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方二月二的民間習俗
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北方二月二的民間習俗,歡迎參考!
北方二月二的民間習俗
二月初二“龍抬頭”,萬物此時真正蘇醒,春來了。這一天祈龍賜福,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面條叫“扶龍須”。這一天也是“中國傳統理發日”,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二月二日》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日》
李商隱
二月二日江上行, 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 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 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游人意, 更作風檐夜雨聲。
二月二 龍抬頭
龍抬頭
節選自《四季小品》/ 朱偉
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其實是指“青龍”七星開始出現在東方,萬物此時開始真正蘇醒,春真的來了。
按照《爾雅》的最早命名,農歷二月稱“如月”,“如”是“隨”,按天地意志,“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進入“如月”的第一天,先要過“中和節”。中和是指天地萬物都各得其所,達到和諧境界。
古時這一天,民間要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種子互相贈送,稱“獻生子”。要釀“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豐年。百官則要進農書,以示務本。青本是東方色,彼此奉獻青布口袋盛的各種種子,籽、子相通,將農耕與家丁興旺的祝愿都獻與他人,正是中和關系之寄托。
“龍抬頭”與“驚蟄”節氣往往是同一天。蟄是潛藏,龍抬頭是潛龍從沉睡中抬頭驚起,這就是驚蟄——“大起萬物擾。”龍吐氣為雷,雷出地奮,眾物同應,是為雷同。雷動風行,雷風相薄,就引發春來之生機勃勃。
西晉左思《魏都賦》中有對“龍抬頭”與“驚蟄”非常形象地描寫:“春霆發響而驚蟄飛競,潛龍浮景而幽泉高鏡!
二月二,龍抬頭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農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民間還有“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之說。
“二月二,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
每到二月春風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習俗
剃龍頭,身心健康好運來
舊俗把二月二這天理發稱之為“剃龍頭”,說在二月二理發,人就會像龍一樣從冬眠中醒來,生龍活虎,龍馬精神。每到二月二這天,理發的人絡繹不絕,都要討個吉利,讓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心情舒暢。
這一天理發,叫“剃龍頭”或“剃喜頭”。預示一年有好的開始,借龍抬頭這一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民諺有“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之說。
另外,之所以在二月二日剃頭,因為一個月不理發又很難受,故大家都在正月過完后的二月初紛紛理發。而且不理發,頭太重了抬不起來,不能“龍抬頭”了,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
民俗專家表示,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而中國人素以龍為圖騰。這一天“剃龍頭”,體現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愿望。
引錢龍,引來一年好財運
二月二清早有“引錢龍”的習俗,人們早早地挑水回家,倒入水缸,謂之“引錢龍”。據說最先把水挑回的人家,是最早引到錢龍的,這一年里就會財運大好。所以經常出現二月二凌晨爭先恐后挑水的情形。
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家,更是講究這個習俗,每年二月二都是早早地去挑水,F在,人們變通的做法是早早地從自來水管里接水,寓意財運更大、更好。
接“姑娘”
二月二還有一項重要的習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北方部分地區有這樣的習俗,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正月初二(或初四)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
在被接回來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兒,輕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我國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區也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開筆禮
二月初三為文昌誕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的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F在很多地方也恢復了這項活動。
打灰墩兒
打灰墩兒也是一項重要的活動。農歷二月初二清晨,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后,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征當年的大豐收。
不做針線活
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后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
吃炒豆
相傳古時人們在農歷二月初二炒黃豆而讓“金豆開花”,解除了壓山符咒,解救了因擅自降雨解旱而被壓山下的龍王,并相沿成俗。
送孩子入學,讓孩子學業有成
以前,家長們往往選在二月二送孩子入學讀書。一方面,因為陰歷二月初三是文昌神的誕辰,二月二入學,正好趕上第二天敬奉文昌神的儀式,讓文昌神保佑孩子學業有成,科舉高中。另一方面,二月二的很多習俗與龍相關,這天入學也有“望子成龍”之意,寓意好彩頭可以讓孩子更容易出人頭地。
吃以“龍”為名的食物,不同凡響
二月二這天,各地的飲食雖各有不同,但名字卻都與龍相關。比方說,吃面條叫做吃“龍須面”,吃餅子叫吃“龍鱗”;吃餃子的稱為吃“龍牙”、“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龍,在古人的心目中占據著非常特殊的地位。是祥瑞靈獸,是呼風喚雨的龍王,是天之子,是人間的帝王。所以各種食物以龍為名,也是希望自己沾上一些不凡之氣,能有所出息。
餃子有的形似元寶,有的形似耳朵,龍抬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在“龍抬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二月二吃“龍膽”(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無論是哪種餡的油糕,吃進來都是里香外脆,膾炙人口。
二月二吃“龍鱗”(春餅)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
二月二吃“龍須”(面條)
“龍須面”是我國北方傳統風味筵席面點品種之一,相傳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廚師,在立春當日,做了一種細如發絲的面條,宛如龍須,皇帝胃口大開,龍顏大悅,贊不絕口。二月二食龍須面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二月二吃爆米花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后,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從此以后,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二月二豬頭肉
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后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鞍秦i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岸露背袁F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二月二吃芥菜飯
溫州流行吃芥菜飯,據說,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一農戶家中,發現一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家境貧困,無法進京赴考。張某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頓便飯。正當準備做飯時,張某發現米缸里的米不夠吃,又沒菜肴。張某臨機一動,計上心來。叫其妻先準備開火,自己從后門出去到菜園里剝來一把碧綠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一鍋綠中夾白的芥菜飯。乾隆皇帝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饑腸轆轆,一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贊不絕口,連問這綠里夾白的飯是怎么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边@天,剛巧是農歷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便從此傳了下來。
二月初二,龍抬頭。
一抬頭,豐收在望好兆頭。
二抬頭,福祿壽喜全都有。
三抬頭,五湖四海結新友;
四抬頭,成功事業攥你手;
五抬頭,步步順達爭上游;
六抬頭,幸福健康到永久。
龍抬頭日,
祝你一年好運從這頭到那頭!
擴展
龍抬頭的說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上古時代人們曾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星辰的位置,據此判斷季節。古人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以此作為天象觀測的參照。“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八蕖北硎揪幼。如果觀察月亮的運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后也看不見它們。驚蟄至春分期間,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1][4-5]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歷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北方二月二的民間習俗】相關文章:
北方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02-21
北方二月二吃什么02-21
農歷二月二的習俗及禁忌03-11
北方元宵節的習俗02-03
農歷二月二的習俗有哪些03-12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及由來03-11
南方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06-17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與來歷03-12
廣西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