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提琴演奏中的換把技巧
換把是小提琴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是每個小提琴演奏者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是小提琴拓展音域,表達音樂語言和豐富音樂色彩的一種技術手段,是小提琴技術史上的一項極其重要的研究課題。換把是小提琴左手技術中最重要的基本功。它的作用主要是擴大音域,增強表現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小提琴演奏中的換把技巧,歡迎閱讀。
一 、換把在小提琴左手技術發展進程中的作用
早在十六世紀以前小提琴只有一個把位,一般演奏一個八度左右(很少使用G弦);由于音域的擴展,到十七世紀末有了四個把位,小提琴不再是一種伴奏樂器;十八世紀上半葉出現了七個把位。腮拖的發明和使用使演奏者的左手從持琴動作中更加解放出來,為了小提琴的指法技術提供了多方面發展的可能性。在16世紀,小提琴的演奏是局限在第一把位范圍內的三根高音弦上(G弦僅偶爾是用之),小提琴的琴頸與指板比現代的短和寬很多,持琴姿勢也完全不同(將小提琴靠在胸部的左方)。
十六世紀中,小提琴的用途大致可分為兩類:歌唱伴奏與演奏舞曲。在伴奏歌唱音樂時,小提琴演奏者與歌唱者共同使用一份樂譜,而演奏舞曲時,則即興演奏而不用樂譜。由于小提琴可隨意移動演奏位置,因此最適合跳舞音樂的拉奏,當時的提琴音樂是屬于平民的樂器,貴族則皆演奏維奧琴,對于提琴是極為漠視的。此期間小提琴演奏者于歐陸的發展乃以意大利為主,法奧亦產生了極優異的人才。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蒙特威爾第本為一位弦樂演奏者,在他的作品中,常賦予小提琴突出的表現。作品中常用顫音與左手撥弦之效果,同時樂句中亦有強弱變化的控制。
十九世紀,小提琴技術有了飛躍性的突破,尤其是帕格尼尼打破傳統的把位概念,將換把技術高度發展,對小提琴演奏技術是一次深刻革命。小提琴已拓展到十三個把位。甚至更高,給小提琴演奏技術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幾百年來,很多小提琴家、教育家為小提琴的換把規律,編寫了許多教材。卡爾-弗萊什、楊波爾斯基、加拉米安等人的小提琴演奏法和教學法也應運而生,有些著作對換把研究的論述已經細化到某個作品的某一個樂句、某個音或某個動作。格里格良、赫利美利等人寫的小提琴音階練習,開塞、馬扎斯、頓特等人所著的練習曲和隨想曲,可以說是小提琴系列訓練的“寶典”,這些作品逐漸形成了小提琴教育的教材體系,對小提琴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今,小提琴音域的拓展及對表現手法的研究。使換把技術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還在繼續延伸。面對大量的音樂作品、訓練教材和方法,飛速發展的音樂表現手法迫使我們對換把的規律與訓練技術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我們要全面處理旋律。樂句中的音調特點及換把動作的科學性和協調性,在繼承傳統優良的基礎上找到更簡便、快捷、準確、科學的換把方法。
二 、把位概念對換把技術的影響
左手的框架是手指的基本位置,也就是任何琴弦、任何把位的1、4指的八度音程。在這個八度框架之內,2指和3指各有兩個位置,一個是彎曲的,一個是伸長的。這種八度框架的概念應該牢固地樹立在演奏者的頭腦中,在手指所到的任何把位,無論它是彎曲的位置還是伸長的位置,都應當將框架的感覺記住。這種八度框架的位置形狀保持到第六七把位后,在更高把位時縮短,也就是在第八把位時,手框架的距離是第一把位時的一半。
換把的基本要求是手指減壓擦弦而過,不要離弦跳躍,否則會產生多余的空弦音。移指時,兩音之間不能出現滑音,也不能出現過渡音(作品風格需要除外)。在初步練的時候,先讓它出現滑音,然后再取消滑音也是個辦法。
從低把位往高把位換把時,拇指和手及其他手指同時移動。當手通過第三、第四把位向更高把位移動時,拇指就逐漸移到琴頸下面去了,并使手肘移到琴的右方去了。這一切都要做的很平穩。在很高的把位,即第七把位以上,手指可以不換把位而方便地演奏幾個把位以上的音。在極高的把位中,如果演奏者手較小或拇指較短的,可以讓拇指從琴頸下面移出來,并在樂器的側板邊找到一個舒適的地方。此時,演奏者就要用頭將樂器固定。
三 、換把的不確定性與音準的關系
音準是音樂表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小提琴者所面臨的最為復雜的技術難題之一。一切換把技術的訓練都是為了確保一個良好的音準。小提琴如果將把位在紙板上做品格子或在固定的位置上表明記號能拉準嗎?薩思曾在他的《新小提琴教程》中嘗試在紙板上做記號來替代聽覺,被后人看作是機械論的典型。這里有音律的問題,大調小調中就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律制,即五度相生律、純律和十二平均律。小提琴用純律的五度定弦,但在純律構成的音階中,同樣的全音關系距離卻不一樣,在轉調時會產生許多矛盾。十二平均律里,所有的同名音的距離都是相等的,轉調比較方便,可除了八度以外,其余所有的音程都不十分準確。在實際演奏中往往是根據他們的各自的長處靈活運用的。演奏旋律用傾向性較鮮明的五度相生律,演奏和聲復調用純律容易和諧,轉調時或鋼琴一起演奏室內樂時,用十二度平均律較好。
傳統小提琴把位概念比較重視一個四度框架到另一個四度框架的位置,力求演奏方法。指法得有規律性。一些西歐經典的大型協奏曲的指法的編著也是遵循傳統的把位習慣和換把習慣,換把的習慣也往往是相隔一個把位換把比較多(一、三、五、七……或二、四、六、八……)。這對演奏古典和浪漫時期的作品是大有幫助的。因此,在左手的訓練中不能只局限某一種換把的方法或指法,尤其在音階練習上要用不同的指法進行練習。
四 、從把位概念到音位概念的現實意義
隨著音樂語言的不斷豐富和發展,目前傳統的把位概念和換把概念已經難以涵蓋所有換把的技術層次,尤其是現代音樂和多民族音樂的發展已不再是單純的大、小調。例如:小提琴協奏曲《梁!肥且晕迓曇綦A為主的中國民族音樂,其中有許多上行或下行的半指滑音、回滑指等都借鑒了我國民族樂器的二胡的換把演奏法,為達到圓潤平穩的效果,有意識的模糊把位之間的痕跡。
傳統的把位概念是對指板上一些關鍵點以四度的手型為框架所進行的設定(稱之為把位)。不少人對第一把位到第四把位感到為難,如果我們想什么音到什么音而不去想第幾把位會簡單的多,這就稱之為“音位概念”。
“音位概念”可以理解為一個音到另一個音的關系,這里音是指高音,位是指位置!耙粑桓拍睢笨梢詭椭覀兡軌驕蚀_的計算移動把位所需的時間及換把的速度。提前量,也就是說,換把的準確性不僅僅是個位置問題、動作問題,而且是換把過程中能夠把握對音程關系的概念和思維的前提進行有的放矢的問題。運用音位的概念換把還可以簡化人思維的過程,大腦更是直接的指揮我們的換把動作之敏捷準確。但這必須是在我們明確調性的前提下,確定換把兩個因為之間的距離和高音,并且在顧及音的前后關系以及音樂的整體結構的情況下隨時進行調整。正是良好的內心聽覺才能促使左手動作的準確性。因此,用“音位概念”換把與其說是手指位置的移動,不如說是高音概念的應用。當然,還有換把動作方面的要領和訓練手法等其他問題。
五 、結語
總之,音樂是千變萬化的,小提琴換把所涉及的技術問題遠遠不止這些。以上是本人對換把的一點思考。換把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不僅僅是小提琴音樂拓展的需要,是人們表達情感和音樂思維的需要,也是豐富小提琴藝術表現力的需要。任何演奏技巧的產生都要經歷“尋找—發現—完善—學習—掌握—運用—打破規律”的循環過程。靈活綜合的運用前人的規律并進行創新。我們會永遠不停的探索,不斷的進步
【小提琴演奏中的換把技巧】相關文章:
小提琴演奏中左手訓練技巧03-11
小提琴演奏技巧01-15
小提琴的演奏技巧03-13
小提琴演奏基本技巧03-11
淺談小提琴演奏技巧03-11
小提琴演奏技巧中的特殊弓法介紹03-18
小提琴演奏的技巧有哪些03-11
小提琴演奏的左手技巧04-23
小提琴演奏的幾個基本技巧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