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800字
讀書是最好的學習。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門科學。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歡迎閱讀。
【1】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800字
這期的主題詞——告別,非常應清明節,但是告別其實有好多種,印象最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軒說的,文學作品寫了多少年,其實就是一篇文章,那就是“生離死別”。
關于告別,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正如董卿所說,有些時候,告別是主動的選擇,有些時候告別是被動的承受,她說,那我們如何面對告別呢?面對告別最好的態度就是好好告別。
告別意味著新的開始,有了告別,我們才知道人生是值得珍貴的。
這期正好處于清明期間,讓人不由得會想念逝去的親人們,而好幾個朗讀者也正是送給他們死去的親人們。
第一個朗讀者是姚晨,她朗讀的是魯迅的文章,“阿長和《山海經》”,送給那些生命中萍水相逢卻給過我們溫暖的人們,是呀,萍水相逢的過客在我們一生當中會經歷很多很多,很多人走著走著就走丟了,走散了,或許你都想不起來你們最后一次見面是什么時候了,但是“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或許是對這種關系的最好解讀吧!
第二個朗讀者是清華生物系的高材生程何,中度抑郁癥患者,她現在從事的是音樂劇譯配的工作,和她一起朗讀的是北大中文系畢業的劉陽,他們共同朗讀音樂劇“我,堂吉訶德”,年輕時就應該為自己喜歡的事努力一次,他們做到了,送給他們已去另一個世界的朋友——羅穎珊。
第三個朗讀者是曹文軒,他是華人世界第一個獲得國際安徒生文學獎的中國人,他是北大教授,他朗讀他的作品“草房子”片段,送給他親愛的父親,他說沒有父親,他就不可能走入北大,不可能走向文學道路,不可能坐在美麗優雅的董卿女士面前來談告別,告別無處不在。
他說告別有好多種,但是訣別是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告別,與親人的死別最讓人難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
第四個朗讀者是演員李立群,他朗讀的老舍的作品“我的理想家庭”我想會是好多人的理想吧!
他說理想的家庭必將在理想的國度內。說到生死,印象深的一點是他和兒女們說的“如果奶奶走了,就磕頭,不要哭,讓奶奶安安靜靜的走”,他將來走的時候兒女們也這么做就好!
第五位朗讀者是演員張國強與參與馬里維和部隊的官兵代表們,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此情此景下連演員張國強都哽咽難語,每一個官兵都是好樣的。
在與他們的聊天中,他們說到,每個人走之前都做好了回不來的準備,真的是視死如歸啊。他們一起朗讀的是西蒙諾夫的“等著我吧”,送給他們犧牲的戰友亮亮,看著他們的敘述,聽著他們的面臨的環境,真的想一想在生死面前還有什么大事呢?
最后一位朗讀者是作家王蒙,他說告別有兩種,一種是時間的告別,一種是空間的告別,每一種告別我們只有面對,八十多歲的老人,看慣了生死,見多了生死,更容易想的開。他說雖然告別會給我們帶來酸痛的體驗,但是也會豐富著我們的生活,面對告別,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他朗讀的是“明年我將衰老”,送給他故去的妻子以及他們的三個孩子。
整個這期節目看下來,讓我們對于告別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告別其實無處不在,所以看淡生死,好好活著就是我們面對告別最好的態度。
猶記得這句話“人世間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每一次再見都可能是再也不見!”所以告別真的是無處不在,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有些人走著走著就走丟了,有些人走著走著就忘了,人世間過客有之,至親有之,知己有之,不管是什么樣的關系,好好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時光,因為“下輩子我們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今天正好清明節,天氣也都在為人們的思念渲染著氣氛,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我們都要學會告別,與過去的自己,與已故的`親人,與所有消失的一切告別,有一句話叫做“向死而生”,以前一直不懂,這期節目看下來,我懂了,那就是在告訴我們雖然明知道死亡是我們的必經之路,雖然每個人都不可能活著離開這個世界,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笑對生活,依然要學會告別,依然要從容面對。
告別是一段結束,也是一段開始,所有的告別,不管我們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罷,它都會發生,面對告別的最好的態度就是好好告別,因為有可能每一次再見都會是永別。
逝者已逝,只留下生者長相思,多少年來,已經見過很多的生死,尤其聽到同齡人的事更是讓我覺得活一天我們都在賺一天,活一天我們都要好好的過一天,或許這就是活著的意義吧?
為什么活著呢?為了不枉我們來過這個世界一次,為了好好的體驗一場,為了好好的學會告別,為了我們的豐富的精彩的人生!
生命對于每個人都只有一次,誰都沒有重來的機會,告別無處不在,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在與過去的自己在告別,隨時隨地都可能經歷親人的告別,沒有任何辦法能阻止這一切的發生,七情六欲,喜怒哀樂唯有我們自己去體會,去感知。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今天這個節日也是我們很好的對孩子死亡教育的契機,中國人避諱死亡,但是死亡誰也無法逃避,與其躲躲閃閃,不如坦然面對,不然有一天你讓他如何面對親人的離去?
清明寄哀思,從容去告別,愿生者珍惜,愿逝者安息!
【2】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800字
讀書是最好的學習。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門科學。——普希金
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也是一種決定。南飛的大雁是對北方寒冷的告別;秋天的落葉是對炎熱夏的告別;雨季是對干旱的告別;彩虹是對風雨的告別;山重水復后的柳暗花明是對迷失的告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豪邁的告別;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燃燒,或凄美動人,或驚心動魄。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
朗讀者:曹文軒
一個喜歡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個堅持為孩子寫作的人是內心純凈的。作為兒童文學家,他用精雕細琢的詩化語言撰寫童年,讓優雅的思想內涵啟蒙未來。作為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養了劉震云、陳建功等一批優秀學生;作為國家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工作的主編之一,他用行動催生著閱讀的成長。曹文軒,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安徒生獎“,這一具有“兒童文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作家。而他多年創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親。在《朗讀者》,他要講述兒時與父親的回憶、告別家鄉的父親來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朗讀者:姚晨
她是“微博女王”,“時髦孕婦”、“時尚辣媽”。她勇敢的秀出自己的幸福,自信、踏實、快樂寫滿她的笑容。回首青春的過往,從《武林外傳》到《潛伏》,從舞蹈到電影,從福建到北京,一路走來,一路精彩!她將怎樣告別生命中萍水相逢的人?
朗讀者:維和英雄
別人都在問“為什么是我?”的時候,他們在問“為什么不是我?”作為聯合國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不僅參加了聯合國從籌劃到成立的全過程,而且在推動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發揮了重要建設性作用,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自1990年以來,中國多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數萬人次。在執行維和任務過程中,中國軍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做事拼命、認真是他們的習慣;“絕不放棄為祖國和軍隊去戰斗的'機會”是他們的誓言。又是誰,怎樣用生命中最后37秒,挽回了戰友們的平安?
朗讀者:程何
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劇中文版,像《音樂之聲》《貓》《媽媽咪呀》,幾乎全部都是經由她之手翻譯而來的。程何是一位年輕的譯者。而她翻譯的對象,是近些年逐漸被大家熟悉并喜愛的藝術形式——音樂劇。她被保送清華生物學博士,卻放棄了這條道路。她告別安逸,選擇冒險:音樂劇這條路看不到結局,但“要為心而工作,而不是為生活”。
朗讀者:王蒙
時代裹挾著一顆不老的心靈,困苦折不斷夢想的翅膀。歷經苦難后的永不言敗是他的個性,樂觀、風趣、激情、睿智,令人感佩。風雨后的一唱三嘆,騰挪跌宕中的沁人心脾,他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吶喊著《青春萬歲》;他經歷了偉大也咀嚼了渺小,品透了《一輩子的活法》,八十多歲《這邊風景》依然獨好,他就是文化部原部長,著名作家王蒙。
告別北京,告別新疆,再告別妻子,79歲的王蒙回頭打量39歲的自己,也讓他思考在新疆度過的16年時光。他覺得今天的作家王蒙與那16年大有淵源。“維族人有句極端的話:‘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瑪霞兒(玩耍)!’”他說,“這樣的人生態度,對我影響深遠。”
朗讀者:李立群
李立群是受到戲劇文藝青年們頂禮膜拜的大師,會說相聲、能演小品,電影電視拍了無數。他是活躍在熒屏上的不挑戲、不等戲的拼命三郎,也是在西餐廳做過表演秀的影帝,他說“酸甜苦辣都是享受人生”,面對告別,他又會與我們分享怎樣的人生態度呢?
【3】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800字
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后,央視于近日再度推出文化類節目《朗讀者》。首期節目中嘉賓們朗讀的書信,瞬間傳遍網絡,成為熱點語錄,引發人們對文學、對情感、對人生的討論。
“只要你是一個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生命不是你過了多少天,而是你記住了多少天。”
《朗讀者》首期,濮存昕、柳傳志、張梓琳、許淵沖以及四川一對夫妻朗讀的書信播出后,便被網友們整理成語錄,傳遍網絡。不少人形容這檔節目是電視綜藝的“一股清流”。
說它“清”,是因為《朗讀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內容“清新”、讓人內心“清凈”。主持人與嘉賓簡短的對話后,嘉賓們分享文字,并朗而讀之?此坪唵蔚墓澞吭O置,實則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每一篇文字的選擇和朗讀,其實傳遞的是個人成長、情感體驗和人生價值觀。
這種需要靜下心來感受和品味的節目,在泛娛樂電視生態下,難免會被認為是小眾的。節目組不諱言,策劃之初并不被看好。但當下許多風行的閱讀公眾號、聽書軟件,還是讓他們看到了受眾需求,并堅持下來——事實證明,即使在碎片化時代,安靜的閱讀和認真的聆聽也從未遠去。
首度擔任制片人的董卿更是堅信這個節目的意義。在她看來,很多人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于一小部分人。其實不然,朗讀屬于每一個人。
“800多年前理學家朱熹說,凡讀書需字字讀得響亮。朗讀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但更多時候,朗讀也是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風化人,也正是我們做這個節目的初心。”董卿表示。
為了讓《朗讀者》能擁有期望中的獨特氣質,董卿邀請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導演陳維亞、《中國青年報》總編輯陳小川、作家劉震云、導演陸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劃。在朗讀者的選擇上,不管公眾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標準是必須具有閱歷和感染力,這樣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繪的情感。而至于讀什么,節目策劃之一的劉震云認為:每個人都有朗讀的原動力,他們讀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要讀這段文字,這段文字會與我們產生怎樣的共情?說到底,《朗讀者》想做的是從文學出發,走向情感和生命體驗,將每個人連接到一起。
【4】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800字
姚晨
在2013年生下兒子小土豆,初次當媽媽的她請來了有經驗的月嫂魏姐。每每看著魏姐抱著小土豆,聽著魏姐批評自己,姚晨都會心有不甘。然而又是何故,她會在《朗讀者》的舞臺上將朗讀獻給她的月嫂呢?姚晨會帶來什么樣的讀本? CCTV-1本周日20:00、CCTV-3下周一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姚晨講述生活背后的故事。
曹文軒
2016年4月,曹文軒獲得“國際安徒生獎”,他是我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兒童文學作家。十來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評委,一致將票投給了他。曹文軒的《草房子》可以說是他的自傳,講述了他與父親的故事。書中到底有哪些是現實呢?CCTV-1本周日20:00、CCTV-3下周一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曹文軒的朗讀。
李立群
生于臺灣的李立群 對北京有著特殊的情感,除去常來北京拍戲的緣由,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母親的故鄉在北京。李立群從小便聽到母親給他講的那些發生在北平的故事,母親對故鄉的思念也感染到了李立群。 CCTV-1本周日20:00、CCTV-3下周一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李立群講述與母親之間的點點滴滴。
張國強
他是《士兵突擊》里的.高城,是《我的團長我的團》里的張迷龍,是《我的兄弟叫順溜》中的司令員陳大雷,他就是張國強。這次來到《朗讀者》,他不是講述自己的故事,而是為了維和部隊戰士們朗讀。朗讀時一度情緒激動,他為何會在舞臺上情難自已呢?CCTV-1本周日20:00、CCTV-3下周一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張國強與維和部隊戰士們共同的朗讀。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800字】相關文章: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告別09-23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500字10-28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董卿10-25
2017年CCTV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07-01
董卿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后感07-12
CCTV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07-14
董卿朗讀者觀后感-2017朗讀者觀后感10-15
朗讀者觀后感600字-朗讀者綜藝觀后感10-27
薩朗吉簡介09-26
英朗駕駛技巧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