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小知識科普
粵劇是廣東藝人吸納外省入粵戲班的戲曲聲腔,加以易語而歌并融進(jìn)本地的歌謠、小曲而形成的劇種。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粵劇小知識科普,一起來看一下吧。
粵劇小知識科普 篇1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廣府戲”,漢族傳統(tǒng)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廣府民系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xiàn),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shù)。
行當(dāng)分類
戲劇內(nèi)的角色,在粵劇及中國戲曲中被稱為行當(dāng);泟〉男挟(dāng)原為一末(老生)、二凈(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導(dǎo)角)、六 員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貼(二幫花旦)、九夫(老旦)、十雜(手下、龍?zhí)字?,合稱十大行當(dāng)。
后來被精簡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這都是根據(jù)角色的年紀(jì)、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征來分類的!澳贝砟昀辖巧!吧贝砟行越巧!暗贝砼越巧!皟簟本褪切愿駝倧(qiáng)、暴躁的男性角色!俺蟆本褪腔巧。
唱念做打
粵劇演員的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
唱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diào),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調(diào)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來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階來分類,也會以聲音特色來分類。大喉是使用粗獷聲音。同時,粵劇也會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獨特唱腔,例如來自福建的廣東南音、木魚、廣東的本地民謠粵謳及板眼。
做
做是指做功,又稱身段,即身體表演。當(dāng)中包括手勢、臺步、走位、關(guān)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須功、水發(fā)、抽象表演和傳統(tǒng)功架。
念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臺詞。用說話交代情節(jié)、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發(fā)、玩扇子、武刀弄槍、耍棍揮棒,舞動旗幟等等。
表演方式
自報家門
戲曲中主要人物出場時的自我介紹。它由打引、定場詩、坐場白組成
打引
是劇中主角第一次上場時,半念半唱一些韻文結(jié)構(gòu)的詞句,這叫打引。它簡單地自敘心情、處境、身份、經(jīng)歷、性格,抒發(fā)志趣、抱負(fù)、情緒。
定場詩
當(dāng)角色念完“打引”以后要念的四句詩,為定場詩。內(nèi)容大半是介紹劇中的特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坐場白
主要角色念完打引、定場白以后所念的一段獨白。內(nèi)容是介紹人物的姓名、籍貫、身世、經(jīng)歷、心理等。
武打
粵劇中的武打場面被稱呼為武場。由于武術(shù)家云集在嶺南一帶,流派眾多,有洪拳、儒拳、蔡拳、岳家教等,其中以詠春拳、蔡李佛拳、洪拳比較著名,所以在武場中使用的傳統(tǒng)嶺南武功注重坐功、打功、拳術(shù)、器械對打、高臺功夫、絕技,以近距離對打為主,強(qiáng)調(diào)力量。自從薛覺先從京劇引入北派功夫,強(qiáng)調(diào)大開大合,以遠(yuǎn)距離對打為主,加強(qiáng)了舞臺上的觀賞美感。
跑龍?zhí)?/strong>
龍?zhí)资侵笐蚯邪缪菔勘⒎蛞、宮女等隨從人員,因穿特殊形式的龍?zhí)滓露妹!芭荦執(zhí)住本褪前缪葸@些角色的意思。
說白
說白可以分為獨白及對白,意思是演員把臺詞念出來,當(dāng)中又可以分為押韻及不押韻。押韻的包括詩白、口古、白欖及韻白。不押韻的有口白、鑼鼓白、引子白及浪里白。引子白,又稱打引,是演員出場時候所說的話,說完便拉腔演唱。譬如《三娘教子》中,三娘出場念打引:“秀水不留空賺地,浮云無雨枉遮天”。
粵劇小知識科普 篇2
粵劇后來被精簡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這都是根據(jù)角色的年紀(jì)、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征來分類的。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講粵劇的行當(dāng)分類,快來看看吧!
戲服
粵劇早期服飾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樣,并加以改良為戲服。清朝時期,京劇越來越受歡迎,交流逐漸增多,服裝制度亦漸受京劇影響,而且當(dāng)時新劇目加入朝廷官員角色,部分戲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樣。
傳統(tǒng)京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帔、衣。然而傳統(tǒng)粵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子、開氅、官衣、帔、衣。
材料方面以布質(zhì)為主,后期增加了膠片或者銅托小鏡點綴戲服。在20世紀(jì)50、60年代初珠片戲服大行其道。根據(jù)《廣東戲劇史略》對服裝的描述:“粵尚顧繡,大率金錢為貴,于是金碧輝煌,勝于京滬所制。
自歐美膠片輸入,光耀如鏡,照眼生花。梨園名角,競相采用,奇裝異服,侈言摩登,斗麗爭妍,漸流詭雜”。可見其瘋魔程度如何如何。到了20世紀(jì)60年代末,繡花戲服開始受到歡迎,直到今日仍是戲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當(dāng)需要不同的戲服。例如:小生通常飾演文質(zhì)彬彬的角色,有時候甩袖,所以長袖稱呼為文袖。小武需要打斗,短袖才方便演員動作,所以短袖亦稱呼為武袖。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戲服會出現(xiàn)文武袖。
化妝
早期流行濃脂厚粉,但是所用化妝品比較簡單。小生不抹胭脂,最多是劃黑少許眼眉毛,花旦只是涂上粉末。根據(jù)行內(nèi)習(xí)慣,所有老倌都是自行照著鏡子化妝。
一般舊式化妝是先拉起臉部皮膚,用布條扎著頭發(fā),用白色顏料畫了個底稿,確定線條對稱公正,然后才正式填上其他鮮艷顏色。
對于凈角(例如張郃)的化妝,行內(nèi)稱呼為“開面”。先用白色顏料描畫底稿,在眼睛及口部附近涂上黑色,把眉毛畫得長長并向上翹來表現(xiàn)威嚴(yán),在其他的地方涂上紅色,就完成整個“開面”過程。當(dāng)然不同行當(dāng)就有其獨特的化妝方式。丑角常有一個大白點在臉的中央。
其實化妝顏色以紅、黑、白、藍(lán)、黃為主。紅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剛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惡陰險,藍(lán)色代表狂妄兇猛,黃色代表剽悍干練。
到了20世紀(jì)20年代,薛覺先把京劇、話劇及電影化妝法和傳統(tǒng)化妝法結(jié)合。化妝轉(zhuǎn)趨輕描淡掃,樸實自然。最常見的`化妝就是“紅白臉”,先把整個臉涂上白色粉底,然后圍繞著眼睛及顴骨涂抹紅色胭脂。有時候畫了長長的眉毛,并使用鮮紅色的口紅。
頭飾
粵劇發(fā)飾之特色主要是片子、頭套、發(fā)髻、飾物,并有系統(tǒng)地上片子、戴頭套及插頭飾飾物。不同種類頭套、發(fā)髻、發(fā)辮、發(fā)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養(yǎng)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頭飾,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頭飾種類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主及貴妃配戴的.頭飾也有正鳳和鳳冠之分。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并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其實男角亦有頭飾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類。紅樓夢中賈寶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子盔。根據(jù)《香江梨園:粵劇文武生羅家英》,太子盔又名“紫金冠”,為太子或年輕將領(lǐng)作用的。冠頂作云龍吞珠圖紋,加上大紅球纓,插上雉雞尾的則是軍中的主將。
【粵劇小知識科普】相關(guān)文章:
粵劇的行當(dāng)分類-粵劇基礎(chǔ)知識11-08
粵劇有哪些表演藝術(shù)-粵劇知識11-08
春季疾病預(yù)防科普小知識11-06
跆拳道基本知識小科普09-24
粵劇是怎么表演的-粵劇表演方式11-08
粵劇唱腔分類09-05
飛機(jī)空域知識科普11-02
色彩知識大科普09-30