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京市2017年發布新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規范》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自然四個維度研究確定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學習生活中所涉及的基本行為,并提出中小學生必備的、關鍵的行為要求。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北京市2017年發布新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歡迎參考!
北京市2017年發布新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介紹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日前發布《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2016年修訂)》。新版規范共15條,涵蓋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較此前版本大幅減少約束性要求,強化正面倡導,對尊重他人、勤儉節約等提出細化要求。
記者梳理發現,新版規范一方面保留了熱愛祖國、孝敬長輩等仍具時代價值的傳統美德內容,另一方面強化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環境保護、國際交往等新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小學日常學習、生活和交往領域的具體化。
此外,針對當前中小學生行為表現的突出問題,新版規范強化正面倡導,大幅減少約束性要求,并強調具體、可行、可檢測。例如,在尊重他人方面,將要求細化為“外出和回到家時主動與家人打招呼”“回答老師問題要起立,進入辦公室要經過老師同意”等;針對學生浪費現象,提出“水龍頭隨手關緊,不用燈時隨手熄滅,用餐不剩飯和菜”的具體要求;在遵紀守法方面,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明辨是非,有正義感”,還需要“學會運用法律方式維護自己的權益”。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石中英認為,此次修訂規范從頂層設計上考慮得更全面,條目不僅涉及學生與自我的關系,而且涉及學生行為與他人、社會、國家、自然的關系,反映了對學生行為不同層面的要求。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介紹,北京市要將學生行為規范表現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并將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小學養成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引導每一名學生逐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綜合素質提升。
李奕表示,規范不僅針對中小學生,同時也是教師和家長需要學習的`內容。順義區仁和中學教師閆春霞說:“作為一線教師,要全面知曉《規范》的各項內容并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
北京市2017年發布新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解讀
昨天下午,市教委正式公布《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2016年修訂)》,將以往的小學生行為規范、中學生行為規范“二合一”。新規范減少說教用語,精簡76個“不”字,更加親切,同時明晰志愿服務、網上行為規范等。市教委表示,學生行為規范表現將納入每學期的綜合素質評價。
中小學規范“二合一”
2015年,教育部頒布新版《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要求各地結合實際,制定或修改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因此,市教委組織專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對《北京市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北京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進行修訂,歷時一年。
新規范共15條,1000余字,將現行《北京市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北京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二合一”,涵蓋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新規范發布實施后,2004年印發的`《北京市中小學生守則》《北京市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北京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正式廢止。
不攀比等7個“不”保留
不僅字數少了,新規范還大幅減少說教用語,強化正面倡導。據記者統計,與舊規范相比,新規范精減了76個“不”字。
舊版小學生規范中有26個“不”字,中學生規范中有57個“不”字,例如“不打架”“不罵人”等。新規范中,“不”字只剩下7個,例如“生活不攀比”“未經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不在外邊留宿”“不接受陌生人贈予的物品”“不說謊”“不作弊”“不妨礙他人的工作”“用餐不剩飯和菜”。
北京八中校長王俊成認為,新規范語言描述上大大減少了教導性的字眼兒,變管教性要求為正向引導,更易被學生接受。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謝春風認為,新規范大大減少了否定性、負面性和禁止性要求,強調積極價值引領,注重鼓勵和激勵中小學生的內在道德性,強化積極品質。
團結同學要“多做自我批評”
近來,“校園霸凌”事件引發社會關注,新版中小學生行為規范中強調關愛同學,互相尊重。
舊版小學生規范第八條規定,“同學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不欺侮同學,不打架,不罵人!边@種“禁止性”的規范效果并不明顯。新規范中提出了“團結同學”的具體辦法。例如“關愛同學”“同學之間相互尊重,互相幫助”“善于發現、樂于學習同伴的長處和優點,分享彼此的成長進步”“發生矛盾時多做自我批評”。
【北京市發布新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相關文章:
新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主要內容08-31
最新版《北京市物業管理辦法》全文08-29
2016新版中小學生守則心得體會06-06
體育高考日常訓練技巧:日常輔助訓練06-02
2016中小學生守則心得體會(新版)06-06
淘寶怎么發布寶貝05-18
粵語日常對話08-13
淘寶發布寶貝的全部流程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