印堂 四神聰 安眠

          配穴 肝火擾心者,加行間、俠溪;心脾兩虛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腎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膽氣虛者,加丘墟、心俞、內關;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孫、內關、足三里。

          操作 神門、印堂、四神聰,用平補平瀉法;對于病情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聰可留針過夜;照海用補法,申脈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心藏神,神門為心經原穴;腦為元神之府,印堂分布在督脈上,督脈入絡腦,兩穴相配可安神利眠。四神聰鎮靜安神。照海、申脈為八脈交會穴,分別與陰蹺脈、陽蹺脈相通,陰、陽蹺脈司眼瞼開合,因此,可主睡眠,若陽蹺脈功能亢盛則失眠,故補陰瀉陽使陰、陽蹺脈功能協調,不眠自愈。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皮質下、心、腎、肝、神門、垂前、耳背心。毫針刺,或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2)皮膚針法 自項至腰部督脈和足太陽經背部第1側線,用梅花針自上而下叩刺,叩至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

          (3)拔罐法 自項至腰部足太陽經背部側線,用火罐自上而下行走罐,以背部潮紅為度。

          郁證

          【病菌病機】

          主要與情志內傷和臟氣素弱有關。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肝氣郁結,而成氣 郁;氣郁日久化火,則肝火上炎,而成火郁;思慮過度,精神緊張,或肝郁橫犯脾土,使脾 失健運,水濕停聚,而成痰郁;情志過極,損傷心神,心神失守,而成精神惑亂;病變日久,損及肝腎心脾,使心脾兩虛,或肝腎不足,心失所養?傊,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臟腑陰陽氣血失凋,而使心神失養或被擾,氣機運行失暢,均可出現郁證。

          【辨證】

          主癥 精神抑郁善憂,情緒不寧或易怒易哭。

          兼見胸脅脹滿,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脈弦,為肝氣郁結;性情急躁易怒,口苦而干,或頭痛、目赤、耳鳴,或嘈雜吐酸,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為氣郁化火;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膩,脈弦滑,為痰氣郁結(梅核氣);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易驚,悲憂善哭,喜怒無常,或時時欠伸,或手舞足蹈等,舌淡,脈弦,為心神惑亂(臟躁);多思善疑,頭暈神疲,心悸膽怯,失眠健忘,納差,面色不華,舌淡,脈細,為心脾兩虛;眩暈耳鳴,目干畏光,心悸不安,五心煩熱,盜汗,口咽干燥,舌干少津,脈細數,為肝腎虧虛。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調神理氣,疏肝解郁。以督脈、手足厥陰、手少陰經穴為主。

          主穴 溝 內關 神門 太沖

          配穴 肝氣郁結者,加曲泉、膻中、期門;氣郁化火者,加行間、俠溪、外關;痰氣郁結者,加豐隆、陰陵泉、天突、廉泉;心神惑亂者,加通里、心俞、三陰交、太溪;心脾兩虛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肝腎虧虛者,加太溪、三陰交、肝俞、腎俞。

          操作 水溝用雀啄瀉法,以眼球濕潤為佳;神門用平補平瀉法;內關、太沖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水溝可醒腦調神。心藏神,神門為心經原穴,內關為心包經絡穴,二穴可調理心神而安神定志。內關又可寬胸理氣。太沖疏肝解郁。

          2.其他治療

          耳針法 選神門、心、交感、肝、脾。毫針刺,或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心悸

          【病因病機】

          本證的發生常與平素體質虛弱,情志所傷、勞倦、汗出受邪等有關。平素體質不強,心氣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憂思過度,勞傷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發為心悸;或腎陰虧虛,水火不濟,虛火妄動,上擾心神而致病;或脾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停聚為飲,上犯于心,心陽被遏,心脈痹阻,而發本病。

          【辨證】

          主癥 自覺心跳心慌,時作時息,并有善驚易恐,坐臥不安,甚則不能自主。

          兼見氣短神疲,驚悸不安,舌淡苔薄,脈細數,為心膽虛怯;頭暈目眩,納差乏力,失眠多夢,舌淡,脈細弱,為心脾兩虛;心煩少寐,頭暈目眩,耳鳴腰酸,遺精盜汗,舌紅,脈細數,為陰虛火旺;胸悶氣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腫,舌淡,脈沉細,為水氣凌心;心痛時作,氣短乏力,胸悶,咳痰,舌暗,脈沉細或結代,為心脈瘀阻。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調理心氣,安神定悸。以手厥陰、手少陰經穴為主。

          主穴 內關 郄門 神門 厥陰俞 巨闕

          配穴 心膽虛怯者,加膽俞;心脾兩虛者,加脾俞、足三里;陰虛火旺者,加腎俞、太溪;水氣凌心者,加膻中、氣海;心脈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驚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煩熱者,加勞官;耳鳴者,加中渚、太溪;浮腫者,加水分、中極。

          操作 毫針平補平瀉法。

          方義 心包經絡穴內關,郄穴郄門,心經原穴神門,以寧心定悸。心包之背俞厥陰俞配以心之募穴巨闕,可益心氣、寧心神,調理氣機。諸穴配和以收鎮驚寧神之效。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交感、神門、心、脾、肝、膽、腎,毫針用輕刺激。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2)穴位注射法 選穴參照基本治療,用維生素B1或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隔日1次。

          感冒

          【病因病機】

          感冒的發生主要由于體虛,抗病能力減弱,當氣候劇變時,人體衛外功能不能適應,邪氣乘虛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衛癥狀。外邪有偏寒、偏熱的差異,偏寒者則致寒邪束表,肺氣不宣,陽氣郁阻,毛竅閉寒;偏熱者則熱邪灼肺,腠理疏泄失司,肺失清肅。感冒雖以風邪多見。但季節不同,多夾時氣或非時之氣,故臨床以風寒、風熱多見,又有夾濕、夾暑之兼證。

          【辨證】

          主癥 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脈浮。

          兼見惡寒重,發熱輕或不發熱,無汗,鼻癢噴嚏,鼻塞聲重,咳嗽流涕,痰液清稀,頭痛,肢體酸楚,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感冒;微惡風寒,發熱重,有汗,鼻塞涕濁,咳嗽,痰稠或黃,咽喉腫痛,口渴,頭痛昏脹,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感冒;夾濕則頭痛如裹,胸悶納呆;夾暑則汗出不解,心煩口渴。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祛風解表。取手太陰、手陽明經及督脈穴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陽 風池

          配穴 風寒感冒者,加風門、肺俞;風熱感冒者,加曲池、尺澤、魚際;鼻塞者,加迎香;氣虛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夾濕者,加陰陵泉;夾暑者,加委中。

          操作 主穴用毫針瀉法。風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風熱感冒,大椎行刺絡拔罐。配穴中足三里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少商、委中用刺絡出血法,余穴用瀉法。

          方義 太陰、陽明為表里經,故取手太陰、手陽明經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督脈為陽脈之海,主一身之陽,溫灸大椎可通陽散寒,刺絡出血可清瀉熱邪。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之交會穴,“陽維為病苦寒熱”,故風池可疏散風邪以解表,與太陽相配又可清利頭目。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肺、內鼻、下屏尖、額,用中、強刺激。咽痛加咽喉、扁桃體穴,毫針刺。

          (2)拔罐法 選大椎、身柱、大杼、肺俞拔罐,留罐l5分鐘,或用閃罐法。本法適用于風寒感冒。

          (3)刺絡拔罐法 選大椎、風門、身柱、肺俞,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拔火罐于穴位上,留罐10分鐘后起罐,清潔消毒局部。本法適用于風熱感冒。

          咳嗽

          【病因病機】

          咳嗽病因,臨床分為外感、內傷兩類。外感咳嗽是由外邪侵襲引起,內傷咳嗽則為臟腑 功能失調所致。外感風寒、風熱之邪,從口鼻皮毛而入,肺合皮毛,開竅于鼻,肺衛受邪, 肺氣壅塞不宣,清肅功能失常,影響肺氣出入,而致咳嗽。內傷咳嗽,多因臟腑功能失調, 如肺陰虧損,失于清潤;或脾虛失運,聚濕生痰,上漬于肺,肺氣不宣;或肝氣郁結,氣郁 化火,火盛灼肺,阻礙清肅;或腎虛攝納無權,肺氣上逆,均可導致咳嗽。

          【辨證】

          1.外感咳嗽

          主癥 咳嗽病程較短,起病急驟,或兼有表證。

          兼見咳嗽聲重,咽喉作癢,咳痰色白、稀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形寒無汗,肢體酸 楚,苔薄白,脈浮緊,為外感風寒;咳嗽,咯痰黏稠、色黃,身熱頭痛,汗出惡風,苔薄黃,脈浮數,為外感風熱。

          2.內傷咳嗽

          主癥 咳嗽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可兼臟腑功能失調癥狀。

          兼見咳嗽,痰多、色白、黏稠,胸脘痞悶,神疲納差,苔白膩,脈濡滑,為痰濕侵肺; 氣逆咳嗽,引脅作痛,痰少而黏,面赤咽干,苔黃少津,脈弦數,為肝火灼肺;干咳,咳聲短,以午后黃昏為劇,少痰,或痰中帶血,潮熱盜汗,形體消瘦,兩頰紅赤,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肺陰虧虛。

          【治療】

          1.基本治療

          (1)外感咳嗽

          治法 疏風解表,宣肺止咳。以手太陰、手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肺俞

          配穴 風寒者,加風門;風熱者,加大椎;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

          操作 毫針瀉法,風熱可疾刺,風寒留針或針灸并用,或針后在背部腧穴拔火罐。

          方義 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列缺為肺之絡穴,散風祛邪,宣肺解表;合谷與列缺, 原絡相配,加強宣肺解表的作用;取肺之背俞穴使肺氣通調,清肅有權。

          (2)內傷咳嗽

          治法 肅肺理氣,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太淵 三陰交 肺俞

          配穴 痰濕侵肺者,加豐隆、陰陵泉;肝火灼肺者,加行間;肺陰虧虛者,加膏肓;咯血者,加孔最。

          操作 主穴用平補平瀉法,或配用灸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內傷咳嗽,肺陰損耗,肺失清肅,取肺俞調理肺氣,清肅之令自行。太淵為肺經原穴,本臟真氣所注,取之肅理肺氣。三陰交疏肝健脾,化痰止咳。

          2.其他治療

          穴位注射法 選定喘、大杼、風門、肺俞,用維生素B1注射液100mg,或胎盤注射液,每次l2穴,每穴注入藥液0.5ml,選穴由上而下依次輪換。隔日l次。本法用于慢性咳嗽。

          哮喘

          【病因病機】

          本病之基本病因為痰飲內伏。小兒每因反復感受時邪而引起;成年者多由久病咳嗽而形成。脾失健運,聚濕生痰,或偏嗜咸味、肥膩或進食蝦蟹魚腥,以及情志、勞倦等,均可引動肺經蘊伏之痰飲。痰飲阻塞氣道,肺氣升降失常,而發為痰鳴哮喘。發作期可氣阻痰壅,阻塞氣道,表現為邪實證;如反復發作,必致肺氣耗損,久則累及脾腎,故在緩解期多見虛象。

          【辯證】

          1.實證

          主癥 病程短,或當哮喘發作期,哮喘聲高氣粗,呼吸深長,呼出為快,體質較強,脈象有力。

          兼見咳嗽喘息,咯痰稀薄,形寒無汗,頭痛,口不渴,脈浮緊,苔薄白,為風寒外襲;咳喘痰黏,咯痰不爽,胸中煩悶,咳引胸脅作痛,或見身熱口渴,納呆,便秘,脈滑數,苔黃膩,為痰熱阻肺。

          2.虛證

          主癥 病程長,反復發作或當哮喘間歇期,哮喘聲低氣怯,氣息短促,體質虛弱,脈象無力。

          兼見喘促氣短,喉中痰鳴,語言無力,吐痰稀薄,動則汗出,舌質淡,或微紅,脈細數,或軟而無力,為肺氣不足;氣息短促,動則喘甚,汗出肢冷,舌淡,脈沉細,為腎氣不足。

          【治療】

          1.基本治療

          (1)實證

          治法 祛邪肅肺,化痰平喘。取手太陰經穴及相應背俞穴為主。

          主穴 列缺 尺澤 膻中 肺俞 定喘

          配穴 風寒外襲者,加風門;風熱者,加大椎、曲池;痰阻肺熱者,加豐隆;喘甚者,加天突。

          操作 針用瀉法,風寒者可合用灸法,定喘穴刺絡拔罐。

          方義 手太陰經列缺以宣通肺氣,祛邪外出。選其合穴尺澤,以肅肺化痰,降逆平喘。局部取氣之會穴膻中,可寬胸理氣,舒展氣機。取肺之背俞穴,以宣肺祛痰;定喘為平喘之效穴。

          (2)虛證

          治法 補益肺腎,止哮平喘。以相應背俞穴及手太陰、足少陰經穴為主。

          主穴 肺俞 膏肓 腎俞 定喘 太淵 太溪 足三里

          配穴 肺氣不足者,加氣海;腎氣不足者,加陰谷、關元。

          操作 定喘用刺絡拔罐,余穴用毫針補法?勺糜镁姆ɑ虬位鸸。

          方義 肺俞、膏肓針灸并用可補益肺氣。腎俞補之以納腎氣。肺經原穴太淵、腎經原穴太溪,可充肺腎真元之氣。足三里調和胃氣,以資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歸于肺,肺氣充則自能衛外。定喘為平喘之效穴。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平喘、下屏尖、肺、神門、皮質下。每次取23穴,捻轉法,用中、強刺激,適用于哮喘發作期。

          (2)穴位貼敷法 選肺俞、膏肓、膻中、定喘。用白芥子30g,甘遂15g,細辛15g共為細末,用生姜汁調藥粉成糊狀,制成藥餅如蠶豆大,上放少許丁桂散,敷于穴位上,用膠布固定。貼30~60分鐘后取掉,局部有紅暈微痛為度。若起泡,消毒后挑破,消毒紗布敷蓋。

          (3)穴位割治法 選膻中穴,常規消毒后,局部浸潤麻醉,切開穴位1cm,割去皮下脂肪,縫合后,外用消毒敷料固定即可。每l0~15天做l次,一般做1~2次。

          嘔吐

          【病因病機】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以和降為順,若氣逆于上則發為嘔吐。導致胃氣上逆的原因很多,如風、寒、暑、濕之邪或穢濁之氣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氣逆于上則發嘔吐;或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肥甘,誤食腐朽不潔之物,損傷脾胃,導致食滯不化,胃氣上逆而嘔吐;或因惱怒傷肝,肝氣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或憂思傷脾,脾失健運,使胃失和降而嘔吐;或因勞倦內傷,中氣被耗,中陽不振,津液不能四布,釀生痰飲,積于胃中,飲邪上逆,也可發生嘔吐。

          【辨證】

          1.實證

          主癥 發病急,嘔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或伴寒熱。

          兼見嘔吐清水或痰涎,食久乃吐,大便溏薄,頭身疼痛,胸脘痞悶,喜暖畏寒,苔白,脈遲,為寒邪客胃;食入即吐,嘔吐酸苦熱臭,大便燥結,口干而渴,喜寒惡熱,苔黃,脈數,為熱邪內蘊;嘔吐清水痰涎,脘悶納差,頭眩心悸,苔白膩,脈滑,為痰飲內阻;嘔吐多在食后精神受刺激時發作,吞酸,頻頻噯氣,平時多煩善怒,苔薄白,脈弦,為肝氣犯胃。

          2.虛證

          主癥 病程較長,發病較緩,時作時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兼見飲食稍有不慎,嘔吐即易發作,時作時止,納差便溏,面色白,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脈弱無力,為脾胃虛寒。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和胃降逆,理氣止嘔。以手厥陰、足陽明經穴及相應募穴為主。

          主穴 內關 足三里 中脘

          配穴 寒邪客胃者,加上脘、胃俞;熱邪內蘊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點刺出血;痰飲內阻者,加膻中、豐隆;肝氣犯胃者,加陽陵泉、太沖;脾胃虛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脹者,加天樞;腸鳴者,加脾俞、大腸俞;泛酸干嘔者,加公孫。

          操作 足三里平補平瀉法,內關、中脘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虛寒者可配用艾灸。嘔吐發作時,可在內關穴行強刺激并持續運針1~3分鐘。

          方義 內關為手厥陰經絡穴,寬胸利氣,和胃降逆止嘔。足三里為足陽明經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降胃氣。中脘乃胃之募穴,理氣和胃止嘔。

          2.其他治療

          耳針法 用胃、賁門、食道、交感、神門、脾、肝,每次選3~4穴,中等刺激。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胃痛

          【病因病機】

          常見病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滯氣機,可致胃氣不和而疼痛;或因飲食不節,或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氣機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惱怒抑郁,氣郁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亦可發生胃痛;若勞倦內傷,久病脾胃虛弱,或稟賦不足,中陽虧虛,胃失溫養,內寒滋生,中焦虛寒而痛;亦有氣郁日久,瘀血內結,氣滯血瘀阻礙中焦氣機,而致胃痛發作?傊,胃痛之實證為氣機阻滯,不通則痛;虛證為胃腑失于溫煦或濡養,失養則痛。

          【辨證】

          1.實證

          主癥 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勢較劇,痛處拒按,饑時痛減,納后痛增。

          兼見胃痛暴作,脘腹得溫痛減,遇寒則痛增,惡寒喜暖,口不渴,喜熱飲,或伴惡寒,苔薄白,脈弦緊,為寒邪犯胃;胃脘脹滿疼痛,噯腐吞酸,嘈雜不舒,嘔吐或矢氣后痛減,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為飲食停滯;胃脘脹滿,脘痛連脅,噯氣頻頻,吞酸,大便不暢,每因情志因素而誘發,心煩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脈弦,為肝氣犯胃;胃痛拒按,痛有定處,食后痛甚,或有嘔血便黑,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為氣滯血瘀。

          2.虛證

          主癥 上腹胃脘部疼痛隱隱,痛處喜按,空腹痛甚,納后痛減。

          兼見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溫,舌淡苔薄,脈虛弱或遲緩,為脾胃虛寒;胃脘灼熱隱痛,似饑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弦細或細數,為胃陰不足。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和胃止痛。以足陽明、手厥陰經穴及相應募穴為主。

          主穴 足三里 內關 中脘

          配穴 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飲食停滯者,加下脘、梁門;肝氣犯胃者,加太沖;氣滯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虛寒者,加氣海、關元、脾俞、胃俞;胃陰不足者,加三陰交、內庭。

          操作 足三里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疼痛發作時,持續運針1~3分鐘,直到痛止或緩解。內關、中脘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寒氣凝滯、脾胃虛寒者,可用灸法。

          方義 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合治內腑”,可疏通胃氣,導滯止痛。中脘為胃之募穴,腑之所會,可以健運中州,調理氣機。內關寬胸解郁,行氣止痛。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用胃、肝、脾、神門、交感、十二指腸,毫針刺用中等強度,或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2)穴位注射法 用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脾俞,每次取2穴,諸穴可交替使用。以黃芪、丹參或當歸注射液,每穴注入藥液1ml,每日或隔日1次。

          泄瀉

          【病因病機】

          泄瀉病變臟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腸。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所傷及臟腑虛弱等,脾虛、濕盛是導致本病的重要因素。急性泄瀉,因飲食不節,進食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或感受濕暑熱之邪,客于腸胃,脾受濕困,邪滯交阻,氣機不利,腸胃運化及傳導功能失常,以致清濁不分,水谷夾雜而下,發生泄瀉。慢性泄瀉或由脾胃素虛,久病氣虛或外邪遷延日久,脾胃虛弱,受納運化失職,水濕谷滯內停,清濁不分而下;若情志不調,肝失疏泄,橫逆乘脾,運化失常,而成泄瀉;或腎陽虧虛,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辨證】

          1.急性泄瀉

          主癥 發病勢急,病程短,大便次數顯著增多,小便減少。

          兼見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腸鳴脹痛,口不渴,身寒喜溫,舌淡苔白滑,脈遲,為感受寒濕;便稀有黏液,肛門有灼熱,腹痛,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為感受濕熱;腹痛腸鳴,大便惡臭,瀉后痛減,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噯腐吞酸,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為飲食停滯。

          2.慢性泄瀉

          主癥 發病勢緩,病程較長,多由急性泄瀉演變而來,便瀉次數較少。

          兼見大便溏薄,腹脹腸鳴,面色萎黃,神疲肢軟,舌淡苔薄,脈細弱,為脾虛;噯氣食少,腹痛泄瀉與情志有關,伴有胸脅脹悶,舌淡紅,脈弦,為肝郁;癥見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腸鳴即瀉,瀉后痛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為腎虛。

          【治療】

          1.基本治療

          (1)急性泄瀉

          治法 除濕導滯,通調腑氣。取足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天樞 上巨虛 陰陵泉 水分

          配穴 寒濕者,加神闕,可配用灸法;濕熱者,加內庭;食滯者,加中脘。

          操作 毫針瀉法。神闕用隔姜灸。

          方義 天樞為大腸募穴,可調理腸胃氣機。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可運化濕滯,取“合治內腑”之意。陰陵泉可健脾化濕。水分利小便而實大便。

          (2)慢性泄瀉

          治法 健脾溫腎,固本止瀉。取任脈、足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神闕 天樞 足三里 公孫

          配穴 脾虛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沖;腎虛者,加腎俞、命門。

          操作 神闕用灸法,天樞用平補平瀉法,足三里、公孫用補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灸神闕可溫補元陽,固本止瀉。天樞為大腸募穴,能調理腸胃氣機。足三里、公孫能健脾益胃。

          2.其他治療

          (1)穴位注射法 選天樞、上巨虛。用黃連素注射液,或用維生素B1、Bl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ml,每日或隔日l次。

          (2)耳針法 選大腸、胃、脾、肝、腎、交感。每次以3~4穴,毫針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痢疾

          【病因病機】

          痢疾多由飲食生冷不潔之物或感受暑濕疫毒所致。外邪與食滯交阻腸腑,氣機不利,大腸傳導功能失職,濕熱相搏,氣血阻滯,臟腑經脈受損,而致下痢膿血,形成濕熱痢。若因脾胃素虛,臟腑氣弱,貪涼受寒,暑濕乘虛而入,以致寒濕不化,形成寒濕痢。若感受疫毒之邪,毒邪熏灼腸道,熱毒內盛,引動內風,蒙蔽清竅,而成疫毒痢。若濕熱蘊結中焦,脾胃功能失其升降功能,以致嘔惡不能食,是為噤口痢。若痢疾遷延日久,中焦虛弱,命門火衰,正虛邪戀,常因受涼或飲食不當而反復發作,成為休息痢。

          【辨證】

          主癥 大便次數增多,糞中帶有黏液膿血,腹痛,里急后重。

          兼見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雜,肛門灼熱,小便短赤,或惡寒發熱,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痢;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凍,或純為白凍,胃脘痞悶,喜暖畏寒,頭身困重,苔白膩,脈濡緩,為寒濕痢;發病急驟,腹痛劇烈,痢下膿血,里急后重甚,壯熱口渴,煩躁不安,甚則神昏、痙厥,舌紅絳,苔黃燥,脈滑數,為疫毒痢;痢下時發時止,日久不愈,發則下痢膿血或黏液,臨廁腹痛里急,飲食減少,神疲乏力,畏寒,舌淡苔膩,脈濡軟或虛數,為休息痢。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清熱化濕,通腸導滯。以手足陽明及任脈經穴為主。

          主穴 天樞 下脘 上巨虛 關元 合谷

          配穴 濕熱痢者,加曲池、內庭;寒濕痢者,加中脘、氣海;疫毒痢者,加大椎、太沖、十宣;噤口痢者,加內關、中脘;休息痢者,加脾俞、腎俞;久痢脫肛者,加百會、長強。

          操作 關元用平補平瀉法,其余主穴用瀉法。急性者每日治療l~2次,每次留針30分鐘。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寒濕痢、休息痢及久痢脫肛者,可配合艾灸;大椎、十宣點刺出血。

          方義 合谷為大腸原穴,天樞為大腸募穴,二穴同用能通調大腸的氣血,血行則膿血自愈,氣調則后重自除。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合治內腑,配下脘可清化腸道濕熱之邪。下脘為任脈與足太陰經交會穴,關元為小腸之募穴,兩穴可疏調腸腑氣機,理氣化滯。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大腸、直腸下段、胃、脾、腎、腹。每次3~4穴,急性痢疾用強刺激,留針30分鐘,每目1~2次。慢性痢疾用輕刺激,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2)穴位注射法 選穴參照基本治療,用黃連素注射液,或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用維生素B1注射液,每穴注射0.5~lml,每日1次。

          便秘

          【病因病機】

          本證的發生與脾胃及腎臟關系密切,可以概分為實證和虛證兩類。

          實證便秘,多由素體陽盛,嗜食辛辣厚味,以致胃腑積熱,或邪熱內燔,津液受灼,腸道燥熱,大便干結;蛞蚯橹静粫常瑧n愁思慮過度,或久坐少動,肺氣不降,腸道氣機郁滯,通降失常,傳導失職,糟粕內停而成便秘。

          虛證便秘,多由病后、產后,氣血兩傷未復,或年邁體弱,氣血虧耗,氣虛則大腸傳導無力,血虛則津虧腸失滋潤,或下焦陽氣不充,陰寒凝結,腑氣受阻,糟粕不行,凝結腸道而成便秘。

          【辨證】

          主癥 大便秘結不通,排便艱澀難解。

          兼見大便干結,腹脹腹痛,身熱,口干口臭,喜冷飲,舌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為熱邪壅盛(熱秘);欲便不得,噯氣頻作,腹中脹痛,納食減少,胸脅痞滿,舌苔薄膩,脈弦,為氣機郁滯(氣秘);雖有便意,臨廁努掙乏力,掙則汗出氣短,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白,神疲氣怯,舌淡嫩,苔薄,脈虛細,為氣虛(虛秘);大便秘結,面色無華,頭暈心悸,唇舌色淡,脈細,為血虛(虛秘);大便艱澀,排出困難,腹中冷痛,面色白,四肢不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遲,為陽虛陰寒內盛(冷秘)。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調理腸胃,行滯通便。以足陽明、手少陽經穴為主。

          處方 天樞 支溝 水道 歸來 豐隆

          配穴 熱秘者,加合谷、內庭;氣秘者,加太沖、中脘;虛秘氣虛者,加脾俞、氣海;虛秘血虛者,加足三里、三陰交;冷秘者,加神闕、關元。

          操作 主穴用毫針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神闕、關元用灸法。

          方義 天樞乃大腸募穴,疏通大腸腑氣,腑氣通則大腸傳導功能復常。支溝宣通三焦氣機,三焦之氣通暢則腑氣通調。水道、歸來、豐隆可調理腸胃,行滯通腑。

          2.其他治療

          耳針法 選大腸、直腸、交感、皮質下,毫針刺,中等強度或弱刺激,或用撳針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陽痿

          【病因病機】

          本病由房勞縱欲過度,久犯,以致精氣虛損,命門火衰,引起陽事不舉;或思慮憂郁,傷及心脾,驚恐傷腎,使氣血不足,宗筋失養而導致陽痿;亦有濕熱下注,宗筋受灼而弛縱者,但為數較少。

          【辨證】

          主癥 陽事不舉,不能進行正常性生活。勃起困難,時有滑精,頭暈耳鳴,心悸氣短,面色白,腰酸乏力,畏寒肢冷,舌淡白,脈細弱,為虛證;如勃起不堅,時間短暫,每多早泄,陰囊潮濕、臊臭,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濡數,為實證。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補益腎氣。以任脈、足太陰經穴及相應背俞穴為主。

          主穴 關元 三陰交 腎俞

          配穴 腎陽不足者,加命門;腎陰虧虛者,加太溪、復溜;心脾兩虛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驚恐傷腎者,加志室、膽俞;濕熱下注者,加會陰、陰陵泉;氣滯血瘀者,加太沖、血海、膈俞;失眠或多夢者,加內關、神門、心俞;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軟者,加命門、陽陵泉。

          操作 主穴用毫針補法,可用灸;針刺關元針尖略向下斜刺,使針感向前陰放散。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本病主要為腎氣虛衰,腎虛宗筋弛緩,陽事不舉。關元為元氣所存之處,補之使真元得充,恢復腎之作強功能。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補益肝腎,健運脾土。腎俞以培補腎氣。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腎、肝、心、脾、外生殖器、神門、內分泌、皮質下。每次以3~5穴,針刺施以弱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或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2)穴位注射法 選關元、三陰交、腎俞、足三里?梢月谷拙、胎盤組織液、黃芪注射液、當歸注射液、丙酸睪丸酮5mg或維生素B150mg,每次每穴注入藥液0.5~lml,隔日1次。

          癃閉

          【病因病機】

          本病或由膀胱濕熱互結,導致氣化不利,小便不能,而成癃閉;或肺熱壅盛,津液輸布失常,水道通調不利,熱邪閉阻而成癃閉;或跌仆損傷,以及下腹部手術,引起筋脈瘀滯,影響膀胱氣化而致小便不通,此屬實證;蚱⑻摎馊酰袣庀孪,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小便不利;或年老腎氣虛憊,命門火衰,不能溫煦鼓舞膀胱氣化,使膀胱氣化無權,形成癃閉,此屬虛證。

          【辨證】

          1.實證

          主癥 發病急,小便閉塞不通,努責無效,小腹脹急而痛,煩躁口渴,舌質紅,苔黃膩。

          兼見口渴不欲飲,或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數,為濕熱內蘊;呼吸急促,咽干咳嗽,舌紅苔黃,脈數,為肺熱壅盛;多煩善怒,脅腹脹滿,舌紅苔黃,脈弦,為肝郁氣滯;有外傷或損傷病史,小腹滿痛,舌紫暗或有瘀點,脈澀,為外傷血瘀。

          2.虛證

          主癥 發病緩,小便淋漓不爽,排出無力,甚則點滴不通,精神疲憊,舌質淡,脈沉細而弱。

          兼見氣短納差,大便不堅,小腹墜脹,舌淡苔白,脈細弱,為脾虛氣弱;若面白,神氣怯弱,腰膝酸軟,畏寒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為腎氣虧虛。

          【治療】

          1.基本治療

          (1)實證

          治法 清熱利濕,行氣活血。以足太陽、足太陰經穴及相應俞募穴為主。

          主穴 秩邊 陰陵泉 三陰交 中極 膀胱俞

          配穴 濕熱內蘊者,加委陽;邪熱壅肺者,加尺澤;肝郁氣滯者,加太沖、大敦;瘀血阻滯者,加曲骨、次、血海。

          操作 毫針瀉法,秩邊用芒針直刺2.5~3寸,以針感向會陰部放射為度。針刺中極等下腹部穴位之前,應先叩診,檢查膀胱的膨脹程度,以便決定針剌的方向、角度和深淺,不能直刺者,則向下斜刺或透刺,使針感能到達會陰并引起小腹收縮、抽動為好,每日1~3次。

          方義 秩邊為膀胱經穴,可疏導膀胱氣機。三陰交、陰陵泉醒脾利濕,消除瘀滯。中極為膀胱募穴,配膀胱之背俞穴,俞募相配,促進氣化。

          (2)虛證

          治法 溫補脾腎,益氣啟閉。以足太陽經、任脈及相應背俞穴為主。

          主穴 秩邊 關元 脾俞 三焦俞 腎俞

          配穴 中氣不足者,加氣海、足三里;腎氣虧虛者,加太溪、復溜;無尿意或無力排尿者,加氣海、曲骨。

          操作 秩邊用瀉法,操作同上。其余主穴用毫針補法,亦可用溫針灸,每日l~2次。配穴用補法。

          方義 秩邊為膀胱經穴,可疏導膀胱氣機,通利小便以緩急治標。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能溫補下元,鼓舞膀胱氣化。脾俞、腎俞補益脾腎。三焦俞通調三焦氣機,促進膀胱氣化功能。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腎、膀胱、肺、肝、脾、三焦、交感、神門、皮質下、腰骶椎。每次選3~5穴,毫針用中強刺激,或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2)穴位敷貼法 選神闕穴。用蔥白、冰片、田螺或鮮青蒿、甘草、甘遂各適量,混合搗爛后敷于臍部,外用紗布固定,加熱敷。

          消渴

          【病因病機】

          本病主要由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志不調,勞欲過度所致。先天稟賦不足,五臟虛羸,精氣不足,復因調攝失宜,終致精虧液竭而發為消渴;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醇酒厚味,以致脾胃受損,內蘊積熱,消谷傷津,發為消渴;或因情志失調,五志過極,郁而化火,消灼津液,引發消渴;或房事不節,縱欲過度,耗傷腎精,腎精虧虛,則下焦生熱,熱則腎燥,腎中燥熱則為消渴。

          【辨證】

          主癥 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

          兼見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量頻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為肺熱津傷,屬上消;多食善饑,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干燥,苔黃,脈滑實有力,為胃熱熾盛,屬中消;尿頻尿多,混濁如膏脂,或尿甜,腰膝酸軟,乏力,頭暈耳鳴,口干唇燥,皮膚干燥,瘙癢,舌紅苔少,脈細數,為腎陰虧虛,屬下消;小便頻數,混濁如膏,甚至飲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輪干枯,腰膝酸軟,四肢欠溫,畏寒怕冷,陽痿或月經不調,舌淡苔白而干,脈沉細無力,為陰陽兩虛。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清熱潤燥,養陰生津。以相應背俞穴、足少陰、足太陰經穴為主。上消取手太陰、手少陰經為主;中消取足陽明、足太陰經為主;下消取足少陰、足厥陰經為主。

          主穴 胰俞 肺俞 脾俞 腎俞 太溪 三陰交

          配穴 上消者,加太淵、少府;中消者,加內庭、地機;下消者,加復溜、太沖;煩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漿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饑者,加合谷、上巨虛、豐隆、中脘;便秘者,加天樞、腹結、陽陵泉、大敦;多尿、盜汗者,加復溜、關元;陰陽兩虛者,加關元、命門;合并視物模糊者,加光明、頭維、攢竹;頭暈者,加上星;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風市、陰市、陽陵泉、解溪;皮膚瘙癢者,加風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

          操作 主穴用毫針補法或平補平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注意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方義 胰俞為奇穴,是治療本病的經驗效穴。肺俞培補肺陰,腎俞、太溪滋補腎陰。三陰交滋補肝、脾、腎三臟。脾俞健脾而促進津液的化生。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胰膽、內分泌、腎、三焦、耳迷根、神門、心、肝、肺、屏尖、胃等穴。每次以3~4穴,毫針用輕刺激,或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2)穴位注射法 選心俞、肺俞、脾俞、胃俞、腎俞、三焦俞或相應夾脊穴、曲池、足三里、三陰交、關元、太溪。每次選取2~4穴,以當歸或黃芪注射液,或以等滲鹽水,或用小劑量胰島素進行穴位注射,每穴注射0.5~2ml。

        【中西醫結合針灸學重要考點】相關文章: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針灸學考點:商丘03-20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針灸學考點:沖門03-20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針灸學考點:三陰交03-20

        2017年中西醫結合醫師考試重要考點03-10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點:傷寒03-25

        2017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針灸學》試題及答案01-21

        中西醫結合助理執業醫師考點:急腹癥03-25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點:醫患關系03-25

        中西醫結合助理執業醫師考點:商陽03-22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